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情表讀書筆記200字
陳情表讀書筆記200字篇1
李密曾擔任蜀國的官,蜀亡后,晉武帝司馬炎征召他出任太子洗馬。他呈上《陳情表》辭謝,懇請晉武帝允許他辭不赴命,供養祖母。這樣的請求要讓晉武帝理解,十分困難,但最終李密的請求獲得了恩準,那么,是什么打動了晉武帝呢?在讀了無數遍文章之后,在思索了很久之后,我頓悟,是李密的人品讓自我的心愿得以實現,李密“知恩報恩”,不僅僅“知祖母的養育之恩、報祖母的疼愛之情”,并且“知皇上的知遇之恩、報皇上的重用之德”,這樣的人,還有誰會強行阻撓他的正義之舉呢?
李密詳細敘述自我悲苦的身世:出生六個月,慈父離世;四歲時,舅舅強迫母親改嫁;從小體弱多病,九歲還不能行走;既沒有伯伯叔叔,又缺兄少弟。李密說自我是“煢煢孑立,形影相吊”,他只是想證明祖母對自我恩重如山,自我不能放棄盡孝而去朝廷為官。他期望自我像烏鴉反哺一樣能夠給祖母養老送終。“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句句深情,字字血淚,讀者不得不感嘆李密乃真正的孝順,放棄名利的誘惑,只為報答祖母的養育之恩。
皇上的重用讓李密極度的惶恐。他真誠地向皇上做出解釋:我既卑微又鄙陋,您讓我擔當太子洗馬一職,不是我殺身捐軀所能報答的。在李密的心里,皇恩的確浩浩蕩蕩。為了排除“一臣不仕二朝”的嫌疑,他坦誠地向皇上表白:我以前一向做官,原本謀求仕途宦達,并且,我此刻只是亡國奴,不敢有所盤桓。為了報答皇上的重用應允的恩德,他做出深重的承諾,“生當隕首,死當結草”果然,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進朝為官,官至漢中太守。
李密向后人展示了他偉大的品行:至孝至真,知恩圖報!
陳情表讀書筆記200字篇2
有些感動,我不明白該如何表達;有些心境,我不明白該如何訴說。讀《陳情表》,給我的便是這樣一種感受。
讀第一自然段,他命運如何坎坷,我不一樣情;讀第二自然段,他選擇如何艱難,我不一樣情;而讀到第三、四自然段,我卻無法不為之動容!“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致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費遠。”讀到那里,我明白,作者早已把自我生命與祖母生命融合一體,祖母生命一點一點消逝,他自我的一部分生命也在一點一點離開。“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待此,我明白,作者已是在用自我生命換取一次報恩的機會。
親情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為它常始于相依為命,而最終傾力報恩。《陳情表》,便是最典型地體現了這種偉大的、深刻的感情。
相濡以沫,不曾相忘于江湖。
陳情表讀書筆記200字篇3
我是一個青年人,但我酷愛中國古典文化。
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我一直強調自己的態度,就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弘揚,這就是對中國古代文明的認可。
作為一個年青人,我覺得自己的生命里承載著更多的是關于民族、關于社會、關于人生、關于自我的思考,在思想的逐漸成熟中,我覺得熱愛民族文化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面對當今社會非主流意識形態的引導,社會上部分人漠視自己的信仰,踐踏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物欲橫流,金錢第一,這是社會群體信仰的危機。我敢肯定這種危機既潛伏在意識形態,又反映在現實之中!總之,我能感覺到中國古典文化和傳統文化,正在面臨一場劫難,卻又無可奈何,我不知道是歷史的悲哀,還是我們現實的殘酷?
回過頭來看《陳情表》,這是一篇散發著傳統美德的古代散文,現在能真正讀懂的又有幾人,在這個金錢世界,誰還在乎忠,義、廉、孝,它的觀念,已經與我們這個社會格格不入,這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情!不可否認,當今社會不僅中國古文化離我們很遠,似乎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漢字也離我們很遠,說得嚴重一點,中華民族文化正在走向沒落!
