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邊城的感悟1000字
讀后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或者一段視頻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寫好讀邊城的感悟1000字有什么技巧?這里給大家整理讀邊城的感悟1000字,方便大家學習。
讀邊城的感悟1000字篇1
《邊城》開篇描繪出了一幅湘西小鎮(zhèn)下茶峒民風淳樸的畫面,以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為故事主線,體現(xiàn)了人性中的莊嚴、健康、美麗、虔誠的一面,同時也反應了沈從文身上的浪漫主義和古典主義情懷。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yǎng)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yǎng)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翠翠從小同祖父和一只通人性的黃狗生活,女孩的父親認為“一同去生既無法聚首,一同去死當無人可以阻攔”,于是殉情死去,女孩的母親再生下翠翠后也相繼殉情。在這種世外桃源一樣的小山中,無父無母,卻擁有祖父無限關愛與疼惜的翠翠竟奇跡般地成長為了一個善良,純樸的女孩。
“翠翠不能忘記祖父所說的事情,夢中靈魂為一種美妙歌聲浮起來了,仿佛輕輕的各處飄著,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懸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時間在成長她,使她歡喜說新嫁娘的故事,歡喜把野花戴到頭上去,還喜歡聽人唱歌。茶峒人的歌聲,纏綿處她已領略得出。她有時也孤獨了些,連祖父也猜不透她的心思。翠翠無論在長相還是性格上無疑是討喜的,繼而引得大老,二老雙雙示愛,可是愛情的尾巴并沒有被她捉住。祖父在一場雷雨中安靜的死去,二老的唱歌,順順大兒子的死,順順父子對于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妝奩誘惑儺送二老,二老既記憶著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理會,又被家中逼著接受那座碾坊……一連串的事故接踵而來,一切都如此令人悲傷,然而作者卻在這其中注入了對人性美的向往和追求。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shù)。”開篇帶有夢幻口吻,卻又如此真誠,自然,故事沒有多么的充滿傳奇色彩,也沒有多曲折的事件來吸引讀者,卻是通過運用世外桃源般環(huán)境的氛圍描寫來凸現(xiàn)那種悲劇性的故事情節(jié),批判現(xiàn)代文明束縛的那種生活。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故事以簡短的開放式結尾收尾,引人深思。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即象征了文化的終結,又象征了結局隱喻的那種對生活的美好向往,也許,二老會回來的!
讀邊城的感悟1000字篇2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是沈從文先生用筆描繪的一幅美麗的風俗畫卷,展示了湘西民間獨具的民俗美、風情美。湘西山城充滿了安靜活潑,生機盎然的風暴美:天朗、風輕、水清。能夠寄托作者和讀者深沉而真摯的愛,寄托著哀愁、憐憫和期望。
沈從文對自我說:“我認識美,學會思索,水對我有極大的關系。”水流過這個靜謐、悠然的湘西小鎮(zhèn),帶來翠翠的故事,故事平淡,但卻融入茶峒恬淡自然的山光水色之中。所以這種平凡的感情,總會給人留下一抹遐想,單純的似水流過,靜靜的,淡淡的。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夢想的夢境,他將對山水的熱愛化作文字融入夢境,。茶峒自然風景清新雋秀,江水清麗綿延,江上的渡船每日運行于山水之間,儼然點綴了這如詩的夢。在這樣的夢境足,卻也有淡淡的憂愁。沈從文先生還說“美麗總使人憂愁。”這或許也是一種美的境界。
故事的女主人公翠翠是美麗、純樸、善良的,她還聰明、乖巧,不諳世事。湘西的清風、麗日給她健壯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她一雙碧玉般澈透的眸子。翠翠對老船夫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zhí)著。對生活,她找不到方向,但卻能夠樂觀地應對,老船夫也是個純樸、善良的人,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著渡船,他忠于自我的職業(yè),不求回報。他不但不收別人渡船的錢,卻還經常送別人東西。他不思索自我職業(yè)對于本人的意義,只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他唯一耽憂的是自我孫女將來的生活,最終卻還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天保和儺送兩個好兄弟同時愛上了翠翠,兩人相約采用了美麗而浪漫的“走馬路”——唱情歌給心愛的人的“競爭”方式,天保因先走了“車路”,所以怎樣也不肯先開口,當他聽到弟弟的唱聲后,自知不是對手便暗然去,最終心灰意冷葬身河水之中,而弟弟儺送為了翠翠寧可不要碾坊,卻也因為誤會和天保的死而選擇遠行,留給翠翠無期的等待。
因為美總是殘缺的,所以故事就在憂愁和遺憾中收場。我除了被美麗的鄉(xiāng)村風光和純樸的風土人情感動之外,還感動于翠翠那執(zhí)著無悔的等待,比起此刻社會的浮躁,還有多少人會如此執(zhí)著浪漫的情愫呢?
