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朝花夕拾讀后感600字
俗話說“筆下的文字最能體現(xiàn)他的一切。”《朝花夕拾》作為他的代表作,尤其是在不同時期的作品,更能感受他的所有。
驚嘆于他對人物的把握和細致入微的描寫;感嘆于他對故人,對故鄉(xiāng)的細膩情感;驚訝于他敢于改變,堅持白話的勇敢,欣喜于他對事物獨特的見解與面對事物先出他人一步的敏感……一點一滴都在《朝花夕拾》中表現(xiàn)無疑。
對于大家當時都十分熱衷的《24孝圖》,他沒有盲目追隨,而是對于整個故事都點出他的荒謬,字字在理。長時間的流傳,肯定有人發(fā)現(xiàn)它的不合理,但無人點破他的勇敢在此展露無遺。
他不但有著有什么說什么的男子氣概,也有著不遜于女子的情感。對于父親,他有小小的遺憾;對于阿長與山海經(jīng),他由誤會,不喜到釋然,祝福;對于藤野先生,他有著感激,感恩……
他有著鮮明的情感,如詩人的細膩;有著強烈的愛國,如革命者的剛烈;有著極好的文筆,如作家的善于表達。魯迅集詩人,革命者,作家的身份于一身,“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有正面的生死觀,憂樂觀,不愧為一代偉人!
名著朝花夕拾讀后感600字(精選篇2)
讀了《朝花夕拾》,我看到了魯迅的生活,我認識了魯迅。
《朝花夕拾》是作者“記憶里抄出來的”,全部是寫魯迅的真實生活。作者用凝練的筆法,摘取那些深藏在記憶里的難忘的生活片段加以描述,人物形象鮮明生動,生活氣息濃厚。
《朝花夕拾》是一部回憶性散文的結(jié)集。《狗、貓、鼠》表述了作者對貓的厭惡和仇恨,《阿長與山海經(jīng)》體現(xiàn)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懷念,《二十四孝圖》批判了封建孝道觀念。還有表現(xiàn)封建家長制陰影的《五猖會》,描繪迷信傳說中的勾魂使者的《無常》,寫先生壽鏡吾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者攝取了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以小見大,寫出了人物的神韻,寫出了事物的本質(zhì)。
作者給人們留下了一幅幅色彩鮮明,濃淡相宜的風俗畫和世態(tài)畫,字里行間無不滲透著作者深切的人生感悟和對中國社會生活、中國國民精神的解剖。文中記敘雜夾著議論,或諷刺,或針砭時事,或評述生活和人物。作者賦予了所記敘的生活現(xiàn)象和人物以新的視點,因而化腐朽為神奇,由平凡見哲理,從特殊到一般。同時,《朝花夕拾》中有深邃的感情。雖然不是抒情散文,卻時時使人感到一種“熱到發(fā)冷”的感情流貫于作品中,讓讀者讀出了真情實感。
文章寥寥數(shù)筆,刻畫出了不同人物的獨特性格。長媽媽的淳樸善良,辛亥革命失敗后范愛農(nóng)的苦悶和放浪,方正質(zhì)樸的先生壽鏡吾,正直、熱情、誨人不倦的藤野先生,具有人情味兒的虛幻人物——鬼五常……
文章以優(yōu)美的語言、深沉熱烈的感情回憶了作者從兒時到辛亥革命時期的生活片段,側(cè)面描繪了當時中國的社會景象。
《朝花夕拾》批判了封建思想,展現(xiàn)了兒童天真活潑、熱愛自然的天性。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和具有說服力的議論,以及清新自然、樸實厚重的語言,讓我覺得讀起來真切感人。
名著朝花夕拾讀后感600字(精選篇3)
這個周末,我把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閱讀完畢。
《朝花夕拾》是一本回憶性的散文集,共十篇。合上書,閉上眼睛,腦中不自主浮現(xiàn)出《藤野先生》這篇文章。
《藤野先生》主要講述了魯迅去日本留學期間與藤野先生的交往。通過兩個事件,魯迅棄醫(yī)從文,與藤野先生依依惜別的情景,令我印象深刻。它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尊敬與懷念,對國家的擔憂與熱愛。
藤野先生是一個不拘小節(jié),生活簡樸,關(guān)心學生的人。從“將走的前幾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給我一張照相,后面寫著兩個字道:”惜別“,還說希望將我的也送他。”這句話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對魯迅離開的不舍之情。又從“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這句話中讀出了魯迅對看見國人這樣做法的無奈嘆息,也覺魯迅此時的內(nèi)心也在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之后棄醫(yī)從文做鋪墊。當我看到“有時我常常想:他的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y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shù),就是希望新的醫(yī)學傳到中國去。”時,真的由衷崇敬他。
透過這本書,我仿佛看到了千萬中國人在那樣動蕩的社會,在異國他鄉(xiāng)受盡侮辱、排擠。而魯迅也因此棄醫(yī)從文,用筆作為他的武器,揭露社會黑暗。我們的民族魂——魯迅,這也使我佩服。
可見,我們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須要珍惜。而且,我們也需向魯迅學習這種崇高精神。
看完這本書,我暗暗想:為了我們更好的明天,好好奮斗吧!
