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簡史大學讀后感600字
宇宙是無限寬廣的,我們看不到它的邊際,我們生活在如此龐大的環境中,在這個環境中,究竟還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原來的整個宇宙都擠壓成一點,那是宇宙的密度和時空曲率都是無限大,那是大爆炸的時刻,大爆炸后宇宙膨脹帶可以使溫度達到約100億攝氏度。又過了99秒后,宇宙的溫度降到10億攝氏度,產生了一些元素,之后宇宙僅僅繼續膨脹,漸漸的形成了星系、恒星等等。
先來介紹一下廣義相對論:它是愛因斯坦于1920_年以幾何語言建立而成的引力理論,統合了狹義相對論和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將引力改描述成因時空中的物質與能量而彎曲的時空,以取代傳統對于引力是一種力的看法。
我們的這個世界是一個彎曲的空間,幾何平面是一個二維的平坦空間,在它上面的測地線是直線,而地球的表面是一個二維的彎曲空間。假如你開飛機從紐約到馬德里,如果一直向東開,你一共要飛行3707英里,而如果你沿著彎曲一點的路線飛:先往東北方向飛,再轉向向東飛,最后再轉為向東北方向飛,而這一共只飛了3605英里,比筆直向東飛少了102英里,這是因為在地圖上看到的路線是被拉直的實際上它并不是“筆直”飛的。
既然我們這是一個彎曲的空間,那么我們在宇宙中可以找到到其他星球的捷徑嗎?
1935年,愛因斯坦和納珍?羅森指出有蟲洞的東西存在,但他只能維持很短的時間,宇宙飛船來不及穿越,如果來的及穿越,就有可能進行時空旅行。蟲洞對我們對研究外面的星球有著重要的意義,幫助我們減少時間,不然的話,我們還沒打那個星球就在飛船上死去了。
我覺得時空旅行應該是一個假設,只有當一個物體達到光速或接近光速才有可能實現,而我們目前的水平達到光速實在是比登上水星都難,說不定我們以后能發明一個讓物體達到光速的機器。但假如真的可以時光旅行,為什么未來的人類沒有一個帶我們這個時代旅行呢?難道誰外星人真的就是我們未來的樣子?空間旅行現在是不可能的了,我們還是想一想怎么才能比別人的時間過得慢呢?
時間的流逝快慢和人在地面的高度有關,根據廣義相對論來說,時間在距離地球表面越近的地方運動的越慢,所以假如有兩個同時出生的男孩,不考慮其他因素,把第一個放到山上養,第二個放到平原上養,那么第一個男孩會比第二個老的更快。
宇宙真的是太奇妙了,科學家竟然發現了這么多不可思議的現象,但是還需要我們以后去更好的證實它們。宇宙的奧秘還有很多很多等著我們去發現呢,讓我們一起好好學習,準備好為未來的科學事業奮斗!
時間簡史大學讀后感600字【篇2】
課余時間,我饒有興趣的簡讀了一本暢銷全世界的科學著作—《時間簡史》,其作者是當代著名的宇宙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這本科學著作可以說的上是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結合的最完美的一本書,出這點之外,此書還詳細的闡述了黑洞效應和大爆炸及宇宙奇點問題。
倘若這本書以數學公式、證明過程和科學術語為主,那么我認為它不可能這么暢銷全世界。這本書正是以它通俗的語言文字、幽默的插圖、強有力的論證過程和獨特的思維方式將讀者帶入廣漠無垠的宇宙,去體會黑洞邊緣的神秘,去感受大爆炸的壯闊,發人思考,引人入勝。
《時間簡史》的重點就是概述黑洞和宇宙奇點大爆炸理論,它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開始一步一步的探討,補充了廣義相對論中的一些不足。作者認為宇宙是從一個密度、時空曲率無限大的奇點通過大爆炸而開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質的溫度非常高。在隨后過去的一秒鐘中,宇宙的溫度急劇下降,下降到大約100億攝氏度,于此同時也在不斷地膨脹,就使得正電子和反電子(帶正電荷的電子)互相碰撞以此湮滅,并釋放出大量光粒子,來維護宇宙的平衡。到了后來,得以有強力的作用從而使物質不斷聚攏,聚攏,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際物質。我們的地球,也是通過這樣的物質聚攏才形成的。