大學畢業已十年了,我覺得自己在畢業時曾高喊著做一名合格的新時代大學生,想起這些話,現在我都覺得臉紅。我在經歷了十年社會生活后,我明白自己已發生了蛻變,沒有了純潔,熄滅了熱情,磨去了棱角,隨波逐浪在這個金錢社會,已經變得庸俗不堪。我懊悔、我內疚,甚至痛罵自己。一個忽視繼承的民族,發揚光大畢竟是一句口號,我個人的力量怎能與潮流抗爭,我又能在這條路上走多遠呢?
中國古代有無數個例子說到忠孝不能兩全,而這些例子只是說明了這個歷史命題的正確性,而沒有突出它的矛盾性。忠孝不能兩全,必然要有取舍。傳統的封建禮教認為,不能兩全時,必取其大者。以此作為前提,應該說凡是具有正常智商的人,都會選擇忠,因為忠是忠于國家,進而忠于黎民,忠于天下,此為順應天意,弗敢違矣!
而《陳情表》似乎是個例外。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李密《陳情表》核心價值理念就在這一句話中,我特別欣賞這句話,因為它不僅是文章的文眼,更重要的是它映射出中國古代治國理念。以孝治天下,古代似乎做到了,真正的能夠為國盡忠的賢才,皆是大孝之人。因此,中國古代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甚至以孝順廉潔來舉薦官員,這也成為了入仕的主要渠道。
孝是立身之本,忠卻是立國之本。
李密以“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設定自己的推辭邏輯,以孝為忠、為大義,更以孝作為仁君之仁,達到了自己巧辭而又不遷怒于君主的兩全目標。是孝在前而忠在后,一前一后成就了李密的忠名。
那么“忠孝不能兩全”應該指的是不能同時兩全,如果處理得當,先后有致,那似乎也是可以兩全的!李密的忠孝之名既歸結于處理二者關系的得當,更在于李密內在的孝廉之心。
孝順自己的祖母,不,別說是祖母了,就說是孝順母親,能在挺進仕途,成就大忠之間作出選擇的,又能有幾人?我不想以此來評論道德淪落或者是退化,但這個深刻的命題在現實社會中,其二難已經超越了傳統意義上不能兩全的范疇。
在現實社會,我們遺憾地只能看到,標榜自己忠于黨者、忠于國者、忠于人民者,多乃營營茍茍之輩,他們魚肉百性,傷天害理,豈敢指望他們大忠乎?這些道貌岸然的所謂正人君子,枉負大孝之名!
試問,一個不能行孝之人,到底有幾人可以行忠心之事?又哪來那么大的德行去施恩天下黎民,更莫奢談忠黨、忠國、忠于人民之大事業了!
陳情表讀書筆記200字篇4
“百善孝為先”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往往又被人忽視。
也許你忙于工作,學習而忘了給父母一聲溫暖的問候;也許你已許久沒有牽他們那干枯的手;更沒有注意他們頭上又增加了幾根白發。可是,當你出門在外時他們的心卻時時牽掛著你,真不愧“兒行千里母擔憂”。
從你出身的那刻起,他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開始把心思投入到這個小生命身上。 小時候為了不讓你哭,他們想辦法哄你開心,因為你的哭聲會掛動他們每一根心弦,他們心疼。等你稍微大點了進入校門他們怕你受同學欺負總教你怎樣相處。每天接你上下學便成了他們的工作。你大了,有自己的理想了,開始變得有些嫌棄他們了,可他們不介意依然以微笑面對你。你可曾想過這一切是他們愛你!
父母是你心靈的依靠,精神上的依托。他們總給你力量,讓你有足夠的信心面對生活。在你受挫時鼓勵你繼續努力不要放棄。也許你不知道當你有自信或者取得好成績時他們有多么的開心。即使不笑也掩飾不了他們內心的幸福快樂。
孝敬父母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趁他們還在珍惜他們,閑暇時給他們一聲溫暖的問候,也許你感覺微不足道,但這足以讓他們回味好久。抽出時間陪他們說說話,他們都會感到莫大的幸福。放下你手中的工作學習,去多陪陪他們吧!讓孝心綻放,讓幸福綻放,讓愛綻放!