《邊城》給了我們許多啟示,即使孤獨也要執(zhí)著地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它還引發(fā)了我們對人性的思考,對于來之不易的幸福的守候。
讀邊城的感悟1000字篇3
通過閱讀沈從文的小說我認識了一個女孩并且被她的堅強折服,為她那沒有預期的等待感到遺憾。
翠翠——一個湘西小鎮(zhèn)上與祖父相依為命的女孩。祖孫倆過著清貧孤獨的生活,但卻那樣自然、和諧。他們單純、善良、敦厚。可就在寧靜的生活中,一段朦朧的愛情降臨到這個無知無欲的花季少女身上,也正因為這段無結局的愛情讓這個少女心中涌出“薄薄的凄涼。”
美麗總是令人擔憂的,一切尚未發(fā)生就已消失。翠翠與大老、二老尚未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愛情,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以及爺爺?shù)碾x世,把這個少女幸福的夢幻擊碎,將一個少女原本擁有的平凡幸福埋藏,在她的頭頂上蒙上沉沉的陰霾,但翠翠卻沒有放棄人生,在無奈之中她沒有退縮,在悲傷的同時,她仍有期盼。翠翠的命運像河邊的白塔,但在危急邊緣她依舊堅持,等待著“幸福”再次降臨。
命運仿佛同翠翠開了個玩笑,給了她燦爛陽光,卻又給了她更沉重的傷害,將她推向黑暗的深淵。
翠翠面對挫折,沒有聽天由命,憑借著她的單純,善良,執(zhí)著,依舊憧憬明天,期待明天,坎河的人生將一個靦腆的女孩變得堅強。
如果我是她,當面對命運如此的蹉跎可能會喪失毅志;如果我是她,可能會被這挫折壓垮;如果我是她,也許會讓這挫折震住婷滯不前。
人生亦是如此,昨天已經過去,我們不能回頭;明天還未到來,我們無法等待,只有抓住今天的分分秒秒去奮斗,當遇到困難與挫折時,鼓起勇氣,能往直前,任何事情都會被征服。
生活有如潮水,時起時落。潮漲時,要謙虛、穩(wěn)重,以免潮水沖過導致“擱淺”;潮落時,要積極進取,樂觀向上,只要心中存有一片希望,總有一天會得到回報,永不放棄對生活的憧憬,懷惴著那個“夢”,去找尋真實的未來。一步一個
腳印走下去,終究會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生如就如同一面鏡子,你對它付出一份,它將給予你十倍的收獲。像翠翠一樣樂觀,積極地對待人生,人生是很短暫的,不要讓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
翠翠正因為受到痛苦的磨礪才變得堅毅,而如今的我們幾乎不可能有她的經歷,所以很難走進她的世界,體會她的感受。正因為如此安逸的生活,讓我們習慣于依賴,也正因如此,我們失去鍛煉的機會,成為“永遠長不大小孩”。可溫室里的花朵,盡管艷麗,卻嬌嫩柔弱,一旦失去良好的環(huán)境,便會凋零;野外的青松,雖受日曬雨淋,卻能長成參天大樹。我們應該學習翠翠,獨立自主地生活,盡量避開父母的呵護,雖做不成頂天立地的大樹,也絕不做經不起風霜的幼苗。
翠翠,堅強的化身,她擁有不屈的靈魂,在為她嘆息的同時不免對她肅然起敬,因為她的執(zhí)著、善良、樂觀、堅強。
誰能先找到“自我”,誰的心田就能先播下希望,誰的人生就會被希望的光芒點亮。
讀邊城的感悟1000字篇4
《邊城》是沈從文于1943年完成的一部小說。在沈老先生的眼里,“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現(xiàn)代化”是人類退化的根源。因此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文字為都市人呈現(xiàn)另一種生活、另一種人情;鄉(xiāng)下古樸、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狀態(tài)。
