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鄉土中國300字
我自小就知道中國人存在自我主義,我還知道中國人克己尚禮講求交情,我知道中國人崇尚傳統……讀完此書,我終于明白了這些問題的根源所在。
中國人存在自我主義,與“差序格局”密切相關。在差序格局下,團體的界限并不清晰,無論是在親屬關系還是地緣關系中,團體以個人為中心,其覆蓋的范圍是任意的。作者在原文中提到“一說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說大家可以占一點便宜的意思,有權力而沒有義務了。”這說的`就很恰當,不然人民公社“大包干”最后是怎么失敗的,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又是怎么成功的?一個是降低了人民干活的積極性:當人們知道干多干少都有政府給的同樣飯碗時,那干與不干就沒有質的區別,故索性選擇后者;另一個則提高了人民干活的積極性:當明白了干得多自己就得的利潤多,自己獲利大時,有誰不想多干呢。
說明中國人從“私”的角度出發的還有一點:古人崇尚克己、慎獨等這樣的修身準則。這些準則的出發點是自身而不是別人,主要是強調對自己的約束,通過完善自身的品質品德來影響教化他人。說到教化,那還要提到中國的“尚禮”。禮既不等于道德,道德是社會輿論所維持的對人的約束;更不等于法律,法律是從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罰是由特定的權力所加之于個人的。禮是“合式的路子,是經教化過程而成為主動性的服膺于傳統的習慣”。
作為一種傳統,禮并不是簡簡單單用文字傳承,而是祖祖輩輩通過講話、行為甚至是一些特殊的表情傳達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在中國依然很多鄉下人還是文盲。“生于斯,死于斯”,很多人生活的社會是“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他們彼此都很熟,不需要什么特定的文字進行信息傳遞,文字只是傳情達意的一種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其本身也是存在缺陷的,能傳達的情意也是有限的。所以改善文盲率還是很困難的,這也就造成了文盲率始終不能降至為零的原因。
最后我想說,作者以深厚的理論知識作為支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上濃濃的鄉土氣息,在我讀罷頓感一份了然在胸的豁然開朗。我體會到了鄉土所造成的對我們民族的“束縛”:當人與人發現同為老鄉時,我們之間沒有了距離感;當人與人交往過程中,我們始終秉持著作為中國人的獨特品質;當人與人交流過程中,可能一個動作就心領神會……這就是我們的鄉土中國。
讀書筆記鄉土中國300字篇2
忽然想起了最近看的《鄉土中國》。之所以從心底里漫出對這般生活的親近感,或許是因為我們都是土地的孩子,雖然許多人已扎根在了城市,但我們的祖先,在某個時代必然地直接受土地的哺育,進行著泥土的創作——由此我們對“淳樸”有著發于本心的向往。
在時間線上,我們是社會歷史的后來者。我們曾經的社會被定義為“人治”的社會,而西方是“法治”的社會,現今我們也進入了“法治”社會時期;我們的文化曾傾向于阿波羅式的秩序性文化,除法家外,其他派系的哲學家、思想家都主張“人類社會的黃金時代在過去而不在將來”,故孔子“言必稱堯舜”,故不同時期的統治者總不約而同地致力于統一思想、加強統治,而今我們的文化更傾向于浮士德式的創造性文化——“沖突是存在的基礎,生命是阻礙的克服”,前途是創造性的過程,社會關系的特質不再在于維持穩定和保證長久,而在于不斷的打破、重建。
城市的步伐是現代化的,它是社會趨勢的引領者,而鄉村在被同化的同時,還對傳統社會的“禮治”和“秩序”有所堅持。難以辯說哪一方是好的,但從我個人的角度而言,我對傳統社會、鄉村社會更加親近,在我看來,現代社會只是“個人有溫度”的社會,而傳統社會和鄉村社會才是“群體有溫度”的社會。
城里人是沒有鄰居的,這是生活中常常聽到的感慨——并非隔壁真的沒有住人,只是人情淡薄以至于此鄰居不再有“遠親不近鄰”中的“鄰”的意味了。農民孤立地生活在小聚落里,可以安于一畝三分地,“生于斯,長于斯,老死于斯”,彼此熟悉而守望相助,城市居民卻因為看到了太多而產生了追逐的欲望,大多城市居民,究其一生都在為了財富、名譽和地位奮斗,沒有時間和精力分給非“己”之人,難以互相信賴,不愿亦不敢輕易表達善意。
我以為,如果終極目的只是為了“追求幸福”,為什么不互相給予幸福?漫漫追逐中苦總是多于甜的,內心的安寧和知足的品質才最是珍貴。知止不殆,方可長久。
不過,我想現在的我亦是一個在現世追逐的人罷。因為遠離那份寧靜,所以愈發羨慕和向往,在熙攘中嗅到一絲安寧的味道,便覺得甚是高興和寬慰。如此亦甚好!
