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朝花夕拾的感悟
讀后感能夠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賞所閱讀的內容,同時也能促進讀者自己的思考和表達能力。寫好讀朝花夕拾的感悟是有技巧的,接下來給大家分享讀朝花夕拾的感悟,方便大家學習。
讀朝花夕拾的感悟篇1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經歷戰亂后寫下的回憶,對往事的回憶只是現實生活中的一點點安慰,而每一個美好的回憶,也有一個悲慘的結局。《百草園》被賣掉了,長媽媽也匆匆告別人世,本是應該激發人們愛心的《二十四孝圖》,那里的孝道著實讓人害怕。實在勤快的老友范愛農終究擺脫不了貧窮、潦倒、落水而世的命運。在這么多的故事中,我最喜歡的是《五猖會》。
《五猖會》記敘的是兒時的魯迅要去看迎神賽會,卻被父親叫去背書。他非常急切、興奮,而這種兒童歡快的心情卻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而沖淡。魯迅先生用自己對《五猖會》的向往與期待,和被迫背誦《鑒略》的無奈和掃興進行了強烈的對比。讓讀者隔著紙頁也能深刻的感受到魯迅先生的不滿,然而封建社會的教育,大家似乎都在跟風,哪篇文章好就讓孩子背哪篇,完全不顧孩子對那篇文章是否已經了解,然而長大以后的魯迅先生也只能記住《鑒略》其中的幾句罷了。
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也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后能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二又帶有諷刺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勇氣,鞭撻而又刺激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民。又帶著指責和批評的語氣,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魯迅先生愛國精神和期待人民的蘇醒、
當我合上書,慢慢閉上眼睛,突然看到了紹興蒙蒙的雨霧,迷人的節日,漂浮的小船,神奇的《五猖會》厚厚的書本,困惑的童年。
每一個孩子心中都有一份童真,這份童真是由一塊塊以期待為夢的積木堆成,浩浩蕩蕩虛無縹緲,在現實肆虐的那一刻轟然倒塌,大夢一場煙塵喧囂,那些年少時的意氣,再也無從尋找。這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從滿懷童真到通曉世故,那是一種旁人無法體會的切膚之痛。也就是因為這樣,這份童真就顯得格外珍貴,也正因為這樣,才會讓每一個人在有生之年,竭盡全力地去守護那份童真,守護那份不再重來的美好。
讀朝花夕拾的感悟篇2
《朝花夕拾》的作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他就是魯迅先生(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漢族。浙江紹興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壽,字豫山、豫亭。以筆名魯迅聞名于世。魯迅先生青年時代曾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4年初,入仙臺醫科專門學醫,后從事文藝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精神。魯迅先生一生寫作計有600萬字,其中著作約500萬字,輯校和書信約100萬字。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毛澤東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
《朝花夕拾》是作者寫的童趣生活,如《狗·貓·鼠》中就寫出了作者的童趣:“動物們因為要商議要事,開了一個會議,鳥、魚、獸都齊集了,單是缺了象。大家議定,派伙計去迎接它,拈到了當這差使的鬮的就是狗。‘我怎么找到那象呢?我沒有見過它,也和它不認識。’它問。‘那容易,’大眾說,‘它是駝背的。’狗去了,遇見一匹貓,立刻弓起脊梁來,它便招待,同行,將弓著脊梁的貓介紹給大家道:‘象在這里!’但是大家都嗤笑它了。從此以后,狗和貓便成了仇家。”從中我們也看出了作者的童趣。
我慢慢的喜歡上了《朝花夕拾》。
讀朝花夕拾的感悟篇3
魯迅,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浙江紹興人。魯迅先生有許多著作,如:《吶喊》《彷徨》《野草》,但今天我讀了一部魯迅先生留給我們優美的散文珍品——《朝花夕拾》。
這部散文集中有許多故事:《狗·貓·鼠》表現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二十四孝圖》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無常》記述了兒時在迎神會和戲臺上所見見到的“無常”形象,并借此對“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諷刺。《阿長與,<山海經>》回憶了兒時與保姆相處時的情景,文中充滿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真誠的懷念之情;《五猖會》記述了兒時在家盼望觀看迎神會時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記述了而是在家中百草園玩耍的無限樂趣和在三味屋讀書的乏味生活;《父親的病》回憶了兒時父親求醫治病的種種荒誕情景。以上的四篇,作者以親切動人的筆墨,記錄了社會生活的一面,展示了當時的人情世態和社會風貌。
《瑣記》《藤格先生》《范愛農》記述了魯迅先生遠離故鄉到南京、日本求學和回國后的一段生活經歷。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范愛農》追敘作者在日本留學時和回國后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備受打擊迫害,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每次讀到魯迅先生的文章,總是讓我感到有深刻的諷刺舊社會勢力、文學的語段。
讀朝花夕拾的感悟篇4
《朝花夕拾》讀后感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因為最惡的心,應該墮入地獄,也將決不改悔。”——《二十四孝圖》。
讀了魯迅先生的作品,讓人深有感觸的。雖是白話文,但我也看得津津有味!
