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范文
通過寫讀后感,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和思想內涵,這是對作品的深入分析和思考。優秀的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范文要怎么寫?下面給大家整理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范文篇1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國杰出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后才出現在暢銷圖書榜單上,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上榜近20年。這本書創造了空前的銷售記錄,至今長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本書共分四個部份:自律、愛、成長與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愛”為中心 ,書中告訴我們什么是愛的本質,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告訴我們如何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心智的成熟。
這本書的副標題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而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因此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無幾。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銳指出: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礙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本書開篇即說:人生苦難重重。人生是一連串的難題。而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其中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們不愿意推遲滿足感的心理。直面問題,會讓人感到痛苦。而問題不會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而且可能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和更大的痛苦,持續的時間也會更長。例如:我現在正在寫這篇讀后感,其實已經拖了很久,總覺得有個事沒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寫永遠不會有。當我面對現實,放下有趣的游戲和小說,雖然這個過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設,但是靜下心來去寫的時候,,心理上卻感到很輕松下來。也許需要絞盡腦汁,沒有了玩樂的輕松,當我寫完之后,感到心情舒暢,好像放下了一個包袱。而類似的事情其實經常會出現,有時候會我們能夠直面問題,以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它,而有時則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過且過。而且越是安逸的時候,越是不愿意積極面對,也就是不愿意推遲滿足感,這也許就是古人所說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吧。
記得有過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幾個四五歲的孩子每人一塊糖,然后告訴他們如果現在就吃也可以。但是如果能夠等到明天早晨還沒有吃,那么就可以再得到一塊糖。然后觀察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馬上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堅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塊糖。在這之后,實驗人員跟蹤觀察這些孩子,發現那些堅持住的孩子在他們長大后都獲得了成功,成為杰出人士。想想就會明白,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就能夠面對糖的誘-惑,做到了推遲滿足感,這種自律的精神和能力在今后的成長中會給他多大的助力埃
自律是人類心靈進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動力則是——愛。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愛和自律結合起來,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才能體驗快樂的極致。愛,就要不斷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獲得成長,從而促進心智的成熟。真正的愛不僅僅是付出,不僅僅是奉獻,更重要的是你的愛是否令自己獲得成長,同時使你愛的人也得到成長。就像我們愛自己的孩子,但絕不愿意將他們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讓他們去搏擊風浪,在風雨中變得更堅強。而那種處處包辦代替,時時噓寒問暖絕不是真正的愛。因為在包辦代替中,是責任心的缺失;在噓寒問暖中是自理能力的退化。“付出真愛的人,應該永遠把愛的對象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作者是一位心理醫生,所以在這本書中,作者用了許多心理治療的例子來解釋自己的觀點,因此使人在看的時候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精辟的觀點,凝練的語言,讀后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靈必須保持中立,能夠容納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悖論,特別不要輕易受到倫理觀念的影響。”
“勇氣,不意味著永不恐懼,而是面對恐懼也能坦然行動,克服畏縮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來。”
