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感悟
寫讀后感可以幫助別人更好地了解原文,通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幫助別人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內容和思想。《世說新語》感悟要怎么寫?接下來給大家帶來《世說新語》感悟,方便大家學習。
《世說新語》感悟篇1
目前出書成風,看過十本書的能出一本書,像我這種低調男人,看了一百本書連一篇文字都沒寫。平時看書積累些東西,心有郁積想發一發,記點讀書心得,梳理下自己的記憶,所謂好記性不如壞筆頭。
初中時聽說劉慶義的《世說新語》,直到大學才通讀了一遍,讀之不忍釋卷,深深地被這本書吸引,一樁樁小故事,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蔭道上姹紫嫣紅令人目不暇接。現在又重新從市圖書館借了本來看,如同老友相見,分外親切。孔子說:述而不作,這述又何嘗不是作?王夫之主張“六經注我”,也就是用自己的話語體系去闡釋六經,舊瓶裝新酒,經典著作就是一張皮,每個人都在上面衍生出許多毛毛來,西方有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在讀書上我向來主張“誤讀法”,就是作者本意可能并非此意,你或顛覆或曲解作者意思,卻達到一個好的效果,這也是可取的。《韓非子》里有一個小故事說一個楚國人給燕國的相國寫信,因為是晚上寫,光線不好,楚國人就吩咐手下:“舉燭”,邊說邊寫順手就在信上寫了“舉燭”。燕國的相國收到信了,打開一看有“舉燭”二字,不禁感嘆:“舉燭就是崇尚光明啊,這是讓我們選拔任用賢能的人。”相國把他的“誤讀”給王說了,王大喜就照做了,燕國變得國富民強了。像一本《紅樓夢》讓多少誤讀紅樓又自稱研究紅學的人吃上飯,這“誤讀”多好啊。所以我看《世說新語》的讀書心得將不拘于字句的解釋、不拘于時代的考量、不拘于玄理的考辨,隨心所欲,信馬由韁,想到哪兒寫到哪兒,記錄腦海火光一閃,這也是我把這篇文字分類到隨筆的地方。這樣做可能會對《世說新語》的理解多有謬誤,再加上本人馬克思主義理解不深,可能會有不馬克思的地方,科學學得不好,可能會有不科學的地方,難免貽笑方家,歡迎批駁、指正、賜教。
《世說新語》感悟篇2
支道林喜歡養鶴,住在剡縣的峁山上。有人送給他一對小鶴,不久小鶴的翅膀長成,想要飛走。支道林舍不得它們,把它們的羽毛剪短了。鶴高舉著雙翅卻不能飛翔,回頭看看翅膀,垂下了頭,心中仿佛有說不盡的懊惱。支道林說:“既然你們有直沖云霄的心愿,又怎肯給人做玩物呢?”于是,喂養到羽翼長成,就讓它們飛走了。
這是《世說新語》中的一篇文章。讀完這文章,我發現它蘊含了兩重意思。第一重意思是要我們愛護動物。連古人都能意識到不能以一己私意來限制小動物的自由、追求和志向。我們為什么做不到呢?難道把小鳥關在籠子里,給水給食,就能關住它們的心嗎?我看做不到,只有給他們自由,才能算真正愛他們。
第二重意思是告訴我們人要有直沖云霄的志向。文中的一雙幼鶴正是因為有了直沖云霄的向往,而表現出對藍天的渴望。被支道林發現后,才圓了它們的藍天夢。鶴都有志向,何況于人呢?人也要有直沖云霄的志向,只有有了這樣的志向,才能激勵你不斷的進步,不斷地向前。所以,人要有自己的志向。
一部《世說新語》告訴我們許多道理。我所讀得不過只是浩瀚大海中的一滴。但這一滴已經告訴我:我們要做一個志向遠大,并且愛護動物的人。
《世說新語》感悟篇3
今天在翻閱《世說新語》時,偶然翻閱到了言語第二的第27篇,感受十分深刻。
簡文帝這種適應環境,創造壞境,滿足的心態可以令我們學習。文中簡文帝說:“會心處不必在遠。”這句話的意思是:“讓人賞心悅目的地方不一定在遠處。”簡文帝的這句話讓我想起了一句很流行的現代語,那就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這一句話。有的時候,人們總是把事情或目標看得很難,或定得很遠,其實身邊就有美,我們為什么不貼近生活,切合實際,真實地去看看這個世界呢?有的時候,有些東西,有些事情,我們有可能很努力也得不到它,因為現實擺在那里,但在這個過程中你有可能會失去一些最基礎的東西,失去一些你曾擁有過的美好,我深刻的覺得要珍惜當下所擁有的,其實幸福很簡單。