當走進《邊城》時,那種最本真的自然文明將沖擊著當代這種物欲橫流的物質文明,當走進那個湘西小鎮(zhèn)時,那種情不自禁的感嘆將順著這湘西的水慢慢延伸著,然而當走進那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而寧靜的人生時,那種表面上的平靜將隨著翠翠、老船夫、黃狗的一言一行而澎湃著,因為這是《邊城》中的愛。
翠翠是其母親和一個士兵的私生子,父母都為這不道德的、更是無望的愛情自我懲罰而先后離開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中就只有爺爺(老船夫)、渡船、黃狗。在這簡單的人際交往關系以及小鎮(zhèn)的原始、淳樸、自然環(huán)境的中,孕育著翠翠的單純、老船夫的和善、黃狗的溫順,因為這是《邊城》中的愛。
老船夫,每天為要渡河的人守候著,與相鄰四射和諧的相處著,為翠翠的終生大事打點著,雖然所用的方式簡單而純粹最終也葬送了翠翠的愛情,但那種一開始希望翠翠幸福的本意卻讓人潸然淚下,也許這就是《邊城》中的愛。
翠翠,每天幫著爺爺擺渡,靜靜地聽著人們談話,黃狗忠誠的陪伴,對熱鬧的向往,對鄰家女孩的羨慕,少女的心被山那頭一晚的歌聲弄得蠢蠢欲動,與大老從未開始卻早已結束的愛情,等待著二老沒有歸期的愛情,以及爺爺?shù)娜鍪秩隋荆@一切所編制出的翠翠人生,都讓我們想象著《邊城》中的愛。
黃狗,陪著爺爺,陪著翠翠,陪著翠翠去看賽龍舟,保護著翠翠,親近這《邊城》里的人們,因為這是《邊城》中的愛。
這些讓人躁動的內心而倏然平靜的景與人的和諧,會讓你產生對自然的感懷、會讓你對至善至美的人情以及和諧寧靜的理想境界充滿想象;這些讓人平靜的內心怦然心動的愛,也許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難以想象,但當你漸漸走近時,你會有一種靈魂的洗禮,你會感到一種精神世界的充實,你會不選擇這樣的愛但同時也跟著享受著這種愛。
夕陽易逝的嘆息,花開花落的煩惱,然而當我們感恩著這種體驗,安然一份放棄,固守一份超脫,不管紅塵世俗如何變遷,不管個人的選擇方式如何,更不管握在手中的東西輕重如何,我們雖然逃避也勇敢,雖然感傷而欣慰,始終堅守著那種像《邊城》中的愛一樣純潔與自然,為心中的秘密花園澆灌著更多的養(yǎng)料。
讀邊城的感悟1000字篇5
捧讀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一書,從頭至尾,一抹淡淡的愁云縈繞于心間。恍惚間,似來自原始山野的清風,輕拂面頰,如夢如幻。作家以真摯的感情,優(yōu)美的語言,詩意的情緒,把我們帶入與現(xiàn)實世界完全不同的唯美時空里,讓我們陶醉于一曲清新悠遠的牧歌聲中。在工業(yè)文明昌盛的今天,《邊城》所帶來的不僅是一種自然、質樸的意境?
小說沒有曲折復雜的情節(jié):翠翠在滿眼蔥蘢的山林中無知無覺地長到了15歲,她的世界里除了爺爺、黃狗和渡船,如今心中竟涌出了“薄薄的凄涼”。翠翠和二老間朦朧而了無結局的愛情為作家娓娓道來,點染著清風白月,浸潤著流水淙淙。青春的夢如一顆晶瑩剔透的玻璃球,被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合爺爺?shù)碾x世碰撞得支離破碎——夢的碎片,卻留得主人公用她稚嫩的雙手在余生里日復一日地撿拾!這樣的結局怎不令善良的讀者為翠翠的命運祈禱:青春的夢幻,請你駐留!
