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火槍手讀后感600字初一
這個故事描寫的是17世紀的法國,政治者爭權(quán)奪利,矛盾重重。主人公是一個法國小子達達尼安,他與阿多斯、波爾多斯和阿拉密斯。他們是非常好的朋友,正直、勇敢,有紳士風度的他們不打不相識。因為達達尼安無意間冒犯了三位火槍手,他們?yōu)榱藰s譽要和達達尼安決斗,可紅衣教主的衛(wèi)兵來了,四人合力擊退了他們,一起戰(zhàn)勝了敵人。也正因為這次戰(zhàn)斗,化解了大家彼此的誤會,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從此,四個人形影不離,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一起經(jīng)歷了挫折,最后各奔東西。在這部書里,字里行間透露著大仲馬對當時社會的厭惡和唾棄,諷刺了那些專權(quán)的貴族們,把——社會背后的推手——紅衣主教一步步拉入舞臺中心。我也從他那細膩的手法里,體會到了許多……
“惡有惡報,善有善報”,這句話說得一點也沒錯。在這個故事里,作惡多端的米拉迪用她的美人計多次使別人慘遭厄運,得到了不少利益,但她終究逃不過良心的譴責和法律的制裁。當一個人在做壞事時,等待著他的必然是罪惡的報應(yīng)。我們在生活中雖然也會有時受到一些挫折,但只要像三個火槍手那樣不怕艱難險阻,勇于向高難度挑戰(zhàn),就可以不斷進步,從中積累經(jīng)驗。我們要向三個火槍手學習,向困難挑戰(zhàn),用自己的力量打敗它,為自己贏得勝利。
在記憶的長河中,《三個火槍手》給我留下了難以抹滅的印象:它給了我無窮的啟示,同時也告訴我友誼是何等的珍貴。我相信,在成長的道路上,有《三個火槍手》的陪伴,我一定能越行越遠!
三個火槍手讀后感600字初一(篇2)
宋真宗寫過《勸學文》,這本書曾經(jīng)說過”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我讀過印象最深的書就是大仲馬寫過的《三個火槍手》,這本書反映了17世紀的法國,政治者爭權(quán)奪利的斗爭。
作者大仲馬是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自學成才,他一生主要以小說和劇作著稱于世。大仲馬非常同情低階級的人民,同時也很痛恨仗著權(quán)勢欺壓人民的貴族。
《三個火槍手》這本書中,主人公達達尼昂為了保家衛(wèi)國不得不奔赴戰(zhàn)場,達達尼昂于18歲那年奔赴巴黎參加由路易十三組建的火槍隊,為了希望實現(xiàn)他一生的夢想。他野心與俠義共存,他聰明機智的頭腦,使得他成為了故事的主角,推動著故事的發(fā)展。
達達尼昂還有三個生死之交的兄弟,其中一個阿多斯,他英勇、沉著冷靜,外表高雅。另一個兄弟就是阿拉宓斯,他心機是最大的,他的外貌就如女人一樣,同時他也非常在意儀容,暗中他是一個情圣,三兄弟中最后一個就是波爾多斯,他的性格完全和他們相反,他的性格中愛慕虛榮、貪財,卻又充滿了天真。
這本書主要體現(xiàn)了,達達尼昂和他的三個生死兄弟勇敢、堅強的抵抗黎塞的重重阻礙,并且揭發(fā)他的陰謀,
他們做什么都會一起做出決定,從不單獨行動。不管是槍林彈雨,還是明知有危險但還是要去,每一個人都毫無怨言。
莎士比亞曾經(jīng)說過“朋友間必須是患難相濟,那才能說得上真正友誼。”這本書中看出達達尼昂和他的兄弟完全是親如手足。
三個火槍手讀后感600字初一(篇3)
這是一部世界名著, 作者大仲馬是一位中國讀者都非常熟悉的外國作家之一。《三個火槍手》是以法國當時的歷史為背景來描述了小說中的主人公的冒險奇遇。
《三個火槍手》中的故事曲折離奇,情節(jié)跌蕩起伏,扣人心弦。不僅使讀者跟隨書中的故事一起喜怒哀樂。它主要描述了一位年輕的小伙子達爾達尼央為了追求心中的夢想,帶著父親給的三個禮物來到巴黎,年輕高傲的他由于種種誤會得罪了三個了不起的火槍手。處事老練嫉惡如仇的“冷面殺手”阿多斯;頭腦簡單大膽魯莽的波爾多斯;和舉止文雅風度翩翩的“美男子”阿拉密斯,他們由不打不相識到最后成為莫逆之交的好朋友。四個性格迥然不同的人緊緊團結(jié)在一起為了國王和王后的利益,不惜冒著自己的生命危險粉碎了紅衣教主一個又一個陰謀,爭取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達爾達尼央也憑借著自己的勇敢機智,見義勇為的精神最終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名真正的火槍手。
作者把他們的友情,忠誠和正義感通過一個個故事描述得淋漓盡致。從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和學到了很多,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都需要朋友。但是真正的朋友是不會把友誼只掛在嘴上,而是彼此為對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故事的最后四個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還是各奔東西,只留下達爾達尼央一個人,多少有一點點悲劇性。但是他們那種敢打敢拼,團結(jié)友愛,遇到困難決不退縮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
三個火槍手讀后感600字初一(篇4)
