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鴻門宴的感受
寫讀后感可以幫助你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從而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如何才能寫出優秀的讀鴻門宴的感受?這里給大家分享讀鴻門宴的感受供大家參考。
讀鴻門宴的感受篇1
今人讀《鴻門宴》,往往抑項揚劉,說項羽有勇無謀,女人心腸,不該放走劉邦,以致后來敗走垓下,皇帝沒做上,連命也丟了,真是大傻一個!其鄙夷不屑之情,溢于言表。而對劉邦則贊美有加,說他有頭腦,會辦事,能屈能伸,皇帝本該他做。英雄被視為傻瓜,小人倒成了崇拜的對象,美丑錯位,善惡顛倒,實令人匪夷所思,不勝感慨。
項羽本是一個英雄,這是古之定論。但項羽又不是一般的英雄。且不說巨鹿之戰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圍以一當百的豪氣,自刎烏江笑迎死神的從容,單說他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就令人心曳神搖,感佩萬分。項羽聞聽劉邦欲王關中,勃然大怒,著即發兵擊之,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雖有懷王之約,但劉邦僥幸入關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稱王,毫無愧疚之心,實非正人君子所為。劉邦前來道歉,項羽不僅予以原諒,而且當即說出了告密者,這是他的磊落而非鹵莽。過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計較之?只有以誠相見,才能盡棄前嫌,和好如初。大敵當前,豈容內訌?樊噲私闖軍帳,惡言相向,項羽不僅不計較,反而酒肉款待,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鈍。樊噲為救其主,敢做敢當,可見其忠;生吃彘肩,可見其勇。忠勇皆備,堪稱好漢。項羽壯之,可謂好漢惜好漢。劉邦不辭而別,實屬無禮,項羽不僅不在意,還網開一面,助其逃脫,這是他的仁義而非不智。劉邦畢竟是義軍主將,勞苦而功高,如若殺之,實屬不仁不義,與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兩樣?勇敢,豪放,從容,率直,磊落,大度,仁義,這就是歷史上項羽,一個集世間偉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這些偉大人格如日月經天,光華四射,令人眩目,使人心儀。這是他為人的大人格,作為一個英雄的大人格。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一個出類拔萃的英雄,一個具有帝王氣質、君子風范的英雄。
項羽的人性美還在于它的本真和純樸。項羽是一個大人格的英雄,但仍然是一凡夫俗子,具有人之常情。兵敗垓下,退守烏江,走投無路之際,一句“無顏見江東父老”,讓我們窺見了他心底最真實的一面,這里有他的自責,有他的反省,更有他對江東父老的深深歉疚。他寧死不肯回江東,源于他的自尊,也是他心地善良的詮釋。他愛江山更愛美人,而且愛的轟轟烈烈,蕩氣回腸。他是一個硬漢子,但也有軟弱無助孤寂難奈的時候,也需要女人纖纖細手的撫慰,也需要愛情的滋潤。一幕“霸王別姬”,把一個男人愛的情懷愛的無奈展露無遺,讓人心碎。他一把火燒了阿房宮,大火三月而不滅,雖然有些過分,但我們可以理解。秦的暴政,已經天怒人怨,徹底埋葬這個罪惡的政權,是人心所向。熊熊燃燒的大火,無寧是他心中的怒火,他在宣泄對暴秦的憤怒。分封諸侯,他不做王侯,不做皇帝,做了個徒有虛名的“西楚霸王”。別人都忙著搶地盤,而他卻衣錦還鄉,陶醉在鄉親們贊美的旋渦里。他在乎的不是實惠,而是名聲,如同小孩做游戲,要的就是名分。他敢愛敢恨,心地透亮,活的本真而灑脫。這是項羽的小人格,一個平凡人所具有的善良純樸的本性。項羽,一個洋溢著人性美的英雄形象!
