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與罰讀后感800字
在寫讀后感時可以引用原文中的一些語句或者段落,這樣可以更好地證明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寫好罪與罰讀后感800字不是那么簡單,下面給大家分享罪與罰讀后感800字,供大家參考。
罪與罰讀后感800字篇1
我還是非常推薦這本書的。
開始,它看上去非常枯燥,有點像論文,而不是小說。不過看完一半以后,故事情節就陸續出來了,開始顯得有些趣味了。所以,如果你還沒有看完一半的話,不要因為枯燥,而把它停下。因為精彩的在后面。
故事大致是這樣的。一個叫拉斯科利尼可夫的青年殺了一個放的老太婆,行兇以后,被她的妹妹發現了,所以他連著她妹妹也殺了。之后,兇手陷于痛苦之中。但是他不斷地為自己辯護,認為他殺了那個老太婆是為了行俠仗義,是合理的,也是公義的。
他想辦法逃脫警方的追捕,但是心理卻無法得到平安。他寫了論文說明他是屬于那類改變世界的,不服從律法的人。但是,他仍然十分痛苦。他只有向一個身世可憐的女子索尼雅懺悔過。他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告訴了她一切。
隨著案情的發展,他逐漸逃離了警方的調查。證據都顯得對他的逃脫有利。但是,他最后決定自首,去服苦役。因為他坦白承認,又因為他犯罪以前表現良好,才被判了7年。
不過即使在服苦役的期間,他開始并沒有悔改,還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他所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他不應該自首。索尼雅在這段時間里面,常常去探望他。最后,他發現他愛上索尼雅了。從此以后,他開始了正確的反思,比起之后永遠幸福地跟索尼雅生活在一起,7年的苦役就沒什么了。在監獄里,他開始閱讀索尼雅給他的那本福音書。
整本小說里面還卷入了很多人和事。有愛他的母親和純潔善良的妹妹,也有陰險的彼得比特羅維奇,也有他的好朋友……等等等等。
這本小說給了我一個信息,那就是,當人犯罪以后,不管你怎么為自己辯護,你的良心并不會輕易放過你。所以,與其爭辯,不如謙卑下來,決心悔改。當人決志悔改之后,所有的心理負擔都會立刻消失。所以,解除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認罪。
罪與罰讀后感800字篇2
《罪與罰》屬外國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著,作者名字很長,書中的主人公叫拉斯柯爾尼科夫,名字也很長,很難記。書中人物較多,未寫某一個人或某一類人,而是寫了從達官貴人到底層民眾等各色人的種.種思想沖突,作者沒有抬高某些人,也沒有過度的去貶低某些人,每個人物都顯示著一類相關的思想。有的思想復雜,有的思想簡單,在追尋生存的需要和生活的意義的道路上,個人的認識和努力既豐富多變,又嚴酷緊張,在環境重壓下,好像所有人都面對著宿命般的困境,但所有人又有無限的可能,雖然希望很微弱、很模糊,負出的代價很沉重,但都在自己的圍城中不斷努力。
拉斯柯爾尼科夫在物質生活匱乏,社會又充滿不公正的情況下,精神一直在掙扎。有時和別人爭論時,也在對自己進行反復的肯定與否定。加之總夢到七歲時,親自看見一匹馬被活活打死的場面,而那匹馬無法自我挽救。在此情況下,對照自己的現狀,他選擇從自己的世界里進行突圍,采取行動,對放高利貸的老太婆進行下手,為了所謂的公正神圣,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強大。他把人分成了兩類,一種是平凡的人,一種是不平凡的人。平凡的人必須遵守法律和道德,但是不平凡的人在為實踐自己的理想時,有權力超越。當他殺了老太婆后,卻沒有走向他夢寐的美好生活,而是一直處在自我原諒和自我譴責之中,這種精神上的折磨使其難以忍受,幾盡癲狂。
