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失格讀后感600字初中
上次在圖書館讀書,偶然聽到兩個小女孩兒討論:“不敢讀《人間失格》,怕讀自閉。”不禁暗笑。若當真如此,這本書早在出版前就被禁了,怎還能傳到中國讓廣大讀者閱讀?在這里,我想糾正下各位讀太宰文字時的心態:喪一下可以,但更要關注于作者想傳達給我們的正能量。如果只想讀書裝個樣子,想必太宰也會覺得不讀也罷。
《人間失格》,雖然也有被其中一些文字擊中內心,或許因為跨國界的審美差異,反復讀了三遍,又特別看了伊藤潤二配文的漫畫,仍是不太能理解這種近乎病態的作品。
第一手札的第一句就是:回首前塵,盡是可恥的過往。既是主人公大庭葉藏的一生,也是太宰治的自畫。他膽小卑微,他把自己當成小丑去向世人求愛,想要被世人認可,認可自己也是世人的一部分。
“世間,人的集合。”
“所謂世人,不就是個人嗎?”
他沒有把自己當做是人,所以才會有經典的那一句“生而為人,對不起”,他是被社會遺棄的邊緣人物,文字就是太宰治掙扎的自我獨白。
我對這本書印象最深的兩句話是堀木對葉藏的數落以及葉藏的內心獨白。“再這樣下去,世人是不會原諒你的。”所謂世人不就是你嗎?“世人是不會原諒你的。”我看不是世人,是你不會原諒我吧。“總有一天世人會葬送你。”不是世人,是你才對吧?
世人看見他多次求死,誰又知道當時的他是有多想拼盡全力地活著,成為世人的一分子,結果卻被世界一次次殘忍拋棄。不是對死的渴望,而是對生的執念。
為人罪惡,但沒有為之拼命前,又怎能輕談死亡與解脫?“不要絕望,在此告辭”,這才是太宰治真正想說的啊。
人間失格讀后感600字初中篇2
生而為人,《人間失格》的主人公葉藏出身于封閉式鄉下家庭,周圍冷漠的環境中,他過分早熟地剖析著他人的內心深處。自少年時代起,就反復經歷了對至美的憧憬和悲慘的失敗。完美無缺,或徹底破滅,糾集了太宰治一生的純粹與脆弱,青春的集中寫照,少年的敏感,也使得其被譽為永恒的“青春文學”。
《人間失格》與其說是圍繞著主人公阿葉的小說,不如將其視為太宰治的一本自傳。身為家中最小的孩子,從小生活在孤獨寂寞的世界,感情漸漸麻木,甚至于連最基本的饑餓感都毫無概念。正如阿葉所做的,太宰治逐步把自己包裹進僅僅屬于他的世界,對待旁人,唯有唯命是從的敷衍和應付。
魯迅先生曾說過,精神的潔癖,讓像太宰治一樣的人容不得半點傷害。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卑微而自由。他想要打破什么,卻又沒有方向。他的痛苦在于他用心看著黑暗的世界。
“回首往昔,我的人生充滿恥辱。”《人間失格》的第一句,便是太宰治的親身感悟。在《二十世紀旗手》中寫道,“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生而為人,卻對人類的滿腹恐懼,對人類的最后求愛,便是在生活中飾演的丑角,偽裝成天真無邪的樂天外表,把自己一步步徹底打磨成搞笑的畸人。
生而為人,究竟是否應該感到抱歉?降誕于世上,生活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究竟是一種幸運還是不幸?活在世上,是不幸的,需要承受的東西,即使面對他人,也會無緣心生畏懼。活在世上,亦可以是幸運的,有著承擔一切的機會,不也是一種幸運嗎?
