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聊齋志異的感受
寫讀后感可以讓人們更好地感受到書中的人物情感和情節(jié)變化,從而增強自己的情感體驗。什么才算好的讀聊齋志異的感受?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讀聊齋志異的感受,供大家參考。
讀聊齋志異的感受篇1
不知什么時候起,喜歡上了讀書,喜歡上了《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優(yōu)秀典范,初中時學(xué)的《口技》等,都是出自《聊齋志異》,以前看到《聊齋志異》總覺得不適合我們這個年齡段看,甚至現(xiàn)在也以為是比我們年齡更大的人看的。也許是與蒲松齡老先生描寫的故事有關(guān)吧。
《聊齋志異》一書中,談的大多數(shù)是鬼,狐,通過鬼狐寫人鬼之間的戀愛,神鬼之間的私情。在我們心中鬼狐都是一些壞的惡劣的東西,而在老先生的筆下,塑造的確是一些善良可愛的狐鬼花妖,神異靈怪,現(xiàn)在電視上《聊齋》也被廣泛的觀看,也許是因為里面形形色色的故事有關(guān)吧。
在《聊齋》中,總會讓人感覺到有對社會的不滿,也許這與作者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吧。
蒲松齡老先生出生于書香門第,受當(dāng)時社會環(huán)境和長輩思想的影響,自幼便熱衷科舉,但由于運氣不佳,科場失意,直到71才成為一名貢生。家道中落的窘境是他有機會親自體會下層社會的疾苦。官場的腐敗,科舉的弊端以及社會矛盾的激化。這些使他對現(xiàn)實愈加痛恨,為了宣泄心中的憤懣和不滿,他只用創(chuàng)作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用虛構(gòu)的故事揭露封建官場的腐敗和黑暗,揭露科舉制度對廣大知識分子的毒害。《聊齋》了作者對封建禮教的不滿和對立像愛情的向往。我看《聊齋》中大都用人的名字為題目的。其中《阿寶》《嬰寧》膾炙人口。
《嬰寧》中的嬰寧是一個狐仙,她總是笑個不停,王生在一次游玩中遇到了嬰寧,被他的美貌迷住,最后找到嬰寧,而嬰寧是她母親的姐姐的女兒,按理說兩人不能結(jié)婚,但還是《期間發(fā)生了許多事,但兩人始終不離不棄,最后他們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就像嬰寧一樣,一直笑個不停。兩個人過上了幸福了生活。《聊齋》中講述的大多數(shù)故事結(jié)局都是美好的。這也許就是蒲松齡老先生所期盼的生活吧。
《聊齋》的偉大藝術(shù)成就也許就在于它豐富的思想內(nèi)容和它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在蒲松齡老先生善于把狐妖人格化,讓幽冥的世界社會化,從而表達作者理想的境界,給人以好的結(jié)果,讓壞人得到壞的報應(yīng)。這種特點構(gòu)成了作品想象的奇特,故事變幻莫測,境界神奇迷人。在狐妖這些形象中,不僅有這迷人的美貌,還有這平常人所沒有的靈異,作品的曲折離奇,引人入勝的場面仿佛就在眼前,真切感人,栩栩如生,扣人心弦,讓我們感受到了極大的藝術(shù)享受。讀了《聊齋志異》就感覺身邊真的有鬼神似的,這就是作品的成功之處.
