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簡史讀后感200字
寫讀后感時,引用原文中的一些語句或段落可以更好地支撐自己的觀點和感受。下面是一些時間簡史讀后感200字免費閱讀下載,希望對大家寫時間簡史讀后感200字有用。
時間簡史讀后感200字篇1
時間是什么,時間有沒有盡頭,宇宙從何而來……這些問題,我們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也不會去研究。但有一個人,卻熱衷于這類的科學研究,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史蒂芬·霍金。
如書上說的,命運對霍金十分殘酷。1963年,21歲的霍金在劍橋大學就讀時,患上了盧伽雷氏癥,導致全身癱瘓。1985年,他又因肺炎做了手術,從此不能說話。40年過去了,霍金的身體已嚴重變形,只得終身坐在輪椅上,只能用全身唯一能活動的三根手指叩擊語音合成器來說話。盡管如此,他還是沒有向病魔屈服,沒有像命運屈服,更沒有向生活屈服。他坐在輪椅上,卻完成了連健全人都完成不了的事。從宇宙大爆炸到黑洞的奧秘,哪一樣不是高深莫測,但他卻在里面任意“翱翔”而不迷路。并且根據自己的推算寫出了科學巨著《大設計》《果殼中的宇宙》《時間簡史》等等。可以說,病魔禁錮了他的身體,卻沒有禁錮住他的思想。
我十分佩服霍金,佩服他的人格力量,也佩服他的學術廣泛。他在輪椅上做了四十年,卻從來沒有忘記過學習。也許,正是這種精神,才能讓他成為“宇宙之王”他這種精神,是我們許多人都熟悉但卻沒有的。從這位科學巨匠的身上,我不僅看到了熱愛學習,不屈不撓的精神。還學到了不向命運低頭的品質。事實上,我們很多時候會被命運束縛,但只要像霍金那樣束縛命運,就是一個成功者。
而我讀的《時間簡史》和那些其它的科學巨著比起來,當然是冰山一角。但當你翻開他時,哪一頁不是如同珠穆朗瑪峰那樣“難以攀登”。以至于你讀完時,每一頁上都畫滿了問號。這樣的著作,除了霍金,恐怕就只有牛頓才能書寫了。
《時間簡史》中,精彩的知識很多,而且還有很多的設想。這些設想雖異想天開,但卻能讓無數人難以捉摸。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黑洞這一章,書上說:“一個收縮的恒星增長的引力場對周圍空間的效應可以將想象的空間具體化為一張敏感的彈性的紙。物質越重,凹入處就越深。此處見到的最終引力內爆代表黑洞的奇性。”這句話,到現在我都無法理解,但它卻體現了《時間簡史》的高深莫測。
《時間簡史》把時間和宇宙用文字書寫了出來,他讓我們能更深的了解宇宙,發現宇宙。是一部耐人尋味的巨著。雖然讀《時間簡史》可能像在讀小說,隨便就能閱覽完,卻只能讀懂九牛一毛。但只要不斷的學習,我相信,我一定能讀完他所有的“毫毛”。
時間簡史讀后感200字篇2
其實關注和閱讀《時間簡史》這本書,是一種從眾心理的推動。該書自出版始,一直都在中文圖書的暢銷榜上。特別是去年霍金去世,人們又一次熱議了《時間簡史》。前些時候,首張黑洞照片公布于世,轟動一時,仿佛當下追逐科宙的科學奧秘是一種潮流。在這股潮流之下,自己也跟著在京東上拍下了這本《時間簡史》,不然OUT了。但實際上,誰真正關心時間或其簡史呢?可是人們總要致以關心,否則顯得太落伍了。于是我們能夠在各大書店的排行榜上看到《時間簡史》總是排在暢銷書的前幾名,還是一些大眾必讀書單里的常客。如果《時間簡史》的閱讀率確實如此之高,那么量子力學或者廣義相對論豈不是應該成為大眾街談巷議的基礎議題了嗎?然而事實上,好像是在閱讀《時間簡史》,卻甚少進入到其中的真正議題,包括筆者本人,比較懵懂。