然而,愛情并不是小說的全部。作家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寧靜古樸的湘西鄉(xiāng)間的景致,展現(xiàn)出小說人物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近乎原始的單純生活,純樸自然的民風,善良敦厚的本性,與那溫柔的河流、清涼的山風、滿眼的翠竹、白日喧囂夜晚靜謐的渡船一起,構成一幅像詩,像畫,更像音樂的&39;夢境。作家敏銳、清醒卻萬分痛苦地預感到,隨著“城市化”,“現(xiàn)代化”的愈演愈烈,這樣的邊城和邊城里自然古樸原始和諧的關系,將夢境般一去不返,僅僅存在于古老的回憶中。更深一層來說,沈從文崇尚自然狀態(tài)下的人性——一種野性的生命力。以他的價值取向看,“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城市化”是人類退化的根源,他擔心這種自然的人性將為崇拜物質的功利和擴張欲望的人性湮沒,因而著力為現(xiàn)代的都市人呈現(xiàn)另一種生活,另一種人情,呈現(xiàn)出他所認為的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狀態(tài)。與其說《邊城》帶給讀者一個親近自然的夢,不如說沈從文希望通過這部小說,把他靈魂深處的吶喊告知現(xiàn)代人,希望親戚人們由衷的共鳴——自然的人性啊,你不要是易碎的夢,請你駐足,像那邊城里的小溪,永不干涸!
有人說,世間最痛苦的人是藝術家,因為他們最敏銳地看見美的逝去,可是世間最快樂的人也是藝術家,因為他們可以活在自己編織的夢境里。而我要說,今天最幸運的人是《邊城》的讀者,因為這些人心底存留了一個夢,它駐足在湘西的一座邊城?
讀邊城的感悟1000字篇6
城市的喧囂讓我心神不寧,于是我翻開了這本書——《邊城》。
我走進了這本書,走進了這座恬靜的小城,走近了大佬二佬,走近了爺爺和翠翠,走近了這寂寞的愛情。無論是什么故事總會在特定的一個地方發(fā)生,而這個故事就在小城茶桐展開了。茶桐風景如畫、民風淳樸。茶桐有條河叫酉水,河靠著山靠著茶桐的人們。酉水風景剛好與《與朱元思書》中的描寫相符: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靠著酉水生活的人們大多質樸、勤勞,婦女們洗衣做飯、男人們砍柴掙錢,即使是妓子也都誠信善良從不做傷天害理的事。小城很繁榮,大街上的叫賣聲不絕于耳,商人們到處往來,碼頭上停滿了船只。
每一個人都喜滋滋的。在這里沒有盜竊沒有欺騙沒有陰謀,家家戶戶都敞開了大門,每個人都熱情好客、互幫互助。這是一座好得不能再好的小城,這里有好的不能再好的物品和好得不能再好的人。茶桐有位船總叫順順,順順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天保為人豪爽,小兒子儺送性情溫和、心思細膩。離茶桐不遠的碧溪嶺住著祖孫倆,爺爺守船守了五十年卻從不收人一分錢,孫女翠翠美麗活潑,她和爺爺共同守著船、白塔和家。天保儺送同時喜歡了這個女孩,天保去提親,可翠翠心里想的卻是儺送。儺送走馬路,每夜都去碧溪嶺唱歌,那悠揚的歌聲鉆進了翠翠的夢里,鉆進了翠翠的心里。可一切卻在天保溺水后變了,兩家的關系也僵了起來。儺送心中記恨卻又不愿娶別人,于是去了桃花源。爺爺?shù)臍g喜落了空,在山洪暴發(fā)那夜靜靜死去了,那屋后象征和平的白塔也轟然倒塌。
第二年,白塔又建了起來,儺送卻沒有回來,而翠翠依舊守著船,等著心愛的人回來。我合上了書,閉上了眼睛,心中一陣空落寂寞。我的心里酸酸的,總覺得那樣的愛情還是凄涼了些。他們的愛情如同玻璃易碎純潔,如同流水清澈透明。我想如果他們將自己心中的愛情相互坦白,努力向父母爭取,或許這個故事就會有一個美好的結局。然而由于他們不敢去大膽愛,又有一些封建禮教的阻撓,是這段愛情不了了之。我想沈從文先生也希望人們能自由戀愛,大膽去愛。不過,我很喜歡茶桐這個地方。如今城市太過喧囂,有美好卻又充滿著骯臟,生活在灰色水泥世界里,忙忙碌碌快讓我喘不過起來。