讀書筆記鄉土中國300字篇3
《鄉土中國》這本書是我進入大學后課余讀的第一本書。可能是由于第一次涉足人文社會科學,對這一大類學問很是陌生,書讀得不是太順利,加之日常學習和時間的安排上不合理,一個學期快結束了,我總共才讀完了前3章。對此,我感到非常羞愧,費孝通老先生的“差序格局”都還沒有讀到,真是慚愧萬分。不過,我還是會利用課余時間把全書看完。
然而,只這前三章,就已讓我獲益匪淺。讀完以后,我對中國的鄉土社會有了基本的了解,也認識到世代生活在鄉村的居民身上的一些性格和特質,這是我以前不曾知道、也不曾想過的。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對大師的著作沒有資格做評論,在這里僅就《鄉土中國》的第一章《鄉土本色》談一談個人的一點體會和感悟。
費孝通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他于1947年根據所講“鄉村社會學”寫成《鄉土中國》。本書嘗試回答了“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這個問題。
關于“鄉土中國”這個概念,費先生在書中指出:“這里的鄉土中國,并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換言之,“鄉土中國”是中國特具的一種體系,它包含在具體的百姓生活里,老百姓遵循它而生活。
在第一章開篇,費先生開宗明義的提出:“從基層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為“鄉土中國”下了定論——中國社會的基層(基本)是土生土長的鄉村人。
在這一章,先生著重闡述了中國鄉土社會的主要特征,即鄉土的本色是什么。我把它總結概括為下面的四點。
首先,在習俗上,鄉村人和其居住的鄉村有著很強的傳統性,而且這種傳統性很難被改變。也就是說,在鄉村居住的人都有一個“根”在身體里邊。這個“根”,這種傳統性是源于人們世世代代和泥土打交道而形成的。比如費先生講他媽媽給他一包家里灶上的泥土,讓他在想家的時候煮一點吃。這種方式現在看來很荒謬了,但對世代與土分不開的農村人來說,這無疑是一種心靈的寄托。就像余光中先生在《鄉愁四韻》中寫的那樣:“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母親一樣的臘梅香。母親的芬芳,是鄉土的芬芳,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漂泊在外,思念家鄉,想到的一草一木都散發著鄉土的芬芳,鄉土跟母親又緊緊聯系在一起,泥土是母親,母親就像泥土。從中可見從農村走出去的中國人對生于斯長于斯的家鄉,對踩在腳下的泥土的強烈依賴和深厚感情。我們常說“落葉歸根”。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人在旅途,哪怕海角,哪怕滄海桑田,心中日夜縈繞著的永遠都是故鄉,永遠也放不下扎在心里的這個“根”。這個情結可以說是所有傳統中國人的一種特質。像美國就不行,美國的居民是從世界各地移民過去的,才兩百多年歷史,沒根!所以說,“土”在我們的文化里占著最重要的地位。這就是所說的傳統性,很難改變的,它源自農民們(當然這是最初的'發源、基層,后來擴大到不僅是農民)對泥土的依賴。
這個傳統性產生的原因在我看來有兩點。第一點,農民以種田為業,天天與泥土打交道,自然而然產生了感情。第二點,農業是世世代代的工作,從上面不知多少代一直傳下來,幾千幾萬年,一直延續下來,不曾斷過,是完完整整的一個整體,一個脈絡。滿足這兩點,傳統性就逐漸產生。這是個長久的過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可能形成。
中國鄉村的第二個特征,我總結為不流動性。費先生在書中說:“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徙是變態。”因為種地的人的地是不容易搬動的,你需要一年四季守著你的“一畝三分地”,有許多農活要去干。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人口不流動的特點。一個家族的人住在這里,那么他的后代一般也會在此定居。舉個簡單明了的例子,就是農村的姓氏。雖然不斷有外來人口的遷入,但這只占少數的比重,微乎其微。所以看家譜,上面一代一代從上到下,還是同一個姓占主線。如果一旦到哪一代的哪一家突然改姓了,那么人們就會認為這一支斷了,沒辦法再延續下去了。農村里現在依然很重視這個。所以,你不出去,別人也很少進來,這是不流動——反映到生活起居上就是“安土重遷”這個詞。
這樣也就自然而然引出了第三個特性——聚村而居。聚村而居——村與村之間相互較為孤立、隔膜。上面說的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上說的,這個是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上說的。兩者有一定關聯,我認為是有點因果的關系。因為村子里的人世代定居,不怎么流動,因此導致村與村的交流、聯系變少了,村子就孤立存在了。這有些像國與國的關系:可以合作,但都自己獨立。