《時間簡史》成為了一個時尚名詞的集中領域,能成為個人所涉獵的篇目,那就足夠了,這其實也是當下一種“急功近利”浮躁社會心理的折射,無形之中的時尚黑洞。言歸正傳,《時間簡史》這本書中,霍金帶領讀者遨游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并對宇宙是什么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做了闡述,使讀者初步了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書中講述,時間起始點是宇宙大爆炸起點。宇宙是不斷膨脹著的,它在最初應該收縮為一點,這一時刻被稱為宇宙大爆炸時刻。宇宙在這一點的密度無窮大,這一點即為數學上所稱的奇點。時間終結是黑洞。恒星由于引力作用會不斷收縮,會形成一個“黑洞”。黑洞表面引力很強,時間會在此終止。沒有了解過時間的歷史,何以走向時間的未來呢?關于時間和空間的思考,過去與未來的認知,《時間簡史》給出的更像是關于人類對超越自身思想束縛的突破史,畢竟如書中序言所說,對宇宙的認識,從古至今人類究竟有多確定呢?當我看完此書的最后一頁,合上書,打開窗戶遙望浩瀚的夜空——可以說的是,此書的每一個字我都懂,但其他就有點看懵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時間簡史讀后感200字篇3
小學的時候就聽說了,史蒂芬?霍金所著的《時間簡史》,雖早想一窺究竟,但終究功力淺薄而沒有為難自己。我對于自然科學的喜愛可以追溯到三四歲的時候,至今還記得,夜晚美麗而浩瀚的星空,使我第一次對自然發出了質問與感慨。
如今,歷經十年數理化的修煉,功力激增,雖尚無渾厚殷實之沉淀,卻已能了解少許,但有力余,便欲牛刀小試,有幸于書店中覓得此珍貴之書,便買諸家中,悉心運氣以觀。
此書雖銷量達1000萬冊,創科普著作之奇跡,引無數觀者摘鏡立目,但仍因其內容之艱深,專業知識之涉域甚廣,使文人墨客欲其書者盡折腰而視之為“天書”。
霍金在書中系統地闡述了近代科學的發展史以及當代物理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其中的波粒二相性,宇宙不守恒,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反物質理論,黑洞引力論等等,皆為大學理工科專業內容,常人想以此書作為茶余飯后的消遣用具,實非明智之舉。
全為此書而費盡心思,雖尚不可徹悟其內之深涵,卻也略悉端倪,了明大意,知作者之用心。于此,便欲粗評一二,傾我心之領悟,流我思之感慨。
一、對霍金——終為大師也
自幼患異癥,身不由己,卻意志剛毅,才思敏捷,為此浩瀚之文,足可見其氣之深廣而奧絕也。此書絕非僅以理科專著自居,更溢人文情懷并與機智修辭。此舉,實深刻記于我心,令我無能忘之。
二、對內容——回味中帶著思考,思考后更是回味
讀書使人明智,此言非虛。《時間簡史》一書就是把讀者引向宇宙的起點和萬物的本源,從而引發我們對個人、對同伴、對事件、對社會、對生命、對世界、對意識等等的思考,進而使我們在自身尋找本質。無意中便提高了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此書從宇宙圖像說起,系統地介紹了時間、空間、量子、自然力、黑洞、蟲洞等內容。我們在與作者一同思索中,墮入了科學的迷幻之網,似乎時而看見一絲亮光,也許那就是未來的可以認識的世界。
時間簡史讀后感200字篇4
在喜馬拉雅聽了《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系統自動給推薦了霍金的《時間簡史》。試著聽了三章,出乎意料地發現該書寫得深入淺出,對原來覺得很玄妙的話題給出了非常簡明扼要的敘述,讓人腦洞大開。說完全能夠聽懂那是自欺欺人,但確實讓人長了不少見識,了解到現代物理學的一些經典學說。后面一些難懂的章節只是跳著聽,特別是基本粒子夸克部分,如同聽天書,但終于還是囫圇吞棗聽完了。
想起來未來簡史作者的一個觀點,即未來的宗教一定是來源于科學,其實在在《時間簡史》這本書里很多關于宇宙起源時間的討論都可以說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探索的是我們的世界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樣基本的哲學命題,當然這里沒有任何關于意識的討論,僅僅是從物理的宇宙宏觀到粒子微觀的討論,也涉及到了很多科學史的內容。
本質上這還是一本科普讀物,向人們介紹物理學前沿的一些理論,但并沒有任何數學推演(如果有,那就真成天書了)。而且書中內容也大部分限于作者的研究領域,向美劇《生活大爆炸》里Sheldon研究的弦理論,書中就沒有提到(弦理論應該是在時間簡史之后誕生的)。
