讀論語讀后感600字
讀后感通常是指對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等閱讀材料在閱讀之后的感受和感想,是對閱讀材料的一種直觀和主觀的反應。什么樣的讀論語讀后感600字才算是優秀的呢?這里整理一些讀論語讀后感600字,方便大家學習。
讀論語讀后感600字篇1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句話出自《論語》中為政篇內,意思是:一個人不講信用,這樣的人還能做什么呢?就好像大車沒有、小車沒有軏一樣,它們靠什么行走呢?
如今,信譽已成為一個人的無形資產,沒有它,我們將寸步難行。一個人的信譽千金難買,它既是一種品質的外在體現,也是無法衡量的財富。我們的信譽決定了許多方面自己所處的地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等。
信譽即信用、名譽,一個守信的人,經過不斷與別人交往,自己的信譽越來越高,那么人傳人,名譽便有了。這樣的人,別人與他(她)交往時一定是愉快,放心的,同時。尋求別人幫助時也一定會容易許多,別人少了猜疑、不安、擔憂,自然會盡力幫助。反之,不守信的人,只會在不斷的成長中失去別人的信任,無論做什么,都不能順利完成,“信譽破產”一定會成為絆腳石。
“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做不到或不確定的事別輕易答應?!北M管別人表面上看去無所謂,心里卻可能將你列為“失信人”。我也曾違約過,且耽誤了對方的時間,現在想起,不僅慚愧,且感到羞恥:一個人連守信誠諾都辦不到,還能成什么事?我將自己以前的失約當作一種警示立于心中,并且引以為戒,保證自己對別人的承諾一定要達到,即使再有意外搗亂,也要遵守。如果真有突發情況,實在脫不了身,就要嚴肅地向對方道歉,且要及時說明情況,征得諒解。
人若無信,舉步維艱。
讀論語讀后感600字篇2
在七年級的寒假中,我認真閱讀了《論語》,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論語》中所講述的學習之道,現在我給大家講講我的體會:我認為:真正的成功學習之道=勤奮+虛心求教+理解發揮。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句至理名言,他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更加突出了這句話中的道理的深刻……人們在贊美其寫作手法時,其中的道理也就刻在人們的心中了。
這句話形象、直觀地寫出了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只是讀書卻不思考便會受騙上當;而只是冥思苦想,卻不讀書,便會越想越糊涂!
那是多么可怕的兩種結果!我們再來想想,一味讀死書,卻不對讀的內容加以思考和理解,不把它運用在生活中,那結果只相當于翻過幾張白紙罷了!由此說明,書中的“黃金屋”是要通過“發掘”才會顯現出來的!
由此,讓我想到: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思想家,但他們只會思考嗎?不,他們還會用語言和自己的雙手將其表達出來,從而得到人們的贊賞與肯定,而只思考卻不做出行動的思想家呢?那就叫空想家了——想這想那,卻不付出行動,那又有什么意義呢?總而言之,這句話也告訴了我們:只有思想與行動相結合,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我們在生活中,千萬不要成為以上的幾種人,否則將給我們帶來非常可怕,不堪設想的后果,我們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學與思考結合在一起,這樣,就會使學習變得非常輕松,不會感覺到枯燥,無味,甚至是厭煩的感覺。
感悟人生的開始,就從《論語》讀起吧!讓我們從這一刻起,走進那文學的殿堂,一起去感受這能貫徹古今的,這能通透人生的經典吧!
