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愛和自由的讀書筆記
關于愛和自由的讀書筆記篇1
愛,是什么?無數人試圖尋找這個答案,可每個人是心靈對愛的認識都是不一樣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一樣的,無法用語言說清,愛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對于孩子的愛那更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這種愛更需要的是一種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埋葬在孩子內心深處的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對“自由”的定義和“愛”是一樣的,是沒有確切答案的。翻看字典,自由是一種免于恐懼、免于奴役、免于傷害和滿足自身欲望、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舒適和諧的心理狀態。簡單地說在心理學上,自由是按照自我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夠按照自我的意愿決定自我的行為。在我看來自由是人類智慧的根源,自由能夠說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最高境界了,很向往自由!在《愛和自由》這本書中,自由能夠說是一種尊重。尊重生命原本的樣貌,不給孩子過多的束縛,不把自我的意愿強加給孩子,要說實話應對孩子,有時候我卻很難把握“自由”和“原則”的尺度,估計這也是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吧?因為這個尺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上加難。
這本書表達了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中國很多父母都喜歡把自我許多的觀念強加給自我的孩子身上,把自我的遺憾和未能實現的夢想都寄托給孩子,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為自我夢想中的那一個。孩子背負著父母深重的寄托,生活的很累很累。真的理解孫教師曾說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我們凡是應當從孩子的立場為孩子著想,從容的應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情,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梁。
書中說到其實教的整個目的就是為了發展人自身的潛力,“我們總是把掌握某種技能作為智力發展的標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之前兒童不用急著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有那種感覺就行了。對此觀點我表示贊同。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他們的感覺來源于內部,他不需要大人往紙張上去做好規劃,因為你給他什么他就會理解什么。不要妄想讓自我的孩子成為“神童”,小小年紀就要求他們會背很多的詩詞歌賦、數學計算等,這樣的孩子雖說知識廣博,但他的心智發展并不好,缺乏洞察力、不會去思考,只會一味的死記硬背,毫無自我的創新性,整個創造思維被你們給抹殺掉了,試問這樣的孩子會有好的發展前景嗎?
“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是附著在心理成長的”。我認為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與挑戰,從而走向成熟和優秀再邁向卓越!尤其是剛入園的新孩子,他們需要學會自我調整心態,讓自我慢慢的去適應幼兒園里的一切,逐漸心智發展的就會很順暢。所以家長也要配合好我們教師的工作,要保證自我的心態正常,孩子才會不那么恐惶,俗話說的母子連心,大概也就是這樣的吧。
孩子在幼兒園時,其成長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進取的充滿愛和自由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讓孩子的潛能得以發揮。在六歲之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會一味這些自由而變得毫無組織與紀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們就變得自律與順從。而不是我們一味的壓制和束縛孩子,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膽怯,不明白到底什么是能做的,就不再有自我的思維,一味的聽從大人的指示,完全的迷失了自我,那么他的人生也不會是歡樂幸福的!
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內在潛能,促進孩子的心智發展,才會成為一個專注、寬容、堅強和完整的人!
