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后感600字
《邊城》也同樣是一部風俗文化小說,是沈從文濃郁的懷鄉情結的藝術結晶。小說的前三章便集中筆力描繪湘西的風物景觀和風俗習慣,幽碧的遠山,清澈的溪水,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河里上下行的船只,河邊的吊腳樓,原始古樸的碾場等等湘西特有的山水風物,以及端午賽龍舟,捉鴨子比賽和男女對歌定情等風俗,都展現了湘西人民質樸的生活。
正如沈從文先生一直強調自己是鄉下人一般,他用鄉下人的筆觸,寫下了一部屬于鄉下人的史詩。
邊城讀后感600字篇2
邊城,描繪在黃永玉的色彩里;邊城,甜美在宋祖英的民謠里;邊城,生動在沈從文的墨香里。風景綺麗,美不勝收。
邊城,美在青山碧水的風景里。蓬蓬鼓聲掠水越山到了渡船頭,到了清澈空靈的沱江河畔,到了我心中那心馳神往的地方。一座座土家吊腳樓在邊城煙雨中巍然而立,一首首月琴之曲在夜色笙歌張飄渺而出,一艘艘小船在祖父的漿聲里游蕩于青山碧水之間,朦朦朧朧的河面之上,還有幾只潔白如雪的白鴨在水面上漂浮著,為邊城的美增添了幾分動感的氣息。
邊城,美在古樸和樂的風俗里。一個個民俗的節日風俗,皆在這遠離世俗喧囂的小城里被完美地保留下來。這里有與民同樂的戍軍長官,有善于泅水的人們,有在水面上肆意追趕鴨子的鄉親,有泅水劃船的好選手天保、儺送。小山村河街間,凡逢節日時候,便變成了一片繁華熱鬧的海洋。明朗的天氣里,鼓聲蓬蓬地響著。古樸和樂之美,大概皆凝聚在潭中劃著的朱色長船里,浮動在剛剛漲過的泛著翠綠色的龍船水面上,潛入到河邊人們認真凝視的眼眸里。
邊城,美在淳樸善良的人情里。有為翠翠點燈引路的好心人,有拒絕多收擺渡錢的老爺爺,有“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人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鄉親,還有為愛堅持等待的翠翠,“生生等你,死死等你,等一城煙雨,只為你;渡一世情緣,只和你?!鼻饺f水窮盡,萋萋芳草荒蕪,美麗而執著的等待,還在繼續。
青山依舊,綠水東流,變的只是那人、那時、那情。生活仍在繼續,或許本身就注定一個無言的結局。其實,結局已不重要,令人回味的是那不能稱之為過程的過程——可喜,可愛,可恨,可戀。
邊城讀后感600字篇3
從河的這岸渡到那岸,從城的這頭走到那頭,將歌從這山唱到那山,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
讀邊城,像是被沈先生的文字拉著、拽著浸入小鄉的夢中。美滋滋的,飄飄然的,邊城的夢,小鄉的人,我們的生活,兜兜轉轉、相互交織......
書中的小城,依山傍水,湖泊,篷船,城墻,吊腳樓......茶峒帶著它獨有的松散愜意與慵懶進入我們的眼簾,婦人,戎兵,纖夫,紅薯,扁擔......這是那些以前有的,現在未來也必然所有的,擔著我們生活的點滴,擔著我們生活的希望。這生活在小城中的人,在那樣日子里,同我們一樣,隱隱約約的有著對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
城外的河街又是另外一番光景。酒樓,雜貨鋪,茶館,不僅粉飾了河街的素面,給人們的生活也平添了許多點綴。這里的人們平常、甚至庸俗,婦女將自己的感情封于男人身上,將自己的愛憎揉進了生活中,滲入血液,這是小城人們的淳樸與憧憬。
城內的天保與儺送,城外的翠翠,因那些廟會結下了不可了斷的緣。有情有義的城,是素淡不輕粉飾而又耀著光輝的城,那城太過理想離我們太遙遠。
我們重新聽起這首歌,歌中唱著翠翠,唱著儺送,唱著河,唱著船,唱著美好的愛情和淳樸的生活。懷著對美好愛情憧憬的翠翠與爺爺進城去看廟會,在那晚,翠翠找不到爺爺,在河頭遇到了儺送,小伙子邀翠翠到自家的茶館里,翠翠以為是傳言中那誘人的壞人,拒絕了,但那人卻在她心里打翻了五味瓶。一連幾日,山的那頭有歌聲傳來,翠翠輕輕地把靈魂浮起,看天上的星星,卻轉瞬即逝......