在學習中,我們也要學習簡文帝這種創造環境的能力,賞心悅目的地方不一定在遠處。我們經常會帶的作業去旅行,在旅行時的一些時候,爸爸媽媽便會督促我們寫作業,我們有沒有說過:“這么好玩,喧鬧的一個環境,你覺得我能寫成作業嗎?”為什么這時我們不能像簡文帝一樣,沒有環境,那就去創造環境。這讓我想起了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案例。我有一個考上大學的姐姐,學習成績十分優異。在圣誕節那天,學校放假了,學校里所有的情侶都出去happy了,但唯獨她拒絕了男友的邀請,獨自一人留在了宿舍。她遠離了世間的嘈雜與喧鬧,盡管窗外的嘈雜聲不斷傳來,但她靜下了心,使她擁有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事后,她說:“當窗外嘈雜喧鬧,我能避開人間的男歡女愛,靜下心來,寫一篇文章時,那是一種新的領悟和新的境界。”我深深的折服于她,折服于她這種創造壞境,淡泊的人生精神。
我想說的是:“有的時候,人人都說好的,對于你來說,不一定是真的好,只有是你內心深處想要的,對于你來說,才是好的。珍惜當下,其實眼前的也很好,如果沒有環境,我們何嘗不能創造環境呢?我們要相信,“會心處不必在遠。”其實幸福很簡單!”
《世說新語》感悟篇4
《世說新語》是漢末人物品評發展到必須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晉時期作品《語林》、《郭子》、《名士傳》等書的。看了《世說新語》就能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逸事筆記的資料和形式了。也能夠說它是一部魏晉風流故事集,從而起到了名士“教科書”的作用。按馮友蘭的一句說法,風流是一種人格美。當然這種人格美是以當時士族的標準來衡量的。
《世說新語》是研究魏晉風流的極好的史料。其中關于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談,品題,種.種性格特征如任誕,簡傲,種.種人格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述。綜觀全書,能夠得到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的群像,透過這些人物形象,能夠進而了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如《德行》中: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透過與華歆的比較,贊揚管寧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個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兩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積月累所培養出來的。有德行的故事還有許多,如情緒這方面,德行較不好的人常會以它個人的情緒為中心,情緒好時大家沒事,情緒不好時大家得遭殃,古時就有一位不管快樂或失意,都不會表現于自我的情緒上,那個人就是稽康,王戎說我和稽康在一齊相處二十年,從來沒有見過他高興或者生氣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個不好的東西,或遇到對自我有害的東西都會閃而避之,但是有的人得到這一個東西,或者遇到這個東西也不是閃而避之。而倒霉反而還一點不會被那樣東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騎中,有一匹叫的盧的兇馬,有人勸告他派人牽去賣掉,瘐亮回答說:“賣它必須
會有人買它,但這樣又會害了別人;哪里可把對自我有害的東西轉移到別人身上呢?從前孫叔敖殺了兩頭蛇,就是因為不讓后人看見,從此他就成為古人樂于傳頌的佳話,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嗎?”