在初一時學了《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知道《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文章。那個本應該是個快樂的童年卻籠罩在那封建社會里,時不時透出些迂腐的氣息。于是魯迅要罵,罵那個封建的社會。
再接觸《阿長與山海經》一文,讓我感到魯迅先生寫作手法的高超。長媽媽這個角色,需要分一為二看待。因為當時封建社會的影響,阿長保留了許多迂腐的習俗。像要在新年的早晨對她說恭喜,然后還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的對“長毛”的故事亂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最喜愛的隱鼠。因此,那時的魯迅對她懷恨在心。但這個粗俗、守舊的婦女卻做了些讓人對她要刮目相待的事——買《山海經》。在長媽媽知道“我”喜歡《山海經》后,跑了許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認為她“有偉大的神力”。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阿長安息。
在這,我不得不佩服魯迅先生的人格。對長媽媽,他說不出敬愛,也說不出仇恨。也許說這是他善良,抑或說這是他憂郁。因為,文字的創造者賦予了文字的內心一種更加深厚的感情。表面或許是你看到的樣子,內在你卻是那么難琢磨到的。
放開心去想,去看,去體會魯迅先生的世界。
讀朝花夕拾的感悟篇5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巨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里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
從書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
雖然在書塾讀書很煩悶,但是我覺得魯迅的小時候還是很快樂的,看到這,總是能回想起小時候的趣事,在現在看來,總覺得小時候無憂無慮,我多麼想再回到小時候,在體驗一下那小時候的事情,雖說現在回想起小時候的,感到無聊,沒趣。但在小時候,是多么值得回憶的事啊。
還記得那一次,我去鄉下玩,和小伙伴下水捉魚和蝦,雖說是個小溪,但還是令我恐懼,但是為了面子,還是下去了。很快我就適應了在水里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拿個小簍子捉魚捉蝦,我不會捉,看著小伙伴捉,看著看著我的手癢癢了,于是我也開始捉了,雖說不大會但是好歹我還捉上來了一兩條。我便沾沾自喜。我在水里摸索一會,摸到一個長長的,滑滑的,我一想:不好我趕緊把捉的東西往岸上一甩,一看!蛇啊!這是小伙伴圍了上來,大家討論來討論去,嘿嘿!小伙伴拿著幾個小棍,把它挑來挑去,不讓它走。蛇不大我們便把它的頭壓住,然后生起一堆火,然后把它的尾巴放在火里……
那次的經歷讓我記憶猶深。
老師也曾說過: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有血有肉的。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他希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向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讀著讀著,仿若年邁的老人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發著陽光般的氣息。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惹人懷念啊。
讀朝花夕拾的感悟篇6
今年寒假我看了魯迅的《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作品。我在寒假里讀了這本書,他給我的感觸很大。魯迅的作品能夠說是獨一無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滿是好詞佳句的華麗。卻更能吸引讀者,仿佛在給你講故事一樣。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尋味,它反映著封建社會的種種陋習:有寫人吃血饅頭,吃人肉。人們迷信,古板,纏足,互相欺詐等等都受到了魯迅強烈的批判,也讓我不由得為那些人們感到悲哀。
然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鉆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與玩伴一齊捕鳥,但由于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十分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但是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我十分喜歡魯迅的《朝花夕拾》。