項羽本來應該創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澤被后世,名垂青史。但他生不逢時!他的優秀品質,沒有幫助他成就大業,反而成了他的致命弱點,被他的對手利用,以致功敗垂成,遺恨千古。鴻門宴上,除掉劉邦還不容易?一個手勢,一個眼神而已,但項羽愣是沒這樣做,他相信了劉邦的花言巧語。在卑鄙奸詐的小人面前,高尚者鮮有不失敗的。這并不值得奇怪,因為這是一場不對稱的戰斗,如同一個職業拳擊手面對一個不守規則的市井無賴,二者的道德水準差距太大,根本無法對決。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歷代的皇帝老兒,無不心狠手辣,奸詐多端,劉邦原本不就是一個鄉里無賴么?我們往往把項羽的悲劇看成其性格的悲劇,這是對英雄的蔑視和侮辱。項羽的失敗不是他個人的過錯,而是源于社會的黑暗無序、百姓的愚昧無知、道德的粗糙低劣。他的大人格過于美好了,以致不能被那個時代所接受。他的誕生,實是時代的錯誤!我們不能以成敗論英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是統治者的欺世盜名,是庸俗小人的勢利偏見。項羽雖然失敗了,但他仍然是一個英雄,一個光彩奪目的英雄。劉邦雖然勝利了,但他仍然是一個小人,一個十足的小人!
黃鐘被毀,瓦釜雷鳴。好人受欺,小人得志。這是人性的異化,審美的錯位。
今天,劉邦一類的奸詐虛偽之徒仍然大行其道,被頂禮膜拜,項羽這樣沒有城府心地善良的英雄,仍然被揶揄,被歧視。歷史的腳步已踏入了二十一世紀的門檻,但人類的思想還停留在公元前的蒙昧時期!這無疑是社會的悲哀,這說明社會的無序,道德的低下,較兩千年前,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觀。道德文明的重建,任重道遠!
讀鴻門宴的感受篇2
看完《鴻門宴》后,很多人都有會認為項羽是“婦人之仁”,錯失了殺死劉邦的大好時機。但蘇軾卻認為項羽有“君人之度”。這并不是因為蘇軾一時新血來潮,來個唱反調,這是他發自內心地贊賞。
當時的時局對劉邦是不利的,若項王一舉入關殺死劉邦還好說,問題是他若在鴻門宴上殺死劉邦就不好了,劉邦手下雖說只有十五萬余兵,但盡待在關內,加之劉邦手下猛將如云,謀士如雨,他們大多對劉邦十分忠心,倘若得之劉邦已死,必盡其力而反之,彼可于大路埋伏(項羽素傲,必取大而舍小),但見來時可往來沖突,卻不與其正面交鋒,此可疑其兵也,然后可使一人佯裝投降,傳書與羽言其為內應,里應而外合也,羽必信之,待羽入城,三下圍攻,可擒矣(此乃關門打狗之策)。
項王可能考慮到此為人和與他勢力不利也,故作個順水人情,放劉歸去。
劉邦善用人,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也正是如此,項王手下如韓信、陳平等皆降劉邦。項王會敗,這是一個原因,可勝敗兵家常事,一場戰爭的勝負不會抹殺真英雄的形象。
項羽不肯學書,書足以記姓名而已,不肯學劍,劍一人敵,要學的是萬人敵。他打仗不管兵法,每戰必披甲持乩,親自出戰。一者鼓舞士氣,二者削敵銳氣。真英雄莫過于此!羽曾以3萬楚軍大破漢兵56萬,打得劉邦抱頭鼠竄。這是多么的霸氣啊!項王曾和劉邦講和,劃鴻溝為界,這是多么的豪氣啊!他曾因兵敗,而在烏江自刎,這是多么有骨氣啊!
無論是打仗,做人,甚至是作詩,都掩飾不了他的英雄之氣:
力拔山兮氣慨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可奈何
項羽的這首詩也因此流傳千載。
司馬遷說過:“他愛馬,愛美人,愛故交,最后自刎而死!這是一個十足的讓人快意的英雄……”我想這是對項羽英雄之氣的詮釋吧!
項羽的死,不在與別的,只是他的英雄氣,是他那天生的英雄氣,注定了他悲劇般的命運!