讀論語讀后感600字篇3
我覺得,在道德方面,東方更重視實踐而不是理論。老子說:“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來講的,也講不出來。所以論語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見(《論語通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徐志剛,序P3),但卻通篇沒有定論。孔子在教導弟子的時候,總是言傳身教,因材之異而施教。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弟子體會到什么是“仁”?;蛟S后來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傳弟子為了能讓后人能夠受到如師在側般的指導,才從先師的生活中截出一個個片斷,整理出一部《論語》。(當然,這純屬我的想象,沒有什么依據)
正是因為《論語》來自生活,是生活鮮活的再現,所以我們才應該用一種獨特的方法去讀它。個人認為,與其風格比較像的一部書是晉代的《世說新語》。我們怎樣讀《世說新語》的?我想大多數人如果不是出于學術目的(例如需要寫一篇論文或讀書報道什么的),一定不會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話是多么曲折地表達了一個多么深刻的學術理論——我們大都會把它當成一種生活的紀錄,以一種閑心來讀它。我覺得,其實閑談的心境才是最適合讀這樣的書的。讀到會意處,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達什么。或許比條條框框地分析加分解來得好一些。當然,這是讀書的高境界。我做不到。
若要用一句話來歸納《論語》講了什么,我覺得應該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學問是不同的。做學問也許還能在紙上做,做人卻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讀教人做人的書,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讀而不是僅僅在紙上讀,到故紙堆中去尋找疑問的解答。
讀論語讀后感600字篇4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論語》,使我對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體會。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涵蓋了哲學、政治、倫理、文學、道德等諸多方面,內容十分廣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纂而成。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了解到孔子對各個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實行“有教無類”,只要“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他教育學生從不分貧富貴賤,只要拿十條干肉作學費,他沒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貴族的權利,他開創了私人教育的先河。從這一點來看,他不愧為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對學習和思考的論述非常精辟,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糊涂;只思考不學習,便會疑惑不解。說明“學”與“思”結合才是學習的正確途徑。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笨鬃訛榱诉@個目標,終生去踐行它。他的思想對現在的社會仍有啟迪。他為了這個目標,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到了老年,他開始修訂《春秋》、《詩經》等,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播做出了貢獻。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決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踐行它。
讀論語讀后感600字篇5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
孔子學說的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始終如一地貫穿了他的這一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魯國人(公元前552 或前551——前479)。是儒家學派的創建者、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論語》這本書流傳至今,歷經了2000多年。我不由得大吃一驚,心想:歷經兩千多年的書,想必也有它的獨特之處吧,要不然它也不會這么著名。
我又一次翻開書,開始細細的品味了。
我看見論語上有這么一句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意思是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
是啊,這句話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短處,反之,每個人也都有長處。所以,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并且改正自己的缺點,使自己更進一步。
我忽然想到了五年級時,我們班里有幾個人寫的字蠻漂亮的,我十分羨慕,就有時候會去練練字,但是沒過兩個月就漸漸淡忘了,后來索性就不練了。
直到六年級下冊時,我才又下定決心練字了,因為雖然不算特別難看,可是有時候考試時會因為寫的不清楚而白白扣分。我就慢慢地開始把字形矯正過來,可是寫那些字的時候特別費力,常常寫了一會兒就手酸的要命,但是我每當這時候,就會想起別人那好看的字,暗暗鼓勵自己,漸漸地,漸漸地,我寫的時候就越來越順手了。
讀論語讀后感600字篇6
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并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鬃右恢被畹搅似呤q,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于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圣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讀論語讀后感600字篇7
《論語》是一本對話錄,記載了孔子與其弟子的對話。同時也是對孔子的思想的體現,特別是對“仁”的體現。但是本人才疏學淺,對《論語》無法做出很深刻的理解,所以下面摘錄《論語》中我個人印象比較深詞句進行分享。
一、“君子不器”對于我這個文學常識比較淺薄的人來說,第一個反應便是:“器”是器皿的意思,翻譯過來便是君子不是東西?但真的是這樣嗎,大家都知道“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也是孔子說的,但是這句話的意思不能直意,如果直意我想我會挨打。后來查閱資料發現意思就是:我們要博學多才,不能局限某一方面。對于一個老師,可能會的不只是自己的教育教學知識??赡苓€需要應對某一天學生問的“宇宙是什么?”我們存在的&39;意義是什么?”