讀朝花夕拾的感悟篇7
最近我讀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它的故事情節非常吸引人。
文章中表述了魯迅先生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從他的童年瑣事講到他的成長經歷。那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好像又把我帶回了童年,故事中充滿了童真和童趣。有時會令人大笑,有時會令人感動。這本書帶我進入了甜美的童年之夢。
在《貓·狗·鼠》中,魯迅先生借童年對貓的仇恨表示了對當時仗勢欺人的'侵略者無比的痛恨。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里不由出現了一副副令人神往的自然畫面。
《鎖記》用借事喻人的手法,通過寫衍太太幸災樂禍、造謠誣陷。表現了她的丑惡嘴臉,也是當時魯迅先生對社會上的小人的蔑視。
童年也漸漸遠去。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當我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止,童年已成為我們這些少年的夢想。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時代的童年之夢,希望我們和魯迅先生一起熱愛自然,向往自由。享受自己的美好生活。
讀朝花夕拾的感悟篇8
先生的這篇文章更像是《二十四孝圖》這本古籍的讀后感,而我所寫的則是先生的一篇讀后感的讀后感,這邊讓我感到不少壓力了。
先生是新白話運動的領軍人物,而這篇文字也是從白話運動入手,先給予那個所謂的紳士沖擊,闡明先生對于白話運動的立場。為了加強說服力,先生便以而是讀過的《二十四孝圖》入手,揭開封建衛道士羊皮下的真狼面目。
為了讀通先生的這篇文章,我還將《二十四孝圖》的原本在網上找出,加以瀏覽,讓自己更好的能理解先生的這篇文章。“老萊娛親”,“郭巨埋兒”,“臥冰求鯉”,這些文章都是傳揚封建禮教中的“孝”的膾炙人口的文章。
這些“孝”不少都是愚孝,是違背了人性的孝道,甚至是為了人頌之為“孝”而“孝”,封建時代也講求“禮儀孝悌”,但是這些所謂的“孝”實在無法用當下的孝道觀念所去衡量。郭巨可謂至孝,家里貧困,孝母之心值得稱贊,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實在違背了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這樣的故事在書中隨便翻翻舉目全是!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這樣一種封建的吃人的禮教,實在讓人感到可悲!
孝乃百善之首!作為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理當傳承發揚!但這樣的愚孝是可悲的,而捍衛這些的披著羊皮的衛道士們更是可恥的!
讀朝花夕拾的感悟篇9
在這本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我感到了魯迅在回味自己一生漫長的路途,從充滿歡樂與迷茫的童年時代開始,到少年時期的求學和一系列事件中逐漸把握正義,再到中年更加鏗鏘有力的生活,無不讓我感到魯迅先生“波瀾壯闊”的往事。
《朝花夕拾》的十篇往事中,回憶的感情有所不同。《狗,貓,鼠》記述了魯迅童年時對貓和鼠的好惡;《阿長與〈山海經〉》回憶了兒時保姆長媽媽的淳樸善良;《二十四孝圖》對當時混亂社會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有力的抨擊;《五猖會》回顧了魯迅先生小時侯一次看廟會的經歷;《無常》栩栩如生地描寫了鄉間迎神賽會時的活“無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回味了魯迅當年純真歡快的童年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快樂日子;《父親的病》在敘述父親生病治療的過程中,表達出對這種庸醫誤人的社會現象的憤恨;《瑣記》記述的是作者年少時去南京讀書的經歷;《藤野先生》懷念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的老師藤野先生,并記述了作者棄醫從文的經過;《范愛農》回憶和悼念了青年時代的摯友范愛農。細細讀來,每篇文章都有它獨特的味道,和不尋常的經歷。
讀朝花夕拾的感悟篇10
細讀魯迅先生“從記憶中抄出來”的文字,字里行間是那一個中年人對童年時代深深的懷念。
當我翻閱這本書,就深深地愛上了它,那種幽默的文筆,輕快的感覺,立刻俘獲了我的心。
有人評價說:朝花夕拾是溫馨的回憶和理性的批判構成的。是的,誰沒有一個金色的童年呢?