讀《聊齋志異》就要讀到他的心里去,去了解它,你會學(xué)到很多。
讀聊齋志異的感受篇2
兩個月前的時候,在我再三的催促下,老師給我買了一本《聊齋志異》,這本書是清代作家蒲松林編寫的,全書總共有491篇短篇小說,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是描寫人鬼愛情的&39;一部書。
這本書里的每個故事都很精彩,但我比較喜歡的是《嬌娜》講述的是:主人公孔雪笠是孔圣人的后裔,為人寬厚有涵養(yǎng),善于作詩。他有位摯友在浙江天臺當(dāng)縣令,來信請他去。孔生應(yīng)邀前往,而縣令恰恰去世了。他飄泊無依,窮困潦倒,回不了家,只好寄居在菩陀寺,被寺僧雇傭,抄錄經(jīng)文。孔雪笠狐貍一家,他愛上了一只狐貍,就和她結(jié)了婚。有一天他的胸膛上突然腫起一個像桃樣的瘡癤,過了一夜竟然長得像碗一樣大了,他疼痛難忍,呻吟不止。于是公子就帶著自己的妹妹嬌娜來給他治病。治好以后他就愛上了嬌娜。但是他有和別人結(jié)婚了,又有一次,他們家有劫難,他為了救嬌娜,被怪物殺死了,嬌娜又救活了他。他們又來到了孔雪笠的家鄉(xiāng),他的兒子長大了,到城里玩,人們都知道他是狐貍生的。
從這個故事里我得到了一個這樣的道理:別人幫助了我,我也要幫助別人!
讀聊齋志異的感受篇3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
請想象一下,有這樣一個世界,花妖蛇精都充滿人情味。你可以和他們相對暢飲、談古論今,可以和他們吟詩作對、繾綣纏綿,看大千世界倏然萬變。當(dāng)然,不要誤入迷途,被惡鬼抓去。讓我們走入《聊齋》的世界中吧!
蒲松齡,清代小說家,以茶換故事,反映人間情,一書點破人性鬼格,不信,看看!
《畫皮》中有這么一段話,是描寫那只鬼的:
躡跡而窗窺之,見一獰鬼,面翠色,齒巉巉如鋸,鋪人皮于榻上,執(zhí)彩筆而繪之。已而擲筆,舉皮如振衣狀,披于身,遂化為女子。
畫皮這只鬼可真虛偽啊!為傷人性命,竟把自己偽裝起來。
蒲松齡寫畫皮,也許是為了諷刺那類當(dāng)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這類人的心嗬!如惡鬼,骯臟,丑陋!他讓我看到了人心險惡。
人世間當(dāng)然也少不了一些好心人啊!
在一場洪水中,一個人,在災(zāi)難前毫不畏懼,救下無數(shù)人的生命。當(dāng)聽到可能災(zāi)區(qū)中還有人時,他哭了,癱坐在地下,無奈說:“我盡力了,我真的盡力了。”可他,卻竟是一名志愿者。
在一個志愿者身上,我看到了他光明的未來!他和《聊齋》中一些鬼一樣,善良、樂于助人、舍己為人。但有些“人格”卻還不如“鬼格”!蒲松齡的小說,讓我看到了美好的一面。
哦!據(jù)統(tǒng)計,《聊齋》中約五分之一是涉及愛情的,他一涉及到了愛情,就展現(xiàn)出絢麗多彩的景況。
在一開始,他在書中寫道:
披蘿帶荔,三閭氏感為而為騷;牛鬼蛇神你,長爪郎吟而成癖。自鳴天籟,不擇好音,有由然矣。
他把理想情懷寄予美麗的`神女、狐女、鬼女,以人神、人狐、人鬼相感相求的動人故事,抒發(fā)縹緲、熾烈的理想情思……
與屈原、曹植等人以女性美為政治理想美的寄托不同,與曹雪芹以女性美作為人性美的象征亦不同,他把女性美作為知己之情的形象化身的,因為在他窮愁落寞的生涯中,最渴望的、最珍惜的就是知己之情。
故,但明論評道:“寫情緣于花木,無非美人香草之思;證因果于鬼狐,猶是鴛被燕巢之意”。《聊齋》,還是讓我看見愛情之美。
人亦鬼,鬼亦人,人鬼亦能通情。《聊齋志異》告訴我們:鬼而人,理而情。有時人性之丑,連鬼格都比不上啊!
“《聊齋志異》雖亦如當(dāng)時同類之書,不記神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寫委曲,敘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又或易調(diào)改弦,別敘畸人異行,出于幻域。頓入人間;偶述瑣聞,亦多簡潔,故讀者耳目,為之一新。”魯迅先生的評價精辟深刻,誠如斯言!