而書中的另一偉大成就是對黑洞的研究,黑洞最開始是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一書中作出的一個預測,他假設如果存在一空間的曲率非常大,物體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連光也不能逃離這樣的空間。那么這樣的空間可以稱之為“黑洞”。但他認為既然連光也不能逃離黑洞,那么我們也無法觀測到它,它名副其實是一個非常黑的洞。但霍金結合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后提出:黑洞其實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還有這很高的溫度。正因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滅了,所以我們很難觀測到它。黑洞以極高的速度放射能量,當能量耗盡時則會向宇宙大爆炸那樣從一個奇點發生強烈的爆炸,并在宇宙中消亡。
從這本書中我不僅獨到的是宇宙物理知識,我還讀到了一種敢于同命運抗爭,頑強不屈和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眾所周知,霍金出這本書時已是全身癱瘓,可以活動的僅是3只手指。在這樣的條件下他憑著那充滿智慧與知識的大腦,毅然對宇宙發出思索,對真理發出挑戰。最后他成功了,出版了這傲然屹立于科學文獻之林的偉大著作。讀完此書我受益匪淺,我學到的東西遠遠不止那些,而更多的精華還有待于我更深一步的閱讀,更深一步的探索。最后我引用牛頓的一句話來結尾:“我不知道世人怎樣看待我。我只覺得自己好像是在海邊玩水的小孩,偶爾是到美麗的貝殼,就高興不已。但面對真理的浩瀚大海,我仍茫然不知”
時間簡史大學讀后感600字【篇3】
突發奇想,想挑戰自己。我竟然從長長的書架上取下了這本《時間簡史》。一扇通向宇宙奧秘的窗戶隨之向我打開。
史蒂夫·霍金,那個在輪椅上以一種奇怪姿勢坐著,身體只有極少部分可以動的男人,卻在思考著我們的宇宙。
在他之前,還有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伽利略、亞里士多德……
人們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去認識這個宇宙,盡管我們對于這個宇宙來說甚至連大海里的一滴水都算不上。
這本書給我的感慨不僅僅是驚訝于宇宙的神奇,還發現了自己的渺小。平時對物理數學不屑一顧的我從翻開書的第一頁就碰了釘子。
我臣服于他們天馬行空但卻又切合實際的猜想。
舉個例子,你也許從沒思考過速度這個問題,至少是深入地思考過。以下是一個簡單的猜想。
在一列飛馳火車上打乒乓球,假設擊球者為觀察者A,他向另一個球手擊出球的速度假設是10km/h。這便是觀察者A看見的速度。假若這是鐵軌旁站著一個人,假設為觀察者B,而且這時火車的速度為80km/h,那么觀察者B看到的速度又是多少呢?顯而易見是90km/h。那么這是否意味著,不同的觀察者對物體的速度的感知是不同的!而且對那個物體本身并沒有改變什么,我們甚至可以看遠些!地球也在自轉和圍繞太陽公轉,那么那個顆球的速度對于一個在月亮上的觀察者C來說又是多少呢?也許會比音速還快得多呢!速度到底究竟取決于什么呢?
不得不說,世界很神奇,而這些科學家卻更為厲害,從這些平常的事件中發現神奇。
也許你會覺得有些糊涂了現在。
不過還有更玄的呢!
在眾多科幻電影、圖片中,黑洞都被幻想成了一個洞,但事實并非如此。我覺得黑洞依然是一個球狀的,是質量無比大,密度無比大的球狀,那是恒星的最終結局,并且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物體的引力由它的質量和密度決定。對于恒星坍縮而成的黑洞那么它的引力自然是無比的大!
更恐怖的是,光是被人們看作粒子或者波,所以光同樣也會受到引力的吸引,所以在黑洞連光也無法逃逸,會被強大的引力吸想黑洞。
這篇我覺得根本算不上是讀后干,我只是想把我說的一點點寫出來,甚至還有許多是錯的。
現在每當我翻開《時間簡史》我都會_一次我的觀點,感覺在接受一次洗禮,人類智慧的洗禮!