對我影響最大的一位外國作家是大仲馬。早在大學時代我就看過我能夠找到的所有他的作品,當然是中譯本。《三個火槍手》這本書更是作為床頭書在寢室放了很久,直到過了借閱期才戀戀不舍地歸還,第二年又借出來一次。
法國的金庸——這是比較直觀的形容。按照先后與文學史上的地位,或者應(yīng)該說,金庸是中國的大仲馬。讀他的書是相當愉快的經(jīng)歷: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輕松幽默的對白,疏密相間的場景描寫,還有讓人快活的人物。沒有沉重的哲學思考,沒有刻意要反映的歷史與現(xiàn)實,就是講一個有趣故事。在這一點上,他比金庸更加純粹。小說=好故事這個觀念,就是他最先帶給我的。
這也是大仲馬被很多人不屑的理由,盡管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也曾津津有味地捧讀過《基督山伯爵》。毫無價值的通俗小說——我所尊敬的一位朋友這樣評價過。但并不妨礙我自己的喜歡,總而言之,我就適合這一類粗淺讀物。
金庸自己也曾提到大仲馬,我記憶中大概有兩處,一是說到《俠隱記》(《三個火槍手》或《三劍客》的舊譯),二是復(fù)述了大仲馬的名言:歷史是用來掛小說的鉤子。可以看出他的確受到了這位法國作家的影響,《鹿鼎記》中周旋于皇室與天地會之間的韋小寶,有達達尼昂的影子;而《連城訣》里牢獄一段,明顯承襲了基督山伯爵中的描寫。不同的是,金庸的作品更加社會化,有隱含其中的政治觀點,大仲馬則要輕松得多,誠如他所言,歷史與觀點只是鉤子,故事與人物才是最重要的。
說到這里大約就要提到中國與法國不同的民族特點。宗法制度下的大一統(tǒng)的中國,歷史與社會的大背景無處不在;相對而言法國盡管也經(jīng)歷了集權(quán)時代,卻始終保留了注重自由與尊嚴的騎士傳統(tǒng)和市民精神。最周密最黑暗的宮廷陰謀,也可以用一種輕松有趣的筆法來描寫,并沒有什么必須要為之犧牲的主義,自由、愛情、友情才是最重要的。
和多數(shù)人不一樣,大仲馬的小說里最喜三劍客,其次瑪戈王后,基督山伯爵倒不是很喜歡。三劍客最讓人動心的是友情,瑪戈王后則是愛情,收藏斷頭臺上愛人頭顱的情節(jié)在《紅與黑》中曾被提到并效法。鐵面人的故事被一再拍成電影,對歷史出人意料又絲絲入扣的假想令人拍案叫絕,此外還有那些充滿機智以及不動聲色冷幽默的對話,每部小說中都可以找到讓人哈哈大笑的細節(jié)。
不得不說中國的翻譯出版事業(yè)實在太滯后。大仲馬的小說,國內(nèi)翻譯過來只有寥寥幾部,而且很少再版。就連三部曲,除了三劍客之外,后兩部也難覓芳蹤。前一段時間無意中在書店看到《二十年后》,趕緊買下來,《布拉熱隆子爵》卻遍尋不得。不能理解的是,為何要將同一部書翻來覆去作出無數(shù)譯本,卻不考慮尋找更多的書源?是保守偷懶的心態(tài)還是引進的限制?在我,還是希望這位擁有世界最多讀者群的作家能夠更多被介紹到中國來。
寫完之后,在網(wǎng)上找到一段金庸與池田大作的對話,其中一段:“《俠隱記》一書對我一生影響極大,我之寫武俠小說,可說是受了此書的啟發(fā)。法國政府授我騎士團榮譽勛章時,法國駐香港總領(lǐng)事Gilles Chouraqui先生在贊詞中稱譽我是‘中國的大仲馬。我感到十分欣喜,雖然是殊不敢當,但我所寫的小說,的確是追隨于大仲馬的風格。在所有中外作家中,我最喜歡的的確是大仲馬,而且是以十二三歲時開始喜歡,直到如今,從不變心。”
如此說來,金庸果然是大仲馬的追隨者。看到我所喜愛的作者如此褒揚另一位,真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啊。
三個火槍手讀后感600字初一(篇5)
該小說以路易十三時期的法國宮廷為背景,描述年輕的男主人公達達尼昂遠離家鄉(xiāng),來到巴黎,在國家的火槍隊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的故事。作品主人公達達尼昂出于正義,與他的好友三個火槍手為解救王后沖破大主教所設(shè)下的重重羅網(wǎng),最終保全了王后的名譽。達達尼昂和三個火槍手的冒險經(jīng)歷,在仲馬的筆下栩栩如生,生動曲折,引人入勝。
作者把許多既有密切聯(lián)系而又獨立成章的小故事編織在一起,如白金漢和王后的愛情、阿多斯的不幸婚姻、費爾頓的受騙上當、達達尼昂和米拉迪的糾葛……使它們組合成一個完整的驚心動魄的事件,這本書塑造了一系列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
達達尼昂的機智勇敢、重朋友之情,阿托斯的處事老練、嫉惡如仇,波托斯的粗魯莽撞、愛慕虛榮,阿拉米斯的舉止文雅、靈活善變,米萊狄的年輕美貌、心狠手辣,紅衣主教的深不可測、陰險奸詐,博納希厄太太的純真善良以及她丈夫的愚昧可笑的性格都活生生地躍然于紙上。表現(xiàn)得恰到好處,淋漓盡致,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向人們展示了當時法國社會的宏偉畫卷。
阿多斯、波爾多斯、阿拉密斯和達達尼昂是忠誠的朋友,他們意氣相投,合作默契,相互之間可以為對方付出生命。“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他們的箴言。他們是友誼、青春、膽略的象征。整本書在揭露當時社會的動蕩和一系列問題中,也很好地詮釋了四個人出生入死的真摯友誼。在刀光劍影中,大仲馬的火槍手傳奇演繹著善良與邪惡,忠誠與背叛的永恒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