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挪威的森林有感100字
寫讀后感有助于讀者從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思考和創造,從而激發他們的創作欲望和內在動力。下面小編給大家提供一些讀挪威的森林有感100字參考,希望對大家寫讀挪威的森林有感100字有幫助。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100字篇1
《挪威的森林》這本小說的標簽是戀愛小說,愛情是永不過時的主題,促使本書成為村上春樹第一本暢銷小說。在閱讀本書之前,我對本書的認識還停留在伍佰的那首同名歌曲中。讀完小說后,感嘆歌曲的基調稍為明朗一些。小說讀得壓抑,書中人物的青春并不能強烈地引起我的共鳴,可能是我的成長環境比較普通,也有可能我在那時未看到或接觸到如此深刻的精神迷失。小說整體基調暗淡壓抑,描述細膩,除了愛情,也看到了時代背景下的年輕一代的彷徨。
書中主人公渡邊是一位大學生,先后和兩位女性有著往復的情感聯結。第一位是直子,是渡邊已故好友木月的女友,他們在木月自殺后一年,偶然重逢,開始日常瑣碎的交往,并在直子20歲生日的時候,發生了關系。此后,直子不辭而別,渡邊通過書信聯系,得知直子前往一處偏僻的精神療養院療養了,而她反復的病情在最后關頭將她帶向了死亡。綠子一位活潑勇敢的姑娘,和渡邊出現在同一堂課上上面,主動出擊建立聯系。而她的活潑可愛并非是不諳世事無憂無慮的天真,相反,她也經歷了家庭挫折。如果將直子和綠子進行比較的話,我認為最大的差異在于二人對挫折的反應,直子終究是沒有走出來,而綠子卻在經歷苦難后選擇堅強地前行。
書中以下幾點引起我的思考:
一、精神健康
書中有多位人物因精神疾病選擇自殺結束生命,很難想象遭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人群是過著怎樣的生活。生存本身就帶著壓力,因為我們要與一切消極因素作斗爭,保證自己能夠繼續生存下去。每個人的內心就是一座獨一無二的精神花園,不可能存在完全一致的想法,這就需要我們社會的包容性,包容不同想法不同事物的存在,不人為的制造壁壘。
人生本就是一場斗爭,如果被困難打倒,就相當于繳械投降,唯有自渡,方能立命。
二、戴面具的人
書中綠子在談到學生社團時有提到一個現象,她加入的社團,存在那么一些人趨炎附勢,賣弄學識,對于自己本身就不了解的事物憑著一知半解侃侃而談。為了凸顯自己的智慧也罷,為了融合圈子也罷,說白了,都在戴著面具為他人而活。綠子看到這點后,對所謂社團不再抱有好感,當即退出。與其融入一個虛偽的圈子,不如在自己的世界真實地獨處。想想我自己,也曾存在過如此心態,急于表現,裝腔作勢,而且不排除未來還會出現這種情況,時刻提醒自己有意識地自省自新。Themoreyouknow,thehumbleryouare,becauseyouwillknowthelittleyouactuallyknow.
輿論壓迫和道德綁架也是我們立于社會需要跨越的障礙。綠子在醫院照顧病重的父親時,偶有親戚前來探望。在醫院充滿消毒水的空氣中,親戚難以進食,感慨綠子怎么有這么好的胃口可以鎮定自若地吃飯,而后立馬投入到對癱瘓父親的照顧當中去。這就是輿論導向,認為面對家人身患重病時,就應該寢食難安才對,怎么還有心情好好吃飯。就好比中國的傳統哭喪,一定要在喪事中哭給眾人看,才是對逝去親人的不舍和懷念嗎?真正的痛是無暇無意展現給外界看的。對于綠子而言,她如果不能好好吃飯,如何能照料好父親?她的親戚可以沒有胃口吃飯,但是她不能,因為如果她不能保證一個好的身體狀態,她就難以照顧好父親,而她的親戚看望之后便可以遠離了。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著形形色色的偏見。提高自己的認知判斷,保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做正確的事情即可,因為我們才是對自己人生負責的那個人。
三、繞不開的努力
書中還有一位人物,叫永澤,是主人公渡邊的同學,他在學業和事業上有所追求,積極進取,但在感情上卻是拈花惹草的角色,有一個真心愛他的女友卻不珍惜,也正是他帶著渡邊時常外出尋花問柳。通過這個人物,我看到了進取心和品德的割裂,也展現了人性的復雜。永澤不滿于世人不努力卻還滿腹牢騷。世人多在辛苦忙碌地勞動,而非努力。“那不是努力,只是勞動。”永澤斷然說道,“我所說的努力與這截然不同,所謂努力,指的是主動而有目的的活動。”
一般而言,有價值的東西得開都不容易,只有付出相應的努力才能拿到一定的結果。很多人不滿于現狀,卻又不能付出長期努力以脫離眼前茍且,這類人在覺醒前恐怕只能長期活在抱怨中了。
四、搖擺的愛
最后一點,講下我對這個愛情故事的看法,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我認為主人公渡邊對直子的愛不夠堅定,當他強化和綠子的聯系時,其實就是給自己找了一個備選項,不是說不能接觸其他的異性,只是在有愛人的情況下,再與一位對自己有意的女子親密接觸,是對愛人的不負責。感情中的移情別戀都是因為給了第三方機會相處熟絡,而我認為感情的聚散應該是由雙方決定的,而非第三方因素,如此即便分開,也對得起愛人,對得起愛情。而在直子自殺前夕,僅僅是通過異常的書信往來(由領子代筆回信),渡邊就應該能感知到直子病情的危急了,在這種關頭,他卻依然保持緩慢不定的書信聯系,在信中講要為直子找房子開始新生活云云,而沒有前去陪伴直子渡過難關。這樣的愛,是不夠深刻?還是不夠堅定?