聚村而居的原因,費先生講得很明白,也很有道理:“一、每家所耕的面積小,所謂小農經營,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農場不會距離得過分遠。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們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來比較方便。三、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衛。四、土地平等繼承的原則下,兄弟分別繼承祖上的遺業,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件一代的積起來,成為相當大的村落。”
由于大量的聚村而居,因而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即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每個地方有各自不同的風俗。即便在同一個省內,也會有所不同。我是山東人,山東省內一共有17個地級市,各市無論是語言、居民的性格、還是生活習慣、風俗風貌,都有很大不同。你要我講一講山東話,什么叫山東話?這個問法本身就不對。山東話多了,每個市的話都不一樣,你叫我怎么講?要我講,我只會講萊蕪話,還講得不好(從小就說普通話,萊蕪話一直沒學好)。萊蕪市和泰安市,這兩個城市是挨著的,口音上卻有很大差異。萊蕪話音調較平,很少有兒化;泰安話音調起伏較大,兒化音更多一點。濟南和煙臺,口音更是天壤之別。這就是非常明顯的地方性。
第四個特征,我稱之為“熟悉”與“規矩”。亦即約定俗成。這個比較好理解。農村正是由于它的不流動性,人口性質很少發生變化,“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因此,許多習慣就慢慢約定俗成,不言自明了,這又叫作規矩。“規矩不是法律,是‘習’出來的禮俗。”“鄉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我的老家我回去過一次,在那里我看到,一家結婚,大半個村子的人都跑去參加、去吃酒席;一家死了人,差不多全村人前往悼念。這種自發的不假思索的行為完全是源自長年累月的熟悉,這不是規定出來的結果。
以上便是我對于費孝通先生所論中國鄉土社會的主要特征的一些理解和想法。這四大特征,回答了什么是鄉土的本色。盡管本書我只看了很少一部分,但對鄉土社會、鄉土文化我已經有了很多想法,對不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分析,我覺得這是個好的開端,我會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讀書筆記鄉土中國300字篇4
“書是良藥,可以醫愚”。不同類型的書帶給我們不同的閱讀體驗和感受。通過對《鄉土中國》這本書的學習與閱讀,我得到了不少啟發。
首先是閱讀方法方面。在此之前,課外的讀物大多是小說,而《鄉土中國》這種的學術著作是第一次接觸。打開目錄,一些生僻的詞出現在我眼前:“長老統治”“文字下鄉”“無訟”······再隨便翻開其中一頁,都是些枯燥、艱澀難懂的詞,很讓人抵觸。
在開始的幾章中,經常會發生前幾段要讀好幾遍才跟得上文章思路的現象。但隨著不斷地深入,我漸漸地找到了方法:每一章的開頭和結尾需要特別留意,因為這些地方往往會提出概念或作出結論;抓住關鍵詞,圈畫下來,排列在一起,就如同有了一張閱讀的“線路圖”;畫思維導圖,可以幫助梳理文章脈絡。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我提取、歸納信息的能力,讓我理清文章思路,加深對內容的理解。
再者是文章的內容方面。作者從權力結構、社會規范、倫理道德、家庭制度、禮法等方面向我們展示了中國基層社會的面貌,深刻地揭示了鄉土社會的結構及其本色。在這些觀點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差序格局》和《血緣和地緣》。
《差序格局》中提到了自我主義,以己為中心,向外擴大的圈子就是我們的人際圈。作者形象地用石子投入湖面蕩起的漣漪來形容,它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楚,親疏關系的遠近會對它產生影響;作者還指出圈子的大小是依勢而定的,真可謂是一語破的。
《血緣和地緣》主要圍繞著“人情”展開。在這個充滿人情的社會中,真正的商業是無法進行的',文中的例子:只有到十里之外的街市,人們才能自然地以“陌生人”的身份出現,才會認真的講價、買賣。這是土地上該有的規則,人們一代代的遵守著。
這些現象都是真實的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而費孝通先生卻能將它上升到學術方面,這與他親身下鄉觀察實踐,不斷總結思考有必然的聯系,費先生的格物致知精神讓我多了幾分敬佩之情。
讀書的過程如登山。前面是數不盡的臺階,但只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頂峰之處再首來時路,我們的成就感與滿足感是無法比擬的,那時一定會不由自主地感慨:讀書是一件幸福的事!
