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鴻門宴》有感
寫讀后感需要人們用文字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準確地表達出來,這個過程確實有助于提高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接下來給大家分享讀《鴻門宴》有感,希望對大家寫讀《鴻門宴》有感有所幫助。
讀《鴻門宴》有感篇1
偶然在《鴻門宴》的電影預告里看到我們可親可敬的渣叔(張涵予),心血來潮的、屁顛屁顛的去購書中心買了一本《鴻門宴》,沒想到真有渣叔的圖片(開心~),渣叔飾演的是劉邦的軍師張良。看完以后….老難受了……TAT
勾心斗角的,最后什么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劉邦假面以仁得天下,雖建立了漢朝,可最后自己再也無法相信任何人。
虞姬和項羽的愛情感天動地,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
至于最后那盤棋,確實如范增死前所說:有一種棋局叫兩敗俱輸。
范增臨走前留給項羽一個錦囊,他知道按照項羽性格絕對不會打開,這個錦囊在項羽死后到了劉邦的手中,錦囊中描寫了范增聯合韓信、張良的人,反劉邦,分天下,共享富貴,希望項羽忍辱負重,等候韓信援軍。結果劉邦殺了韓信;張良(渣叔)深中一箭,死里逃生;樊噲不明白劉邦到底為什么這么做,最后自盡而亡。,
這其中的玄機,在曲終人散之后終于解開——謀算別人的也終究被別人謀算在內,人生沒有永恒的贏家,鴻門宴,即為此。
讀《鴻門宴》有感篇2
楚漢爭霸,一段雄偉壯闊的歷史故事。時勢造英雄!亂世之下,群雄并起,一位位英雄各有千秋。項羽勇猛剛毅,劉邦善于納諫,張良運籌唯喔,圍繞這英雄們有一個個跌宕起伏的故事,鴻門宴就是斗智斗勇的經典。
項羽因劉邦欲王關中而憤怒,便叫劉邦到軍中談話,于是有了鴻門宴這一斗智斗勇的故事,項羽本應聽從謀士范增的建議殺死劉邦,卻因自己的優柔寡斷而放走了劉邦。于是一步錯,步步錯最后項王在烏江自刎失去天下!
我認為項王最后失去天下并不能完全歸咎于鴻門宴中的不殺劉邦。不耍流氓就已經體現出了項羽的優柔寡斷,不聽他人的建議,忠告。后來項羽進入咸陽宮殺死秦公子英,放火燒掉阿房宮,四處燒殺搶掠,這與劉邦聽從張良的諫言而約法三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一對比就是明星的天平偏向了劉邦這一方。
后來四年的楚漢爭霸劉邦身邊的謀臣武將越來越多,實力越來越強大;項羽因殘暴使自己的親信越來越少實力也隨之消弱最后自刎失去天下假若項羽在鴻門宴中殺死了劉邦,這樣項羽會越來越恣意嬌縱,失去競爭者,這樣項羽原來的雄心壯志也會慢慢消沉,最后變成一位桀紂之君。即使項羽依靠武力征服了全國,也會像暴秦一樣二世而亡不會長久留存。所以不管項羽的武力多么強大,天下都不會在一位暴君手上流傳百世千世。
讀史可以明志,通過一個個精彩的歷史故事,除了讓我們大飽眼福之外更重要的可以學會許多品質。在鴻門宴這一故事中,我學會了如何鎮定自若的面對危險,也知道了要善于接受他人的建議做事果斷堅決。
讀《鴻門宴》有感篇3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詠項羽》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風,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為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歸根結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節”。
曹操,歷史上的奸雄。這是基于人們個人愛憎基礎上給予他的名字。讓我們正視歷史:“曹操,字孟德,詩人,軍事家……”這些是什么?——這沒有什么,僅僅是因為他當斷則斷,遇事有魄力,當他誅殺孔氏后人時,正是因為他的鐵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潛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統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詩篇。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為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曹操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招賢納士,讓他們統帥三軍,讓他們“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