小說讀下來沒有觸及心靈深處,可能是因為已經在生活中有所感悟了。而這個故事,也是書中人物的自我成長的經歷。人生有多長,故事就有多長。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100字篇2
這本書并不是標準意義的村上風格,拋開大家對這本“戀愛小說”或是“現實主義小說”的爭辯不談,這本書卻的的確確讓我的內心無比震撼。人生中還是第一次,對書中許許多多的情節有著靈魂上思想上的劇烈震顫:這震顫來自迷茫,來自青春,來自愛情,來自友情,來自人類初始的欲望,來自對話,來自窗外的景色,來自玲子的吉他聲,來自普通的事,來自放棄,來自振作,來自我自己。本來因為讀后內心情感過于豐富且復雜,感覺難以表達清楚,并不想就此付諸語言,可躺在床上腦子里的情感波瀾遲遲不能平息,是的,我的情感已經被這本書攪了個七葷八素。于是我想就此多多少少把腦中的思緒一個個剝離出來,希望不至于混亂無比。
書中最讓我久久不能釋懷的是綠子,這個讓人不自覺輕松下來涌動著旺盛的青春生命力的短發女孩;這個經歷喪父喪母卻不像直子或木月抑或初美那樣奔向死亡,而選擇用更加堅強更加勇敢的姿態生下去的活潑女孩;這個希望能夠完完全全任性一回的壓抑女孩。我想我在心底里是佩服她的,難道綠子經歷的痛苦與打擊不比直子木月或初美大嗎?可唯獨她,卻選擇以生的姿態走下去。誠然,她也有過抱怨,有過情緒崩潰,可第二天,她又回到了山腳,繼續向山頂推著圓滾滾的巨石。若問這樣苦苦撐著有什么意義,想必問這句話也是毫無意義的吧。說到底,到底什么才有意義呢,無非立場不同罷了。可這種明知自己的弱小,卻對此充耳不聞的樂觀精神,本身就是令人生畏的。
綠子喜歡渡邊,即使知道渡邊愛的是直子,這也是令我佩服的。我們的情感是多么的微薄,容不得一點點付出得不到回報。可綠子喜歡渡邊,那她就會用全部的力氣全部的心去喜歡他,這種對自己喜歡的人的追求,不也是愛自己的表現嗎?因為說到底,只有愛自己,我們才會堅持去愛我們愛的東西。可往往更多的時候,我們愛不上不愛我們的東西,所以不得不委屈自己,給自己一個似乎理所當然的借口——你愛她/他得不到回報,為什么要愛?如此,苦了自己,誰去愛你?當然,想必綠子是累的,非常非常累的,所以我對她也十分同情。我對一個死活也要活下去的樂天派十分同情,卻對那些頂不住生活的打擊或自己內心的打擊活不下去的人提不起太多同情。這是否是因為我無情呢?我不知道。
說到同情,永澤最后對渡邊說的“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當。”這句話很殘忍,卻很實用。它幫助得知直子死訊后一個月頹廢不振的渡邊多少找到了勇敢下去的信念,可這句話,畢竟是空泛的,它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那個最有旺盛生命力的,還是綠子,她的樂觀從她的舉止話語中不斷地散發出,將渡邊從死的漩渦中一點點拉回。
而渡邊的年齡與我相近,他感受到的感受很多我也有過。包括在某些時候,會覺得十分孤獨。誠然,朋友是有的,能夠談心的多少也還算有吧,可就是沒有和你宛如契合物的人,我想也不會有人有吧。沒有一個人可以滿足你所有的需求,我們不過是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朋友一起罷了。人說到底是孤獨的。這孤獨來自人的自主意識和思想,正是因為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完全相同的思想,所以全世界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完完全全的理解你。還好,在某些時候,某些人,可以或多或少的理解你,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啊,光是這樣想想便又覺得人不至于那么孤獨。但我想,要是我們可以把自己也放入朋友當中去,那么,完全理解你的人便是有可能存在的,至少可以大部分理解你,這個人就是你自己。所以,我覺得不要騙自己,對自己要真誠,因為這是唯一可能可以完全理解你的存在。我們擁有自己,我們理解自己,我們其實不孤獨。
