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
《愛彌兒》是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盧梭所著的一部關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記敘了一名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的人生經歷,把他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長過程,教育經歷等從客觀的角度記錄下來,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論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師和家長閱讀的經典。
“當一個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見的東西的和別人準備拿給他的東西時,最好還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東西那里,而不要把東西拿過來給他。”這是整本書中讓我觸動的第一句話。教育應該是讓一個孩子成長為一個可以獨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學校教育,教育都應該是長遠的、可持續的,孩子將來必定要獨立面對生活,因此,孩子從小不能過于嬌慣,良好習慣和行為的養成是他們將來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雖然還不理解什么是依靠,什么是獨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從潛意識里形成良好的習慣。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嬌生慣養,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幫忙解決,那么他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長遠”的影響,長大后遇到困難也沒有勇敢面對的勇氣;反之,如果父母從小讓孩子自己解決自己的事情,孩子長大后遇到事情不會第一個想到求助,而是獨立面對,這樣的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們善于運用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問題,善于巧妙的將生活安排妥當,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擊倒。書中,另一句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不論一個孩子受了什么樣的創痛,當他獨自一個人的時候,除非他希望別人聽見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歡用“哭”向他人傳遞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和同情,對于某些輕微的情況,孩子是要獨立面對的,作為教師和家長對于孩子的的“信號”,要用恰當的方式回應,善于鼓勵孩子獨自面對一些能夠面對的情況。
這一篇僅僅是閱讀一部經典的最初體驗,書中還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語言,足以讓人受益匪淺。
“當我們受傷的時候,使我們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傷,而是恐懼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條既適合于孩子,而且對各年齡的人來說都最為重要,那就是:絕不損害別人。”
“無論做任何游戲,只要我們使他們相信那不過是一場游戲,他們就會毫無怨言,甚至還會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篇2
最近在看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的《愛彌兒》,其中有一部分關于孩子啼哭的論述,覺得對現今年輕的父母教育孩子很有裨益,現將其總結如下。
一、孩子啼哭的原因
孩子覺得有所需要,然而自己又不能滿足這種需要。如餓了、渴了、太冷、太熱等自然原因,自己解決不了,于是通過啼哭表達出來。又如需要活動或休息,而大人卻硬要他休息或打擾他,于是就啼哭。
當大人研究不出孩子需要什么,或者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時,孩子就會繼續啼哭。大人感到厭煩了,就哄哄他,好叫他閉嘴,不再啼哭,要不就輕輕地搖他,或者唱個歌兒催他入睡。如果孩子還啼哭,大人就忍耐不住了,于是嚇唬他,甚至打他,孩子或許會馬上閉嘴不哭,但隔一會兒,他又會大哭起來,并且哭聲中包含著怨恨、憤怒和失望,時間長了孩子就形成易于激動和憤怒的性情。
二、孩子啼哭的本質
孩子起先哭的幾聲,是一種請求,如果大人不提防的話,它們馬上就會變成命令。孩子的啼哭,以請求大人幫助他們開始,以命令大人伺候他們告終。孩子起先是想依賴,隨后才想駕馭和使役大人。不過,這種想法的產生,其原因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由于大人的服侍。
當孩子知道,你要他不哭必須付出代價的時候,他不會隨便要一點點價錢就了事的。到最后,他索取的代價竟那么高,以至于你付不起。這樣一來,如果哭了一陣達不到目的的話,他就會拼命地哭,弄的精疲力竭。
一個孩子如果長時間哭個不完,其原因既不是受到了束縛,也不是因為生病或缺少什么東西,那么,這樣的哭就只是由于習慣或執拗的脾氣。