名著朝花夕拾讀后感600字(精選篇4)
在暖暖的陽光下,與清晨的露珠相伴,我手捧一本《朝花夕拾》,讀著,想著,真是十分愜意。
這是魯迅的一部回憶性散文集,收錄了他記敘自己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成長歷程的散文。初讀之,令我感觸最深的是《狗﹒貓﹒鼠》和《五猖會》。
《狗﹒貓﹒鼠》中,魯迅的仇貓引人沉思。貓這個溫順的小動物有什么可仇的呢?與其說是仇貓不如說是仇貓一樣的人。貓凡捕食了雀鼠,總會盡情地玩弄,待玩厭了才將其吃掉。這不正與現(xiàn)實生活中某些人頗為相似嗎?不僅以大欺小,毫不善待弱者,而且看到別人受欺負,還幸災樂禍,甚至助紂為虐。魯迅以他犀利的眼光發(fā)現(xiàn)了社會風氣和個人修養(yǎng)上存在著的問題。
其次,貓和獅、虎同族,卻有一副媚態(tài)。既做了貓就要做到最好,貓也是有潛力的,有成為獅、虎的潛力的,但是它不想也不敢沖,就像有些人,安享于當下的生活,日益頹廢,潛力最終消散在不求上進的心下。
再次,貓總是成群地嗥叫,惹人心煩。孰不知叫也是貴精不貴多呀,公雞一日只需在早晨叫一回便博得世人稱贊,而有些和鳥兒叫整整一天一夏也無人理睬。我們?nèi)苏f話不亦是如此?既然說就要言之有物,說廢話不僅浪費時間還惹人煩。
《五猖會》一文中,則通過描寫魯迅小時候在看廟會前被父親“要挾”背《鑒略》,表現(xiàn)了孩子在父母毫不大顧及自己心理時的無奈與厭煩,含蓄地批判了當時中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們。即使到了現(xiàn)在,這類父母仍是屢見不鮮啊,以“都是為了你好”為借口,將各種枯燥的“寶典”與補習班強塞進孩子本應快樂的童年。我忽然慶幸起自己的父母還是相對開明的,相較于魯迅,我的童年要快樂自由得多了。我覺得,讓孩子在學中玩,玩中學,不失是一種好的教育方法。
時光流轉(zhuǎn),唯有經(jīng)典不退色,相信重溫它,我對我已經(jīng)逝去的童年、即將到來的青春也會有新的感悟,新的期待。莫做貓般的人,珍惜當下快樂,姑且算作我從這經(jīng)典中擷取到的芳華吧。
名著朝花夕拾讀后感600字(精選篇5)
魯迅的《朝花夕拾》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才能知作者心的書,我讀了很多遍,直到今天合上書本,才終于對其中幾篇有所領(lǐng)悟。《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應該快樂美麗的童年,因為籠罩在那個封建社會,時不時透出些迂腐的氣息,所以魯迅以看似溫情的語言,激烈地批判著那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給我印象頗深的是《藤野先生》這篇文章。文章回憶魯迅在仙臺留學時期的生活,記敘了魯迅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的過程和對他的懷念。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自然是低能兒……”看到這句話,我的心像是被鋒利的刀子狠狠地刺了一下。那個年代是中國歷史上屈辱的歲月,專制皇權(quán)高度加強,國家日漸閉關(guān)鎖國,西方列強強迫中國打開大門并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國民在封建思想的束縛下已經(jīng)沒有了分辨是非的判斷能力。戊戌變法失敗后,戊戌六君子被處死,周圍圍觀的人群拍手叫好,殊不知這六個偉大的人正是為了自己而死。書中魯迅提到看電影看到中國人見到自己的同胞被外國人處死竟和日本人一起歡呼,這些思想麻木的中國人令我們痛心。
為了挽救中國人民,也為了拯救祖國,魯迅毅然棄醫(yī)從文。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雜志上發(fā)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文《狂人日記》,它通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專制的歷史痛斥為“吃人”的歷史,向沉滯落后的中國社會發(fā)出了“從來如此,便對么?”的嚴厲質(zhì)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魯迅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不顧外界打擊,為了讓國民清醒過來,寫出了一篇又一篇寓意深刻的文章,流傳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