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娥冤的讀后感
寫讀后感可以幫助人們記錄下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和想法,并從中獲取寶貴的創作素材。下面小編給大家提供一些竇娥冤的讀后感參考,希望對大家寫竇娥冤的讀后感有幫助。
竇娥冤的讀后感篇1
昨晚去戲曲研究院看秦腔,剛開始很激動,很興奮,也很期待,我卯足了勁去欣賞。因為她是,驚天地,泣鬼神,一部很經典的傳統劇目,被稱之為中國十大悲劇。
或許是我對于的期望值有些偏高,昨晚有些小失望,我的情緒一直沒被調動起來,劇情每到高潮時,她就是上不去,卡在半中腰,讓我實在難受,失望??
或許是那位年輕的演員的表演不到位,全劇的最高潮應該屬于斬竇娥那一場,可是讓人感覺有些平淡,竇娥內心的東西表現的不足,沒能抓住身為觀眾的我。這與馬友仙老師扮演的`竇娥還是差的太遠,不過還是要鼓勵這位年輕的演員,希望她能繼續努力,向前輩多學習。
又或許是她的舞美有些缺陷,從而影響了我對全劇的看法,在竇娥發下三樁誓愿被砍頭之后,血飛白練,六月-飛雪,在這一塊應該是最能打動人的地方,可是,昨晚讓我很失望,竇娥被砍頭之后,整個舞臺暗了下來,我心里那個急呀,怎么能全場暗下來呢,并且暗場時間持續半分鐘,我的情緒一下被隔的拔涼拔涼的,就在這時,燈光突然亮起,只見舞臺半空出現帶有斑斑點點的血跡的白練,舞臺中央飄起了鵝毛大雪,竇娥身上蓋著一塊白布,哎呀,這一舉動大大影響了我的情緒。
在我的想象中,應該是連貫的,當竇娥被殺的那一刻,舞臺應該使用淡淡的冷光,然后用一束紅光打向那條懸在半空中的白練,天空霎時大雪紛飛,將竇娥的尸體掩蓋。此刻再加上特殊的音樂烘托,那將會達到很棒的效果,那才能顯示出竇娥的冤屈,驚天地,泣鬼神??
全劇中,按理說高潮是最能打動觀眾的,可是高潮沒有打動我,卻在全局即將結束的時候,卻打動了我,當竇娥的父親竇天章做官回來后,蔡婆婆悲痛的喊了一句:?你怎么才回來??就這一句,我的眼睛濕潤了,我想了很多很多??
我想再說一下關于這個故事,身為貞潔烈婦的竇娥,心地善良,怎么會發下楚州三年大旱的誓愿呢?難道她只是為了以?東海孝婦?的傳說來驗證自己的冤屈嗎?她有沒有想過,大旱三年,楚州因此會餓死多少無辜的黎民百姓?為了證實自己的冤屈,難道就要拉上這么多無辜的生命為自己陪葬嗎?這兩者相比較之下,孰輕孰重?
竇娥冤的讀后感篇2
《竇娥冤》是元代著名雜劇作家關漢卿的雜劇代表作,《竇娥冤》是中國十大悲劇之一的傳統劇目,是一出具有較高文化價值、廣泛群眾基礎的名劇,約八十六個劇種上演過此劇。被我國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譽為標舉全元乃至整個中國戲曲史上的悲劇典范。
作為《竇娥冤》中最悲慘的人物竇娥,是全劇中形象描寫最深刻的人物,我對她的感觸最為深刻。我覺得,竇娥最主要得性格不是堅強而是柔順,她的拒嫁、見官、屈招、赴刑等一系列行動與其說是為了突出她的反抗精神,倒不如說是為了呈現她妥協的性格。誠然,竇娥也有堅強和反抗的一面,但我認為那只是次要的和表面的。
竇娥三歲喪母,七歲被典,十七歲守寡,靠山山崩,靠河河千,接二連三的厄運幾乎斷送了她所有的生活希望。和那個時代所有遭此不幸的女子一樣,竇娥只能在今生今世里苦熬苦握,只能將渺茫的希望寄托于虛無縹緲的來世。竇娥很明顯的是在很大程度上把盡孝守節的精神支住支撐在了修來世的根基之上的。她的艱苦歲月,不是對今生的留戀,而是對厄運的恐懼。為了避免在來世遭遇同樣的厄運,她只有“言詞應口”地盡孝守節。而今生的厄運越是酷烈,她修來世的意念就越堅定。經歷了諸多不幸的竇娥,苦熬苦守,度日如年;醒時憂,夢時愁,見花流淚,望月傷心。她最不能放棄的便是這寄托于來世的最后一線希望。