現實生活中,像拉斯柯爾尼科夫的人較多,你說要絕對公平正義,從來都不可能,只會存在于觀念和幻想之中,人們永遠在追求公平的路上。因為每個人情況不同,天賦有差別,能力有大小,不可能每個人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純粹的起點平等是做不到的,競爭的最后結果更可能導致不公平。只能求得大致的公平、相對的公平。如果追求絕對公平、完全一致,最終導致公平正義的倒退。
雖然求人的事屢見不鮮,無論是升學、看病、生孩子或是辦什么事,很多都得走關系、靠背景,但隨著全社會樹立法治理念,增強遵法、守法、用法意識,自覺做公平正義的守護者后,公平正義的陽光將照亮每個人的追夢之路,讓每個夢想都能開花,中國夢最終會成為現實。
罪與罰讀后感800字篇3
罪與罰,是一本非常卓越的小說,這是以前我表哥跟我說的,我一直不相信,直到表哥拿了罪與罰這本書給我看后,我就被這本罪與罰給深深吸引了。
罪與罰書本中最吸引人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對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理描寫。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一個典型的具有雙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個心地善良、樂于助人的窮大學生,一個有正義感的青年,但同時他的性格陰郁、孤僻。他在公園碰見被人騷擾的年輕女子,他用他自己僅剩的幾個錢為她付車費送回家。
在馬爾美拉陀夫被馬車撞傷的時候,他把他送回家,看見他們連舉辦葬禮的錢也拿不出來,又拿出母親今天剛寄來的錢送給他們一家孤兒寡母。要知道那些錢是來之不易的,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母親以養老金作抵押向別人借的,是他所有的錢。但同時他又是一個讓人難以琢磨的人,陰郁、孤僻···他讓貧窮給壓垮了,他欠了女房東一身債,怕和她見面,甚至害怕見到任何人。總是像貓兒樣從樓梯上悄悄地過去,偷偷溜掉,讓誰也別看見他。這個年輕人心里積聚了那么多憤懣不平的怒火,他蔑視一切,所以盡管他有青年人特有的愛面子心理,有時非常注意細節,可是穿著這身破爛兒外出,卻絲毫也不覺得不好意思。
表面上看來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作為一個救助者出現在馬爾美拉多夫的家中,他先是把受傷了的馬拉美拉多夫護送回家;在其死后又出資幫助其孤兒寡母安排葬禮;在索尼婭受到陷害時又助其洗清冤屈。卡捷琳娜甚至將其當成家里的靠山和救星,指望著他能夠幫助她開辦女子寄宿學校,從而徹底擺脫貧窮悲慘的命運。而實際上馬爾美拉多夫一家才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拯救者。當拉斯科爾尼科夫救助重傷的馬爾梅拉多夫后,之前痛苦不堪的心靈卻因一個憐憫和救助而有了全新的感覺,心中產生了一種生命感和力量感,覺得自己的生命并未和那個老太婆一起死去。而索尼婭正是他最終獲得拯救的“圣母”。
這就是罪與罰,這本書里的一切都深深的吸引著我,而我能夠看到這么卓越的小說,我也舉得非常的開心。
罪與罰讀后感800字篇4
某天午夜,我讀了《罪與罰》,這本書是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 這本書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小說描寫了窮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從小就認為自己是個無所不能的人,可以為所欲為。為生計所迫,他殺死放高利貸的老太婆房東跟她無辜的妹妹,這起兇殺案震驚全俄。在他經歷了場場內心痛苦的掙扎后,他最終在教徒索尼雅姑娘的規勸下,進行了靈魂的懺悔,并且最終投案自首,他被判流放西伯利亞的故事。