就個人觀點而論,項羽——我崇拜,但只有一個嘆惋——英雄短命;劉邦,曹操——我尊重,但他們也只有一個評價——書寫歷史。
好的個性——好的人生,讓我們書寫屬于自己的篇章。
讀《鴻門宴》有感篇4
這天我讀了史記里的《鴻門宴》。
戰國時期,趙國被圍,曾幾次向楚軍請求救援,為此,楚懷王將軍隊分為兩支:一支命宋義位上將軍,向北進兵救趙;一支由沛公劉邦率領,向西進軍關中。楚懷王與諸將相約,誰先進入函谷關,平定關中,就讓誰在關中稱王。
諸將大多認為西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路上都有秦軍把守,而在剿滅陳勝之后,就很少吃敗仗了。只有項羽因痛恨秦軍擊敗了項梁,愿意和劉邦西進入關。因為項羽性情殘暴只要他經過的地方,無不慘敗毀損,于是諸侯決定只派劉邦率軍西進。
劉邦奉楚懷王之命,率軍西進,路上收集了陳勝、項梁的一些散兵來壯大自己的隊伍,等到該攻打宛城的時候,宛城的陳恢為了不讓自己的城池受到攻打,就給劉邦的隊伍出了一個計謀,宛城向劉邦的軍隊投降,身下的幾個城池就會開門迎接劉邦,并且不損一兵一馬,劉邦一一照做。
到了函谷關以后,劉邦本來不想占函谷關為己有,想等其他諸侯來了,在商討以后的事,但是有人向劉邦獻計:秦地物產豐富,地理形勢又好,如果其他諸侯來了,能讓給您嗎?劉邦覺得這很有道理,就一一照做了。
一個月后,項羽率領諸侯西進,到達函谷關,發現關門閉關,又聽說劉邦一占為己有,豈能不怒,就率兵準備攻打下來,但是劉邦的兵只有十萬,而項羽的兵有四十萬,實力十分懸殊,張良聽說了以后,就連忙讓項伯來,對他說:“劉邦不敢違背項王!”項伯回答說:“明天你們必須要早點來給項王道歉啊。”
第二天一大早,劉邦只帶了一百多人來見項羽,給項羽賠罪,項羽的心腸軟,就答應了,便說:“你可明白給你出計謀的人是曹無傷的手下嗎?”劉邦便答;“是他呀,我回去必須好好懲治他!”兩個人談得十分和諧。但是那個范增就想借機會殺了劉邦,就自稱助興舞劍,項伯見狀況不妙,就拔起劍與范增對劍,項伯用身體擋住劉邦,沒有機會讓范增下手,劉邦見形勢不妙,就帶著樊噲、夏侯嬰、蔡強、紀信等四人抄小路回到了軍營后,立刻誅殺了曹無傷。
這篇史記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殺人不心不可有,防狼之心不可無,我們要多動動腦子。
讀《鴻門宴》有感篇5
今人讀《鴻門宴》,往往抑項揚劉,說項羽有勇無謀,女人心腸,不該放走劉邦,以致后來敗走垓下,皇帝沒做上,連命也丟了,真是大傻一個!其鄙夷不屑之情,溢于言表。而對劉邦則贊美有加,說他有頭腦,會辦事,能屈能伸,皇帝本該他做。 英雄被視為傻瓜,小人倒成了崇拜的對象,美丑錯位,善惡顛倒,實令人匪夷所思,不勝感慨。
項羽本是一個英雄,這是古之定論。但項羽又不是一般的英雄。 且不說巨鹿之戰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圍以一當百的豪氣,自刎烏江笑迎死神的從容,單說他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就令人心曳神搖,感佩萬分。 項羽聞聽劉邦欲王關中,勃然大怒,著即發兵擊之,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雖有懷王之約,但劉邦僥幸入關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稱王,毫無愧疚之心,實非正人君子所為。 劉邦前來道歉,項羽不僅予以原諒,而且當即說出了告密者,這是他的磊落而非鹵莽。過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計較之?只有以誠相見,才能盡棄前嫌,和好如初。大敵當前,豈容內訌? 樊噲私闖軍帳,惡言相向,項羽不僅不計較,反而酒肉款待,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鈍。樊噲為救其主,敢做敢當,可見其忠;生吃彘肩,可見其勇。忠勇皆備,堪稱好漢。
項羽壯之,可謂好漢惜好漢。 劉邦不辭而別,實屬無禮,項羽不僅不在意,還網開一面,助其逃脫,這是他的仁義而非不智。劉邦畢竟是義軍主將,勞苦而功高,如若殺之,實屬不仁不義,與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兩樣?勇敢,豪放,從容,率直,磊落,大度,仁義,這就是歷史上項羽,一個集世間偉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這些偉大人格如日月經天,光華四射,令人眩目,使人心儀。這是他為人的大人格,作為一個英雄的大人格。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一個出類拔萃的英雄,一個具有帝王氣質、君子風范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