在魯迅的父親還沒有病逝之前,他的童年是幸福的,正如《朝花夕拾》中所說的,他是那么地自由,在和朋友們在百草園玩耍的日子里,是那么的美好,那樣無憂無慮。雖然時光荏苒后,那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椹以及短短的泥墻根已難覓蹤跡,卻總能勾起記憶深處美好的童年回憶。
回想我們的童年,也和魯迅先生相仿,有給我們講故事的“長媽媽”;有在玩耍前掃興的“父親”;有嚴厲卻寬容的“壽鏡吾先生”……
回想我們的童年,也曾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百草園”;有自己百般憐惜缺養不長久的“隱鼠”;有一直渴望能得到的“山海經”;有深信不疑的“美女蛇傳說”……
這一切,都已然逝去,卻又好像就在眼前,觸手可及。當我們和魯迅一同,以大人的身份審視童年,那天真美好的童年時光,不免有了瑕疵。
對孩子們“好”的衍太太在我們的眼中,失去了偽裝,本質是一個自私自利、心術不正的封建婦女;讀書入神的壽鏡吾老先生是一位迂腐古板的宿儒;能夠“起死回生”的“神醫”陳蓮河成了荒誕滑稽、草菅人命的騙子。
當時光以光速飛逝,留在心底的是我們童年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往事,當舊事重提,那朵遺落在心底的朝花,正等待著后來長大了的我們,帶笑拾起。
讀朝花夕拾的感悟篇11
在顛沛的人生海洋中,擷取一朵記憶的浪花。
——題記
清晨的花兒不知緣何落下,黃昏之時,魯迅先生便將這略帶陽光氣息的落英收進記憶的扉頁,用感情與回憶匯成一本《朝花夕拾》。
陰冷無情的黑白無常,一去不回頭的黃泉路,皆是人們對于陰曹地府的第一印象。但在一個孩童的眼中,卻截然不一。魯迅先生的《無常》寥寥數語,勾勒出一個活靈活現白無常的模樣。可魯迅先生為何不喜歡與白無常擁有同等權力的黑無常?從這中看來,是討厭其衣飾,而向后看去,發現黑無常比白無常冷酷無情的多。在魯迅先生的筆下,那陰曹地府成了人間及陰間最為公正的地方。世間的黑暗,令人不得不去尋求一個精神慰藉。
再倒回來說一說《狗·貓·鼠》一文。略讀其大概,認為僅是在描述人與動物間的愛與恨,而后精讀見其內涵。發現對于文中的貓,作者認為它:
1、要將食物把弄一番才肯吃掉;
2、與虎,獅子等為同族卻長一副媚態;
3、交配時的嗥叫;
4、殺害隱鼠后證實是被長媽媽踏死等誅多因素,令“我仇貓,更仇像貓一般的人,更憐惜像鼠一般手無縛雞之力的下層人,任憑他人欺辱。”或許這便是當時社會最真實的寫照。難怪會說魯迅先生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文章太犀利,總能折射現實社會中的人與事,需要結合當時政治背景才能讀個明白。
再談談我對于《藤野先生》一文的看法。藤野先生本是一位日本老師,卻對于中國學生仍是十分細心,耐心講解,認真授課,一直衣著簡樸。由于他嚴謹,認真的教學風格,以至對兒時的魯迅的成長起了不可獲缺的重要性。文中說,他更不計兩國間的沖突,倒也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在魯迅的寫作生涯中,藤野先生的品質一直讓他不斷勇敢的抨擊各類現實的丑惡。這篇文章,記錄了魯迅的心路歷程,讓我知道魯迅先生從學醫救國到棄醫從文的轉變,學到了魯迅先生的愛國思想,也知道了人一生中不能沒有導師。
總而言之,《朝花夕拾》并非僅是一本回憶錄、十篇小散文。它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以及大膽并不直白的諷刺手法,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抨擊當時時事丑露的一面。愛國學生范愛農,腦子里充滿封建卻敢做他人不敢做的事的長媽媽……一個個人影,一件件往事豈褪色,在魯迅先生的筆下保留住原本的色彩,被雋刻在歷史洪流間。
或許那片花已不知所蹤,但由童年,記憶與人生所組成的“花”卻亙古的留存在魯迅先生心中,及他的寥寥數語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