關于愛和自由的讀書筆記篇2
近些天,翻閱了孫瑞雪的書《愛和自由》,讓我明白了,愛孩子就要給他充分的自由,當然,這樣的自由是建立在紀律的基礎上的。
《愛與自由》的一個最具有顛覆性教育觀念就是蒙特梭利“精神坯胎”論,所謂的“精神坯胎”是說,胎兒在母體中構成的一瞬間,內在就有了一樣東西,這樣東西將在兒童一出生就指導兒童的發展,指導兒童該去抓什么,摸什么……這種觀點要求我們相信兒童是一個精神存在物,兒童將按照預定好的這種精神發展模式發展。
基于這種觀點,兒童的成長不需要大人灌輸什么新資料,而只需要為兒童創造成長的環境和條件。如果仔細思考一下我們掌握語言的過程,就不難看出,環境對兒童發展所起到的作用,一般三歲前,兒童就能基本掌握本土語言,在這個過程無需大人為孩子專設課程,兒童便能在周圍充斥的語言聲音中自行掌握語言,可見,兒童是自我發展的。而這種自我發展基于感覺之上,從感覺中發展并由感覺伴隨著。
我很贊賞這本書的觀點:“人的成長過程是一個心理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在心理成長之上的。”這個與中國大陸“知識至上”的教育觀念似乎完全相悖,“絕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拼命給孩子灌輸知識,這就是我國教育的現狀,殊不知這種完全違背兒童內在成長規律的教育觀念,正在吞噬著孩子的心智。
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紀律的基礎上,也是說,當孩子的行為超越紀律的范疇時,我們應當是有權利說“不”的,但這個“不”要怎樣說,以什么方式去引導,去告訴孩子呢。在蒙錯理念中,一切都要為了心靈讓步。比告訴孩子對錯更重要的,是保護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靈不受到傷害。孩子是經過感覺來認知這個世界的,經過感知而發現宇宙的定律,或許我們簡簡單單一個字眼,就會傷害到這幼小柔嫩的花朵。
蒙氏的教育理念強調孩子自我教育,家長和教師只是觀察者,引導者,能夠讓孩子在自由中自我找到紀律和約束,心甘情愿的遵循規則。這個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網上此刻蒙氏的教具炒的很熱,家長們熱衷于送孩子們上數學班,音樂班,大大小小的教學機構都高懸蒙氏的金字招牌。轉也趕過潮流去上過幾期早教課,當時我并不是很了解什么是蒙氏,當然此刻也不是很了解。對當時的我而言,蒙氏教育就是眼花繚亂的教具。我覺的此刻中國的早教機構已經把蒙氏教育當成是萬能的,已經有些脫離了愛和自由的原則。我們帶孩子去早教班的時候征得他們的同意了嗎,當他們不愿意的時候我們遵從他們的意愿了嗎我想答案是沒有。我們應當坐下來好好反省,我們帶孩子上早教班是什么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在自由中找到本我,還是為了讓孩子學習更多的語言本事,數學本事,繪畫本事。
關于愛和自由的讀書筆記篇3
假期里,我讀了一本叫做《愛和自由》的書,這是一本關于“愛”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書,正如作者所說:“我愛孩子們,始終細心翼翼地仰視他們。
這句話飽含著作者對兒童至深的愛。在十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她始終用心靈和兒童對話,她能看到兒童的渴求,明白兒童的想法,了解兒童的心境,感知兒童的苦難。
不論是學校還是家里,我們應對的都是孩子,一個個獨立而獨特的個體。自我有限的教育經驗是否能夠滿足于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這也是一個古老的教育話題——怎樣因人施教。即書中提到的“愛的本事”之一。
我覺得要樹立孩子的一種比較良好的自我評價感覺,因為,孩子對自我的評價都不是很客觀,大部分評價都來自成人。所以,要讓孩子覺得自我是好孩子比讓孩子覺得自我是“壞孩子”更容易教育。
當孩子出現不遵守紀律的時候,要理解孩子的種.種行為,不在孩子面前反復強調他的種.種不是,而是能夠采取轉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錯誤行為。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否能夠不斷發揮和擴充自我原有的優勢,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個比較系統的教育方案。
讀了這本書,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才發現,原先作為教師,我是那么不合格,我忽略了孩子的內心,缺乏對孩子的溝通和交流。從此刻起,在工作中,我要多聆聽學生的心聲,而不是急于批判學生。聆聽孩子的心聲,是我們與孩子溝通的最好方式。聆聽是我們對孩子最好的愛!
總之,需充分觀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來尋找相應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我們有足夠的洞察本事,在每個孩子身上看到不一樣的閃光點,我們也將更加具備了愛的本事。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抬起頭來做人。”經過閱讀《愛和自由》這本書,我深深地體會到:同時,也使我清醒地認識到:要教育好一個學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長期不懈地努力,只要我們能夠持之以恒,用我們火熱的愛心去點燃學生心中期望的火花,那么,我們就會看到一個個學生像一棵棵小苗苗沐浴著陽光雨露,茁壯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