二、有教無類。在孔子那個時代,學習知識是有社會地位人所做的事情,對于我們這些平頭百姓,基本出頭無望。而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在當時可能是一個“異類”,這也許也是他偉大的原因吧。而現在我們的國家已經實現了“有教無類”。
三、“以德報怨”,如果真的是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也幸虧讀了《論語》,知道有時在日常聽到也許是斷章取義。
四、“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意識就不說了,但這句話體現在邏輯有一點辯證的關系,前半句說不是說因為父母在不能離家太遠,單純看前半句,個人感覺是太片面甚至是錯的,但是加上后面這一句“游必有方”,成功把到底要不要“遠游”這件事表達的全面了。
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幾千年前提出了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最后《論語》中的一句話警醒自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讀論語讀后感600字篇8
《論語》,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編錄的孔子的經典語錄,這部曾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于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還有什么實際意義嗎?今天還能啟發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南宋光宗紹熙元年,當時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并匯集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p>
大家別以為,孔子的《論語》高不可及,現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因為我想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墩撜Z》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墩撜Z》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我從書中得知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他宣揚一宗剛整的人格:“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已成仁?!笨鬃拥乃枷胫械木枰殉蔀槲覀兠褡鍖氋F的精神財富,作為一個中學生,我們也應學習古人的精神傳揚仁愛,不是嗎?
讀論語讀后感600字篇9
當我抱著一本厚厚的《論語》走在路上的時候,看見我的人都會驚訝的說:“你看得懂嗎?”而我會自豪的說:“看得懂!”其實這本書很有趣。
論語這本書講的是在我國東周時期,由王全空東遷后日益衰敗,逐漸失去了以往的威風,各個諸侯為了爭奪土地,展開了長期的斗爭。
在這期間,魯國的孔子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十分心痛。為了建立一種新的秩序和規則,孔子為了恢復周公建立的禮樂制度,提山“克已復禮”的主張,用“仁”對“禮”進行改造,提出并完善了“仁學”的理論。
孔子認為,“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遵重丄和關愛,就是重視老百姓,關心老百姓的病苦,就是“德治”。為此定現“仁”,孔了十分重視“禮”,主張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論行為都符合的要求。
這本中還讓我們知道了一些關干孔子和他學生的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貢向孔子請教:“老師,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克制自己,恢復周禮,就是“仁”;以周禮為標準,時時處處嚴格安排,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周禮,就是“仁”了!”
另我失望的是孔子為了讓自己的主張成為現時,于是四處游訪,用了十五年的時間可最后各個諸侯國由忙于爭霸,所以沒有理會孔子的主觀,孔子十分失望只能回到魯國……
我看完這本書之后十分氣憤,因為孔子這么努力的做到“仁”可最后他得到的卻是拒絕,要不是個各諸侯國不聽孔子的建議,所以才傷亡慘重。
《論語》這本書不但有趣,還能讓你受益韭淺,學到更多的課外知識!
讀論語讀后感600字篇10
“道不遠人,讓我們在圣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這是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于丹的心語。
于丹教授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講論語、話現實、談吐自如、思路敏捷、才藝過人,我們不論是聽她講壇的“講座”還是看到她的“心得”,都感到有一種自我的超越和凈化,于丹論語心得之七《人生之道》,談到“古往今來,光陰之嘆”是我們看到最多的感慨,這種感慨在《論語》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論語、子罕》,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很含蓄,但是其中又包含著多少滄桑之感?
在哲人眼中滾滾奔流的江河水,它不只一種自然存在,其中流淌的還有挽不回、留不住光陰;神州大地、明珠璀璨、炎黃子孫、俊杰倍出,在9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悠長的5020年歷史中,有多少炎黃子孫,以風范、以言行、以發明,造福于后人,貢獻于萬杰,于丹老師講的孔夫子將他的一生概括為幾個階段,他的這種人生軌跡對于我們來說,有著許多的啟迪意義,關鍵要看我們如何汲取這種智慧,我是一小學生看了后感受很深,領悟到要珍惜大好時光,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效率和價值。
我眼中的《論語》就是一個知識的海洋,光芒萬丈,我長大后要像于丹老師的那樣,爭取做一名出色的老師,應該學習孔夫子的這種偉大精神,做生活的強者,做時代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