竇娥信天信命、盡孝守節之外,還信官府。當張驢兒以命案相要挾時,她毫不擾豫地選擇了“官了”。她本以為官府會“明如鏡,清似水,照妾肝膽虛實”。她在公堂上慷慨陳詞、義正辭嚴地為自己辯白,顯然也是將官府看成了是一個能夠主持正義的地方。直到被問成死罪之后,她還執迷不悟地以為尚有“官吏們還覆勘”的可能,可最后她還是含冤被斬。
盡孝、守節、信天命、信官府這幾條都在竇娥赴刑屈死的過程中起了作用,諸條中只要有一條在她的心中有所松動,竇娥冤死的命運或許會改變。
竇娥冤的讀后感篇3
或許命運的捉弄使一柔弱女子遭遇誣陷;或許命運的捉弄使她早年喪命,我們無不為她——竇娥喊冤。
與竇娥相比,我們很幸運,像“溫室里的花朵”在父母的呵護下茁壯成長,竇娥的一生是短暫而不幸的,三歲喪母,七歲做童養媳,二十歲丈夫便死了,本以為還可以過安淡平靜的日子,確遭人誣陷。我們非常同情她的遭遇,或許放在大多數人身上,有可能屈服,有可能反抗,但我相信更多的是與黑暗勢力抗爭。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時光不可再重來,竇娥因不像黑暗勢力屈服而喪命,人們佩服她的勇氣;人們贊嘆她的品格;人們熱愛她的精神,而所謂的“屈服”者卻遭人鄙視,遭人唾棄。
竇娥不像黑暗勢力低頭,我們要不像生活挫折低頭,學習不像失敗低頭,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有挫折和失敗,面對挫折與失敗要鼓起勇氣去面對,而不是一畏的退縮。失敗不僅一次,一次次的放棄了失敗會一事無成。
小時候的竇娥喜歡讀一些詩歌,也非常喜歡文學,但她并沒有像我們一樣,在學堂里上課,衣食無憂,每月還有足夠的零花錢。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好好學習。
竇娥冤的讀后感篇4
昨晚去戲曲研究院看秦腔《竇娥冤》,剛開始很激動,很興奮,也很期待,我卯足了勁去欣賞。因為她是《竇娥冤》,驚天地,泣鬼神,一部很經典的傳統劇目,被稱之為中國十大悲劇。
或許是我對于《竇娥冤》的期望值有些偏高,昨晚有些小失望,我的情緒一直沒被調動起來,劇情每到高潮時,她就是上不去,卡在半中腰,讓我實在難受,失望……
或許是那位年輕的演員的表演不到位,全劇的最高潮應該屬于斬竇娥那一場,可是讓人感覺有些平淡,竇娥內心的東西表現的不足,沒能抓住身為觀眾的我。這與馬友仙老師扮演的竇娥還是差的太遠,不過還是要鼓勵這位年輕的演員,希望她能繼續努力,向前輩多學習。
又或許是她的舞美有些缺陷,從而影響了我對全劇的看法,在竇娥發下三樁誓愿被砍頭之后,血飛白練,六月飛雪,在這一塊應該是最能打動人的地方,可是,昨晚讓我很失望,竇娥被砍頭之后,整個舞臺暗了下來,我心里那個急呀,怎么能全場暗下來呢,并且暗場時間持續半分鐘,我的情緒一下被隔的拔涼拔涼的,就在這時,燈光突然亮起,只見舞臺半空出現帶有斑斑點點的血跡的白練,舞臺中央飄起了鵝毛大雪,竇娥身上蓋著一塊白布,哎呀,這一舉動大大影響了我的情緒。
在我的想象中,應該是連貫的,當竇娥被殺的那一刻,舞臺應該使用淡淡的冷光,然后用一束紅光打向那條懸在半空中的白練,天空霎時大雪紛飛,將竇娥的尸體掩蓋。此刻再加上特殊的音樂烘托,那將會達到很棒的效果,那才能顯示出竇娥的冤屈,驚天地,泣鬼神……
全劇中,按理說高潮是最能打動觀眾的,可是高潮沒有打動我,卻在全局即將結束的時候,卻打動了我,當竇娥的父親竇天章做官回來后,蔡婆婆悲痛的喊了一句:“你怎么才回來?”就這一句,我的眼睛濕潤了,我想了很多很多……
我想再說一下關于這個故事,身為貞潔烈婦的竇娥,心地善良,怎么會發下楚州三年大旱的誓愿呢?難道她只是為了以“東海孝婦”的傳說來驗證自己的冤屈嗎?她有沒有想過,大旱三年,楚州因此會餓死多少無辜的黎民百姓?為了證實自己的冤屈,難道就要拉上這么多無辜的生命為自己陪葬嗎?這兩者相比較之下,孰輕孰重?