《世說新語》在藝術上有較高的藝術成就,魯迅先生曾把它的藝術特色概括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世說新語》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個,魏晉兩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內。它對人物的描述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透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如“王戎有好李,賣恐人得其種,恒鉆其核”。僅用了16個字,就寫出了王戎貪婪吝嗇的本性。
從另一方面談,《世說新語》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由于魏晉之際品評人物重視儀容辭采的風氣較漢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憑只言片語和某個細節來論定一個人的優劣,或據此而援引這個人入官,如“雅量”記載王王旬做桓溫的主簿,桓溫想提拔他。有一次故意突然騎馬沖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動,名價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輔器也”。這種測驗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從此得出是“公輔器”的結論,尤其荒.唐。又“文學”篇王衍問阮修:“老莊與圣教同異?”阮回答說:“將無同。”王衍很賞識這“將無同”三個字,即請阮修為椽。這就是著名的“三語椽”的故事。這兩個例子足證明當時重容止,言談的風氣之盛。
在虛無、厭世的思想基礎上,魏晉士大夫都消極、頹廢,或乖僻、放蕩,時時流露出生死無常,嘆老嗟傷的感慨,飲酒澆愁和養生服藥,也成為一種風尚。《世說新語》從很多方面寫下了這些資料。“任誕”篇說張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及時一杯酒”;“言語”篇記桓溫因見舊時種的柳樹長大,哀嘆“木猶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淚,即足以反映當時士大夫的沒落、灰色的人生觀。此外,《世說新語》還記敘了一些人的優良品質,如荀巨伯的重義輕生救護朋友,周處為民除害、勇于悔過等。全是有好處的小故事。對魏晉統治階級的兇殘、丑惡、奢侈等也做了具體的描述。這些資料能夠為研究歷史做參考。
《世說新語》感悟篇5
暑假期間,我喜歡上了一本名叫《世說新語》的書,我被里面的中國傳統文化-文言文的魅力所吸引,簡短的文字,蘊含了無窮知識,它讓我眼界大開。
《世說新語》記述了魏晉人物言談軼事,它是一本筆記小說。里面涵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像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雅量等等,一共有一千多則。多以人物評論、做人道理和機智應對的故事為主。
其中,我最喜歡的要數:“雅量第六”中的一則小故事。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只有七歲名叫王戎的小朋友,他曾經和一群小朋友一起出去游玩。大家看到路邊的李樹上結了很多果,把樹枝都壓彎了,小朋友們都爭先恐后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在那里一動也不動。有人問他,他回答道:“樹在路邊,又結了這么多的果子卻沒人摘,這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下李子一嘗,果然是苦的。當我讀這則故事,讀到前半部分時,第一反應是,王戎怎么這么笨,有這么多的果子,為什么就不愿去摘呢?整則故事讀完的時候,我要為王戎聰明、機智、善于動腦點贊。這則故事告訴我們,遇事要多觀察、多動腦、多思考,不要被眼睛所見的“迷惑”。可以根據事物的現象思考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看完這則小故事,不由的讓我想起了發生在三年級暑假期間的一個故事。爸爸出差從海南回來,帶回了一個大大的菠蘿蜜。我初見菠蘿蜜時,只見它渾身長滿了小疙瘩,又粗又長,像個長滿“青春痘”的大冬瓜。我邊看邊搖頭,爸爸見我對它充滿了“敵意”。他告訴我,別看它長的丑,它的味道卻特別的鮮美。我頭搖的像撥浪鼓,嘴巴里一直說著:我不要吃,不要吃,真的不要吃。可當爸爸打開它后,我的味蕾瞬間被空氣中彌漫的甜甜的、香香的味道吸引了。后來,我嘗了一口,便從此愛上了它。是呀,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千萬不能光憑著外表或是現象,就急著去下結論,一定要去深入了解,相信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有時,一句話,也蘊含著大道理。在“輕詆第二十六”中有這樣一則:舊目韓康伯“將肘無風骨”。意思是:過去人們評論韓康伯說:“胳膊肘粗壯,但是沒有什么剛氣、骨頭。它從人的體格外貌上去輕視詆毀別人,其實這是很不禮貌的一種行為。”這則小故事警世我們,千萬不要從一個的外型體貌上評論他人。這樣不但讓別人“受傷”,也降低了自己的品行。生活學習中,一定要多看別人的長處、優點,檢查自己的不足,學會取長補短,讓自己更優秀!
《世說新語》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可以一遍又一遍的讀它。它不但讓我們能快速了解魏晉時期的風流人物、時代精神和各種歷史知識,它總能在不經意間給我們指引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等。最重要的是它還培養我們對古文的閱讀興趣。
愛上它——《世說新語》很容易。
只要你愿意走近它,相信你一定對它愛不釋手——閱新語、明事理!
