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之死讀后感600字作文
但我認為楊修最后身首異處的主要原因并非上面這些小事,而是楊修參與了曹氏集團的權力之爭。試問哪一朝最高統治者喜歡別人來管自己的“家事”呢?從這個角度說,楊修的死是必然的。
處死楊修,是曹操無奈的選擇,而曹操因處死楊修而落了個“嫉賢妒能”的千古罵名。楊修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兇手!
楊修之死讀后感600字作文【篇2】
曾幾何時,我看到過這樣一個詞“過剛易折”,當時我不懂這個詞的含義,現在想來,這個詞放在楊修身上實在是合適不過了。
楊修思維敏捷,智謀過人,但他恃才放曠,狂妄輕率。在平常生活中不僅屢犯曹操忌諱,更是干涉了曹操選定繼承人的內政。所以最后被曹操以“惑亂軍心”的罪名斬首,這件事值得后人深思。
其實說到底,楊修的死在于他不懂得收斂鋒芒,而越王勾踐的性格卻與此大不相同。
在越國將要被滅國時,身為越王的勾踐有兩種不同的選擇:一是拼死守國,保全自己身為王的“榮耀”;二是忍辱負重,保全實力伺機復國。勾踐選擇了第二種,勾踐在吳國被吳王當作馬夫,受盡了羞辱。但是卻一直隱忍不發,最后終于滅了吳國。
相比之下,我十分欣賞勾踐的做法。這不僅保全了自己,也為將來越國復國埋下了成功的種子。勾踐極具聰明才智,他能復國的原因就在于懂得審時度勢,能把握何時含蓄內斂,何時鋒芒畢露的時機。
勾踐的臣子文種,又是和楊修相似的情況。文種和范蠡是助勾踐復國的有功之臣。在越國復國后,范蠡便發現了越王是只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人,便退隱江湖并給文種留下忠告:“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毕M材芗ち饔峦耍庠鈿⑸碇湥欢姆N一意孤行,不愿離去,最終被逼自刎。
楊修、文種兩人的死,令人唏噓不已,也同樣令人深思。在當今社會上,審時度勢也是一項職場法則,要知道“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太過鋒芒畢露便易遭人嫉恨,為人陷害,因此做事審時度勢是十分必要的。
楊修之死讀后感600字作文【篇3】
曹操的無奈,其實是對楊修這種性格的無奈。在《三國演義》中,楊修恃才放曠且鋒芒畢露而不懂得收斂,稍有機會,不管什么場合什么對象,便開始賣弄才華,以顯示自己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其中諸如“一盒酥”和“猜字謎”等事件,便是極好的佐證。然而對于這些,老謀深算的曹操并不欣賞,每次都“雖喜笑,然而心惡之”。寫到這里,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曹操嫉妒楊修才華,其實這只是一種十分膚淺的表面現象。因為對于大政治家曹操來說,他在臣僚們面前的`每一個舉動,都有其潛在的政治目的。就拿“一盒酥”“猜字謎”事件來說吧,在我看來,表面上是曹操和臣僚們的游戲之作,但事實并非如此,因為這些游戲都具有很強的政治試探性。老謀深算的曹操,想從中看看出臣僚們對自己的心思了解多少,明白多少,這對于曹操來說非常重要,如果一個人的所思所想全部被別人看破,那么這個人就失去了其價值,而楊修想靠才華領取政治資本,卻犯了曹操的大忌,所以他為自己的慘局,埋下了禍根。
但我認為楊修最后身首異處的主要原因并非上面這些小事,而是楊修參與了曹氏集團的權力之爭。試問哪一朝最高統治者喜歡別人來管自己的“家事”呢?從這個角度說,楊修的死是必然的。
處死楊修,是曹操無奈的選擇,而曹操因處死楊修而落了個“嫉賢妒能”的千古罵名。楊修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兇手。
楊修之死讀后感600字作文【篇4】
讀罷《楊修之死》,掩卷沉思,心中不禁升起疑團:修之過?操之過?思之良久,才恍然大悟:修之過也。
楊修之過,一曰賣弄才華,鋒芒太露。楊修確實學識淵博,才華過人。但是綜觀楊修一生,并沒有在軍事上、政治上給曹操出過什么奇謀良策,像郭嘉、程昱那樣,卻一味在“門內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類的小事上賣弄小聰明,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的忌恨,埋下被殺的禍根。
二曰恃才放曠,不知點檢。曹操“夢中殺人”本來是玩弄權術以掩人耳目的勾當,楊修偏偏要給他戳破,豈不是自找倒霉?至于擅自命令軍校收拾行裝,更是惑亂軍心,事關軍法,豈能亂來?
三曰小事聰明,大事糊涂。表面看來楊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惇也夸他“真知魏玉之肺臟”。但是對曹操的早就“忌之”“惡之”“有殺修之心”,他卻一無所知,恐怕到死也沒有明白。參與曹氏家族立世子的斗爭,本來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殺也,將來曹丕也不會把他放過,而他都毫無自知之明。曹操就立世子一事,問過謀士賈詡,賈詡就不敢表態,在大事上他顯然比楊修要聰敏多了。
總之,楊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正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是怨不得別人的。
看起來,一個人聰明有才華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能用到點子上,又不能謙虛謹慎,好事也會變成壞事。
楊修之死讀后感600字作文【篇5】
楊修,好一個奇才!
楊修該不該死,不去辯論。他的'才能,絕對在常人之上——能輕易掀開曹操心思的外紗,可謂奇才。可是,他的智慧甚至不比常人——恃才放曠的楊修,帶著些傲氣,不知道尊重別人,他得罪曹操不知幾次,讓曹操恨再愛上;應該說,他不識時務。
從人情看,對他我是不愛也不惡,可我似乎應該感激他。
楊修不識時務,最后決定了他的被斬。在這個人的社會中,其實有很多累人的地方。楊秀讓自己不被一些事所累,他沒有刻意壓制自己本領的表現,而是隨自己的心思。但他的這一點讓他不適合在這樣的社會中生存,他應該生活在一個純真的社會中。雖然這樣一來,他的一些才能便展現不出來,但他可以完全地活出楊修的所有。
完全地活出真正的自己,無拘無束,我也希望,可是——
這個我正面對的社會,體現給我并讓我在其中生活的社會,讓我不得不累了自己,有時失去了真實——除非脫離社會。不過,社會是這個社會的,我是我自己的,我的夢想是我自己的。雖然完全實現自己的夢想很艱難,但不失去精神上的自己。有時需要偽裝,必須偽裝,那不要緊,因為那只是外套,因為那樣做是為了自己的夢想,真正的夢想。當有一個夢想成真,便將外套換得更薄。
有兩種人最不被外事所累,一種是大智的人,他們看透了一切,看開了一切,變得無拘無束;另一類是大于的人,他們不琢磨一切,不在意一切,變得無拘無束。這兩種人獲得真實,充實,無論成為那種,都很不錯。如果被注定活在他們中間的部分,就蔑視一切的黑暗,先往所有的光明。
楊修屬于夾心的部分,他分不清黑暗和光明,似乎只希望那個和了自己的胃口,不看干凈。
楊修,好一個奇才!
楊修,好一個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