書中的青春在以翻頁為單位從我眼前飛速劃過的同時,我的青春正在以飄忽不定時快時慢的速度從我身邊浮現、溜走,這么想著,不覺感到一陣幸福。是啊,我的青春還穩穩妥妥地站在我的這邊,我可以注意它也可以不去在意它,全憑我的喜好。我不去想,我的青春還有多久;我要想,我還青春。
感謝村上,感謝渡邊,感謝書中的一切,我仿佛真真切切地體會了一邊青春的味道,它可能不可口卻讓所有人都想再喝一杯。正常來說,人生僅此一杯,可是借助書本,我得以在現在細細品味我的青春續杯。想必我身邊的不少朋友也在和我共飲這杯青春咖啡,不知,你的那杯,味道如何?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100字篇3
用了連天的時間讀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有一些不得不記下的感受,又擔心記下的東西過于膚淺,然而怕又沒有耐心,更多是怕沒有時間繼續讀完第二遍,所以索性還是把自己可能尚未成熟的種種感受寫落紙上。可能是習慣使然吧。
這是一本很封閉的書,沒有過多的去敘寫那個時代的背景,而且,我對于日本的文化和歷史又知之甚少,這就是我擔心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一個原因。我所說的封閉只是一個外界環境的封閉,而決非作品中典型人物心理上的封閉,相反,對人物的刻畫上,它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力,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震撼力,因為曾有人對我描述說這本書很黃,我感覺這失之偏頗,它更多的給我了心理上的震撼。這震撼很強烈,而且是全方位的強烈。
愛情、友情和性交織在一起,融洽、沖突、此起彼伏。從誕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充斥著憂郁、痛苦的掙扎和無所畏懼的解脫,畸形的性接觸和近于病態的心理。抽象而出的一個個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心理,把活的部分拖進死亡,又把死亡拖進活的部分,終于是從不成熟走向成熟。
你愛不愛我?這不再是可以簡單作答的問題。女人往往會把愛和性攪和在一塊兒,男人卻會毫不猶豫的把他們分得很開。所以渡邊不止一次的把愛的程度描寫成象在春天的絨綠里和可愛的小熊打滾,很純真浪漫的情愫。男人對于性的態度和女人往往大相徑庭,永澤可以借以消遣,甚至近于病態的追求,渡邊也一樣,只不過他把性分的細化了,有愛的性和無愛的性,有性的愛和無性的愛,甚至更加可以細化到友情。
所以在文章開始處的伏筆更有意思,直子講的那草皮掩過的讓人毛骨悚然的井,男人會小心翼翼的去提防,而女人,包括直子,因為不怕,或者那怕只是潛意識的怕,所以終于掉進去,是偶然之中的必然。愛,走的太近,付出的太全部,就可能變成相互的傷害。這些與性無關。玲子擁有的僅僅是友情和性,所以有一份不完整的幸福。另外,玲子又是超凡脫俗的女性,她可以把性從愛中解脫出來,坦然面對美好的生活,這區別于一般,顯得很不容易。
談及作品中悲劇性的人物,直子和初美,雖然通往悲劇的路途,一個激騰一個平坦,但其根蒂都在于對性和愛有太完美的憧憬,想得到的完美又不可能,終于導致悲劇。而綠子則很幸運的擁有確實的性和允諾的愛,更加堅強和果敢的性格給她帶來了看似較完美的結局。有更多的時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爭取。
總的看來,這是一本區別于以往的更模糊,其實包含更加深邃思想的書。現在是一定不能完全體會作者思想的,因為年輕,或許,再經過十幾年的生活煉勵,重讀到這本書,重見到這篇文稿的時候,我會有更澎湃的感受。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100字篇4
一直聽人說起《挪威的森林》,但遺憾的是一直借不到,最近只好下了狠心買了本。
以前是漓江版的,得二十多塊錢,這對我來說算貴了。畢竟是買一本小說看看,似乎沒必要花這么多錢的。進入2001年后,不想該書版權由上譯買走了,定價便宜了,譯者也作了修改,而且裝幀也非常不錯。最后打了八折以十五元的價格,我終于買下了《挪》書的上譯版。還沒有看書,我就有種感覺--很值!