讀書筆記鄉土中國300字篇5
該書的作者費孝通被譽為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便出自費先生之口。而談及本書的內容,其主要源自于費孝通20世紀40年代的后期在西南聯大和云南大學講授的《鄉村社會學》課程中的內容,在結構上該書并非長篇大論,而只是針對一個主題分了十幾個篇章來闡述觀點,總體來看,該書是對整個中國社會結構、國民性格,以及對這種這種結構和性格成因的分析。由于該書篇章較多,筆者只選取印象較深的三章進行介紹。
“差序格局”一章中費先生前無古人的提出“差序”這一社會格局概念,其核心觀點可以比喻為以下論述: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都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這就是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特性啦。”這種提法既肯定了個人本位,也形象點出了社會關系的親疏和延伸,其實往小了說,現實社會中的人際關鍵和待人接物之道也大概如此,也即“推己及人”。
“禮治秩序”一章中對法治和人治做了經典解讀。作者提出所謂人治和法治之別,不在于人與法這兩個字上,而是在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和所依據的規范的性質上。這種闡釋可謂透過現象看本質,對于公眾理解依法治國很有意義。但是,鄉土社會構成比較特殊,其既非人治也非法治,費先生將其歸納為“禮治”的社會。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其不同于法,法律靠國家的權力來維持,而禮卻是靠傳統也即累積的經驗來維持。在當代中國,鄉土農村的法治意識仍然淡薄,而倫理秩序仍然占據主要地位,因此,送法下鄉必須植根于農村的文化土壤,借鑒合理成分進行接地氣的改革。
“無訟”一章中主要對“鄉土之訴”做了獨特解讀。作者指出把訴訟推行到鄉土社會在理論上是好現象,可以使中國走上法治現代化的道路。但在事實上,依著現行法判決,時常和地方傳統不合,因為鄉間認為壞的行為卻可以是合法的行為,于是司法處在鄉下人的眼光里成了一個包庇作惡的機構了。因此,我們可以得到啟發: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單靠制定若干刑法條文或設立若干法庭,重要的還是得看人民怎樣去應用這些設備,更進一步,在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上還得先有一番改革,這樣才不至于破壞禮治秩序的弊病先發生。
伴隨著環境的變遷和歷史的演進,大家顯然能感受到鄉土中國的巨大變化,可是,有更多根深蒂固的東西烙在文化中,不易改變。鄉土社會只是四季的轉化而非時代的變更。
讀書筆記鄉土中國300字篇6
《鄉土中國》第一次讓我思考了中國現在社會結構,社會現象的成因。以前從沒有想到要追根溯源過,也從沒想過這些問題的背后,竟有如此深層次的或簡單或復雜的原因。
在費孝通先生的筆下,中國人的特性是和土地分不開的。是的,中國作為千年的農業大國,無論如今城市化發展如何洶涌,中國人的基因里永遠有一句話被傳承著“面朝黃土背朝天”。可見,那時的中國,對土地對上天,有著我們無法想象的崇拜。我認為,從一點就能體現出來,就是人們見面時的打招呼的方式。西方國家尤其沿海,需要看上天的臉色,決定是否出海,于是他們搭訕的方式就形成了“今天天氣怎么樣”,而中國,同樣是要看上天的臉色,卻總結出了“今天吃了么”這樣的'句子。“吃”字一出,就讓人聯想到食物,而食物是從哪里來的呢?是土地。所以,在中國人心中,土地是衣食父母,相比于上天,土地在人們心中更為重要,再加上一句話“天上不會掉餡餅”這也讓中國人留下了些許潛意識,向上天祈求只能是心靈上的慰藉,真的想要生存下去,要靠自己的雙手,上天可以決定這年收成好不好,而土地和雙手可以決定今年是不是有收成。在中國,一片土地就像是一位母親,一大家子人生活在一起,一個鄉村,一個鎮,年代久了,每個圍繞在土地上的人,多少沾些親帶些故。每個人彼此熟悉,每個人守一小片土地,沒有外力的情況下,人們就安于這樣的現狀,不愿意改變,于是家族式的社會就產生了。