就是這樣一個殘酷血腥的殺人事件,緊緊纏繞著罪與罰的主題。讀起來真讓人不寒而栗,仿佛我們就置身于其中,仿佛我們就是公拉斯科爾尼科夫。殺人的元兇就是我們自己。如果貼近拉斯科爾尼科夫狂熱的信念,燥郁交加的心理和患病的身體,那么在他殺人之后,那種巨大的恐懼的陰影就一直頑固地籠罩在我們的世界里,使我們感同身受,就像我們也殺了人,仿佛我們的罪也一直在等待審判。本書就我的理解而言,主人公的主要思想就是無政府主義,個人主義。他不考慮殺人后所要承當的罪果,如果在他決定殺人之前考慮考慮我想他也就不會陷入無限的恐懼和罪惡中了。
但他那驕傲自大的性格也注定了他將犯下罪惡,讓他從新認識自己的渺小,認識自己的性格缺點,從而升華自己的精神層次。
《罪與罰》是一部非常優秀的社會心理小說,讀完這本《罪與罰》的時候,我的心已經久久不能平靜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已經讓我開始對人生的真理從新認識。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有功有獎,有罪就有罰,就像《罪與罰》里表現出對于完全違反人和人道的生活的罪惡進行無情揭露和批判。他揭示的城市里貧困人民生活的艱辛,對盧仁的冷酷卑鄙和極端利己主義,地主斯維里加洛夫的荒淫無恥的批判。
《罪與罰》對于我們當今的社會的啟示也是巨大的,當今社會中,人與社會及組織之間同樣存在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只有正確的處理人與人的關系,才能夠從精神上找尋到無限的輕松跟快樂。
罪與罰讀后感800字篇5
大概斷斷續續用了三天左右的功夫看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前半部分看得人不太爽,一個是俄國人名相對的復雜和寫作背景的不夠了解,另外一個很大程度是自己很厭惡“拉斯科尼科夫”的為人,尤其是看到他對于那些關心他的人(他的好友拉祖米欣、房東的女仆)表現的如此冷淡以至于絕情時。是的,他本來就是如此特立獨行,更何況還由于個人的失算(他沒想到他意料中的謀殺會給他帶來這么大的煩惱)而一度精神崩潰。
然而隨著拉斯科尼科夫的母親和他妹妹“杜尼婭”的到來,隨著馬美拉多夫死后他慷慨的資助他的家人,男主角的形象漸漸在我心中得到了改觀。
在和波爾費利的對話中,我一度困惑波爾費利真的懷疑到了拉斯科尼科夫嗎?還是他的疑心,到了后面才發覺拉斯科尼科夫果然心細如麻(同樣疑心很重);而在馬美拉多夫的葬禮上他揭露盧仁為了讓杜尼婭回心轉意而對索尼婭的惡意栽贓,保護索尼婭免受侮辱(雖然,行為本身就侮辱了這純潔的姑娘);而他第一次在索尼婭房里對她說的話同樣針針見血。應該說,拉斯科尼科夫的聰明是無可否認的。
相較之下,我更為佩服他的道德之崇高《罪與罰》的讀書筆記精選心得體會。雖然索尼婭為生活所迫而被逼為娼,但與那些其他人士(包括上層和下層的某些人)相比,他一丁點都不在乎她的這個身份,反而對她是無盡的同情和愛護。雖然他是殺人犯,殺了放高利息借貸的老太婆和老太婆那無辜的妹子,但直到他去自首也并不是因為殺人而帶來的負罪感。至少我理解的是,是因為他的疑心(害怕被發現)和最后對他個人理論的懷疑。
至于其他的不同,可能就是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描寫的極為出眾吧。至少到了后面,我感覺自己似乎都能夠感到拉斯科尼科夫精神上的折磨了。只是電影版的找到了蘇聯版的,但是俄文字幕俄文發言就沒看了。
至于其他的感悟,以后看的時候再慢慢領悟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有點味道,想接著看。
罪與罰讀后感800字篇6
我還是非常推薦這本書的。
開始,它看上去非常枯燥,有點像論文,而不是小說。不過看完一半以后,故事情節就陸續出來了,開始顯得有些趣味了。所以,如果你還沒有看完一半的話,不要因為枯燥,而把它停下。因為精彩的在后面。