時間簡史大學讀后感600字【篇4】
宇宙是無限的,所以存在著許多的奧秘。《時間簡史》這本書便向我們闡述了宇宙的奧秘。作者在書中探討了許多深奧并令人生畏的主題。其實,要想讀懂這本書,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
讀了這本書不僅讓我明白了宇宙是怎樣的,還讓我明白了空間,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在愛因斯坦以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絕對的。愛因斯坦所創立的相對論則告訴人們沒有絕對的事物,一切都是相對的。他曾用最短且最通俗易懂的話解釋過什么是相對論“如果你和你的朋友一起玩,不知不覺,你會發現時間過得很快,可你一個人在那里無聊,發呆,你會覺得時間過得非常慢”。就是這樣簡短的話勾起了我對科學的興趣。
讀了這本書后,我的腦子里便有許多疑問。宇宙有沒有大爆炸?宇宙是否曾經是一個無限小的點?到底廣義相對論準不準確?人類最遠能達到宇宙的什么地方?黑洞到底是什么樣的?難道光速真的是速度的極限以致黑洞是人們無法逾越的鴻溝?所有的問題都只能打上一個問號。但就是這些問號,深深地吸引著我,讓我沉陷在想象的世界。或許隨著科技的發展,將會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來,讓這些都成為已知的答案,一切都要交給時間。
這本書的作者更是讓我敬佩的人,就是被稱為“宇宙”的霍金,可是命運對霍金卻是那么殘酷。1963年,21歲的霍金在劍橋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不幸患上了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癥,不久就完全癱瘓了,被長期禁錮在輪椅上。1985年,霍金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被剝奪了說話的功能。他在輪椅上坐了40年,全身只有3根手指能正常活動,就這樣,他身殘志不殘,撰寫了《時間簡史》,讓更多的人愛上了科學!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個人只要肯努力,就沒有不成功的事情。一定要相信自己啊,加油。
時間簡史大學讀后感600字【篇5】
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這大概是斯蒂芬·威廉·霍金提出的最的問題了。
《時間簡史》中說“只有小孩才會不知輕重地問重要的問題,父母或老師仍然依慣例用聳肩膀或借助模糊回想起的宗教格言去回答這些問題的大部份”。此刻,我們正戲劇性地處于兩者之間,以大人的眼光觀察世界,卻以小孩的大腦思考問題。我們既是祖國的未來,又是民族的希望,因此更負有熱愛科學的責任。
愛科學,愛好奇。如果說小孩比大人多什么,那就是好奇。“好奇害死貓”這話并不適用于科學。相反,牛頓因好奇蘋果為何墜落而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好奇水為何會沸騰而改良蒸汽機;多普勒則是好奇火車從遠而近時汽笛聲變響,音調變尖所以發現多普勒效應。可以說,人類的每一項進步大都從好奇開始。所以,好奇是愛科學的前提。
愛科學,愛思索。試問全身癱瘓的霍金何以拿下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浩瀚宇宙在他心中建模,時間不過是他腦海中一座小小的沙漏。孔子也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這里不得不提本書中的一個方程,E=mc^2,E是能量,m是質量,c是光速。現在我這樣理解,人之所以有質量如此大的大腦,為的是用更快的思維速度,換得更多的思維能量。所以,思索是愛科學的中心。
愛科學,愛堅持。霍金的介紹自不必再多說,書中多次提到他擔任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卻只能年復一年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閱讀書籍;他卻自嘲般說“除了夠倒霉地得了盧伽雷即運動神經細胞的病外,我幾乎在其他每個方面都是幸運兒”。遙想當年,哥白尼堅持日心說被教會迫害,身為猶太人而四處流離的愛因斯坦,到今天仍與造物主搏斗的霍金,堅持是愛科學的關鍵。
愛科學,愛謙卑。《時間簡史》中一位老婦認為世界實際是大烏龜背上的平板,而科學家貝特郎·羅素并不反駁,而是很有教養地微笑著答道:“那么這只烏龜是站在什么上面的呢?”老婦人說,“不過,這是一只馱著一只一直馱下去的烏龜群啊!”一方面,貝特郎的謙遜使人尊敬;另一方面,我們人類不也總是自以為是地認為無所不曉么?霍金在書中《感謝》部分也打趣的說,“我必須承認,當我收到他長長的要修改的地方的清單時相當惱火”,但他最后也坦言“相信在他的酷使下,最終使這本書變得更好”。所以,謙卑是愛科學的要求。
“我們為何在此?我們從何而來?”
從古代的亞里士多德時期到今天,哲學依然沒有解決書中這兩個問題。不同的是,科學早已從亞里士多德時代的紙上談兵變為今日的用實踐檢驗真理。讓我們接過接力棒,使這兩個哲學上的問題成為科學上的問題,最終“答案會像我們認為地球繞著太陽運動那樣顯而易見——當然也可能像烏龜塔那般荒唐可笑”。不管怎樣,時間是的見證者。
誠然,無限的烏龜塔是不存在的,時間終會停止,我們終會老去,霍金也預言宇宙有終結的那天。
但我們那顆愛科學的心,永遠不會凋謝;腦海里的沙漏,永遠不會窮盡。
就讓這本《時間簡史》成為我們開始探索科學領域的奇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