說個書中的小細節:大爆炸理論的重要依據就是天文學家觀察到幾乎所有星球都在加速離開我們,那這是怎么觀測到的呢?其實就是基于很簡單的波源在運動中頻率的變化(火車由遠而近向你駛來時汽笛的聲音會變尖),又叫多普勒效應來判斷的。既然星球都在加速離開我們,那是不是說明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了呢?作者給了一個很形象比喻:一個正在充氣膨脹的氣球,在氣球上每一個點上看,其他點都在遠離自己。
霍金的后半生只能坐在輪椅上靠著機器合成的聲音向人們發表些他的見解和預言,比如警告人們不要以向外太空發射電波的方式試圖跟外星人聯絡(中國科幻作家獲獎作品《三體》就描述了類似宇宙叢林法則和這樣做的后果);還警告機器人的進化遠遠超出了生物進化的節奏,可能會最終取代人類。。。。
而今,霍金走了,大概上帝怕他泄漏太多天機。
時間簡史讀后感200字篇5
史蒂芬。霍金,一個熟悉的名字又一次映入我的眼簾。他所撰寫的《時間簡史》自發售至今已有了不可磨滅的功績,這不是因為書的封面好看,也不是因為書中插有漫畫,而是他能帶給我們知識,帶給我們宇宙的奧妙,今天,我拿來了這本書,一翻開它,立即吸引了我。
在神奇的宇宙深處,蘊藏著一股濃厚的氣息,那就是黑洞的魔力。而早在46億年前,地球也誕生了。這本書就揭開了宇宙神秘的面紗。
在書的一開始,我們便知道了地球是繞著太陽轉,在繞的同時自己也在轉,那么說明宇宙是多么有趣。而隨后他又寫了宇宙從何時開始,從何時結束,時間有沒有盡頭,黑洞的蒸發性……很多很多,像一門佛經,好像永遠念不完。
不過,一篇好文章,還是要看作者的用心良苦。本書作者霍金是一個身體上沒有自由的人,但他的心靈永遠是自由的,是永遠得不到約束的,是早就飛向宇宙深處的。我要向霍金,一個身體殘缺,但心靈滿足的大師致敬!
這本書充滿魔力吸引著我一直讀下去,你也去看看吧!
時間簡史讀后感200字篇6
一個人也許能擁有無比的智慧,但他若想成就一番偉業,還需要一樣東西,那就是不怕困難,不怕失敗,永遠堅強不屈的精神,而霍金就是擁有這種精神的人。
也許人的命運只有上帝才能揣摸清楚。
21歲時,霍金患上了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醫生說他至多只能活兩年半。就像正要怒放的花朵突然遭到了踐踏,霍金的人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面對死亡,他沒有低頭。他對自己說:“時間只有兩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義的事,讓生命留下一點輝煌。”
他成功了,命運女神的天平已經向他傾斜。
霍金成了偉大的天體物理學家。他的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風行世界,發行量達2500萬冊。
而去年,我就通讀了這本巨著,給我的感覺可以用兩個來概括,那就是:震撼。
書中,霍金解釋了宇宙、空間、時間以及黑洞的概念以及一些其它的內容,比如不確定性原理,簡單的說就是在測量一個天體的位置與速度時不可能同時準確測量,只能取其一。作者語言生動有趣而不乏深刻,字里行間都體現出了一位偉大物理學家的智慧與幽默。
通過這本書,我了解了許多我不知道的知識。例如什么是紅移、藍移,什么是類星體,以及許多關于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東西。當然更多的,是我對這位偉大物理學家的敬佩。
自從了解了霍金,了解了這本書,霍金就成為了我的偶像,成為了我的一種精神寄托。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我對他堅強品質的敬佩與學習,另一方面是我對物理的喜愛以及想要成為一名像他一樣偉大物理學家的理想。
希望霍金能繼續快樂地生活,而我也會努力,爭取理想成真。
時間簡史讀后感200字篇7