該書花了五、六天時間看完的(咱是學生得上課、自習啦等等)。總體覺得是不錯,不僅村上寫得不錯,譯者林少華也譯得不錯,寫的序更是不錯!很唯美,很清新,很自我。而譯者說村上小說最大的特點是:把玩孤獨,把玩無奈!因為,人,人生,在本質上是孤獨的,無奈的。所以需要與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但是,尋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勞的,相互理解是不可能的。于是,與其勉強通過與任教往來消滅孤獨,化解無奈,莫如退回來把玩孤獨,把玩無奈。
小說是主人公渡邊的回憶,回憶自己年輕時代讀大學時發生的事情。而時下,我們都在讀大學,跟主人公很相似。但我很羨慕渡邊的自我、瀟灑、隨意。他生活中不會出現父母的影子,周圍沒有認識的人,唯有的是一個死去的朋友的戀人、一個住在同一幢宿舍樓的哥們,一個一起上過選修科的女孩子。就這樣簡單的生活,簡單的日子,卻讓我向往。每周空閑時間打工以維持日常生活費用;抽空去各地走走,算是旅游;周日與死去的朋友的戀人軋馬路,等等。
我很喜歡旅游,可是口袋里沒有錢。想找份工作,沒有說的過去的。何況中國地大物博,四處走的地方是多,可范圍太大,而且沒有日本新干線之類便捷的交通網絡。而最根本的是,沒有渡邊的心情,一個人游歷,是需要勇氣與決心的,也需要與眾不同的心境。我想我沒有,所以只能徒自嘆息。
看完書后的一個明顯的印象是,日本人性觀念的開放。以至于有人偏激地認為,村上是個性變態。我倒沒有這種看法,同為男人,同為青春期的男人,試問誰沒有那種想法或行為?除非你不是男人,或者自身有問題。
以前也耳聞過大和民族的這一有別于儒家思想的顯著特點,算是明治維新時期西化的產物了。但是看完本書后,算是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或許國內像這種純文學中,涉及性的文字不多或未可知。可是,想想時下,青年人中的同居熱,甚至在高校中也毫不遜色,也就不會覺得有什么驚訝的。本人單身,活了一大把,還沒有經歷過純粹意義上的戀愛,更不用說同居了。由于本人如此,交游圈也可想而知,所以對同居現象一無所知。只是愛好讀報,還知道高校中不少校園內安放了自動售安全套的機子。
永澤是代表一類“沒心沒肺”的人,他的一套關于人生的理論以及自己所謂的成為“紳士”的行為規范帶有太多讓人觸之心涼如冰的冷色,不消說是親身歷練,只是多注目一眼也會讓你迅即染上某種病癥--剛強者一杯溫水即能恢復如初,柔弱者則久久地囿于其中不能自拔。我不愿面對這本書的原因有二:一是直子,渡邊兩人所構建起來的讓人憂郁的關聯讓我決絕地認為這個世界所給我們的指引著實黯淡無光,死亡倒不失為一種精神釋放的絕佳去處;二是永澤這個太“硬”又帶點灰色調“炫”了一點的角色,委實讓我閱之如梗在喉,雖然他的話有時對人性的嘲諷往往一語中的--“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應做之事。”--入木三分!村上用八十年代的筆觸去緬懷六十年代的動蕩,無聊,壓抑,彷徨,消沉,以及對愛情的無望,時空的更迭便生出高于事件本身的幻象。在二十世紀的時空對于我們來說還只是將來時時,人們總想著到了二十一世紀所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可世紀的鐘聲敲過以后,人們失望地發現,身旁只是多了幾件新奇的物什--那新奇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會消失殆盡,但有希望總是好的,生活總是不斷地在給你機會。一則笑話云:一對窮人夫婦,一日得到神仙幫助,可滿足他們三個愿望。饑餓的農夫立即說要是有根香腸吃就好了,話音剛落,香腸出現了。他的妻子見他就這么浪費了一個愿望,都快氣瘋了,遂詛咒他,讓這根香腸長到他鼻子上去。她的愿望也實現了。故事的結局也就是第三個愿望自然是取下那根該死的香腸。這個笑話在我看來是如此殘忍:你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愿望,但你未必就能抓住這個機會。閑下來的時候我問自己:如果給我三個機會,我的愿望是什么?第一個念頭是我要健康要快樂,遠離失意。細想一下,卻發現這些愿望受亦舒張愛玲小說影響太多以致過于苛求:我現在并非不健康,一口氣可打四個小時網球;也不乏快樂的時刻;沒有失意的襯托,我的得意和快樂豈不乏味?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100字篇5