讀聊齋志異的感受篇4
我國十大名著,部部精彩非凡,流傳百年,每一本書都在作者濃重的筆墨下綻放著絢麗的光彩,都在文學(xué)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筆。而《聊齋志異》卻與眾不一樣,別有一番情趣。
初讀此書時,我感到納悶,為什么這本書取名為《聊齋志異》,莫非另有其因?一看前言,便恍然大浯,“聊齋”乃作者蒲松齡書屋的名稱,“志”是記述之意,“異”指奇異的故事。《聊齋志異》資料廣泛,以狐、妖、仙、鬼,來概括當(dāng)時封建社會的復(fù)雜關(guān)系,表現(xiàn)了我國17世紀(jì)的社會面貌和風(fēng)氣。
在《聊齋志異》整本書中中,我對《聶小倩》一文情有獨鐘。野魂聶小倩進入書生寧采臣所借宿的寺廟去誘惑他。誰知,寧采臣剛正不阿,不受鬼魅之誘,不昧不義之財,義不容辭拒絕了聶小倩的東西和提議。寧采臣雖為一位平凡的趕考書生,卻是世間少有的正人君子,并非貪婪好色之徒。那時腐敗、混亂的世代當(dāng)中,如此耿直的人已市極其少有,更別說是兩袖清風(fēng)的官員了,簡直是屈指可數(shù)。此刻,大公無私的清官比比皆是,可是,貪官污吏也不是消失得無影無蹤。所以,為了讓我們的祖國更加富強,我們新一代就應(yīng)當(dāng)好好監(jiān)督自我,向曾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長大以后不要隨意收他人的賄賂。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職位,也要做到“清廉”二字。文中的妖怪可惡至極,利用聶小倩引誘他人,助于自我練功,這一招“借刀殺人”害了不少無辜男人。怪字妖怪心狠手辣,更怪那些被害之人色、財兩迷心竅。
這一個故事給我的啟發(fā)很大,它告訴我一個做人的道理:一個人不能夠有貪得無厭的欲望、野心和習(xí)慣,不可貪戀美色。做一個大公無私,清廉公正,擁有耿直之心的人。
讀聊齋志異的感受篇5
我讀了一本書,名叫《聊齋志異》,作者是清朝的蒲松齡。
書中有許多故事,每個故事都不長,但卻有深刻的意義。
每個故事里都會有一些仙、鬼等有魔力的一些人或妖怪。這些妖怪主要是狐貍,夜叉;人主要是死尸、道士、和尚。死尸一般是壞的,道士、和尚一般是好人。妖怪也是像人一樣有好的也有壞的,書中的凡人一般都是書生。
這些妖怪一般愛扮成美女的模樣去吸引書生。如果書生遇到一個好妖怪就算他幸運;如果遇到不好的總會招來禍害。有的人之所以倒霉是因為他只被人物表面的現(xiàn)象所迷惑,并沒有看清人物的內(nèi)心。所以我們要看清事物的本質(zhì)。
像陸判官、王六郎、綠衣女等故事都告訴了我們好人有好報的道理。書中還有許多故事揭露了當(dāng)時的社會,像續(xù)黃粱、嶗山道士、刁梨販等故事揭露了當(dāng)時社會的貪婪,無理,的社會現(xiàn)象。其實這不僅是當(dāng)時的狀況,現(xiàn)在有時也會出現(xiàn)這種不良的社會風(fēng)氣。所以讀書不能只圖一時的開心,要去體會書中的內(nèi)容,反省自己,使讀書更有意義。
很短的故事卻有這么多內(nèi)涵,這就是《聊齋志異》的絕妙之處。
