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目送100字
伴著淡淡的油墨及紙質的香味,一頁又一頁,一篇又一篇,當我終于將一本并不太厚的《目送》讀完時,留在心中的,是纏綿的一絲又一絲不舍,激蕩的一波又一波深思。
對于一個整天關在校園里埋頭做題的學生來說,之所以會選擇這樣一本書來讀,很大程度是受了書名的影響。
“目送”,一個多么溫暖的詞語,它是纏綿的不舍凝注到目光中送給離去的人最后一份讓其早日歸來的叮囑,是一股超越了三維世界將那些必走之物留于心間的神奇力量。
作為與整本書同名的文章,也是整本書的第一篇文章——《目送》,作者從兒子的離寫到父親的逝,那無盡的滄桑在作者冷靜而溫暖的筆端一一呈現。
我安靜地讀著這一切,于是道不盡的痛徹心扉與憶不完的溫暖點滴就如受了魔咒的召喚似的,突然便回到了我的心間。
我之所以會對第一篇文章產生如此大的共鳴,也許與我的經歷不無關系吧!我是個安土重遷的人,而我的安土,不僅限于地域上,更包羅了春華秋實的交替,物異 人非的變遷。
我常自比為三毛,因為我覺得我與三毛都是步履維艱地行走于稀泥中的人,對于那拖出來的泥水,我們是多么地不忍擦去,因為它攜帶了我們的過往。
可是,時間在流,世界在轉,再多的留戀也留不住記憶的風逝。
于是,我們只有站在風中目送著遠去的記憶。
而在作者的這篇《目送》中,我也讀出了作者對那一切即將遠去的事物的不舍。
作者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日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多么的無奈與滄桑!如若說對于兒子的離,即使不必追卻依然可以追,那么對于父親的逝與母親的老呢?只能眼睜睜巴望著回憶中的影像一幕幕掠過,卻是可望而不可即啊!
翻過第一篇文章,在其他的篇章中,作者依然以同樣的筆調勾勒出了過往的影像,為了讓那些影像更加具象化,作者還給每一篇文字都配上一張圖片。
在圖文并茂 的意境中,讀著、感悟著那點點滴滴的溫暖,我的心頭也不斷激起點點溫暖的浪花。
我想著,在某一天,當我與作者現在年齡相仿的那一刻,我一人獨自靠在斑駁的 墻影中,在夕陽的余暉下回想著我人生的點滴,那感覺,是溫暖還是心痛?也許兼而有之吧?
當整本書翻至中間部分時,作者似乎有意停止了對個人經歷的“目送”,轉而將目光轉移到了萬千世界中去了。
作者對時間、對距離、對人際、對人與物的相處、對所經地點的景況都一一進行了講述,在作者 悠長而不舍的目光中,那些本來抽象得不可捉摸的概念都化為了一灣清幽的潭水,在我的心中獨自散發著深邃的幽光,讓我與作者共同打量著人世的一切。
如果說開篇的《目送》是為了讓讀者走入一個無奈、疼痛、溫暖、回憶與念想并存的深邃的洞府中的話,那么,在最后的一系列關于作者父親病中與離世的文章, 則是為讀者設下的一級級臺階,讓讀者看著一個老人在時光的折磨下如何離去,然后再一步三回頭地離開那深邃的洞府。
于是,在纏綿的思念中,我們又見到了塵世的光明,重新面對萬千世界。
在讀著那一系列文字時,我總想象著那個在女兒、兒子以及老伴的陪伴中逐日衰弱直至被死神接走的老人,這使我不禁想到了我的爺爺。
原來任何一個人的正常離去,走的都是同一條道,是留不住的,終究要離去。
只是覺得,作者的父親與我的爺爺相比,更幸福。
不過轉念一想,生命的本質不是一樣的嗎?何必太在乎外在的雕飾呢?去往另一個世界的生命都會把今生未受的福趕回來的。
這樣想著,心中便寬慰多了。
有人評論說《目送》是21世紀的《背影》。
很明顯,評論者的《背影》指的是朱自清的那篇。
不過,我卻覺得這樣的比較反而使《目送》中的一些味道消失了,委屈了《目送》,如若再加上三毛的《背影》,那么,《目送》那溫暖與無奈的韻味才大抵被補全了吧!
讀書筆記目送100字篇2
《目送》讀書筆記
背影,一個多么孤獨離愁的詞語,代表著離開與目送,代表著你永遠都追不上她的腳步,永遠無法與她并肩。我們從剛出生時的第一次見面開始就一直是目送著父母的背影。看著那個曾經寬闊厚重的身影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在日益消瘦,看著那個曾經需要高高的抬起頭仰望的身影,已經隨著身高的增長變成平視或俯視了,看著那個或因保養而嬌嫩或因干活而粗糙的手變得青筋暴露滿是皺紋。就像作者在面對老去的母親時的發問:“年老的女人都會這樣嗎?身子愈來愈瘦,腳步愈來愈輕,聲音愈來愈弱,神情愈來愈退縮,也就是說,人逐漸逐漸退為影子。年老的女人,都會這樣嗎?”我想這個答案或許是肯定的,而且不僅僅是指年老的女人,更多的是對所有人的感嘆。人生,也不過是從目送別人的背影轉換為自己的背影被別人目送而已。
“我們這一代人,錯錯落落走在歷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長。同齡人推推擠擠走在一塊,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視。年長一點的默默走在前頭,或遲疑徘徊,或漠然而果決。前后雖隔數里,聲氣婉轉相通,我們是同一條路上的同代人。”
同代人,一個需要珍惜的詞語,它代表著所有在你的生命中路過的人。他們或許走在前面讓你目送他們的背影,他們或許走在后面追趕著你的腳步,他們或許只是與你擦肩而過,他們或許陪你走了很長時間,但是他們都會是路過,也只能是路過,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書寫的,你不可以為別人而活。
讀書筆記目送100字篇3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摘自《目送》
對于父母,總是覺得那是自己堅強的后盾,是自己的避風港,從未想著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他們的依靠。因為初中就開始住校,所以對于家的眷戀也逐漸減少。畢業后,最終也是選擇遠離家鄉的城市工作,過著一年回家兩三次的生活。對于這樣的生活自己并沒有覺得不好,甚至是覺得充滿了自由。與家人的聯系更多的是電話,可是就是電話聯系也是老媽打電話居多。每次與老媽打電話,總覺得老媽很羅嗦,大大小小的瑣碎事都要一一報告,自己心情好的時候,或許能靜下心聽。可是,對此,老媽卻樂此不疲。有時候,老媽打電話過來也會哭訴一番,大約是工作的不順心或者其他一些不開心的事。又或者,老媽打電話過來就一些事情慎重的問我的意見甚至有時希望我能做決定。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原來我們的位置已經“互換”了。
小的時候,每次放學回家吃飯,我總是飯桌上最后一個吃完的,因為總是在飯桌上不停的說著學校發生的事情,全家只有老媽一個人有耐心聽我講完。遇到委屈也是一樣邊哭邊傾訴。現在的老媽所扮演的角色多么像當年的自己。原來父母也不是一直很強大的,他們也有老去的一天,也有需要向我們傾訴的時候,也有需要依賴我們的時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做好這樣的轉換,做一個很好的傾聽者。可是,我希望能朝著這個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