人間失格讀后感600字初中篇3
太宰治的《人間失格》被推崇到很高的地位,閑下來去看了看這本著作。驚訝的發現才255余頁,居然不是冗長的故事,倒是讓我更能靜心讀下去。
不過一個下午便看完了整本書,大概不同階級的人看這本書會有非常不一樣的感受。阿葉的愁苦,是在家庭富足,揮霍享樂之后帶來的精神上的虛無。而我們,大多是平凡眾生,為生活焦慮,幾乎沒有閑暇的時光去思考自己真正人生的定義。
對于前半部分的阿葉,我生不出多少的共感。只覺得是生活的安逸造就了他不識人間疾苦,煩惱著不知所謂的事情。越往后看,逐漸理解,我們沒有辦法拿自身的經歷去評價別人的苦痛。為生活也好,為身體也好,為與這世界格格不入也好,都是苦痛,沒有一種苦痛是更加高尚的,對于當事人來說,每一種都能讓他生出放棄生命的想法來。
看完全書,我感覺到的阿葉至少已經是六七十歲的老頭子,然后他不過活了二十七載。精神上與這現實世界的格格不入,讓他少年白頭,用煙酒女人麻痹自己,自身也不能分清是真心亦或是假意。我不經為這種人生感到悲痛,他們實實在在應該是自由的大師,卻被污濁冰冷的現實桎梏,變為水溝里的臭石頭,眼看著自己污濁。這種痛苦,比死亡來的可怕。
又想到現在幾乎是個精神世界覺醒的時代,無數人在重復著這種痛苦。為社會感到悲哀。
人間失格讀后感600字初中篇4
留在我眼中《人間失格》可能是唯一一本,對于我來說,如果你看不懂,或者是剛看過之后對此嗤之以鼻的人,說實話,我是羨慕你的。
或許你們永遠也不會知道,有多少人曾經抱著這本書在深夜里哭泣,一次又一次指著封面的太宰治告訴自己“不要極端”、“不要抑郁”、“不要像這個人”一樣的說教。你們可能會對此嘲笑、諷刺、譏諷,甚至很討厭這樣的人。但是,我只想說如果你不曾跌落塵埃里,你們又怎么會了解那種被世界擊倒在地的絕望。
《人間失格》是主人公葉藏在看到自己年輕的時候三張照片的感想為開頭,中間是葉藏的三篇手記,分別介紹了葉藏的幼年、青年和壯年時代的經歷。描寫了主人公葉藏為了逃避現實不斷沉淪、經歷自我放逐,嗜酒、自殺,用藥物麻痹自己,終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的悲劇。
其實,讀完《人間失格》我一瞬間的反應是不知道為什么有一種被救贖的快樂。那時的我才知道原來世界上不僅僅只有我自己有那么消極的想法。我并不認為讀書一定要從中學到什么才是好書。我反而認為在一本書中能從作者的筆鋒中看懂自己,這才是讀書尤為重要的。
所以我們需要感謝太宰治,感謝一個和自己抗爭了一生的人,用最后的勇氣,為所有在未來或許將投入這漫長戰爭中的后來者們,留下了這樣一首挽歌。
人間失格讀后感600字初中篇5
《人間失格》,日,太宰治。
看完有一段時間了,很多共鳴,想寫點什么,又表達不出來。
太宰文學是“青春文學”,亦是“弱者文學”,應是因為其作品甚至其人的迷惘掙扎痛苦卻不妥協,是少年人才會有的煩惱吧,而正是因為敏銳聰慧看穿一切仍不妥協,導致其成為“人間失格者”,也就是世間弱者,最終選擇自殺放棄掙扎。
五一假期時與朋友相處,聊起這本書動情地翻至打動我的第一個章節,朗讀勾畫出的語句給她聽“雙方相互欺騙,卻又頗為神奇地毫發不傷,相安無事,好像沒有察覺到彼此在欺騙似的—-這種顯得干凈利落而又純潔開朗的不信任案例,在人類生活中可謂比比皆是。不過,我對相互欺騙這類事并沒有太大的興趣。”講作者如此簡練精準的用幾個詞語刻畫出人際關系的真相令人擊掌,然而朋友卻并無相同感受,認為我會共鳴是因為工作人事頗為復雜之故。可明明,幾乎在所有的與人相處中,包括至親,我都會不定時有這樣的感受啊。
譯者在序言里說道:“在現代,一旦試圖富有試驗性地、忠實于自我地生活下午,就很有可能遭到社會的疏遠和異化,成為‘人間失格者’”。應是很好的詮釋了人間失格,而我很多時候感覺不適的來源也大都是人際交往中的失格,時至今日,年近不惑,依然不愿眼睜睜看著自己妥協越來越多背離越來越遠,所以,總想離開,只在可以釋放本性的二人世界里躲起來再不出來。很多時候,在與人相處時感到難熬麻煩處理不來時,總會想起太宰的那句:“生而為人,對不起。”不過還是幸運,至親不曾給我的充分在身邊人這里得到很多,所以不曾起悲觀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