“對于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舊習,采取冷靜和懷疑的態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選擇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艱辛與磨難,最終才能達到人生新的境界”。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而且值得精讀的書。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范文篇2
看完《少有人走的路》,我被一種力量和精神感動。這是一部心靈讀物,它可以帶領你走進內心,了解自己,達到自我認知的更高境界。這部書是能輕松閱讀的通俗版,但請不要因此而輕視它,它可以健全您的心智、改善您的生活,讓您更快地走出困境、渡過危機。
這部書被西方媒體譽為“來自上帝之手”的時代杰作,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上停駐了近20年。前三本作者是M.斯科特.派克,在美國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最杰出的心理醫生”,他獲得政府特許,進入政府心理治療特殊小組,為越南戰士兵提供治療,其特殊的職業經歷,成就了他的一系列偉大著作。第四本作者托馬斯.摩爾,也是美國人,是一個享譽國際的心理學家,并擁有哲學學士、音樂碩士及神學博士學位。
現代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心理問題。派克尖銳指出:“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礙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所以我們要勇敢的面對問題,堅定地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這部書英文一本,翻譯后中文版是有四本:
第一本主題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作者用溝通與理解的語氣,幫助我們探索生命的本質,引導我們去享受生活,告訴我們如何找到真正的自我,派克告訴世人: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
第二本書的主題是勇敢的面對謊言。派克大膽地揭露人性深處的謊言,也直指自己國家的弊病。由于每個人心中都存在著懶惰和恐懼,所以面對問題和痛苦,人們常常會選擇逃避,用謊言來麻痹自己的意識。被壓抑進潛意識的痛苦,則會以心理疾病的方式糾纏我們。所以,我們只有勇敢的面對謊言,依靠愛的力量對抗一切謊言和邪惡。
第三本書的主題是與心靈對話。人生錯綜復雜,我們應該為生活的神奇和豐富而欣喜,而不要為人生的變化而沮喪。每個人都必須走自己的路。生活中沒有自助手冊,沒有公式。某個人的正確之路,對另一個人卻可能是錯誤。我們每個人的心靈都處在不同層面,各自有著不同的發展階段,我們必須小心而靈活的對待它們。
第四本書的主題是心靈地圖。正像書的副標題一樣,它補全了我失落的一角。作者告誡要讓心靈得到關懷,尊重它表達的訊息,給它時間和機會來展現自己的面貌,用生活的深度、內涵和質量讓它茁壯成長,最終會造就一個獨一無二的“我”。 相信通過努力的心靈遲早會凝聚成那塊神秘的“哲人之石”,成為人格的堅實核心。
這兩位作者都運用了大量真實的案例,表達的方式非常睿智豁達,也非常平和包容。讀了這部書讓我明白心理健康并非總是陽光活潑,毫無陰影。心理的治療更不是令個性萎縮,變得淺薄而蒼白。就象作者所說:“抑郁造成的空虛,乃是思緒和情感的溫床;年齡的增長和衰老,可以促使我們關注心靈;死亡讓人更強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義;深刻體會眼前生活的空虛,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讓我們失去一部分的純真,這對心靈也是有好處的。”書中能作為勉勵、自省的言語很多。每個人看后的收獲都會有所不同,我毫無保留的推薦,希望更多人走上心靈成熟之旅。
這部書從英文翻譯過來,應該是考慮盡量原味的問題,所以有些語句讀起來會覺得不是那么舒服、優美,但我覺得不影響閱讀的效果。
受此書的影響,引起我關注中國的心理咨詢和治療發展。早在兩千年五百多年前,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根據自己的觀察評定學生的個別差異,實行“因材施教”。孔子很強調“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可見孔子對心理學的注重。三國時期(公元前3世紀)劉劭著有《人物志》一書中,將人分為圣賢、豪杰、傲蕩、拘懦,并提出了心理觀察的一條基本原則,即“觀其感變,以審常度”,美國學者施羅克曾將它翻譯成英文,于1937年以《人類能力研究》在美國出版,向西方介紹了劉劭的思想。南北朝時期學問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學者顏之推十分關注兒童的心智發展,在《顏氏家訓.風操篇》中做有詳細記載,這種以實物為材料的近似標準化的測驗方法可以說是1925年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嬰兒發展量表的先導。
我國咨詢心理學由于抗日戰爭和“”的影響,發展幾次受到摧殘,改革開放之后重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但目前大部分心理學的教材和心理咨詢和治療用的測量表都來源于西方。近幾年來,我國的心理學家正在致力于心理測驗的本土化研究,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的心理咨詢和治療將更有自己中國特色。
少有人走的路,希望走的人越來越多。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范文篇3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心智成熟的旅程,開篇即說,人生苦難重重。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而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因此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無幾。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銳指出: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
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礙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文章還說,“勇氣,不意味著永不恐懼,而是面對恐懼也能坦然行動,克服畏縮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來。”勇氣不是忽視內心的恐懼,而是承認恐懼仍能勇敢前進。