讀聊齋志異的感受篇6
圖書漂流活動本周讀的是《聊齋志異》,書中各篇短小精悍,描寫的各種人物生動形象令人過目難忘。我讀完《鞏仙》一文后覺得很有體會。
作者通過對鞏仙的描寫,向我們活靈活現(xiàn)的展現(xiàn)出一個憨頭憨腦、成天樂呵呵的道士形象。他很有智慧,他想進王府賞花,無奈看門人和太監(jiān)不放他進去,他就略施小計,用銀兩疏通了看門人和太監(jiān),就略施法術(shù),可他又厭惡食財?shù)奶O(jiān),就戲弄他。表現(xiàn)出他是一個粗中有細(xì)、愛憎分明的人。
他常年居住在尚秀才家中,很感激尚秀才對自己的幫助。當(dāng)?shù)弥行悴庞行纳先撕螅褪┱狗ㄐg(shù),幫助尚秀才與自己心愛的人,相親相愛,他得知尚秀才將會有一個孩子時,他竟用自己的道袍把一個剛生下來滿身血污的嬰兒帶回來。表現(xiàn)出他是一個仁義的人。
當(dāng)他知道自己將要離開人世時,還不忘把自己的道袍留下,因為這個道袍可以救很多人。他是一個善良、為人民無私奉獻的人。
這本是啟發(fā)和教育人們要揚善除惡,濟貧扶貧多做善事。這才是我們要學(xué)習(xí)的!
讀聊齋志異的感受篇7
從小愛就聽大人們講一些離奇怪異的故事,便很快喜歡上了《聊齋志異》這本書,較早地熟知了蒲松齡。他被大文豪郭沫若評價為:寫鬼寫狐,高人一等。無愧為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大人物。
《聊齋志異》這本書里寫著,神奇古怪的《妖術(shù)》;可怕但又讓人讀著著迷的《畫皮》;由狐成妖,前來報恩的《小翠》;奇特又讓人覺得羨慕的《嶗山道士》。讀了這本書讓人回味無窮,哪怕是一小篇文章就讓人想一口氣把這本書暢讀完。
聊齋二十二個故事里的狐仙、女鬼,貌美如花,大多心地善良、善解人意。在這些人物里我最喜歡的是嬰寧。小說主要經(jīng)過"笑"這一特征為描繪嬰寧,經(jīng)過描繪嬰寧各種場合各種各樣的笑,感覺到一個如若天仙般的活潑、可愛的女子躍然紙上,當(dāng)王子服初見嬰寧,嬰寧“笑容可掬”,又“遺花地上,笑語自去”。二見嬰寧,嬰寧“含笑拈花而入”;等到鬼姨向王子服引見嬰寧,更是“聞戶外隱有笑聲”,“戶外嗤嗤笑不已”,然后便是與王子服同歸王家之后,但聞室中吃吃,皆嬰寧笑聲”,“母入室,女猶濃笑不顧”,“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放聲大笑”,“至日,使華裝行新婦禮,女笑極不能俯仰”。
這樣無論生活中發(fā)生什么事,仍能笑對人生的女子讓人如何不愛,嬰寧不光用美麗的笑贏得了王子服的愛,也用笑贏得了周圍人的笑。書中寫道:然笑處嫣然,狂而不損其媚,人皆樂之。鄰女少婦,爭承迎之。每值母憂怒,女至一笑即解。奴婢小過,恐遭鞭楚,輒求詣母共話,罪婢投見恒得免。
嬰寧的笑宛若一股清泉,沁人心脾。“唯書有色艷于西子,唯文有華,秀于百卉!”我已讀過許多名著,總不能滿足我對書的憧憬。每當(dāng)讀到那些精彩的語句時,仿佛置身于故事中。
假如我一個人去旅行,我必須會帶上這樣一本書——《聊齋志異》讀幾百遍,每次都有不一樣的的感覺,我喜歡讀了《聊齋志異》,就像人生一樣,縱使滄海看云,也總要留得馨香一瓣吧!