不久之前讀了《挪威的森林》,感覺很不錯,《挪威的森林》讀后感。這是我第一次讀村上春樹的小說,譯者是林少華。翻譯細節上有一點問題,但僅僅是細節有問題,無傷大雅。其實故事很簡單,書的內容是講上世紀六十年代一個日本少年的大學生活。具體一點就是他的情感生活,主角叫渡邊。
他考進了東京的大學,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碰到了木月——在十七歲自殺的高中好友——的女朋友直子。他們很奇怪的在東京街頭逛街——直子在前面走,他就在后面跟著。后來直子又很奇怪的失蹤了一段時間——后來才知道她去了一個靜養院。他之后在學校上戲劇課的時候認識了一個女同學——綠子。這也是個很奇怪的人,能在鄰居失火的時候在陽臺上彈吉他,不過她真的很好。
書中還寫到他認識了宿舍院里另一個有點放蕩同學——永澤。劇情很簡潔,就是這個人一直困擾在他和直子的感情中,并且一直努力讓直子走出陰影中。
在直子療養的時間里,他一直給直子寫信,鼓勵她,支持她。同時,他和綠子也談上了,關系也很好,但是他總是有點不太在意綠子。同時,他還不是和永澤出去“鬼混”。好了,隨著劇情的慢慢發展,他認識了很多朋友身邊的朋友,比如和直子同住的病友和永澤的女朋友。他和綠子綠子的交往也越來越深,同時他和直子的感情也慢慢發展,不料,直子卻在即將病愈出院的時候自殺了,男主角很受刺激,外出流浪了一個月。略去細節,最后他去追尋一直對他一往情深的綠子了。故事真的很簡單,讀起來也很流暢,也很感人,特別是直子死后,咱們的男主角外出流浪,蓬頭垢面,寫得太有誠意了。還有之后,主角一直在嘰嘰咕咕:“人不該這么死的,葬禮太荒涼了。”這讓我想起了《碧奴》里最后那點,碧奴知道自己丈夫已經死在長城下的時候,就哭啊,從山上哭到山下,從古代哭向未來,哭得人不禁也潸然淚下。
推薦閱讀:
小編精心推薦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100字篇6
愛情與肉體是否可以分離?
中國人內斂而含蓄,對愛情的表達也顯得保守。自然而然對待性愛更為謹慎,尤其是對于大部分的中國女生而言,初夜顯得彌足珍貴,那代表的是一生的托付和余生的攜手,另一個層面也是因為害怕被辜負。
中國大部分的愛情小說中,愛情與肉體是不可分割的,沒有愛,只有肉體上的羈絆,那只能算生理需求,而有愛沒有肉體上的融合,又覺得夠不上靈魂層面的愛。看多了中國的愛情小說,甚而是經典名著中的愛情,便自然而然的覺得,只有愛的前提下,方可交出自己,對于我自己又多了一分要求,那便是名正言順,方可無所顧忌。
在直子20歲生日那天,直子將自己交給了渡邊君,而后進入了一家精神療養院,開始了漫長的自我救贖,她的交付似乎成了一種報恩,報答渡邊君的陪伴和照顧。而渡邊徹在明確了自己愛直子的心意之后,也同7-8個陌生女孩有了肉體上的交易,即便是在永澤的慫恿之下。而后,又同綠子、玲子等有了肌膚之親。
我努力抑制內心的反感,想以最大的包容心去體諒他們的性愛,如永澤所說,紳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應做之事。我需要做個紳士,理解是我應做之事,但很大程度上在于,這是一本經典著作,出于村上春樹之手,如果撇開這一切不談,我不知道這本書的文學價值于我如何去汲取。因為我仍然無法認可書中的性愛觀。所以反過來想想,或許畢業至今,我仍未成長?
但,我堅持愛與性的不可分割。
生與死,是否對立?