這并不是一本容易讀懂的書,對于心理學門外漢來說,書中提及的很多心理問題并不容易理解,但是面對和勇氣是每個人都能獲得信息。面對是開啟心智成熟旅程的鑰匙,勇氣是前進的動力。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范文篇4
一直都沒有好好地看完這本書,總是覺得好像書里的文字認識我我卻不認識他。但是看過之后有一種淺嘗輒止的感覺。一本書文字不在于能看多少,在于你理解了認識了多少!其實它里面所謂的各種心理問題我不是很理解,但是我唯一看懂了就是面對和勇氣。
所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面對苦,面對餓,面對困境,巴爾扎克有句名言:“困難,對于弱者來說是一個萬丈深淵,對于強者來說卻是一筆巨大的財富。”面對這么一個巨大的財富,我們當然要撿起來,人生就是積累的過程嘛。期待成長就要面對所謂的生活煩惱,看過這本書,我突然明白了人生就三件事:微笑,面對,然后接受。
作者說過,放棄人生的某些東西,一定會給心靈帶來痛苦,而其劇烈的程度甚至如同面對死亡。任何的放棄在一定高度上說都是放棄自我--放棄速度、放棄情感、放棄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甚至個人人生理念,這種痛苦可想而知;但若不經歷這種痛苦,我們就無法超越自己、自己的靈魂。可為何要追求這種自我精神的發展呢?作者坦言,“或許你可以找到答案,或許怎樣努力,你都與最終的答案無緣。”面對放棄,面對痛苦,其實人生重要的不是行為,重要的是態度。
我能理解的另一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勇氣,所謂勇者無敵,好多人都說年紀越大膽子越小啦。還是懵懂的小孩的時候,心懷大勇,好像上刀山下火海都不怕,都說青春期叛逆,但是只有在青春期我們才能看到最完整的自己,陽光青春然后無畏。
作者首先讓我們認識到問題,面對問題,并研究問題的根源,慢慢地教會我們愛的方式,鼓勵我們堅定信仰,真正的愛,不是一味的追求,不是執著于痛苦,而是微笑,面對然后接受,樹立人生追求,努力克服困難,戰勝自我。(觀后感)生活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的教會我們讓心靈成長,讓心智成熟。并且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從明天起做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個溫 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愿你有一個燦爛前程,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個溫 暖的名字,愿你有情人 終成眷屬,愿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讀《少有人走的路》不知不覺就想起這樣的詩文,做一個幸福的人其實很簡單,給我們的心涂上幸福的顏色,面對困境,把它融入海一樣的胸懷,面對痛苦,把他留在春天一般溫 暖的陽光下。
書中反復強調真正的愛,我們每個人對愛的定義不一樣,有過愛才能了解愛,有過執著才能放下執著,有過面對,才可以真正無畏。
少有人走的路并不一定是所有成功人士的道路,而是一條充滿幸福快樂充滿愛的指引人心靈的道路。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范文篇5
“墜入情網,意味著自我界限的一部分突然崩潰,使我們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合而為一,我們突然沖出了自我界限,寂寞消失了,代之難以言喻的狂喜之感,仿佛體會到幼年時無所不能的快感,我們又變得強大有力。”正因為愛情如此狂熱激動,所以很長時期我們會以為愛情無所不能,可以幫我們排除萬難,對方就是我們僅需的一切(當然,現在患有“愛無能”的患者除外。),然而,“這種因為機遇和緣分,不請自來,讓我們暫時失去自我,無法做出理智選擇的愛情,只是真愛偉大而神奇的布局的一部分,它讓我們提前品嘗到愛的滋味。因為它并非真愛,所以它最終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而消褪崩塌,事實上我們想要獲得持續的狂喜,達到涅磐和永生的境界,獲得神性的啟發,我們就必須體驗到真愛是什么,愛的感覺是什么,并且要為此付出艱苦的努力。”這里派克提到了很多次的“神性”,不接受宗教的朋友或許會覺得反感,但是其實派克其并不是那種狹隘排他的教徒,他稱自己為“離經叛道”的天主教徒,卻一直擔負著關懷他人心靈的“心靈牧師”的工作。他所指的神性是我們心靈中的神性,絕不局限于宗教。看起來要想獲得真愛也是讓人倍感壓力的一件事,男女間直接的相吸,緣分的牽引,愛戀的錯覺及無法自拔,迷失自我也許痛苦,付出的代價也許高昂,卻都只是順著自己的性子,所心所欲,而要想獲得真愛,則“必須讓雙方的心靈得到成長和完善,幫助彼此心智成熟,即使在愛的激情過后,仍能醉心于那種美好的感覺”,要兩個人都付出艱苦的努力啊,想起來,的確非常困難。
“成熟的心靈必須保持中立,能夠容納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悖論,特別不要輕易受到倫理觀念的影響。”關于孩童的說法就存在一定的矛盾性,比如我們可能會刻意追求成熟而擯棄幼稚——“在我們最脆弱的時候,內心中的小孩一方面孤苦無依,另一方面卻又躍躍欲試。要關懷心中的孩童,我們就必須面對自己較為低極的本性——無法控制的情感,愚蠢癲狂的愿望,以及各種形式的軟弱無助。我們必須接納這種流浪、迷失和無助。有些時候我們需要停止生長,甚至必須后退,因為‘小孩’本來就意味著沒有長大。童心是心靈的一個側面,而心靈的任何層面遭到漠視,都會成為痛苦的根源。”
有觀點認為嬰兒是無罪的,是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是神性的,但是同時他們也是不能獨立生存的。“我們不是要變成犧牲自我,最后只剩下潛意識的嬰兒;也并非要變成高高在上,遠遠超越日常生活,自以為所向無敵,對凡俗生活的弱點和缺陷也絲毫不感興趣的少年;我們最終要找到自己的內涵和分量,落回地面,培養出成熟、自覺的自我,承擔痛苦和責任,進而發展成神性的自我。”偉大的哲人也會讓自己時而像小孩一樣的放松和玩耍,“事實上孩童的‘無知’才蘊涵著無數可能,我們必須時而設法忘記那些阻礙我們領悟真理的知識”,這也就是禪宗所說的“空”的境界。我們追求理想,但是我們同時也要面對現實,我們有時要追求超脫,但是也必須控制自己的虐待傾向。
“ 我們不應該把人體視為機器,把思想視為一系列生化反應的結合,把人類世界視為人類智力與科技創造的奇跡,事實上,人的身體是心靈的外在體現,我們應該體會身體所表現出來的詩情畫意,內心中的意象與大自然和文化意象同樣重要。我們需要聆聽身體與心靈的節奏、音調、和聲與不和諧的音符,醫生在治療疾病時,也需要這種聆聽,我們應該將身體從‘行尸走肉’的狀態中解脫出來,重新與心靈融為一體。”看到這種觀點,其實讓我感覺很焦慮,現在的醫生都已經演變成直接把患者的癥狀輸入電腦,從數據庫中搜尋可能的疾病,然后用排除法,排除不可能的病情,最終得出可能的結論。如果讓病人花錢買藥更加有賺頭,更加有效率,那就不太可能鼓勵病人靠自身的免疫力去獲得更自然的康復,這種狀態與“關懷心靈”差得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