竇娥冤的讀后感篇5
《竇娥冤》是元代著名雜居家關漢卿的雜居代表作,是一出具有較高文化價值、廣泛民眾基礎的中國十大悲劇之一的傳統劇目。竇娥是這部劇中最悲苦的人物,她三歲喪母,七歲被典,十七歲守寡,不幸的生活讓她只能守著其父教導的“三從四德”和婆婆孤苦過活。屋漏偏逢連日雨,賽蘆醫為了免債欲謀害蔡婆婆,被當地惡棍張驢兒所救的蔡婆婆從此又走上了不幸之路。逼婚不成的張驢兒誤殺了自己的父親,憤怒之下將罪名栽到竇娥身上。被告上公堂的竇娥對官府還是有一些信任的,哪知時局腐敗,貪官橫行,被張驢兒買通了的知府為了逼迫竇娥認罪,竟當著竇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善良孝順的竇娥不忍心看婆婆受罪,只好屈打成招,被定了死罪。刑場上的竇娥是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她悲憤的咒罵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為天!”一句話道出心中的激憤、委屈、埋怨、指責……更道出官場的黑暗,窮人地位低下掌控不了自己的命運。為了表達自己的反抗決心,在臨行時她提出三樁誓愿,第一樁誓愿——血飛白練,通過這種方式,她向世人顯示她的清白無辜;第二樁誓愿——六月飛雪,通過這種違反常規的自然現象來證明社會的不公平;第三樁誓愿——亢旱三年,通過這種直接的方式反抗官府的昏庸,官吏的無心正法。這三樁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一步步遞升,表達了竇娥希望通過三樁誓愿直接懲戒殘暴昏庸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夠沉冤昭雪。三樁誓愿也是竇娥反抗精神的上升,而三樁誓愿的實現更是竇娥反抗的最終結果。
竇娥就是那個時代造就的悲劇,可以說狹隘落后的封建思想毒害了女性的一生,女性們結婚生子操勞一生卻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有的被當成繁殖勞動的工具,有的甚至像牲口一樣被買來買去。究根結底是落后的封建道德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男人們覺得男尊女卑是自然規律,應該享有對女人的控制權;而很多婦女們欠缺自省意識,看不到自身的處境。竇娥雖具有獨立的意識和強烈的反抗精神,但在時代大背景下,她也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命運被別人主宰。竇娥的故事只是千千萬萬個被壓迫被迫害的婦女的縮影,在那個時代不知有多少女性步了竇娥的后塵。竇娥三樁誓愿的實現也說明自身反抗的無力,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使冤屈得以洗刷,只能寄希望于外物或虛無縹緲的天地。
生長在新時代的女性們在地位上比封建社會雖有所提高,且隨著社會分工的日益精細化,對性別的要求也會越來越明顯,但在很多工作崗位和地區對女性還是存在差別對待的,所以希望新時代的女性們時刻警醒,不要被表面現象蒙蔽了雙眼,可能的話用一切手段維護自身的基本利益。
竇娥冤的讀后感篇6
真正善良、淳樸之人,必然是對別人索求甚少,必然是寧愿自己承受所有的苦難和非人的折磨也不愿別人因為自己而受一點點累、吃一點點虧。
沒有最黑暗,只有更黑暗。對任何一種統治都不要有過高的期望,官吏公差和無賴流氓其實是有共同之處的,唯一的區別就在于他們什么時候合流、什么時候同污是需要一些先決條件的。大凡一個朝代越是到統治的中晚期,這些勢力聯合起來對底層民眾進行肆無忌憚的掠奪、殺戮的趨勢就越明顯。
竇娥只能模模糊糊地感受到現實的黑暗與不公,__世紀的讀者卻不能沒有一點哲學的、歷史的常識。兼濟天下對絕大多數小知識分子而言當然是非分之想,明哲保身卻是他們必須領悟、掌握的生存策略?!疤斓夭蝗?,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古今東西,概莫能外。不要奢望公平,公平需要自己去爭取;不要相信仁義,仁義取決于人,但現實中不仁不義、難仁難義的人那么多,“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百姓是愚頑魯鈍的,強權是凜然不可侵犯的,所以自求多福不但是美妙的愿景,更有賴于高明的智慧才能實現。“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擔荷人類苦難”?別傻了,省省吧,孔夫子、耶穌基督、佛陀都沒能做到的事情,你還是先掂掂自己的斤兩吧!