當孩子一聲不響地使勁伸手的時候,因為他不能估計他同他想拿的東西之間的距離,所以他以為他是夠得著那個東西的;但是,當他一邊又在鬧又在哭,一邊又在伸手的時候那就不是他弄錯了距離,而是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那里去,或者命令你把它拿給他。
三、大人的對策
在上述第一種情況下,你一步一步慢慢地把他抱到他所要的東西那里。在第二種情況下,你不只是假裝沒有聽見,而且,他愈是哭,你就愈不理他。必須趁早使孩子養成這樣一種習慣:不命令人,因為他不是誰的主人;也不命令東西,因為東西是不聽他的命令的。
唯一能夠糾正或防止孩子啼哭的習慣的辦法,就是任他怎樣哭,大人也不去理他。孩子開始嘗試的時候,是很頑強的,但是如果大人堅定的程度比他倔強的程度還大的話,他就會打斷念頭,不再來這一套了。
此外,當孩子由于胡鬧或倔強任性而啼哭的時候,用一個吸引人的玩具去分他的心,使他忘記了哭。但重要的是,不要使孩子發現你是有意分散他的心的,要讓他在玩的時候不要以為你是在注意他。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篇3
從大一上外國教育史王秀麗老師介紹《愛彌兒》這部書到大三《中外教育名著導讀》課中自己選擇并從頭到尾閱讀這本書,再到這門課程在大家的忙綠、批判與贊同的聲中正接近尾聲,我的感觸頗深。
首先,來談一下《愛彌兒》這本書。此書由法國教育家盧梭創作。撇開社會背景、地域文化不談,我看到得是愛彌兒在教育家的指導下,由嬰兒長至成人并與自己的所愛結為伉儷的過程。愛彌兒是幸福的,更是幸運的。看看我們現在的孩子,似乎從出生得那一刻,他的人生軌跡已由父母繪制好—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從頭細想,教育真正帶給我們的是什么?我想我們是悲哀的。
其次,在經典教育名著的選擇上,我想說說自己的看法。所謂“經典”,即經久不衰的作品。老師們給的著作名很多《最偉大的教育家》、《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大眾心理研究》、《夢的解析》等等,十有七八都是國外的,為什么?難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為大丈夫也”不是現代人所缺乏的嗎?難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不為我們感動嗎?難道“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修身”不再重要了嗎?我很失望。我想著去讀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學專著——《學記》,不足千字的著作,而且老師在課程上也說大家有機會一定要讀讀,可是,沒有。我沒有去批判,也沒有走歪路,仍選擇了老師所推薦的書。這就是教育帶給我們的“老師”,教育帶給我們的“學生”,我也為自己蒙羞。
最后,再說說教育名著了吧。我覺得這種另類的教學形式很好,但我沒看到老師預想的結果。記得何老師在第一節課上說“如何我們每個人都好好的讀一本書,我們一百個人,最后,我們每個人就都讀了一百本書。”然而,結果卻不是的。再說說我們的老師,有的教師在學生講時并不尊重學生,讓我很失望。不過,中國的老話還是有用的—“萬事開頭難”,我想,在大家的評論中,何老師及眾位老師會把《教育名著》課辦的更好,一起期待!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篇4
盧梭的《愛彌兒》寫于1757年,是一部關于教育學說的名著。此書主要敘述了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長過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動,是現代教育藝術的理論杰作。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提出一個觀點:要按照兒童的天性自然地發展,這句話我很贊同。
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此刻年輕的家長們切身感受到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以至于將來被社會淘汰。于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陪伴著孩子穿梭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器樂、美術、舞蹈、英語之間,肆意侵占了孩子們的玩耍的時間,絲毫沒有思考孩子的想法。就應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后果。兒童并不是能夠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我們在教育生活中,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來進行教育,任何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長時間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回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理解世俗的影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盡情地哭笑打鬧。回歸自然,讓孩子采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而反思我們的教育,夜深人靜時,我感覺好像是在培養應付考試的機器。
作為一名教師,我就應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篇5