浩瀚的宇宙中,有太多的迷團。它們就像磁石一樣牢牢地吸引著我們,使我們十分渴望卻難以探索這些迷團。就這樣出現了一位思想巨人,他就是史蒂芬.霍金。這個假期我幸拜讀了他的著作《時間簡史》。
當我翻開書時,它果然立刻深深地吸引了我。書中作者在描述“相對論”、“彎曲空間”這些理論時,措詞精確、深入淺出、幽默風趣,絲毫沒有給人一種乏味的感覺。
更加精彩的是書中還有很多精美插圖可以幫助我們讀懂它。并且還附有作者對未來宇宙的大膽猜測和推想。優美的詞仿佛又使我們置身于宇宙之中,目睹宇宙大爆炸,恒星的生辰與毀滅······俗話說“聽君一席言、勝讀十年書”,可我發現在看完《時間簡史》后,書中的知識與精髓更是勝讀“十年書”。
再談談本書的作者斯帝芬.霍金,《輪椅上的巨人》就是說霍金的。他因患“漸凍癥”被襟固在一把輪椅上40多年之久,但他身殘志堅克服了身體的缺陷而成為了國際之“超星”,他不能寫字,甚至不能說話,但他超越了“大爆炸”、“相對論”、“量子學”等論理,邁入了浩大的宇宙中。盡管他那么無助的坐在輪椅上,但他的思想卻越過了地球飛向了宇宙。
約翰.彌樂頓講得沒錯:頭腦是他自己的住處,他在其中制造天堂的地獄。讓我們記住《時間簡史》,它對我們終身有莫大幫助,我們將受益匪淺。
時間簡史讀后感200字篇8
暑期期間,我經常看世界地理頻道節目,我對浩瀚的宇宙,還有神秘的地球,充滿了好奇。暑假機會難得,我決定在爸爸的輔導下,讀一下霍金先生寫的《時間簡史》。讀完后,我對宇宙、對地球有了一點初步的認識,感受頗多。
《時間簡史》是一本科普讀物,對我而言很難讀。霍金先生曾說過,能夠讀懂全書每一句話的人,就能攻讀物理博士了。我帶著了解的態度去讀,雖然只學了點皮毛,但自己的知識面還是有了擴充,并對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了一些提高。
這本書主要講了宇宙的起源,宇宙的空間與時間等等。宇宙的空間和時間是一個整體,有空間的地方就有時間,有時間的地方就有空間。空間和時間影響宇宙萬物,同時宇宙萬物也影響著時空。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前,宇宙是一個高度均勻恒溫的原始火球,爆炸后產生了現在的宇宙,現在的宇宙還不斷在膨脹中。宇宙一旦停止膨脹,將會收縮,宇宙又回到原點。
該書雖然難懂,但它教會了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世界,讓我們學會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事物,并應用到學習上。要制定好的學習計劃,應用好的學習方法。一個好的學習計劃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而好的學習方法,將有助聽課、自學,以及課后的復習、預習。如果我們能養成這樣一種好的習慣,對于將來會有很大的幫助。
從這本著作中,我了解到科學上的很多重大的進展都是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們帶著自己的思想和見解,孜孜追求。在學習方面,我們也要帶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來求知問道。我們應該多多向老師求教,老師的知識和閱歷是很豐富的,這對于我們而言是彌足珍貴的。要成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多多讀一些課外讀物,多學一些知識。
《時間簡史》是一本讓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書。我很佩服這本書的作者霍金先生,他的生平富有傳奇,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對于人類的觀念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他的貢獻竟然是癱坐在輪椅上做出來的,這才是真正的空前——他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時間簡史》真是一本好書。
時間簡史讀后感200字篇9
