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在人間》有感200字
寫讀后感需要對所讀內容進行深入理解,并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這有助于提高閱讀理解能力。什么才算好的讀《在人間》有感200字?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讀《在人間》有感200字,供大家參考。
讀《在人間》有感200字篇1
書,是智慧的起源;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我們的好朋友……書,代表很多,很多。我是個愛看書的女孩,書對我來說很重要,我家目前藏書有100本,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高爾基寫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個寒假,我再次翻開這本書,開始了我的閱讀之旅。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本書有223頁,是高爾基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的合集。作者是高爾基,他是前蘇聯無產階級作家。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莫維奇·波什科夫。高爾基曾被列寧稱為“無產階級藝術最杰出的代表”。高爾基是個很陽光的作家,他改變了當時文壇上的苦悶頹廢的文風,因為他的作品李總洋溢著樂觀的`精神。
安武林曾說過“在我看來,世界上優秀的文學名著如牛毛,但能給以力量的作品并不多見。很多時候,我都愿意把高爾基的三部曲和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相提并論,如果僅從給人以激勵和力量的意義上說。如果文學不能給人以真善美的力量的話,那么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可疑。”多么高尚的評價啊!這可能就是我不厭其煩的看這本書,不知理由的喜歡上這本書的原因吧!
這本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講了作者在童年時期的喜怒哀樂;第二部分講作者因家里經濟貧困來到小鎮上打工;第三部分講作者因尼古拉·葉夫列伊諾夫的推薦去喀山求學遇到的困難,因種種原因離開了克拉斯諾維渥多村。有些故事讓我淚流滿面,有些故事卻讓我豁然開朗。童年的單純無暇,青年的好勝種種畫面浮現在我的面前,可能這就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正如《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那樣。
我的感悟是:人的一生是短暫的,在這個過程中,一種人不斷的為社會做貢獻,一種人卻干一些非法事情。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因環境而變化著。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回憶,自己的過去,雖然有些人過去很糟糕,但是人不能因為自己的過去而毀壞自己的前途,過去或許很難忘掉,但必須忘掉,不然你的未來會有許多障礙,你的存在會讓人覺得你沒有存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上帝是公平的,好人會得到上帝的獎勵,相反,壞人也會得到上帝相應的懲罰。一個人應該知足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要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不然等到后悔時就晚了,記住世界上沒有后悔藥。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快樂、難過、啟發、感悟,甚至對社會的對人生的認識很大,很大,將會在我困難是幫助我解決挫折。這僅僅是一本書嗎?不,他是我的摯友,我的啟明燈。
讀《在人間》有感200字篇2
文學是人類精神凝結的花朵,它盛放在世界廣闊的土地上,嬌艷欲滴,描繪人類的靈魂,也塑造著人類的靈魂。
《在人間》的作者是高爾基。高爾基生于1868年,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被公認為俄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列寧稱為“無產階級藝術最杰出的代表”。《在人間》以樸實無華的語言,生動而靈活地展現了現實世界和主人公內心世界的廣闊圖景。
《在人間》描述了主人公阿廖沙由于外祖父的破產而被迫外出打工掙錢的曲折經歷。他曾在鞋店、輪船等許多地方做學徒,不得不忍受老板的剝削和有錢人家的斥罵。在生活所迫中,阿廖沙逐漸變得十分堅強、寧折不屈。阿廖沙在困境中長大,更鍛煉了他的本事與心態。
1916年,高爾基將《在人間》全文發表在《編年史》雜志上。故事從1878年一向寫到1884年,正是作者10-16歲青春少年的時期。但這時的高爾基應對的不是學習、憧憬,而是想盡辦法,自謀生路,應付命運的挑戰。為了填飽肚子,他不得不出去找活干,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這使他有機會近距離地接觸他們,了解和體驗生活。《在人間》向我們提示的不光是作者的所見所聞,并且還告訴我們,他自我的所思所想與切身感受。高爾基在筆下寫道:“東家一家人生活在一個怪圈內,一天到晚就是做飯、吃飯、生病、睡覺,周而復始,沒完沒了,他們談論罪惡和死亡,十分怕死;他們像磨盤上的谷粒,擠來滾去,隨時都準備著被碾得粉碎。”他們感覺到生活的無聊,對這種生存狀態感到很不耐煩,但他們的“反抗”充其量也只是小市民式的,鬧點家庭糾紛,宣泄一下而已。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家庭就是一面。外面的世界,包括親戚朋友,和他們都格格不入。
高爾基所處的時代,使他苦惱,使他彷徨,生活中種種囂張氣焰,他深知這種力量能輕而易舉地擰下他的腦袋。所以,他咬緊牙關,攥緊拳頭,聚精會神地進行自我防衛,隨時準備應對各種爭斗與打罵。在經歷了不少事情后,主人公阿廖沙漸漸成熟了起來,漸漸構成了自我獨有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就像屠格涅夫說過的一句話:“想要獲得幸福,你就首先得學會吃苦。”人的知識俞廣,人的本身也就俞臻完善。知識和勞動,塑造了一個完整的人。在高爾基生活的年代,一個窮苦孩子能孜孜不倦、掙脫壓力,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如今的我們,更不能因為一點小挫折、小困難就知難而退,我們應愈挫愈勇,絕不能向它低頭!