相比之下,我更愿意生活在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茶桐,那兒很安詳寧靜,可以讓我的身心都得到放松。我想茶桐也是沈從文先生所向往的世界吧,畢竟那個時代社會動亂,人民疾苦,而茶桐人卻生活富足、安居樂業(yè)。我想無論這個社會會發(fā)展成什么樣,但人們最終目的也是回歸自然,過著和茶桐人一樣夜不閉戶的生活。窗外又起風了,這個夏天的天氣總是陰晴不定。真希望風兒能帶我去茶桐,也希望風兒將翠翠心愛的人兒帶回來。
讀邊城的感悟1000字篇7
人的一生中不過于學習再學習,讀好書,是學習的一個重大步驟,讀了好書,就能學到好的知識。我最近讀了一本好書叫《邊城》。
《邊城》給人一種遙遠而神秘的感覺,看了之后卻覺得溫暖而平淡,人間的真情意,人間的風情,倒全是體現(xiàn)了出來。
書中的故事以湘西的小鄉(xiāng)村為背景,給我們描繪了一副民間風情的畫。從一個渡船老人和他外孫女尋求愛情的生活中,體現(xiàn)了民間的真情真意和民間淳樸的愛情。還讓人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友誼之美。所謂情表達得最深
書中的情最深的親情不過爺爺對孫女翠翠的愛。這情深在爺爺對孫女的真,對孫女的關懷,還有對孫女日日夜夜的照顧。他不僅僅是作為爺爺在愛孫女,也承擔著翠翠母親和父親的責任。爺爺是一名忠誠樸實的人,擺渡了50年,還要繼續(xù)做下去為人服務。他要照顧的不僅僅是翠翠的穿吃住行,還要關心她的情感世界,為孫女翠翠的感情出謀劃策,讓她在大老和二老之間做選擇。只是后來大老出了事,二老也誤會了他們,從此離去,爺爺也為這件事而傷心,最后告別人世。兩人的親情在這貧困的生活中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人感到溫暖又憂傷。冥冥之中你發(fā)現(xiàn)了嗎,這份無法復制的愛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親情嗎?
翠翠也是個善良的人兒,她的外表和心靈一樣美,讀著書你就能感受到她的個性和脾氣,就像湘西水孕育出的一樣,那么平和,那么柔,不爭不搶,默默和爺爺守在渡口邊,多么可愛的一個人啊!當爺爺去世時,她失去親人的悲傷和失去愛情的悲傷交融在一起,令她的世界倒塌,好在楊馬兵的安慰使她堅強的活了下來。她的情在對天保和弟弟儺送的認真,在兩人同時喜歡上翠翠時,翠翠的真情考慮和對儺送走后的等待,這難道不是份真誠的愛情嗎?
友誼和關懷則是順順和楊馬兵對祖孫倆的照顧,誠意滿滿,不怕不動人。
《邊城》里的一切都讓你覺得溫暖,文字中透露出很深很深的情意,卻也有悲傷,大老的死令人悲傷,二老的離去令人悲傷,爺爺?shù)娜ナ酪擦钊吮瘋迷趯O女翠翠后來一直有人陪著,也就讓人感受到了邊城的溫暖。
親情與愛情,友誼與關心,讀完這本書讓我感悟了不少,親情是我們永遠的頂梁,愛情是選擇中不一樣的回響,友誼是困難時伸出的雙手和陪伴,關心是落魄時不一樣的問候。不僅看到了不一樣的情好看到了活在正直,善良世界的農民。我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為那樣的人,有著最真的親情與愛情,有著令人羨慕的友誼,成為善良樸實的人民,就算遇到在多的挫折,也堅強的活著。
讀邊城的感悟1000字篇8
一個質樸的小城,幾位尋常人物,上演了一段淡淡的憂傷的凄美故事。那從一開始就直擊人靈魂深處的美難以掩飾那緩緩流淌出的憂傷基調。正如月光下平緩的鋼琴曲給人以說不出的撞擊人心靈的美的體驗。
有人曾說過悲劇本身就是一種美。更何況是發(fā)生在這邊城小鎮(zhèn),發(fā)生在這被時光遺忘的邊遠角落。時光的凝滯,地勢的偏遠,尚未被商業(yè)文明的銅臭所污染;質樸的人民,古老浪漫的民風民俗,依舊保留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方式;這種種的一切讓這個小城鎮(zhèn)猶如被遺失在遙遠的光年之外,或許它就存在于我們這世界的某個角落,或許它正向桃源對于陶淵明一般只存在于“邊城圣手”沈從文的心中。是可謂之于“邊城”,可望而不可及!