社會當然在發展,也會進步。但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是正如煤的形成,犧牲必巨,成果必微,成不了仁卻死得不仁不義、不明不白的糊涂蛋真不知道有多少呢。你可以圍觀,你可以裝大尾巴狼,但一定不要以為自己可以死的偉大,布魯諾、譚嗣同、遇羅克不是一般人想做就能做的。
生活就是修行,至于能修成什么果,全在于自家的修持和緣法。善哉!
竇娥冤的讀后感篇7
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這是發生在元代的一個悲劇。
窮書生竇天章女兒竇娥,從小賣給蔡婆婆做童養媳。婚后不久,丈夫逝世,婆媳倆相依為命。蔡婆婆討債,被欠債人脅迫,有生命危險時,被張驢兒父子相救。無賴張驢兒貪圖美色,妄圖娶竇娥為妻,卻被拒絕。張驢兒惱羞成怒,買來毒藥打算毒死蔡婆婆,霸占竇娥,不料陰差陽錯害死了親生父親。公堂上,糊涂官判糊涂案,竇娥為了保護婆婆,被迫認罪。行刑前,竇娥向蒼天立下三個誓愿,含冤離開了人世……三年后,竇天章應試高中,重審此案,終于為女兒沉冤昭雪。
讀了此書,我心里感慨良多。竇娥是一個孝婦。小時候,父親為了生活,已經無法養活她,只好送人,年幼的她深知父親的艱苦,即使心里有萬般痛苦,也不任性撒嬌。長大了,就是婆婆引狼入室,讓她委身于人,她也沒做出大逆不道之事,只是同婆婆講清事理。在公堂上,竇娥寧愿自己去死,也不讓婆婆受一點皮肉之傷。最后平反時,她也讓父親照顧好婆婆。
想起這些,我不禁慚愧。在家中,我完全是個驕橫的公主。遇到好吃的,我總是搶著吃完,不留一點給父母;每次我心情不好,就把氣撒在父母身上,一點也不顧他們的感受;平時在家,我也很愛折騰,比如早餐明明說好吃這個,可吃到一半就不吃了,害得父母在百忙之中還要給我重燒早飯。跟竇娥相比,我無地自容。因此,我下定決心,學習竇娥的優良品質,孝順父母,做一個讓父母幸福的人。
竇娥冤的讀后感篇8
在之前與古代文學打交道的過程以及從小受到的教育中中,我們更多接觸的是唐詩宋詞這一類的文學作品。唐詩大多是格律詩,語言整齊而精煉,字字珠璣,具有極大的音韻美。而宋詞雖然少了一些形式上的約束,也講究煉字,短短幾十字,以簡練的文字來表達深遠的意蘊。而本學期所學的元雜劇卻與之截然不同,是融合歌舞的表演藝術,我們現今讀到的元雜劇語言通俗易懂,情感明晰,是更直白生動更有藝術感染力的一種文學作品。
在粗粗了解元雜劇的體制后,我閱讀了關漢卿所著的竇娥冤,它是傳統的雜劇,沿用了四折加楔子的方式來敘述,楔子講述竇端云如何來到蔡婆婆家,第一折作為開端寫流氓張驢兒脅迫竇娥婆媳嫁給他父子為妻,第二折寫竇娥因孝順之心被太守嚴刑逼供,蒙受不白之冤,這是情節的發展,第三折是本劇的高潮,寫竇娥受刑,血染三尺白綾,六月飛雪,第四折是全劇的結尾,竇娥之父為其洗冤,制裁惡人。
其中,第三折竇娥臨死前,爆發出的怒火成為了傳唱至今的經典。她說: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這一段氣勢洶洶的唱詞對天地的指責大膽而驚人,唱出了對社會不公的憤慨,一反之前竇娥善良溫順的摸樣,給予鮮明的對比效果,更突出了竇娥對于封建統治的控訴,是反抗意識的覺醒。竇娥指天發出三個誓愿,血飛白練,六月飛雪,三年大旱,這些看似不可能的誓愿一一實現,以種.種不可思議的跡象向全世界證明了她多么無辜。
最終,竇娥的冤屈被平反,但以鬼魂的形態去傾訴而非人,這本身對封建社會不公平制度的一種諷刺,在官僚制度的層層阻礙下,不以鬼魂之身是不無法接觸當權者的。以鬼魂訴冤在現實生活中是無法發生的。讓我們做一個假設,假設竇天章不曾一舉及第,不曾官拜參知政事,終其一生只是個庸碌無為的落魄書生,也許對竇娥的冤案就會投訴無門,反遭迫害,竇娥永遠蒙受冤屈。平反冤屈最終還是基于掌權者的意愿,而非真正的公平正義,這是作為封建社會底層人民共同的無奈。