日本小說一直以來都不對我的胃口,大學時讀的第一本日本小說是渡邊淳一的《失樂園》,對于日本“畸形”的性愛觀和戀愛觀,年少氣盛卻又青澀懵懂的青春時代,堅信愛情與性愛不可分。對于日本文學表現出的性愛與愛情觀實在無法認同,從此大學期間未再翻閱過日本文學。畢業后,又重新拾起日本的小說,閱畢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和《小偷家族》后又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溫情。對于家庭與愛的缺失等方面的題材,不得不說,日本作家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很有日本人的特定風格,簡單甚而枯燥的語言就像小溪流緩緩流淌,但悲傷感四溢,直擊人心。《小偷家族》電影也給人此般感受,沒有特別的高潮迭起,但觸動人心。
但《挪威的森林》照舊還是給我一種抑郁感,至少在性愛觀和生死觀上。日本文學中的人物,似乎死真的是一件簡單的事兒。木月的死,“我”與直子之間有了無法言說的牽扯,而“我”也在木月的死中悟到: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人都是在不斷的失去中學會告別,然后再從下一段失去中用僅有的覺悟自我慰藉,以達到所謂的成長目的。有的人悟性高,跨過了死的圍墻,比如“我”,得以看透生死的本質而重生,也有人在經過痛徹心扉的絕望后選擇自我了斷,比如直子。
死,似乎對于日本人而言,太過容易。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100字篇7
《挪威的森林》其實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夠再普通的故事。在譯文版的封面上,寫著的“孤獨的都市少年,徘徊于兩位少女之間”或者“一首感傷的青春戀曲”這樣惡俗又畫蛇添足的文字,沒有看過的人大概也能夠猜到。少年渡邊徹。十七歲便死去的好友。好友的女友直子。還有后來遇見的綠子。后來直子自殺。余下的,便是渡邊和綠子。
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覺得它是陰冷的。木月的死。直子的姐姐的死。初美的死。這樣的密集的自殺,卻沒有讓人覺得一絲一毫的不自然。 死亡帶來對生更加深入的探知,同時也讓生命斷裂開一個出口,督促著幸存著的人們去探尋。然而對人生自始至終沒有把握的感覺,對諸多人事的無能為力,以及深深的孤獨,卻是一直深深存在于渡邊和我們各自的內心。 慢慢的我卻也漸漸能夠明白其間一些溫情。很大一部分,是來自那個叫綠子的女孩子。這個直率天真的女孩子,深知世間的諸多規律和困苦,卻始終像個孩子一樣任性。她有俏皮的短發,穿著短裙走在渡邊身邊,會往下拉一拉裙擺。有時候想象她說話的聲音,應該是清脆甜美的。這樣的女孩子始終是叫人喜歡的。 在書中的諸多出場的人物中。唯有綠子的人生是堅忍和完整的。其他人,不論是冷漠的永澤,高貴天真的初美,掙扎破碎的直子,還是落魄飄離的鈴子,甚至是那個被當作笑料來講述的敢死隊,都只會讓我想起來被撕裂的布匹。他們的生命是殘缺的。
我不知道要通過怎么樣的語言將那些感覺述說出來。就如文章最開初,渡邊最開始回想起直子時,所講到的那口井。那口井就在草地不知道何處,我們小心翼翼地行走,但總免不了有一個不小心,掉落其中,從此暗無天日,獨自掙扎。 然而綠子有她一份沒心沒肺,一份假裝盲目的天真。這個女孩子,是真正經歷過生活瑣碎的艱難的,從小得不到許多的疼愛,學校生活也并不如意,末了還要面對雙親逐個病逝。然而即便如此,她的內心卻有著不可多得的篤定,對生本身有一股不顧一切的熱切感情。想法單純到只想要一個疼愛自己的男人,兩個人在下雨天躲在被窩里面天南地北地聊天。
不記得是在哪一處的段落里,渡邊說,只有見到綠子,才終于覺得自己回到了現實世界里面。綠子是他和外界世界的一處關聯。否則他大概也只能像直子那般,在沒有光亮的井底拼命抗衡,最終卻只能選擇死亡。 而我是直到后來成長了一點,才漸漸學會欣賞像直子這樣的女孩。干凈溫婉,黑色直發垂散直下,有美好溫潤的身體和臉龐,看起來是弱不禁風的模樣,叫人憐惜。她說話的聲音應該是更加輕的,沒有綠子那般有重量,但自有她的平緩堅定。
她傾注在自己的世界里,年少時候沒有留下只言片語便自殺的戀人和親生姐姐。她掉落在自己生命深處的那口井里面,渾身破損,即便用盡許多力氣,拼湊在一起,卻終究是費力和徒勞。
很多敘述都是尋常的,輕描淡寫,從不過分執著于情緒,卻像細細的針,沒有聲音地刺入內心的。這或許是村上最為打動我的地方。
從文字的最開始,他在飛機上,看見周遭陌生的人群,突然回想起來年少時候的戀人,那種感受,或許是需要一定的年歲來理解的。他說他漸漸難以想起直子的臉龐的時候,言語之間并沒有太多著墨,卻叫人內心跟隨著他斗轉星移。自己的身軀已經老去,記憶也早已經在時光和日后生活的瑣碎時間里面被磨損和拼接,而故人也不再。即便當初再過深切的愛戀,也終究是枉然。
還有在阿美寮里面,同鈴子在倉庫里面吃葡萄,聽她說起往事。其間有一些細節,也是真實的。而我曾經在某一段時間里,時常翻出小說的第八章來讀。原因已經不是十分記得。但是會知道,這一章的開初,渡邊的手被玻璃劃破。 一些微小的地方,看起來似乎沒有邏輯可循,然而讀起來,卻是叫人覺得自然而然,事情本就應該是這般發生。 可能自己還太年輕,還不能完全明白和理解作者的一些東西,但是還是無法掩飾我對這本書的喜愛。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100字篇8
馬克思說,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在物質的世界里,你是遵循現世的規則,還是尊重自己的選擇?你是追求外部的認同,還是直面內心的感覺?你是迷茫在人群的道德,還是清醒于內心的呼喚?