平凡的愛情故事因幾個質樸善良的年輕人的演繹更是浸溢出一種淡淡的憂傷與隱隱的惆悵。大老的不幸,二老的出走,或許還有溪邊翠翠執(zhí)著的守候,小說在這一種憂傷與不明晰的氛圍中緩緩拉下帷幕。“那個人也許明天就回來。”夕陽的余暉撇下翠翠孤獨單薄的`影子,溪邊的微風吹動著翠翠不在烏黑的發(fā)絲,山腰的白塔見證了翠翠日復一日的堅守。也許就在某個夕陽將沉的黃昏,同樣不再年輕的聲音會喚起翠翠花季青澀的回憶。“過渡——”那一聲悠揚的調子,將穿越幾十年的封塵,將兩顆逐漸平靜的心重新喚醒,幾十年的苦苦堅守有了回報,千萬夜離家出走的自責在那一刻得到了宣泄。青春已逝的容顏在對方眼中依舊那么美麗動人。只是有如生死兩隔的那些年已將兩人變得生疏,不會有“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感情噴涌,有的只是相見有如夢幻般的短暫沉默后的彼此問候,“這些年來,一切都還好吧?”“嗯,——”。
時間的刻刀削平了青春的棱棱角角,人至暮年的生命歷程將兩顆心鍛造的成熟而又厚重。錯過的,終究不會重來,正如那溪中的流水日日夜夜奔流向前,不曾流回。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強求!
青春那萌動的愛情早已在二人心中釀成了一壺濃郁的酒。也許哪一天,瓶口被輕輕啟開,那芳香的味道會飄遍他們整個的生命,為他們平凡而非平庸,帶有遺憾卻不能不讓人動容的人生畫上最后一個句號。
這也許是翠翠與二老最好的歸宿!翠翠終生未嫁,二老一輩子沒娶,但他們卻不乏唯美的愛情;翠翠日復一日單調,但心中仍不乏美好的期許;二老年復一年孤寂,但心中仍不乏最柔軟的牽掛。
或許吧,在某個有月的晚上,生命將近的翠翠仍會聽到遙遙的遠方傳來不在年少的情歌——
邊城至此,美也就到了極致吧!
讀邊城的感悟1000字篇9
聽說過大作家沈從文,卻一直沒讀過他的作品。今讀書會選書《邊城》,得以有機會一品其芳澤。穿過一段歲月的河再來讀《邊城》,也許更能接近作品的本真。我想引申一下作家的名言“我看過無數(shù)次的云,遇見過許多的人,卻最愛故鄉(xiāng)的云和純真自然的人”。試問,對故土的熱愛和對返樸歸真的向往,這兩種情結不是根植于每個人的心中嗎?