《時間簡史》的作者是被人稱為宇宙之王的史蒂芬˙威廉˙霍金。他是一個殘疾人,他不可以說話,而且頭只能朝右邊傾斜,肩膀也是左底右高,雙手緊緊并在當中,兩制腳則朝內扭曲,而且霍金他還被長期禁錮在輪椅上,這樣的殘疾人居然能寫出一本在全世界都擁有無數讀者的科學著作。就這一點,我就很佩服他。
霍金小時候很聰明,他竟然發現了八種進入房間的方法;又有一次,霍金和小朋友們找到了一些碎零件,霍金利用這些碎零件組成了一臺簡易電腦,電腦在當時可是個稀罕玩物,霍金也因此出了名。這也是我敬佩他的原因。
在《時間簡史》里面,我最喜歡的是《宇宙是什么圖像》,我開始認為宇宙就是個大圓球,現在發現我錯了,宇宙年很大,大得不可估計。宇宙里有恒星及八大行星,太陽系,還有黑洞。我最害怕的就是黑洞,霍金說“黑洞只是四維空間中的一種氣流,這種氣流受到壓迫后,形成了一種旋渦,這種旋渦能吸走任何東西,由于它又黑又像洞,所以叫黑洞。”如果黑洞吸多了,就會爆炸,里面的東西就會噴出來,就會有一次世界災難。我真害怕,黑洞把我也吸進去。
當我看到《時間簡史》的內容時,還有些不懂,我才明白:要好好學習,才能懂得這深奧的知識,才能認識這個神奇的世界。
時間簡史讀后感200字篇10
由英國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創作的科學巨著《時間簡史》,包括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宇宙圖像、空間和時間、宇宙膨脹、不確定性原理等資料,為了能讓科普的效果最佳化,霍金以盡可能淺顯易懂的語言地介紹了遠星系、粒子、黑洞、反物質等相關知識,并闡述了宇宙的起源、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經典命題。
在讀過這本書之后,發現雖然霍金雖然已經盡可能地用深入淺出的語言描述,讓更多的人能夠容易理解,可是也有很多地方讀起來比較難于理解,并且會發現學過的大學物理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為理解他的一些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對我們理解這本書有極大的益處。
讀完《時間簡史》后,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奇點理論。在這個理論中,認為在宇宙大爆炸之前,整個宇宙是濃縮成一個點的,而這個點,就稱之為奇點。它被認為是這個宇宙的開端。而這個奇點正是霍金和另一位科學家羅杰·彭羅斯利用數學計算得出的,他們兩人創立了現代宇宙論的數學結構理論。第二方面是無邊界宇宙模型。結合了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霍金提出了有限無邊界宇宙。這個模型我們應當怎樣理解?
以地球為例,它是有限的,可是當我們在地球上一向向一個方向前進,卻永遠也走不到盡頭,這就是無邊界的的體現。第三個,黑洞是有輻射的。一個物體質量越大,引力也就越大。一般一個恒星在衰老之后,由于引力而收縮到一個體積很小,可是引力很大的狀態時,就構成了黑洞。可是,有溫度的物質就會發射粒子,可是黑洞引力十分大,粒子怎樣逃脫呢?關于這個矛盾的問題,霍金認為,黑洞也是有輻射的,可是輻射不是從黑洞里面發射出來的,而是從黑洞的邊緣,邊緣空虛的空間。那里產生的負離子會被黑洞吸收,可是一些運氣比較好的正離子能夠逃出黑洞。處于外面的我們,就會發現黑洞有輻射。這個輻射也被稱之為霍金輻射。
這些科學理論,極大地豐富了我的課外精神生活,也增加了我對科學的興趣,相信在《時間簡史》的感召下,有更多的人會變得熱愛科學,熱愛探索。
時間簡史讀后感200字篇11
《時間簡史》一書是大科學家史蒂芬。霍金的名著,自一九八八年初版以來,已成為全球科學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譯成四十多種文字,銷售了一千萬冊,成為世界出版史上的奇觀。有如我們當年讀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科學的終極目標在于供給一個簡單的理論去描述一個高深莫測的現象。霍金的學生、《時間簡史》的中文譯者吳忠超曾寫道:“他(霍金)象一個孩子,一個好奇的孩子,喜歡問最基本的問題,我為什么是我?時間是什么?我們從何而來,又往何處去?”他把宇宙本性最前沿的知識,通俗地展此刻我們面前。