《世說新語》感悟篇6
孝,是一種境界,指的是對長輩的尊敬和孝順,擁有對長輩的孝,就會擁有一些美名,如孝子等,讀了《世說新語》,讓我更加懂得孝之道,懂得那份親情。
今天我讀的是“德行第一”中的第9章,故事講的是這樣的一件事:王祥對后母也非常恭敬。后母讓王祥去守護李樹,有時忽然刮風,王祥就抱著李樹哭泣。王祥一次在別的床睡覺,后母走去用刀砍他,恰好王祥去小便,后母只砍到被子,王祥回來后,求后母把他砍死,后母被感動了,于是像對自己親生兒子一樣對待他。
讀完這個故事,我同樣被王祥感動,當王祥做出去求后母把自己砍死的決定時,是冒著多大風險去做的啊,如果后母沒有被王祥感動,那么一位孝子,一位讓人尊敬的孝子,就會死在后母的砍刀下,我想:如果我是王祥,遇到這樣一條冷血的毒蛇,要么逃得遠遠地,要么自己好好侍奉她。
百事孝為先,王祥能對一個想殺死自己的后母那么孝順,我們為什么不能對愛護自己的長輩更加尊敬,更加孝順呢?我們在長輩們給予的優良環境下學習和生活,怎能不感激,不回報呢?孝,是我們最好的回報方式。
孝,是一種崇高的境界,《世說新語》這本小說集,對孝之道又有了更深一層的解釋。
《世說新語》感悟篇7
人生的價值究竟是什么?
這個問題太過深奧,答案也太多。也許很多人終其一生,等到進入墳墓的那一天,也沒明白。數十年如一日,一生也就這樣過去了。那么,來此世上走一遭,究竟為了什么?怎樣才能算是絢爛一生?
在讀《世說新語》的時候,我看到這樣一則。兩位主人公是三國時期赫赫有名的人物——鳳雛龐統和水鏡先生司馬德操。兩位主人公是莫逆之交,德才也不分上下。龐統先生后來追隨劉備征戰四方,最終在入川時在落鳳坡被亂箭射死,。而司馬徽先生一生隱逸山林。二者均算死得其所。在這則文中記錄了二人的一次見面:
南郡龐士元聞司馬德操在穎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從車中謂曰:“吾聞丈夫處世,當帶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執絲婦之事②!”德操曰:“子且下車。子適知邪徑之速,不慮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諸侯之榮;原憲桑樞,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則華屋,行則肥馬,侍女數十,然后為奇!此乃許、父所以慷慨,夷、齊所以長嘆。雖有竊秦之爵,千駟之富,不足貴也⑦。”士元曰:“仆生出邊垂,寡見大義。若不一叩洪鐘、伐雷鼓,則不識其音響也。”
在這則文章里,呈現了司馬德操的人生追求:不慕名利,不羨財富。這對龐統也影響頗大。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的人的追求是財富、地位等等。有人也在堅持著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人覺得坐擁億萬,富可敵國便是人生意義所在;讀后感有人覺得過好自己的生活便是意義。在這里我不想評價某種認識或者價值觀念,每個人有自己的追求,每個人因自己的受教育程度,見識和眼界所限,有自己的價值觀。無法強求,也沒必要強求。
我想,真正能讓人尊重,真正能過好的人生,便是實現自己的期待,實現自己想做的事。不論這些事是像財富、地位這些物質的東西,還是自我實現之類精神上的東西。對于現在的我來說,人生的意義便是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不被外界和世俗所打擾,不被別人的價值觀綁架。無論財富多少,地位幾何,真正將自己想做的事做完,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便不枉此生了。
寫著篇文章并不是為了說在讀書時感受了什么,只是想將讀書時的思考和想法記錄下來,談不上感悟,只能算是一點想法罷。
《世說新語》感悟篇8
滕梓帆《世說新語》是由南朝宋劉義慶等文人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里面的小故事有一千多則,每一篇小故事都讓我受益匪淺。
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或獲得財富,應該通過自己的誠實、努力。而華歆呢卻總想著不勞而獲,對于有著華麗車馬的貴人非常羨慕,而把自己應該做的,努力讀書提高自己的能力,實現人生目標忘到了腦后。這樣的人喜歡投機取巧,為達到目的,什么壞事都能做得出來。所以,管寧看不起他,選擇了和他斷交。其實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人,愛貪小便宜,愛慕虛榮,總想不勞而獲。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做事要專注,不能三心二意。“一寸光陰一寸金”,作為學生,我們上課時一定要提高效率,珍惜課堂的每一分鐘,認真聽講,及時消化吸收所學的知識。學習之余,還能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而我們身邊有些人,卻不懂得之個道里,課堂上盡管一聲不吭,但始終處于游離狀態,什么也沒聽進去,還不得不靠課后很辛苦地花大量時間低效率地補課。
就拿“管寧割席”一文來說,這篇文章講述了兩件事,其一是,三國時期的管寧和華歆在一起鋤地種菜。他們看見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寧把金子當作瓦片一般,視而不見,依舊揮鋤種地,而華歆卻想要拿起來,據為己有。其二是,兩人在一張涼席上讀書,有華麗的馬車經過,管寧不予理睬繼續讀書,但是華歆卻丟下書本跑出門外湊熱鬧。管寧于是割席和他絕交。
“學弈”這篇文章也同樣令我印象深刻。弈秋是全國最會下圍棋的人之一。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雖然看似在聽,心里卻想著有天鵝飛來,要拿弓箭去射它。即便兩個在一起學習,效果卻天差地別。其實這并不是他們的資質有差異,而是因為做事的專心程度不同。