故事大致是這樣的。一個叫拉斯科利尼可夫的青年殺了一個放高利貸的老太婆,行兇以后,被她的妹妹發現了,所以他連著她妹妹也殺了。之后,兇手陷于痛苦之中。但是他不斷地為自己辯護,認為他殺了那個老太婆是為了行俠仗義,是合理的,也是公義的。
他想辦法逃脫警方的追捕,但是心理卻無法得到平安。他寫了論文說明他是屬于那類改變世界的,不服從律法的人。但是,他仍然十分痛苦。他只有向一個身世可憐的女子索尼雅懺悔過。他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告訴了她一切。
隨著案情的發展,他逐漸逃離了警方的調查。證據都顯得對他的逃脫有利。但是,他最后決定自首,去服苦役。因為他坦白承認,又因為他犯罪以前表現良好,才被判了7年。
不過即使在服苦役的期間,他開始并沒有悔改,還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他所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他不應該自首。索尼雅在這段時間里面,常常去探望他。最后,他發現他愛上索尼雅了。從此以后,他開始了正確的反思,比起之后永遠幸福地跟索尼雅生活在一起,7年的苦役就沒什么了。在監獄里,他開始閱讀索尼雅給他的那本福音書。
整本小說里面還卷入了很多人和事。有愛他的母親和純潔善良的妹妹,也有陰險的彼得比特羅維奇,也有他的好朋友……等等等等。
這本小說給了我一個信息,那就是,當人犯罪以后,不管你怎么為自己辯護,你的良心并不會輕易放過你。所以,與其爭辯,不如謙卑下來,決心悔改。當人決志悔改之后,所有的心理負擔都會立刻消失。所以,解除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認罪。
罪與罰讀后感800字篇7
《罪與罰》是由俄羅斯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66年寫的,小說以涉世未深的大學生拉斯科利尼科夫內心的“罪罰觀念”為中心,體現了沙俄當時社會動蕩的混亂。
拉斯科利尼科夫。這就是小說中抱負青年,一方面,他認為人是可以分為兩類的:平凡人和不平凡人。而不平凡人是有權利犯罪的,他以拿破侖為例,懷著去實踐自己的夢想,去殺一個有錢老太太,這一點,他是從來都不會后悔的,可是他又殺了老太太的妹妹莉扎薇塔,而莉扎薇塔實善良弱小群體的代表,這是是他后悔導火索;另一方面,他有一顆善良的心,他殺老太太是為了得到錢,實現自己的夢想,是媽媽和妹妹過上很好的生活。他總是處在憂慮之中,他憤世嫉俗,他懷有夢想,他學拿破侖下定決心殺人完成事業,可是他卻做不到拿上錢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相反,他總是處在自責和自我原諒,自首與悔罪中。他說:“我只不過是不愿攥緊自己口袋里的一個盧布,坐等“普遍幸福”的到來,而看不見自己的母親在挨餓。”看到這里,讀者也會為他的遭遇嘆一口氣,沒有辦法,或許,如果我們處在那個時代,也會像他一樣的。即使后來莫名其妙的自首入獄,他都不覺得自己有罪,他說:“只要以完全獨立、全面擺脫世俗觀念的觀點來看問題,那么我的思想當然就根本不是那么奇怪了。”可是,這只是一種最幼稚的想法。他不懂為什么自己要自責,不懂為什么要憂慮,為什么沒有人理解。或許這只是成長的煩惱。小說最后,說他是因為愛情獲得了新生,而我認為他只是找到了新的希望罷了。正如他所說有希望的人就是“不平凡的人”。
杜斯托也夫斯基透過《罪與罰》中的對話,先知卓見的提出他的質疑:罪惡真的只是社會問題引發的嗎?還是在人性深處尚有其他邪惡,是導致犯罪的因子?犯罪跟社會體制的不完善,真的是等號相關?拉斯科納夫顯然不相信改善社會制度之路,他認為這世界就是需要偉人,偉人配擁有權力,偉人也夠資格在破而立的過程中犯罪。這些問題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什么呢?而這本書另一個讓我引發深思的地方是,社會中的弱者,精神中有無私奉獻與愛的人卻在引導著救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