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鎮》讀書筆記
獲得茅盾文學獎的《芙蓉鎮》。是一部十分優秀的文學讀物。它的資料樸實,的的確確是改革初期的生活情景。主人公的悲慘經歷讓我們十分地感慨。
主人公胡玉音是一位新生的“富農分子”。那時候誰有錢有勢,政府就打擊誰。胡玉音因和丈夫一齊賣豆腐賣豬肉掙了點本錢。而李國香的出現讓這平靜的芙蓉鎮變得十分“熱鬧”。因為李國香的出現也讓胡玉音的生活變得悲慘。
讀了《芙蓉鎮》一書,我心生感慨:如果沒有李國香,那就不會有胡玉音的悲慘經歷了。而胡玉音的經歷又正證明了改革開放初期的錯誤做法。如果沒有李國香的話,那整本書就失去了寫作的意義。
《芙蓉鎮》讀書筆記篇2
古華的《芙蓉鎮》,是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以虛構出來的湘西芙蓉鎮為環境,以的萌芽、發展、結束為時間線索,以胡玉音等人的遭遇為代表,是一部時代特色鮮明的長篇小說。
全書共分四章,每章七節,每個章節都有標題,結構緊湊,框架鮮明,作者的邏輯性很強。優秀的文學作品大致能夠分成兩類,分別是作者跟著作品走,或者作品跟著作者走。前者的優點是局部好看,但易輸于整體;后者整體思想性強,但局部不夠精彩。《芙蓉鎮》屬于第三種,即,全局上,作品跟著作者走,局部上,作者跟著作品走,所以,《芙蓉鎮》在故事上文字上即清晰又精彩。大局是框架,沒有規矩則不成方圓,但若拘泥于規矩,文學作品就成了刻板的數學題,美的感受就成了公式。這一點上,古華先生跟路遙頗為相似。
《芙蓉鎮》是以寫時代為目的的小說,人物是古華先生表現時代的工具。或者說,芙蓉鎮是濃縮了的背景下的中國,《芙蓉鎮》上的人物,是背景下,國民的代表。基于此,讀者會看到,古華先生在描述某個人物遭遇時,忽然筆鋒一轉,轉向當時的中國有同樣遭遇的那些同胞們。作者只是借題發揮,《芙蓉鎮》是古華先生抒發感傷的窗口。所以,雖然全書字數不多,人物不多,可是全書的表現力極強,讀者仿佛能聽到作者的心跳,與作品人物共同回到了那個瘋狂的年代。
所謂階級斗爭,可是是人與人之間的斗爭;所謂革命,可是是人革人的命。在本書中,本身已經成為了書中人物打擊報復的工具,供給了發泄的機會。這就使得這本書人性十足,一切故事,都是人事,造成的破壞,也是建立在人的劣根性這一基礎之上的。《芙蓉鎮》并沒有簡單的停留在對的批判,而是更深入的剖析被卷入的那些人物,使讀者隨作者一齊反思人性。
《芙蓉鎮》讀書筆記篇3
放假期間,我閱讀了一篇長篇小說《芙蓉鎮》,作者是古華。這部小說是對歷史進行深切的反思,對極“左”路線破壞下的中國農村生活進行了深刻描繪的作品。這部小說,就像是作者說的,是唱了一曲嚴酷的鄉村之歌。然而,在這部作品之中,嚴酷之中見深情,但它同時又是一曲來之不易的新生活的贊歌,傾注著作者對黨的三中全會路線和政策的由衷熱愛。
在這部小說里有不少的聲色并作的風俗畫面。那夾岸長滿木芙蓉的一河碧波,那邊遠山鎮青石板街上的雞鳴犬吠,那五嶺山脈腹地里悠揚的民歌,多么令人神往,引人遐思。在那里民風淳樸,人們有互贈吃食的鄉情,每逢趕圩,更是繁華熱鬧。
這部小說也描繪了這樣一段歷史。剛開始芙蓉姐的米豆腐攤子交了好運,顧客盈門,生意興隆。可是好景不長,行情又變。到了十年浩劫,芙蓉鎮“街容”大變,變成一條紅彤彤的“語錄街”“標語街”“對聯街”。“檢舉揭發箱”赫然在目,王秋赫的民兵小方隊四處警戒。不要說“資本主義的浮魚們”不敢在圩場露面,就是狗、鴨、雞、兔、蜂這類小動物,也在“四不養”的條款下銷聲匿跡了。此時正如小民們的一首口訣所說,“死懶亂跳,政府依靠,努力生產,政府不管,有余有賺,政府批判”。人們之間的關系也十分微妙:當年是互贈互吃,如今是互不竄門,原先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此刻是“階級陣線分明”。大家都有自知之明,“僅有十幾歲的娃娃不知厲害,不肯就范,但經過幾回鼻青臉腫的教訓之后,才不做超越父母社會級別的輕舉妄動,小小年紀就曉得唉聲嘆氣……
這些真實的生活畫面,雖寫風俗的變異,實是寫社會的變易,蘊含著令人咀嚼不盡的社會資料和人生真諦。如今,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周年,拔地而起的座座高樓,現代化的大型企業,時尚發展的人民生活。社會鼓勵勞動,進取扶持個體,大家互幫互助,和諧和睦。如果芙蓉姐能夠看到今日,該是怎樣的心境。歷史總愛開些玩笑,非典的肆虐,但中國人民心中始終有著和芙蓉姐一樣完美的愿望,不屈抗爭,執著追求,再大的困境逆境我們也走了出來。了解過去,更讓我倍加珍惜此刻的生活;感懷歷史,此刻更有沉甸甸的職責感去創造歷史。“小社會”的動新社會的飛速發展,作為炎黃子孫,我們豪情滿懷建設一個更為強大的中國!