《世說新語》中盡管都是一個個小故事,但是都蘊含著很深的哲理,讓我們感悟很多,真是一本好書。
《世說新語》感悟篇9
《世說新語》每章節都是簡單的交代一件事或一個人,并不給出自己的評價,讓讀者有了獨立思考的空間。所以這是一本非常客觀的書,非常尊重每一個人物原本的樣子,不夸張,不渲染,謝安算是其中最受推崇的人了,《雅量》篇里幾乎都是他,然而書里也收錄了幾篇可以看出他缺點的,這樣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也就使每個人都豐滿·立體·現實。
書里反差最大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在《德行》中,講管寧與華歆決裂還有王朗學華歆不成的兩篇了,這兩篇是緊挨著的,然而前一篇中華歆還是一個不專心鋤地,讀書而被外物干擾的人,從而招致管寧與他絕交。后一篇就變成了在見識和氣度上的楷模。一開始我甚至以為自己看錯了,因為之前總認為古代的賢人們不論何時何地總是賢能的完美無缺的,現在看來并不盡然。一個人好的一面恰好是那個時代在推崇的,于是便為賢士。而華歆的不專注是管寧所厭惡的,于是他們做不成朋友。
我非常羨慕《世說新語》中描寫的當時士族們的生活,似乎總是那么悠閑,每天游山玩水,寫寫書法,寫寫文章,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我愿生在那樣的時代的名士家中,日日品酒賞花,定能成就一身風流。然而透過士族們悠閑奢靡的生活,也可窺見當時百姓的疾苦,而名士們清閑生活的背后大多是政治上的不如意。名士們表面過著悠閑生活,內心也許非常苦悶抑郁。這樣一想,清閑對于他們來說何嘗不是一種酷刑。
最后要講其中我最喜歡也最感到疑惑的一篇,有關小時候的晉明帝。晉明帝的父親元帝兩次問他長安和太陽孰近孰遠,得到的兩次答案卻是截然相反的。我反復讀了多遍,只能理解第一次他說太陽遠過長安是為了寬慰父親。而后一次說長安遠過太陽我卻始終想不通,只是這個小孩子在表達自己對長安的思念嗎?
《世說新語》感悟篇10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主編的志人小說,分為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其中,我覺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記錄晉人談話的《言語》。那一句句發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述說出一個個發人深思的道理。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口吃的鄧艾,自稱時便經常重復說“艾,艾……”這樣難免被人拿來取笑。有一次晉文帝也和他開玩笑說:“你總是說……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啊?”鄧艾沒生氣,也沒尷尬,回答說:“鳳兮鳳兮,本來只是一只鳳。”他用楚國陸通比喻孔子的名言,來說明自己雖然常常連連說“艾,艾”,但和孔子那樣只有一個“艾”罷了。
還有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悅和簡文帝。顧悅和簡文帝同歲,但顧悅頭發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么你的頭發比我先白了呢?”顧悅回答說:“蒲柳的資質,臨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資質經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人的資質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同。
另外一個故事講述的是身在廬山的遠公,雖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說:“我如黃昏時的落日余輝,自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愿你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明亮!”用自己熱切的言辭和神態,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們的心中。……
鄧艾雖口吃,但卻不妨礙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達:每個人都只有一個,應該好好的發揮屬于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只鳳,做一條龍。晉文帝的一個玩笑,一個調侃,卻引出了顧悅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資質稟賦的不同應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遠公用桑榆之光來比喻自己,用朝陽之輝來比喻年輕的弟子,告誡我們學習是一刻也不該放松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深奧的道理說到透徹,又恰到好處;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說得不平凡,說得有趣。這種語言技巧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鑒。
明代的學者胡應麟評介《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既是絕唱,定有屬于他絕唱的魅力,反復認真誦讀這36門學說,定能讓我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