讀鴻門宴的感受篇3
西楚霸王項羽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悲劇英雄。 項羽身為楚國貴族后裔,從24歲(前209)起兵反秦開始,到31歲(前202)垓下身亡為止,在風起云涌的反秦斗爭和楚漢相爭的舞臺上,只活躍了短短的8年,卻留給人們歷久不衰的鮮明印象。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戰。此時陳勝被殺,項梁戰死。秦軍名將章邯率20萬主力圍困趙軍于巨鹿,而反秦起義軍首領宋義卻坐觀成敗,延誤戰機。項羽果斷地斬殺宋義,率楚軍渡過漳河,破釜沉舟,以一當十,殺聲震天,九戰九捷,消滅了秦軍主力,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此時的項羽將他的英雄豪氣演繹得淋漓盡致。 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已近尾聲。項羽到了四面楚歌的悲慘境地,不免發出“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嘆。但在最后一戰中,他孤身奮戰群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倒退)數里。”
可以想見其多么神勇!但“虎落平陽遭犬欺”,終究擺脫不了受圍困的處境,故有烏江邊贈馬亭長之舉,有無顏見江東父老之感,以自刎之舉成全急欲領賞的漢軍將領。一代英雄,自我毀滅。死得坦然,一點也不拖泥帶水。就連李清照這樣的弱女子也不禁贊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個項羽,豈不是將整個南宋小朝廷比了下去? 項羽是英雄,但只是一個失敗英雄,只是一個悲劇英雄。 他力能扛鼎,有萬夫不當之勇,但他有勇少謀。 他自視甚高,豪爽直率,但“自矜攻伐”、“奮其私智”、“欲以力征經營天下”,剛愎自用,不善用人
劉邦能利用項伯來擺脫危機,項羽卻輕易出賣曹無傷;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項羽有一范增卻不用。 他坑殺秦軍降卒20萬,火燒阿房宮,其暴戾之舉令人扼腕。 他自封西楚霸王,分裂天下以封王侯,更是倒行逆施之舉,豈不是要將歷史車輪拉回到戰國時代? 他在面臨垓下之圍的絕境時,尚自負英雄,說什么“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拒絕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他政治上優柔寡斷,目光短淺,不屑于耍弄權術,又怎能玩得過年長他24歲又極有心計極有野心的劉邦呢? 總之,項羽能作一員偉大的軍事將領,卻不能成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 屠洪剛在一曲《霸王別姬》中唱道:“問世間誰是英雄?”后人卻更感慨于他生離死別時表現出來的俠骨柔情。至于他是否英雄,他已以自身的行為作了最好的注解。 評:本文以“悲劇英雄”為主線,先肯定項羽是一位英雄,再談到了他諸多方面的失措失誤,結尾用歌詞與題目照應,條理清晰,論述也較有說服力。
讀鴻門宴的感受篇4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風,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為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歸根結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節".
曹操,歷史上的奸雄。這是基于人們個人愛憎基礎上給予他的名字。讓我們正視歷史:"曹操,字孟德,詩人,軍事家……"這些是什么?——這沒有什么,僅僅是因為他當斷則斷,遇事有魄力,當他誅殺孔氏后人時,正是因為他的鐵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統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詩篇。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為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曹操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招賢納士,讓他們統帥三軍,讓他們"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
就個人觀點而論,項羽——我崇拜,但只有一個嘆惋——英雄短命;劉邦,曹操——我尊重,但他們也只有一個評價——書寫歷史。
好的個性——好的人生,讓我們書寫屬于自己的篇章。
讀鴻門宴的感受篇5
張良跟學生說:“鴻門宴,是我的一個好友(劉邦),請我去和一個高手(范增)下一局棋,下完了才知道,我的那位好友才是一位真正的高手。”(第一遍就懂)
劉邦一開始就隱忍,但是心中一直深藏不露。與其說,是樊噲逼他去打咸陽,不如說是他逼樊噲逼他去打咸陽。第一眼看見張良時,就看準了,張良是破解棋局的人選,演了一出仁義戲。把兵符給蕭何時,演戲達到高潮,一石二鳥,不僅讓蕭何死心塌地,讓一旁的張良也死心塌地。臉上可怕的笑容,暗示一切已經回到他得掌握中,他知道天下早晚是他的。(第三遍心中有個猜測)
后來,范增留下錦囊,表面上是范增的離間計。其實一直都是劉邦想做的,劉邦只是順手推舟而已,所以張良才會問臨死的劉邦:“皇上,這才是這是你希望的吧。”(哎,腦子不夠用沒猜到)
其實掌握全局的就是劉邦,一切都在他得算計中,張良,范增,項羽,韓信都是輸者。(隱約有點感覺)
但是最后劉邦,高處不甚寒,總覺得有人要加害他,連老婆兒子都不相信,臨死前給人覺得一種凄涼。(正如那句歌詞:最高的榮耀享受孤獨)
反而是項羽,臨死前的幸福是永恒的。(能與相愛的人同生共死是無數人夢寐以求的)
最后張良說他要死了,推開門是鴻門宴,等待他得高手,是范增也是劉邦,因為他們都死了。(這是最我迷茫的一個鏡頭)
最后還有一個問題:既然最后一個鏡頭猜測張良要死了,那他還要尋找到能夠共贏的對弈是為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