家族,以血統關系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組織,包括同一血統的幾輩人,亦可稱為家屬。如陳氏家族、王氏家族等。提到家族,我不由得想到了一句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句話充分反映了所謂的中國人的丑陋一面,費先生在書中說,“在鄉村工作者看來,中國鄉下佬最大的毛病就是‘私’”所謂政府的“貪污無能”;所謂企業的“經營不善”都是這“私”的毛病在作祟。當家族的一個人“發跡了”,那么以這個人為中心的恨不得祖宗八代有關系的都成了親戚;倘若他落魄了,這個家,可能也就縮小成了三口之家。私心、崇尚權力、為自己能得到的那些好處不遺余力的爭取,中國人的劣根性就此體現出來。而讓這種劣根持續生長的正是中國人世世代代從傳承下來的中國式社會結構——家。不過,中國除了私,還有一點特色,就是值得稱贊的孝。所謂百善孝為先,雖然鄉土中國的私心很重,但是并不能掩蓋中華傳統美德,從土地發展起來,一家族為基本結構的社會,并不存在過多的法制。雖然歷朝歷代都有衙門有公堂,但鄉土中國的人們通常認為家丑不可外揚。而除了法律還有什么能約束人們的行為呢,就是那“傳統美德”了。中國人信奉宗教的不多,大多信仰儒家,“三綱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就是古老中國的禮治。
如今,隨著中國越來越快的發展,追求與國際接軌的高水平,國際上的法制社會看上去的完全公平,深深影響了中國人,中國終于由孔儒教誨的禮治社會漸漸轉型為時髦的法治社會,禮治與法治的沖突也就此開始出現。中國人講究仁、義、禮、智、信,禮治與法治的沖突就可從這其中的一個字體現出來——信。在傳統中國人腦海里,信,不僅是美德,還是一個人做人的根本。我們可以輕輕體會“言而無信”這四個字說出口時的感覺,透露的是何種失望、厭惡與氣憤,這就是中國人對信得感覺。鄉土的中國人合作一件事的事后憑的就是相互的信任,而這種單純樸素的感情,卻被法治打擊的體無完膚,法律不講信,講的是證據。鄉土中國的人不懂什么合同,他們只認這個人,并且相信這個人,腦子里沒有什么證據的概念,沒有凡事簽個合同來保障自己權利的習慣,可是這樣,在如今的社會下,就得不到法律的保護,我們總能聽說一些因為不懂法的冤枉案子,把那些受了委屈還不得公平的主人公稱之為“法盲”我不敢茍同這個稱號,難道幾千年傳下來的禮教就全是錯的么?為什么我們不能稱那些鉆法律空子‘缺德不違法’的人叫“禮盲”呢?
讀書筆記鄉土中國300字篇7
剛剛接觸到這本滿是學術言論的書,我是抵觸的,覺得這書不是與我“同一世界”的事物。但畢竟是必讀書目,在老師的引導與同學的陪伴下,我慢慢靠近它,漸漸發現自己改變了對《鄉土中國》的看法。
它不像我以為得那樣生澀難懂。文中常有生動的實例,如“文字下鄉”一篇提到,教授的孩子雖在學校成績好,被夸聰明,但與鄉下孩子在一起捉蚱蜢時,卻遠不及他們靈活敏捷,這有力闡釋了一個人的知識文化水平與個人所處環境的需要有關,鄉下人也并非愚的道理。
它不像我以為的那樣遠離生活。“差序格局”一篇中提到“我們的格局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想想自己的生活,的確擁有與自己關系遠近不同的人形成的如“波紋”般的交際圈。
它更不像我以為的那樣平淡無趣。這本書充滿了富有浪漫亦或哲理意味的句子。“從個人說,這個世界不過是個逆旅,寄寓于此的這一陣子,久暫相差不遠,但是這個逆旅卻是有著比任何客棧、飯店更雜復和更嚴格的規律……只此一家,別無分店。一個孩子在一小時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會超過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會指摘的次數。在最專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會比一個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過日子為難過。”……它們激起我對此書的閱讀興趣,同時引發了我更深刻的思考。
“我敢于在講臺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盤托出在青年人的面前,那是因為我認為這是一個比較好的教育辦法。我并不認為教師的任務是在傳授已有的知識,這些學生們自己可以從書本上去學習,而主要是引導學生敢于向未知的領域進軍。”通過此書我也了解到,作者費孝通先生,原來是這樣一位富有勇氣與探索精神的`開拓者,著實令我敬佩不已。
在這本書中,還有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句話:“我們的民族確是和泥土分不開的了。從土里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在如今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鄉土社會這種中國人民世代繁衍生息形成的固有結構,是保存還是被改變……大概會引起很多人的沉思吧!
《鄉土中國》一書,讓我收獲了很多,在我的學習生涯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