有日月星辰的奧妙,才有時間的歷史。讀《時間簡史》,不僅僅使你了解到時間的起源與構成,更應懂得這位偉大科學家在時間暢想曲的后面,還有更多未竟的音符。
時間是每個人的終身伴侶。從少年到老年,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時間里穿過。有悲傷,也有欣慰;有眼淚,也有歡娛;有失敗,也有成功。時間的痕跡刻在臉上,也刻在心里。如果把人生比作壯麗的舞臺,那么舞臺上戲劇的演出水平不會僅僅取決于空間因素,還會有賴于時間條件;如果把度過生命的歷程比作攀登歲月的長城,那么時間戰略、時間信念、時間素質將決定攀登者的行進速度;如果把寶貴的生命比作閃閃發光的星星,那么星星的光源必然是長時間生命熱能的聚集。
時間也是一部年齡的哲學。富蘭克林曾說:“你熱愛生命嗎?那么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大發明家愛迪生,在他七十九歲時,自豪而風趣地對人們宣布“我已經是一百三十五歲的人了。”這是因為他積攢了超出常人多倍的時間財富。十六歲至六十歲,愛迪生通常每一天工作十八到二十小時,六十歲以后,每一天仍工作十六個小時。如按平常人一生活動和工作的時間來計算,他的生命已成倍延長了。所以七十九歲加成了一百三十五歲。其實,人的一生真要無端的浪費許多時間,從指縫間、從酒杯下、從無聊中。但我們并不經意,總覺得時間還長著呢!于是乎“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這樣的生活就縮短了你我的生命。年齡的加減法,加入的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時光,減去的是揮霍空耗的歲月。
我此刻老了,懊惱自我年輕時尚不努力。但我羨慕此刻的年輕人,因為人生的黃金時代是青年時期。青春的火花、友誼的暖流、生命的歡樂一齊涌來,事業開始了最初的跋涉,人生揚起了破浪的風帆,生活領域急劇地展開,工作課題驟然增多。但我要用一個老者的身份,真切地告誡年輕的朋友們,真正生命的春天,是隨著夢想種子的播下而來臨的。生活的海洋并不像碧波漣漪的西子湖,隨著時間的流動,它有時平靜如鏡,有時浪花飛濺,有時巨浪沖天……僅有把握自我命運的人,才能創造生命的輝煌。
今日之日不可延留,昨日之日不能呼返。這位蜷縮在輪椅上、能與上帝對話的史蒂芬。霍金,似乎在《時間簡史》中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
時間簡史讀后感200字篇12
浩瀚的宇宙中,有太多的迷團。它們就像磁石一樣牢牢地吸引著我們,使我們十分渴望卻難以探索這些迷團。就這樣出現了一位思想巨人,他就是史蒂芬.霍金。這個假期我幸拜讀了他的著作《時間簡史》。
當我翻開書時,它果然立刻深深地吸引了我。書中作者在描述“相對論”、“彎曲空間”這些理論時,措詞精確、深入淺出、幽默風趣,絲毫沒有給人一種乏味的感覺。
更加精彩的是書中還有很多精美插圖能夠幫忙我們讀懂它。并且還附有作者對未來宇宙的大膽猜測和推想。優美的詞仿佛又使我們置身于宇宙之中,目睹宇宙大爆炸,恒星的生辰與毀滅……俗話說“聽君一席言、勝讀十年書”,可我發此刻看完《時間簡史》后,書中的知識與精髓更是勝讀“十年書”。
再談談本書的作者斯帝芬.霍金,《輪椅上的巨人》就是說霍金的。他因患“漸凍癥”被襟固在一把輪椅上40多年之久,但他身殘志堅克服了身體的缺陷而成為了國際之“超星”,他不能寫字,甚至不能說話,但他超越了“大爆炸”、“相對論”、“量子學”等論理,邁入了浩大的宇宙中。盡管他那么無助的坐在輪椅上,但他的思想卻越過了地球飛向了宇宙。
約翰.彌樂頓講得沒錯:頭腦是他自我的住處,他在其中制造天堂的地獄。讓我們記住《時間簡史》,它對我們終身有莫大幫忙,我們將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