讀聊齋志異的感受篇8
蒲松齡,清人,別號柳泉居士,世以其齋號稱聊齋先生,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洪山鎮(zhèn)蒲家莊人。蒲仕途困頓,前程渺渺。世人重權(quán)位,天下輕儒生,聊齋先生困守老村舊屋,做幕賓,做私塾先生。一生著作等身,以《聊齋志異》名世。
《聊齋》一書,記狐鬼妖魅之事,承繼的&39;是《山海經(jīng)》,六朝志怪,唐傳奇的路子。《聊齋志異》的問世有特殊的意義。其一,狐鬼之說,自唐后,在中國“子不語,怪力論神”的風(fēng)氣之下,已成末路。若山間小流,時續(xù)時斷,偶呈面目。然至蒲松齡,突然異軍突起,溪流變得水闊濤急,出山后浩浩蕩蕩,奔流到海,一路裹挾沙石無數(shù)。浩浩無涯,滔滔響澈。其二,文言文小說,在《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白話古典小說沖擊之下,已成頹勢。蒲松齡以一己之力,竟然力挽文言之衰。《聊齋志異》一經(jīng)流傳,廣受歡迎。數(shù)百年來,備受珍愛,是床頭案牘常備之作。
《聊齋》之后,有《耳食錄》,《諧鐸》,《螢窗異草》,《夜譚隨錄》,《新齊諧》,《閱微草堂筆記》,然影響至少,幾乎湮沒不聞。《聊齋》書成,即成絕響,無后來者。
讀聊齋志異的感受篇9
《聊齋志異》蜚聲海外,盡人皆知!用傳奇法,而以志怪!
它主以寫花妖狐魅.畸人異行稱雄于世!它是清初蒲松齡盡畢生精力完成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宣稱“孤憤之書”的它:暴露出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敗,同情被壓迫人民的疾苦和反抗;歌頌與封建社會禮教沖突的感情與婚姻;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抨擊不良的社會風(fēng)氣;啟迪庶民,驚駭廊廟,具有必須的社會提高作用,它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想象,構(gòu)思的奇妙,情節(jié)的曲折,境界的瑰麗,語言典雅而又生動活潑。它是我國文言短篇小說的藝術(shù)高峰,是世界文學(xué)寶庫中的絢麗瑰寶!
書中《田七郎》一篇中:田七郎雖為一貧窮獵戶,但為人豪爽,仗義,耿直,為其兄兩肋插刀,甘愿赴湯蹈火,再所不惜,剛正不阿,除暴安良,寧死不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同時也告訴了我們同學(xué),朋友之間應(yīng)和睦相處,共患難不為小事而泛起波濤浪涌!田七郎不是一方好漢,不是英雄豪杰!他雖凜然就義,但不枉為人世;他雖凜然就義,但他的精神卻流傳久遠!
“孝子之養(yǎng)也,樂其心,不違其志!”人生于世,長于世,源于父母,《席方平》事中,席方平的大愛無疆驚天地,泣鬼神,他為其父伸憂,途中歷盡周折,但仍斗志未消,他的行為感動了二郎神,同樣也感動了我!是啊!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教給我們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辛勤養(yǎng)育之恩,終生難以回報。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之本。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guān)心是最真摯最無私的,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揪著父母的心我們邁開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兒歌聲中我們?nèi)胨跓o微不至的關(guān)懷中我們成長。
《聊齋志異》它是我國短篇小說的藝術(shù)高峰,世界文學(xué)寶庫中的奇麗瑰寶!