幾乎毫無例外,內心的感覺當然會和規則、外部、道德相沖突,徘徊之間,你幾乎喪失對自己感覺的認同——不知道那到底是感覺還是欲望?不清楚自己到底該守還是該退?甚至不明白為什么內心感覺總會違背人群道德,為什么內心感覺總是夾雜著噪音出現,為什么內心感覺總是充滿依賴、軟弱、恍忽?人們總是相信,自己內心的真實感覺與人群格格不入,為社會所不容。
在覺察與批判之間,絕大數人最終還是猶猶豫豫地放棄了令人不安的內心感覺,轉而選擇了安全、光明、強大的外部規則——這就像是買了保險一樣令人安心——不管自己容不容得下自己,起碼人群能夠容得下自己。自己容不容得下自己并不重要,關鍵是要世界能夠容得下自己。不然自己該是多么恐慌、無助、無立錐之地,在這世界上沒有自己的位置!有時,位置就意味著生!人們一開始以為自己最懼怕的是死,于是趨利避害,或堅決或猶豫地選擇了自以為是“生”的方法——以為只要放棄內心的感覺,便能贏得外部的認同。從這個意義上講,直子、直子姐姐、木月是同一類型的人。
以為放棄自己,就可以贏得世界
放棄自己,也就是不尊重自己的感覺。“不尊重自己”可以是“背叛”,也可以是“忽略”。細分起來,直子姐姐是想以背叛自己感覺的方式贏得外部認同;而直子和木月則想以忽略自己感覺的方式換來世界的一小塊位置。
像永澤一樣,直子姐姐確實擁有贏得世界的“資本”——“姐姐屬于無論干什么都拿第一那種類型。學習第一、體育第一,又有威望又有領導才能。性格熱情開朗……很受老師喜愛,得的獎狀足有一百張。哪所公立學校都有一兩個這樣的女孩。”她似乎贏得了能夠贏得的一切,她似乎騙過了所有人。但她欺騙不了自己。在以背叛自己感覺贏得周圍世界認同的過程中,她因為喪失了自我,而沒有價值感,不快樂。“往往兩三個月就來一次,一連兩三天悶在自己房間睡覺。學校不去,東西也幾乎不吃……只是發呆,但不是不高興。”
一開始,她還能以壓抑自己的方式再次投身于現世,“這兩三天一過,她就一下子恢復得和平時一個樣,神采飛揚地上學去”,但時間久了,她發現這樣做只會徒然增加對自己的傷害。當積攢的痛苦越來越多時,她才發現原來背叛自己比死亡更可怕,失去自己比失去世界更令自己恐慌。那么與其用背叛自己的主式換得外部世界的認同,還不如讓自己與世界共同滅亡。于是自殺便自然而然地發生了。以死為生的直子姐姐最終還是死了。
在本質上,直子、木月同直子姐姐是一樣的。尤其是直子——“這么著,我從小就決心當一個可愛的女孩”。不同的是,直子、木月資質平平,既無直子姐姐的聰明、伶俐,好像連取悅于世界認同的資格都沒有了。于是,他們覺得自己更要忽略自我,委身于現世。沒有才能的自卑,始終緊緊抓住直子的心,讓她不能呼吸,感到不配投身于現實社會,也更不配躲在自己的殼里——“只就這點來說,差不多成了一所學校。遺憾的是我沒一樣東西可教別人。”于是,在自我和現世規則之間,他們來回搖擺,觀望不止,猶猶豫豫,一會兒想躲進自己的殼里,一會兒又想干脆硬著頭皮,進入現實社會吧。“我倆就像在無人島上長大的光屁股孩子,肚子餓了吃香蕉,寂寞了就相抱而眠。但不能一直這樣下去啊,我們一天一天長大,必須到社會上去。”這種矛盾,那份對現世社會的恐懼,在木月和直子都活著時,由于兩人的相互陪伴,而有所減弱,不那么尖銳,“至于自我,由于可以相互吸收和分擔,也沒有特別強烈地意識到。”
但木月是男孩,又是在日本,他知道自己逃無可逃,既不能認同自我,又不想進入現世社會,那么剩下的只有自殺了。直子是女孩,又是在日本,只要找一個好人嫁了,好像就能逃避社會,戰戰兢兢躲在自我的殼里,可直子在直覺上認為這根本行不通,她認為若不能取得外部現世的認同,自我只有死亡,因為“不能不把欠世上的賬償還回去。”所以,我想即便渡邊最后遵守等待直子的諾言,直子也還是會自殺——“如果木月還在人世,我想我們一定仍在一起,相親相愛,并且一步步陷入不幸。”我一直認為,直子愛的仍是木月,渡邊其實是木月的影子。所以這句話還可以換成——“如果渡邊君仍在等我,我想我們一定會走到一起,相親相愛,并且一步步陷入不幸。”直子的幸與不幸在于她敢不敢、能不能尊重自己的感覺,而不在于有沒人愛她。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100字篇9
文學是比鳥飛得還遠的夢想、比花開得還美的情感、比星閃得還亮的智慧、是我們到一百歲還忘不掉的信念。讀名著,發感想。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不同時期的大家都對名著有所解讀。然而我們寫的讀后感可能達不到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可以從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東西就好了,這也是名著傳遞給我們的思想。