竇娥冤被稱為我國古典悲劇的典范性作品,由竇娥悲苦的命運揭開了黑暗社會的面貌。竇娥的悲劇絕不僅僅只是她一人的悲苦命運造成的,更是整個封建社會加諸在她身上的。年僅七歲便被窮苦潦倒的書生父親賣給蔡婆婆,年紀輕輕守寡與婆婆相依為命,竇娥恪守婦道,謹遵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和三從四德,是典型的封建社會所推崇的女性形象,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女性,受到最多迫害,成為代社會底層善良、孝順而走向反抗的婦女的典型,充分揭示了封建社會對人的毒害以及作家對現實的反思,這樣一部作品,兼有極強的抒情性和深刻的涵義,值得我們去品味欣賞。
竇娥冤的讀后感篇9
這一天我讀完了《竇娥冤》這本書,讀完后,早已淚流滿面。這本書主要講了:竇娥是個美麗善良而又堅貞不屈的勞動婦女。她七歲死了爹,十歲死了娘,從小就沒有父母的疼愛,為了殯葬母親,賣身頂債作了童養媳,成年不久,就克死了老公,被流氓欺負,而且還吃了人命官司,最后判了死刑。她要死后熱血濺紅了三尺的白練;然后立即大雪紛飛,掩埋了她的遺體;繼而,楚州大旱了三年。
多感人的故事啊!多可憐的竇娥啊!多不幸的童年啊!我情不自禁的發自心里的憤怒。我十分的清楚――我們比竇娥幸福,快樂;說到痛苦,我們又是竇娥幾分之一呢?我們是幸福的,快樂的,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有個溫暖的避風港,吃好,睡好,住好,穿好,一切都好,沒有憂慮,只有快樂。但生活中依然存在著很多寄生蟲,生在福中不知福,例如我的同桌梁劍鋒,每天都要人催著才做作業,上課不認真聽講,吃東西,開小差……他卻不知道,他的幸福,全是他的爸爸所供應給他的!我們應該珍惜現在,要為國爭光,因為我們的幸福都是來之不易的,為我們的祖國發揚光大!
竇娥冤的讀后感篇10
竇娥死了,她臨死立下三樁誓愿:熱血長二白練懸;六月飛雪;楚州三年大旱。竇娥是悲劇的主角,可這出劇里的主要人物誰不是悲劇的承受著呢?
竇娥經歷坎坷,是劇中最大的悲劇性人物毋庸置疑。蔡婆婆相與兒媳的經歷就更好些?她的前生我們殊不知道,姑且看看他的下半生:中年喪夫,老來喪子,好不容易在60多歲的時候找到了個接腳的丈夫,卻不見得是一個忠厚足可依靠的老頭兒,又領著兇神惡煞不懷好意的兒子還得承受來自兒媳的道德說教和譴責,豈不也是悲劇加悲劇?
若僅就人生甘苦而言,老太太歷經滄桑,遭不少別人的白眼,本想好好地生活,但是誰曾關心她?誰讓他感受一份呵護的溫暖,誰給她可以依賴的感覺?
蔡婆婆的人生是一場悲劇。那么其他的人物呢?
賽盧醫,想勒死蔡婆婆,被張驢兒父子發現,做惡未遂大徹大悟,想:立地成佛。躲到一個僻靜的地方來做寫善事,不曾想到卻向善不能,在張驢兒的威逼之下,成了殺父的幫兇,此后事發,落了個“發煙瘴地面,永遠從軍”的下場。
張驢兒是個流氓惡鬼千刀萬剮地也難解心頭之狠。但是他又何嘗沒有收無常的戲弄:喜歡上竇娥,又陰差陽錯地毒死了自己的父親,最后也落了個凌遲的下場。所以《竇娥冤》里的每一個人幾乎都有意無意地上演著各自不同的悲劇。揭示了人生命中悲劇性的一面,王國維稱他為“及列之于世界悲劇中,也無愧色”想到盧梭的那一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中!”悲劇想的人生有什么不好,悲劇從來就不應該是也不是不行的代名詞,我們活著是因為“那里”有悲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