以后的那些日子里,我想翠翠大概常想起儺送在河那岸的歌聲。而其中不清不楚的曖昧讓天保帶著迷惑逝世,在河的災難中,在水的蕩滌里,使爺爺帶著不安讓小蛆吃掉了,所有的一切頭也不回的走離了故事。只是、只是在冬天又修好了那個白塔,只是,一切都成為過往。在邊城里,美好的事物自己是有歸屬的。天保走了以后,儺送也消失了蹤跡,遠去的,遠去的是背影還是歌?是人還是情......其實,什么也未曾走遠,什么也未曾離開,他們都還在城內,只是分隔在河兩側,他們只是生命中的匆匆過客,在彼此的生活中匆匆走過。但正如作者所言,一切都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最終難免產生了悲劇。
一切都仿佛是個夢,從昨日到今日,夢醒了,兩手空空,只留下了記憶,邊城帶著素淡的光輝,質樸中自有其蘊藉,雋永之致是可觸碰的回憶。
從河的那岸再渡到這岸,從城的那頭再走到這頭,將歌從那山再唱到這山,那人也許“明天”會來。邊城的夢,小鄉的人,我們的生活未完待續......
邊城讀后感600字篇4
"那條河水便是歷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與沅水匯流后,便略顯渾濁,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可清澈見底。深潭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里,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長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這便是《邊城》里的湘西,這便是湘西的山和水,清爽爽,秀幽幽。
《邊城》是一幅清新、自然、秀麗的鄉土山水畫。山水唯美,鄉土中孕生的故事純粹。然而它最不缺的便是彌漫始終的悲涼氣氛,悠悠散發于美得如夢如幻的湘西世界。
故事以兩個青年的愛情為主線,貫穿了沅水邊小城茶峒里的種種人事和自然。沒有刻意的精雕細琢,文字淡雅而釋然,卻在字里行間映射出了湘西柔美而濕潤的景色,那是傳統價值尚存,人與人之間保持著恰當好處的距離,純粹的近乎完美。然,悲劇便是將美的東西撕毀給人看。于是沈從文用極美的文筆寫下了一個極大的悲哀。所以能讓翠翠夢中漂浮起來的歌聲在那一夜之后再也沒有響起,大佬落入漩渦后再也沒有回來,二佬下了桃園踏上了一條不知歸期的路,爺爺在雷雨交加的夜晚郁郁離開人世,藏在翠翠心頭的愛終究只是陷入了也許永遠沒有盡頭的等待——"也許那個人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
小山城里眾人的悲劇在于他們是自然的,他們只能有一種自然的符合人性的人生發展模式。因為愛而導致的自然與人的沖突的命運悲劇,有一種淡然而深刻的悲劇美。"黃昏照樣的溫柔、美麗、平靜。但一個人若體念到這個當前一切時,也就照樣的在這黃昏中會有點兒薄薄的凄涼。"倘若這黃昏不美也罷,可偏偏由于它是美的,卻已是黃昏,稍縱即逝。
"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蘊藏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后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在沈從文贊美故土清新的人事、自然時,就已包容著他獨特的悲劇意蘊,傳達出這位湘西之子對生命價值和人生意義最本真的審美和藝術關照。簡樸的受偶然的命運支配的人生形式盡管帶有悲劇性,但仍不失為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形式。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美與悲的交融纏綿展現的是更深刻的人生,恰似我們的生活,總有一些美好的瞬間,也有一些無法彌補的遺憾。生活本身就是不完美的,但正是由于這種不完美,才顯示出生活本身的美好。熱愛生活,積極對待生命中的美,也用樂觀的心態看待遺憾,這才是生命的意義。
邊城讀后感600字篇5
《邊城》敘述的是湘西小鎮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涼”。
小說敘述了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朧而了無結局的愛情。但愛情卻不是小說要表現的全部。翠翠是母親與一個士兵的私生子,父母都認為這是不道德的,更是無望的愛情自我懲罰而先后離開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就只有爺爺,渡船,黃狗。
作者用平淡的語言淡化了翠翠與爺爺孤獨清貧的生活,卻盡量展現他們與自然和鄉人的和諧關系。這也是那艱苦生活中的一種美。
然而作者在為我們描繪著人與自然相處得相融、優美和諧時,卻無法不體味到爺爺和翠翠這一老一小單純生活中的孤單與悲涼。“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栲下,看天空被夕陽染成桃花色的薄云,”聽著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是一種少女春情初萌而又茫然無依,說不清道不明的凄楚與憂郁。
翠翠愛情的悲劇,并不具有戲劇性,一切尚未發生就已消失不見,就像生活中許多失之交臂的事情,爺爺的木訥和猶豫,源于沒有“碾坊”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而船總順順對爺爺的誤解,無意中揭示了一個深邃的哲學命題——人在根本上是無法溝通的。翠翠與大老,二老還未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愛情,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和爺爺的離世,迅速將一個妙齡少女朦朧的幸福夢幻擊碎。
而他們卻是那樣的美好。二老為了純真的愛情,寧愿放棄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選擇渡船,大老則寧愿犧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愛情,他們都胸懷寬廣,光明磊落。
而這般對鄉情世態的敘寫,對鄉土的感情,對生命的愛,總是令人憂愁。這是一種理想的“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然而它們卻不僅僅是“優美”,也有人在命運的面前的無助與無奈的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