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傳記杜甫讀后感800字
寫讀后感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別人,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這可以增強你的人際交往能力。寫好中外傳記杜甫讀后感800字有什么技巧?這里給大家整理中外傳記杜甫讀后感800字,方便大家學習。
中外傳記杜甫讀后感800字篇1
或許,他并沒有詩仙李白的.灑脫豪放,也沒有陶淵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國,他甚至“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談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詩圣”的稱號,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國”的愛國者。
憂國,是杜甫詩中的靈魂主干,他的所有詩作中,多數都透露出對祖國山河破碎的感嘆和愁苦。面對日益衰敗的唐朝,面對支離破碎的大唐國土,他含淚提筆寫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國繁榮,而今日卻破亡了,面對依舊的山河,試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時淚”、懷著“恨別心”?杜甫就是這樣一位愛國的詩人,他因“國破而憂,因國盛而樂”。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他“初聞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欲狂”。他快樂,因收復“河南”、“河北”而快樂。他的快樂,不僅僅是自己的,更是屬于祖國的。這種純粹的快樂,只是真心愛國的人才配擁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榮華利祿,杜甫快樂的根源,只是祖國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時代,是最黑暗的時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亂時,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殘暴無情地壓迫、剝削百姓。在這水生火熱的時候,杜甫毅然選擇站出來,用慧筆揭露出一樁樁事件,將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輸到每一句詩句中。《三吏》、《三別》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讓杜甫憤怒卻無奈,自己無能為力,只能愁苦地“獨與老翁別”。他也曾通過仕途改變現狀,無奈,官場污濁,導致他屢遭貶謫。最終,他選擇回到百姓中去,以筆作槍,抒發他對人民真摯的同情。他親民,他愿意與百姓“同甘苦,共患難”,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詩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發財的“詩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頓挫的詩句,對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無畏和正義。
若說千百年后詩作不一定會流傳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國,還恐祖國不盛乎?
中外傳記杜甫讀后感800字篇2
“甫惜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出身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曾胸壞抱負,曾對自己的仕途之路充滿憧憬和寄望。但,命運總是跟人開玩笑,歷史也總在捉弄仁人志士。
杜甫的命途坎坷不已:由左拾遺,華州司功參軍,工部員外郎到離開中原漂泊于同谷,錦州,潭州,最后客死湘江孤舟中。命運中充滿滄桑和波折,生活里充滿孤寂和失落。可以說,杜甫的一生是由少年的高傲輕狂,中年的惆悵痛苦,晚年的鄉緒綿綿落寞織成的灰色畫卷。
在仕途中,杜甫難有作為,空懷宏圖大志,經韜緯略,甚至遠不如一個地方的九品芝麻官。生在治世中,長在亂世里。杜甫的不逢時不逢世,扼殺了杜甫的雄才韜略。在仕上,杜甫毫無作為,一敗涂地。忠言諍諫不被采納,精妙建議不被施效,文武之才不被器重任用。荒誕的歷史埋沒拉并掠奪了英才用武之地。從政途的高度去觀賞杜甫是不現實的,沒有意義的。
文章憎命達在杜甫身上得到充分的驗證,既然喪失宦達之仕途,必然博得顯赫之詩名。
杜甫出仕前,“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坦白而略帶點輕狂的言出了他的宏圖大志。在拼命追求和實現這一理想的過程中,杜甫在崎嶇之路上留下了大量憂國憂民抒情言志的'精彩詩篇,而這些詩篇正是其出類拔萃的典型體現。
由開元到天寶,,,,到到……一代詩史再現了一個時代。僅憑此,杜甫就足以彪炳青史,揚名立萬了。這是不朽,這是輝煌。在仕途輾轉四方飄零時,杜甫的詩作有如乘長風破萬里浪,騰越千里,笑傲詩壇。他們有如驚雷,響徹歷史長空;又如閃電,劃破時空隔閡,激蕩在茫茫宇宙蒼穹中。在仕途中,扶邦濟世,這位天才已派不上用場;在竹園里,屹立詩壇,已成了杜甫的永恒。李杜詩篇萬古傳,后世文人騷客的贊譽;詩圣,后代人們的景仰;似乎總不能將杜甫的才情詩藝淋漓盡致的歌頌一番。而今,掀起的杜甫學,似乎還沒能將杜甫的平生與詩作考究透徹。詩史,已然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學瑰寶。
“歷史造英才“或許說得有些道理,誰又確定“人定勝天“說錯了??