初讀《邊城》,首先感受到的是其語言的靜美和對人性美的真誠禮贊。它有如邊城中的溪水,沒有驚濤拍岸,沒有飛巖流瀑,只有清澈透明、安靜潺緩,卻潤耳、凈心。
寫母親唱的催眠歌是:“睡時用明霞作,醒時用月兒點燈”。枕著大自然便可入睡。
寫景致:“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只這兩句便可想象出小城的溫暖。
寫生和死:“茶峒溪邊的老船夫,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著。老船夫做完了自己分上的工作,安安靜靜地躺在土坑里給小蛆吃掉了”。生和死在那里真是自然平和。
寫民風:“白河漲水時流水浩浩蕩蕩,倘若河心飄浮著牛羊或船上有婦人小孩的哭聲,這些誠實勇敢的人,也愛利,也仗義,不拘救人救物,卻同樣在一種愉快冒險行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見及不能不為之喝彩”。
寫人的價值:“別說一個光人,一個有用的人,兩只手敵得五座碾坊,洛陽橋也是魯班兩只手造的。”“這種大名頭的人不生在我們這種小地方也不礙事,我們有聰明、正直、勇敢、耐勞的年青人就夠了,日頭不辜負你們,你們也莫辜負日頭。
這種對人的精神和價值的認同我們在《呼蘭河傳》、《殺死一只知更鳥》,《江城》中都可以讀得到。每一個河流總要入海,禮贊平凡之美是文學的永恒主題。
翠翠、天保、儺送,三個名字飽含希望的年輕人,他們是新生力量與青春的象征,他們翠綠蓬勃,命運那只無形的手卻將他們輕輕撥弄,天保已經悲劇毀掉了。那個在月光下唱歌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每一只船總要有個碼頭,每一只雀得總有一個窠。翠翠到底怎么樣了呢?翠翠是重復了母親的命運,還是與二老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世上本無桃花源,但邊城亦沒有失翠。我想象著翠翠夢中聽到了歌者的召呼,懷了莫大的勇氣,搭船沿溪而下去追尋那歌者了。祝福翠翠將美好的事物永遠續(xù)寫下去。(許曉光)
讀邊城的感悟1000字篇10
在一個清幽的小城里,住著這么一戶人家,硬朗勤勞的祖父攜靈動活潑的孫女相依為命。從他們流淌出來的是茶峒人的質樸純善,是勞動人民的勤勞能干,是底層人民的清貧單一,更是那個時代——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糅雜在這個時代里了。
許是勞動人民獨有的單純。祖父堅守渡船一五十年。這是忠于職守的體現(xiàn),還是別無出路不得已而為之?沒有人不想成為船總順順、王鄉(xiāng)紳那樣生活富足的人,“他管船,管五十年的船——他死了啊!”我聽到了翠翠撕心裂肺的哭喊,翻書的手停頓了下來,一種濃烈的悲傷纏繞住指尖,飄散開去,祖父與翠翠太單純了,單純到得到過渡人一個銅板的贈予都覺得是對公職的一種褻瀆,甚至至死都留在小屋中,大概是至死都惦念著渡船吧?
又許是底層人民的孤苦,一個意外造就了翠翠。她靈動,跳脫,卻不敢染指渡船意外的一切,因為她清苦,她會羨慕大家女兒受傷的銀鐲;因為她清苦,她不得不自立自強,祖父和渡船便是她的一切。“翠翠,爺爺不在,你將怎么樣?”還是那種濃烈的悲傷,在瞬間攫住了我的心,這句話在我看來完全變成了“翠翠,爺爺不能許你更好的,倘若爺爺去了,你又該怎樣在這里立足?”一種至深的愛暈開來了,一種質樸的、微帶苦澀的愛。
更許是天命。天命,多么簡單的兩個字,我卻從《邊城》中領略到一種酸楚的天命。翠翠未能收獲屬于自己的愛情,天保出意外溺死了;翠翠本能再找回自己的愛情,祖父被困在了王鄉(xiāng)紳下人編織的謊言中;翠翠本能抓住最后的機會,她逃避了。一切的一切不正是天意弄人么?她沒有輸給輾坊,沒有輸給王鄉(xiāng)紳,她只是輸給了天命。這份天命,痛楚到令人不能自已。我想同情她,但我知道,掉一切,也有她的怯懦與不諳世事在作崇。
怨誰呢?怨天嗎?沈從文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幅畫卷,這幅畫卷極生動地展露了一代人和一個時代。“這作品或許只能給他們一點懷舊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過著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說不定,也許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和信心!”沈從文如此說道。
是啊,從《邊城》的苦痛中,我開始反思,人為什么不與命搏呢?一味的怯懦與逃避只會造就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隔閡,失掉一個又一個的機會。人是不是應該懷一份執(zhí)著的心,去爭取本該屬于、本能屬于自己的東西呢?
為什么不能呢?為什么不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