時間在流逝,時代在變遷,人的生活也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但唯一不變的是親情,是孝心。一顆孝心,平平常常,不需要濃妝淡抹只須本色,這會讓你的父母回味無窮。人生短暫,你能孝順他們的時間不是無窮無盡的,所以傳遞你的孝心吧!
讀《陳情表》不哭則不孝。他教會你孝心的重要性,讓你再次領悟“百善孝為先”。讀過它我想你應感慨頗深。給你莫大啟迪。 及時盡孝吧!趁我們的父母還健在的光陰。讓孝心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陳情表讀書筆記200字篇5
李密的這篇文章,是我高二的時候學的,很感人,這不僅僅讓我想到我的曾祖母,她已經離開了我,而李密都那么大了,還有祖母在旁,幸福呀!
雖然我好像說遠了,或者李密本來也有孝敬祖母之意,只可是他的本意的背后還有另一種利益的推動,聽教師說李密是不想給這個君王辦事罷了。
即使君王可能明白他的意思,可是看見他寫得有理有據,毫無破綻,拳拳真情也可能打動了君王,如果要想一封推辭信,這篇文章不失為一篇典范。
首先要表達自我對祖母的關心和祖母對自我的重要性,然后要道出君王對自我的賞識和自我本來亦想為君王奉獻余身的意愿,又從君王自建朝以來實行仁義,孝為先,所以不做官,孝敬老祖母自然“合法”了,最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李密答應在老祖母去世之后還會為朝廷效力,這樣的赤子之心和忠君愛國之情怎能不感人肺腑!
陳情表讀書筆記200字篇6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題記
友情是燃燒孤獨的心靈之燈,親情更能給人長久的撫慰和想念。從降生到離去,從嬰兒到老人,親情始終伴著你,它是你一生永遠無法擺脫的情感。
讀完李密的《陳情表》我感觸頗深。李密從小境遇不佳,出生6個月就死了父親,4歲時母親改嫁。他是在祖母劉氏的撫養下長大成人的。幼時體弱多病,求知好學,博覽五經,以文學見長。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湯藥,必親自口嘗后進獻。秦始三年晉武帝下詔征密為太子洗馬。詔書累下,郡縣不斷催促,這時。李密的祖母已經96歲,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晉武帝上表,陳述自己無法應詔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為病重的祖母床前盡孝。進退兩難,實為忠孝兩難。他說道“我是敗亡之過的俘虜,身分卑微低賤,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還敢遲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于祖母相依為命,在她年高體弱的時候,實在不能棄她離家遠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憐恤苦心,成全其愿,準允他為祖母養老送終。那樣的話,生愿以生命奉獻,死后也要結草圖報。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動涕零。這種樸素、深沉、知恩圖報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溫情的人性美。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為了報答祖母的養育之恩,而放棄做官顯達的機會;他又為了回報朝廷的知遇之恩,許下了“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報國之心。最終晉武帝為其孝心所感動,不僅同意暫不赴詔,還賞賜奴婢二人,并發給他贍養祖母的費用。
人,應該常常懷著一顆感恩的心。
感恩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更何況父母,親友為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大海。而我們又是否察覺到那縷縷銀絲,那一絲絲皺紋。感恩需要你用心去體會,去報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們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樣做到,暫棄某些機遇而回報親人的養育之恩。感恩是一種對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間的情感。學會感恩,是為了擦亮蒙塵的心靈而不致麻木,學會感恩,是為了將無以為報的點滴付出永銘于心。
感恩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也是現代社會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現,一個人連感恩都不知曉的人必定是擁有一顆冷酷絕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隨時都會產生令人動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說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給予的點點滴滴的關心與幫助,都值得我們用心去記恩,銘記那無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圖回報的惠助之恩。感恩不僅僅是為了報恩,因為有些恩澤是我們無法回報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報就能一筆還清的,惟有用純真的心靈去感動去銘刻去永記,才能真正對得起給你恩惠的人。
父母即使有一天不在了,他們還會長久地占據在兒女的記憶里。但這種同在更多的是睹物思人的追念和尋無覓處的黯然神傷:還有誰會呼喚你的乳名,牽掛你的冷暖,注視著你的一舉一動?
人間真情——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都值得我們回味、留戀,讓我們懂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