近來,讀了盧梭的《愛彌兒》,很奇怪,讀后很平靜,也許,這就是我所向往的吧。《愛彌兒》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淺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他借助一個構想出來的人物——愛彌兒從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細致地表述了他對自然教育的觀點及設想。他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師的不同的教育互相沖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將永遠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向同樣的目的,他就會自己達到他的目標,而且生活得很有意義。這樣的學生,才是愛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這三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過,我的控制還只是假定的,因為,誰能夠對一個孩子周圍所有的人的言語和行為、能力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對愛彌兒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為主的。
現在很多家長急切“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孩子三四歲就把他們送進幼兒園,給他們找各式各樣的補習班,業余班,孩子弱小的身體承擔著不小的負擔,而最后我們不僅發現他們會產生厭煩情緒,而且也會與父母漸行漸遠。所以我們應該讓他們充分體會到童年的快樂,等到了適當的階段再給他們文化教育,要尊重青少年的發展規律。盧梭認為孩子在成年之前就必須是個孩子,如果我們在他童年時期就試圖把他培養成一個大人,就會阻礙他體力的發展,致使他未來先衰,就像那些早熟的果子,雖然早熟卻并不成熟,而且極容易腐爛。他決不違反自然的規律對愛彌兒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齡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進行教育。此外,他關注愛彌兒生活中的一切,像飲食內容、生活習慣、接觸的人等等。他認為凡事從人的小時候就打好基礎,對人的成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對于兒童的教育,教師之路任重道遠。她們如同含苞欲放的花蕾,需要教師給他們灌溉,而怎么樣把這些孩子培養成質量上好的人才,與教師自身能力,觀念密切相關。
《愛彌兒》本是反封建的思想結晶,但我們不難發現其對于我們的現代教育的重大意義,而且,他的某些思想正悄無聲息地迎合了現代教育的要求,我們應該從中尋找智慧,在教育中不斷地創新,為教學尋求合理之道。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篇6
讀完《愛彌兒》這部偉大的著作,被書中作者獨創的觀點、精辟的論述、精美的描繪、細膩的文筆所折服。全書貫穿無數教育經典名言,處處蘊涵著真知灼見,閃爍著獨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讓人不時掩卷回味。最讓人稱奇的是,盧梭的兒童教育觀,至今仍散發著絢麗的光芒,讓人不得不驚嘆盧梭驚人的超前意識和恒久內涵。
盧梭的《愛彌爾》雖然是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對現在的幼兒教育還是有借鑒作用。
首先,作為幼兒園管理者的我要轉變觀念,用知識充實自己,要善于學習,博覽群書,把自然教育當做一種態度,一種拓展視野的思維模式來看待,做一名樂學好思的智者,要把幼兒教育看作是親近自然的教育,把幼兒園創設成孩子快樂成長的樂園。讓大自然與教育自然地融為一體,孩子如一株株嫩綠的小樹苗,生機盎然,茁壯成長;教師團隊如濃濃春意,充滿活力,充滿希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充分體現出人本教育及遵循自然規律的教育理念。堅信只要行動就有收獲。
其次,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應尊重兒童,積極創設條件引導鼓勵孩子到大自然中去體驗美。充分利用吉利幼兒園優美的自然環境及豐厚的社區環境,以幼兒為本,創設人文化的環境,為幼兒營造安全、溫馨的氛圍,鍛煉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真正起到人生起步的第一個站點成為孩子們向往的育人搖籃,這里,永遠留下孩子們美好幸福的回憶,讓“素質教育”這朵奇葩,在吉利幼兒園開得更鮮,開得更艷!
最后,通過吉利園報、班報,BBS、家長學校、吉利QQ群等多條途徑動員家長朋友們充分認識幼兒教育應該遵循兒童成長的自然規律進行,需要深刻地理解兒童、尊重兒童,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實施不同階段的教育,促進孩子全面發展。正如盧梭所說:“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游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那始終是喜笑顏開、心情恬靜的童年?你們為什么不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么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踏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為什么要使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讓我們家園攜手起來共同聆聽大師的呼喚,了解孩子們的世界,讓我們的孩子擁有自由舒展的童年。
重讀《愛彌兒》,讓我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