《芙蓉鎮》讀書筆記篇4
古華的《芙蓉鎮》,今日上午在數據課上剛剛看完,感覺還不錯。
又是一部史書,講述的是是粵湘桂交界處的一個小鎮在中國60和70年代的故事。經過幾個人物人生的沉浮經歷,反映了前后時期的中國的風云變幻的社會和不一樣的人物的命運以及百姓思想的變遷,同時這本書也挺紅的,紅軍的紅,一向歌頌我們共產黨。讀這本書的時候某種程度上感覺跟《平凡的世界》挺像的。可是跟《平凡的世界》不一樣的是,《芙蓉鎮》的篇幅比較短,人物也比較少,故事發生的地點就沒出這個鎮子,寫這本書古華沒把戰線拉長。
里面有一句話我異常喜歡,“活著,像牲口一樣活著!”。主人遭受批斗的時候,生活簡直生不如死,可是最終活了下來,平反后獲得了生命的重生。
最近看人朋友圈分享:考上人大的一個跟我同在山東高考,同一屆的大二在讀學生王堯自殺了。平時他愛寫詩,似乎看破了世界,不想忍受世間的污濁。
怎樣說呢,我這位轉載的朋友,評論的很好,我也來引用一下:“詩是讓生命更完美的延伸,而不是中斷的借口”。
不少作家都是想不開,自殺身亡的。
惋惜啊,期望他們安息。
《芙蓉鎮》的主人公生不如死地活著也未曾沒研究過自殺,可是他們最終的選擇是“像牲口一樣活著”,管什么所謂的尊嚴,就是要“死皮賴臉”地活著才有期望,生命能創造出無限的可能!(舍生取義是另一回事,這不能相提并論)我挺佩服老秦的那種瀟灑的心境,每次被批斗游街都是昂首挺胸,“你們愛咋地咋地”。人們都喜歡去動物園看猴子,殊不知,人家猴子說不定在動物園看游人玩呢……
《芙蓉鎮》讀書筆記篇5
《芙蓉鎮》這本書是以為歷史背景的,書中的女主人公胡玉音則是中飽受冤屈的一個典型。
胡玉音在芙蓉鎮上開了一家米豆腐攤子,因她待客熱情,米豆腐好吃,所以生意興隆,于是遭到了另一家飲食店經理李國香的嫉恨。此時正值時期,李國香利用職務之便將胡玉音打成反革命分子,天天批斗。但胡玉音并未屈服,她在心底常說的話就是活下去,為了我們的后人,像牲口一樣地活下去。胡玉音堅強地活了下來。最終結束,芙蓉鎮又恢復了勃勃生機,胡玉音成為了街辦米豆腐店的服務員。
讀芙蓉鎮時,我既同情玉音,又十分敬佩她。這個相信勤勞致富的女子,用自我的雙手創造了財富,賺了錢,蓋起了新樓屋,本應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然而,當時的社會是不允許人富裕的,她被抄了家,成為新富婆。每當讀到胡玉音被社會唾棄、遭到打罵的情節,我就會情不自禁地同情這個勤勞善良的女子,同時也氣憤不已---要是李國香之類的壞人不曾出現就好了。或許我還太小,始終無法理解當時的社會現象和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胡玉音勤勞能干,憑自我的力量發家致富,付出就有回報,這是理所應當的,怎樣就成了犯罪呢?
從另一個角度看,胡玉音是堅強的,這點讓我十分欽佩。應對挫折、坎坷,社會的種.種不公平,她沒有喪失活下去的信心,她把痛苦埋在心底,頑強地等待著這一畸形時代的結束,永遠進取、樂觀、向上。十年大革命,多少人經不起挫折的打擊,最終自殺。而常常挨斗埃打得玉音,始終相信混亂的社會終將過去,新的時代終將到來。
胡玉音能承受令人無法想象的痛苦,幸福時代的我們更不應屈服于小小的困難。想想胡玉音,我們有何理由不樂觀、自信、堅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