中外傳記杜甫讀后感800字篇3
是誰,在白露橫江的異鄉秋夜里,吟唱出一句別有滋味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誰,在芳草萋萋的孤城下,嘆息出一句悲情萬丈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誰,在竹林深處的茅屋下啜泣出一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你的詩,簡簡單單,清清淺淺,卻一語道破了天機。你的人,襟懷豁達,志向高遠,教會了我很多道理。
讀你,便是讀赤子之情。
你少年有志于學,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你胸懷大濟天下蒼生的理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你懷抱著一展宏圖的志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可是,那個政治黑暗,諂人橫行的時代無情地粉碎了你輔助君王,興國安邦的夢想。你的仕途多舛偃蹇,你的.國土烽火連年,你的身世雨打浮萍,可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愛國綿綿無絕期。身居廟堂,你竭忠盡智以事其君,人處江湖,你心里裝的筆下寫的全是蒼生社稷,“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字里行間灑滿了對國家的一片赤誠之心,你令我敬仰。
讀你,便是讀綿綿友情。
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憂愁。與李白相遇,你覓得人生一知己,于是惺惺惜惺惺,于是樂游山水,于是飲酒作賦。“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你情比天高,義比海深。二人相去千里,各奔東西,你朋友情分在雙肩,從那“故人入我夢,邀我長相憶”,從那“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都在昭示你的至死不渝的友情。疾風知勁草,板蕩識摯友。你令我折服!
讀你,便是讀悠悠親情。
半城煙沙兵荒馬亂的年代從來都不是共享人倫之樂的時期,你放不下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你忘不掉把酒話桑麻的親人。天各一方,寄書不達,你會掛念“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飽經滄桑,骨肉分離,你會淚拆兩行“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俯首滾滾江水,放眼重重關山,你滿眼盡生念親之情。你令我感動!
杜甫,你從千古走來,化身夏花,舞盡生命,絢爛人間。你從頁頁詩篇走來,化身圣人,娓娓道來,滌蕩我的心靈。
杜甫,讀你,我愿用盡一生!
中外傳記杜甫讀后感800字篇4
他是大唐盛世王朝里,舉世聞名的才子;他被尊稱為“詩圣”,是因為他隨意揮墨,也能勾勒出一幅幅美妙的圖畫,把一切盡可能地收錄于他的詩卷中。我在漫長的文學長河中,找到他的試卷,翻開鑒賞,描繪我心中的他。
在我看來,他的墨筆會畫畫。不信?展開他的詩卷,你會看到《望岳》里描寫的“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的泰山的壯觀景象,也能看見“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描寫春雨的自然景觀等。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他親自觀察,再用墨筆勾勒出來的景象。不然,又哪來字里行間透露出的自然、清新,卻又不失大氣、灑脫?
在我看來,他的墨筆會感傷。懷疑嗎?那請你繼續打開試卷的下一頁,繼續沿著他的軌跡步行。不消多時,你就會看見“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悲傷之情溢于言表,也會看見“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這一類的感懷之悲呼之欲出。當然,他所感傷的詩句尚有許多,但論鑒賞,只上兩句亦極佳矣。
在我看來,他的墨筆會擔憂,也會感嘆。兩者合二為一,營造出一種全新的詩境。有問題?那就在詩卷繼續找答案。打開后面的部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與“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兩句一并映入眼簾。細品此兩句詩,他把擔憂蘊含在其中,但又不忘了補上自己的感嘆,可見他的復雜心緒。又如“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和“可憐后主還寺廟,日暮聊為梁甫吟”,此二句也點出了他的“憂”與“嘆”:他“憂”國家災難,卻又“嘆”劉禪無能也享受祭祀。這就是他的表達,把情感完美又恰合地融合在一起。
這就是我心中的他,一個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文人。我想,正因為他的墨筆夠“神”,能傳達情感,所以到今天,他仍被人們所稱贊、惦記,他的作品也被拜讀、喜愛、傳頌。
中外傳記杜甫讀后感800字篇5
唐朝,自古便被稱為詩的國度。無數優秀詩人吟誦出情景交融、氣象萬千的佳作,使唐詩成為中國詩史的輝煌巔峰。在群星薈萃的詩壇上,最耀眼的應數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而在這四人中,杜甫沉韻的詩風、精簡的語言、以及他那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我十分喜愛。現在,就讓我們掃開歷史的塵埃,一起走進杜甫,走進他那憂國、傷時、憐民的杜詩中去。
杜甫,唐朝詩人。少年時即以詩賦受長者稱許。到后來,還被稱為唐詩集大成者。尤其是他的后期七律,沉郁頓挫、精切而毫無斧鑿痕、凝煉卻又揮灑自如,被稱之為唐詩最高成就。因此后人尊稱他為“詩圣”。又因為他的詩揭露了朝廷的腐敗、反映了民間的疾苦,所以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
他三十五歲進京,希望考取功名,造福百姓、光耀門楣。可是事與愿違,十年應舉,皆名落孫山。這也就使他逐漸接觸社會下層寫下了揭露當時天寶弊端的《兵車行》、《麗人行》。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長安、洛陽淪陷,十年追求功名之心終告破滅,之后便過著流浪的生活。“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便是叛軍攻入長安后的一副社會縮影,包含詩人的切身悲痛。杜詩成為一代詩史由此開始。之后陸續寫下:《哀王孫》、《悲陳陶》、《悲青板》《石壕吏》“三吏”、“三別”這些詩描繪的一幅幅慘絕人寰的畫面皆反映了戰爭的殘酷、時代的悲劇。三男鄴城戍,二男新戰死。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以《秦州詩》為轉折后,杜詩不以陳事為主,而是自嘆身世。但未因此失去其詩史性質,而是淡化為時隱時現的背景。如:《登樓》、《白帝》、《登高》……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皆是身世自嘆、憂國、傷時與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