夏挪威的森林貫穿全書的就是作者多次提到了的,“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全書的結構也如作者所說,并不以死為終結,這里有作者的無奈即每個人都會死,也有作者面對生活的勇氣即有死才有生。作品中最主要是兩次死,很相似的兩次死。一次是木月的死,木月死后直子和渡邊的關系便開始了,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按玲子的話說就是“你選擇了綠子,而直子選擇了死”兩次都是由死而引出了新生。“傳說,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大得會讓人迷路的森林。那種,人進得去卻出不來的巨大原始森林。”生活就像這片挪威的森林,不管我們愿不愿意,我們都要走進去,因此我們才不可避免的對生活感到迷茫和痛苦。就像初美說的:“不迷茫和痛苦的人哪里找得到!”
《挪威的森林》里的很多人在挪威的森林里迷失了方向。木月首先死了――17歲――死在一個成長的年齡。他以死來作為回避成熟的方式。而對于直子來說,本來她可以握著他的手,小心但是堅定地走過成長的道路,可是,木月的死帶給她的是,要自己去對待未知。就像直子自己說的那樣:“在他(木月)死了以后,我就不知道應該怎樣同別人交往了,甚至不知道究竟怎樣才算愛上一個人。”對成長的恐懼最后也把直子推入了死亡的深淵。即使有療養基地可以讓直子身心放松,即使渡邊作為直子“同外部世界相連的鏈條”,也無法把直子從迷茫和痛苦中解救出來。不只是直子和木月,初美,直子的姐姐,直子父親的弟弟,不都是在這個成熟的年齡段,在對成熟的恐懼,迷茫和痛苦中了結了自己的生命嗎?玲子,也是作為其中的一員,僅僅是沒有失去生命罷了。
而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會像主人公渡邊一樣在迷茫和痛苦中完成這些轉變,即使我們自己并不了解為何迷茫,即使這種轉變是被環境所逼迫的,而像永澤,看上去是能勇敢且完全的適應這些轉變,但是,永澤的內心也痛苦,他自己也不想完成這種轉變,只不過,他用自己的“奮斗”成功逼自己完成轉變,而不是等社會來逼他轉變。這也是大人物與普通人的區別。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100字篇10
當四月來臨,渡邊感受到的不是春天帶來的新意,而是無邊的冷清與寂寞。
望著人們或結伴而行,或練習棒球,或卿卿我我,但身旁卻連一個問聲“早安”或“你好”的人都沒有。木月、直子、綠子都漸漸離他而去,沒有比這更可怕的了。
而對未來木月膽怯了,他沒有勇氣來面對,他甚至是恐懼的,不知所措的,他只有放下他的責任,選擇離開。或許他認為死去是逃避責任的最好辦法,也是惟一的方法,但是他錯了,他給別人留下的是遺憾和痛苦。我不知道是不是該稱他為懦夫,但我終究不能妄加評判。
直子或許是堅強的,至少木月死后她試著去生活了,她試圖讓生活加歸原位,但她似乎發現好像一切都改變了,什么都已回不到原點了,渡邊在她心中的位置始終比不上木月,她只有狠心地拋下渡邊結束了自己21歲的年華,在她心中或許只有木月才是她心靈的歸屬。
死去的人或許是狠心的,他們永遠無法理解活著的人有多么痛苦。
我不敢說活著是一件享受的事,相反我覺得活著是一件痛苦的事。你不光是為自己活著,有時更多的時候是為家人、為朋友,死去是多少不值得的事,死去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并不能消除所有矛盾,只能給你最親近的人帶來莫大的痛苦與傷害。
在痛苦中渡邊選擇擔起責任,選擇好好活著。
年齡的增長并不代表著成長,成長是不斷采集歡樂與憂傷,采集成功與失敗,采集收獲與失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迷茫,你可能手足無措,你可能把世界都已看透徹。但回頭望身后路時,那里留下了你深淺不一的腳印,不管你是否滿意都無法重走一遍。
我想這就是青春。
成長的同時也是擔負一種責任。
人性之美在于有勇氣承擔,有勇氣面對,有勇氣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