讀聊齋志異的感受篇10
《聊齋志異》讀后感
聊齋志異是清代小說作家蒲松齡的作品,全篇收錄短篇小說491篇,內(nèi)容多為鬼神精怪之說,在當(dāng)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聊齋》的形成可以說是必然的。這一點從作者經(jīng)歷便可探知一二。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他出生于清朝一個沒落的書香門第,艱難困苦的生活環(huán)境磨練了蒲松齡的意志,同時也為他后期《聊齋》中描寫下層民眾生活打下了基礎(chǔ)。家族的沒落激勵著蒲松齡更加勤奮的學(xué)習(xí),家中豐厚的藏書也為他汲取知識提供了幫助。像那個時期眾多知識分子一樣,蒲松齡也期盼著金榜題名時。但屢次科舉的失敗給他帶來沉重的打擊。在一次次名落孫山后,他逐漸認(rèn)識到科舉制度的腐敗,懂得了“陋劣幸進而英雄失志”的原因。科舉失利后,蒲松齡幾經(jīng)轉(zhuǎn)折,為謀生四處奔波。他曾鐘情于科舉又深受科舉之害,中年生活的不如意也讓他更能體會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聊齋》就是在這個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聊齋》可以說是蒲松齡的精神寄托,它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的黑暗,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其中最值得人稱贊的就是它對男女情愛的突破。自古男女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真正的一見鐘情而后與子偕老的可謂是少之又少。正如《紅玉》中紅玉所說:“我們既無媒妁之言,又無父母之命,偷偷摸摸地來往,怎么可能白頭偕老?”婚姻愛情的不自由極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性的釋放,而在《聊齋》中大部分男女主人公勇于突破封建禮教的限制,為自己的愛情而奮斗。而且《聊齋》中大多是狐妖花妖,戀愛對象多是溫文爾雅的書生秀才,更是為《聊齋》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例如《聊齋》中的《阿寶》就體現(xiàn)了男女對自由愛情的追求。阿寶是某地一個富貴人家的女兒,長得美麗絕倫,不少達官顯貴都想娶她為妻。孫子楚是當(dāng)?shù)氐拿浚揖畴m貧寒但為人卻憨厚老實。當(dāng)二人突破重重困難終于確定對方心意時,擺在他們面前的就是父母這一關(guān)。阿寶的母親曾說:“孫子楚名聲才學(xué)倒也不差,只是他家實在是太窮了,我們選擇了那么多年,竟得了這么一個女婿,恐怕會被別人笑話啊。”后阿寶據(jù)理力爭堅決不嫁給別人,父母才同意了他們的婚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封建勢力的頑固強大,也更能體現(xiàn)廣大青年男女對自由愛情的憧憬和渴望。
其次,《聊齋》流傳百世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對封建社會科舉制的批判,和對當(dāng)時書生醉心功名的揭露諷刺。像《范進中舉》中的范進,窮極一生只為考取功名,考中后的喜悅都能把人逼瘋。《聊齋》中也有類似的故事。《葉生》中的主人公葉生寒窗苦讀十年,因時運不好次次名落孫山。后來遇到命中知己,在他的幫助下終于考中舉人,從此大富大貴。在他功成身就回家探望離別之久的妻子時,卻驚訝的發(fā)現(xiàn)自己早在四年前就死了。大驚之下葉生慘叫一聲瞬間消失的無影無蹤。何等執(zhí)著才能在死后還念念不忘以至于不惜還魂也要完成遺愿,考取功名,進入仕途。功名利祿難道真的那么重要嗎?不,在當(dāng)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追求功名利祿已經(jīng)不是個人的理想愿望,這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社會風(fēng)氣,這種醉心功名不關(guān)心國家危亡的風(fēng)氣注定了清朝的科舉制的腐敗黑暗。蒲松齡在《聊齋志異》就充分表達了對科舉制的絕望。
總之,《聊齋志異》是一部帶有傳奇色彩的小說集。說來也有趣,“聊齋”指在棚子下聊天,“志”是記載,“異”是指怪異的事。蒲松齡搭建了一個棚子,每天請一些人聊一聊他們的奇異見聞,晚上再熬夜把白天路人講的故事記載下來,久而久之便有了《聊齋志異》。因是民間故事改編,《聊齋志異》所涉及的范圍較廣,簡練的文筆細(xì)膩的描寫和結(jié)構(gòu)布局的巧妙嚴(yán)謹(jǐn),以及其中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使《聊齋志異》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成就。很多鮮明的人物形象也深深刻在腦海中,如聶小倩,嬰寧,席方平等。《聊齋》的故事還在繼續(xù),其本身的價值也在歷史的歷練中愈加光彩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