逆境是最好的大學。在逆境中,才能獲得勇氣;在逆境中,才能鍛煉心智;在逆境中,才能明白,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
看著阿廖沙的`成長,我感慨萬千。人的成長需要一步一個腳印。阿廖沙飽受人間疾苦,在逆境中不畏艱苦、大膽追求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的!理智要比心靈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我們應在今后的生活中堅強地應對困難、不遺余力地走向光明!
讀《在人間》有感200字篇3
我很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幸運的年代,沒有戰亂紛擾、饑寒交迫的年代;我們享受著親情友情愛情,追逐著各自的理想,盡情的揮灑各自的特長;然而,這種美好的生活不僅使欲望膨脹,還帶著一種病毒——使人變得麻木。
感染了麻木的人很少思考,而思考對一個人來說卻十分重要。思考不僅能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對學習工作也大有幫助,還可以幫助記憶。(我想這就是為何我們很難記起童年發生的趣事吧。)當我們漸漸學會享受物質,忽視了精神世界的經營,人變得麻木不堪,如何享受生活?
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失去母親以后,從童年走向人間,起初他在一家鞋店當學徒,而后又在親戚那當仆人,受盡欺負,直到有一天逃了出去,在一艘船上當了洗碗的伙計,在那兒他遇到了友好的斯穆雷和司爐雅科夫,他們引起了他的興趣。而后又在一家圣像店里當學徒,認識形形色色的人和他們各自的遭遇。最后又回到親戚的工地當管事,結識了忠厚的老者奧西普,他令阿廖沙想起了斯穆雷和司爐。期間他迷戀看書,看書成了他最大的愛好,他的第二個愛好是與人交談。他目睹了社會底層的陰暗面,受盡生活的艱難與不公的待遇,因此他有了豐富的生活閱歷。高爾基自述:“我還剛剛滿十五歲,但有時覺得自己已成了中年人。因為我經歷了各種的事情,讀了各種的書,常常為各種的問題煩惱,好象從內部膨脹起來,增加了重量。”“但是書愈讀得多,就愈覺得不愿去過那種一般人所過的在我看來毫無意味、毫無必要的生活。”
15歲的少年,卻能像中年人一般懂事,這是多么難以想象,我想正是苦難的生活造成了高爾基——這位著名作家深沉的思想。而我們在15歲時還像一張空白的紙一樣單純,直到18歲成年還要依賴父母,甚至直到大學畢業,這種顯而易見的“幼稚”可見我們思想的淺薄。比起書中的阿廖沙,在工作之余閱讀大量書籍,讓我這享受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人汗顏,四大名著尚未能讀全,比起沒有受過教育的阿廖沙,我也只是多懂些數學,西洋語而已。而豐富的生活經驗,深沉的思想是我暫時無法學到的。
當然,無須羨慕阿廖沙,有優越的生活條件是幸運的,它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更好的環境。
讀《在人間》有感200字篇4
高爾基《在人間》是一本不一樣的小說,不是描述貴族舞會似的生活,而是一本貧民貼心的讀物。跟著主人公去經歷底層社會的種種壓力這本書說高爾基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東家的房子里和輪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母、外祖父、瑪爾戈皇后這些有文化、有教養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愛吵架、背地里說人壞話的小市民。
在那個時候無法抗拒的壓力下,人們似乎只能選取墮落。就在看不到期望的地方,分明有一雙犀利的雙眼,探尋著智慧的光芒。那就是主人公渴望出路與改變的雙眼。他生活在他們中間,獨立著,總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去揣測生活的好處。他的思想被書引領著,生活在另一個廣闊而自由的天地
對書籍的酷愛,開啟了愚昧的頭腦。一個用書籍填補思想貧瘠的人,反抗著周圍的種種不協調。主人公,厭惡了身邊的丑陋與粗俗,向往一種純潔,完美的生活。"我務必尋求一種新的好的生活,不然我就會毀滅。"帶著一種更高的追求,走上了去學校求學的道路。但見識的淺薄,生活圈子的狹小讓高爾基周圍的人都不懂書籍的好處,總在抑制他看書的欲望。而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樣,堅持看書,也有如荷花,不受污泥的沾染。“我來到人間”,仿佛就暗示著這人間的媚俗和可憎可笑的面目;而普希金的詩集、阿克薩夫的《家庭記事》、著名的俄羅斯史詩《在森林中》等書籍構成了高爾基的天堂,這個“人間”里的天堂。
我佩服高爾基先生的毅力和恒心,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仍手不釋卷,不理會別人的反對而做自己認為對的事。“真理永遠掌握在少數人的手里”,高爾基就是這少數人中的一個,因為他經歷了許多,也閱讀了許多,包括生活這本難“啃”的書。我羨慕高爾基靈活、流暢的文思,隨時隨地就能吟出一首小詩來抒發情感。當然,這自然是他的外祖母的功勞。高爾基的勤勉、毅力和恒心,還有他高尚的外祖母、外祖父不也構成了一個天堂嗎?天堂與人間只一線之
讀《在人間》有感200字篇5
高爾基《在人間》這一本書是高爾基《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三部曲之一,寫的是主人公阿廖沙從童年到青年的生活經歷。
他一開始在一家“摩登皮鞋店”里當學徒,他覺得這家皮鞋店里沒有真善美,只有假丑惡,于是之后他離開了這家皮鞋店,回到了外祖母家,和外祖母、外祖父一起生活。
這本書寫了好多好多的人物,比如“摩登皮鞋店”的老板、廚娘和他的表兄薩沙,以及一些稀奇古怪的人物,在這些人物中,我最喜歡外祖母。
外祖母是一個很慈祥的人,她很善良、博愛。有一次,主人公和外祖母夜晚外出,特意走到那些貧民小屋的窗前,放下銅板和小甜面包,給那些人家留下無聲的施舍和完美的期望。我閉著眼睛,就好像看到了外祖母在寒冷的夜晚在窮人的窗前施舍的形象,作者描述得真是栩栩如生。
外祖母很勇敢,能做孩子的堅強后盾。有一次,主人公阿廖沙和伙伴們討論,誰能到墓園里去躺一夜,就給他一個盧布,最后主人公鼓起了勇氣,自告奮勇地去了,外祖母明白這件事后,不但不生氣,還對主人公阿廖沙說:“你穿好大衣,帶條被子去,不然,會著涼的。”并叮囑他,不論看到什么都不要動,只要祈禱圣母就會沒事。
當主人公阿廖沙和柳德米拉——一個瘸腿女孩一起玩的時候,外祖母笑著鼓勵主人公,外祖母說:“男孩子和女孩子友好往來是一件好事情,只但是不要亂來!
”并用通俗的話解釋了什么叫“亂來”,那就是一朵花含苞待放的時候,不就應去碰它,否則它就既不會散發出芳香,也不會結出果實。引導孩子們友好相處。能夠說,外祖母進入到了孩子的世界里,對孩子能充分理解。
外祖母既嚴厲又慈祥,就像一座燈塔,既能照明,又能指引孩子們往正確的方向前進,因此,我十分喜歡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