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讀后感600字
在魯迅先生不勝枚舉的作品中,《吶喊》作為他名聞遐邇的代表作,是中國名著中卓爾不群的。
《狂人日記》的文學地位是不必多言的,它是中國現代第一部白話文小說,魯迅先生沒有正面揭示社會的黑暗腐敗,而是運用極其深奧的影射等手法,把中國幾千年封建統治后遺留下腐朽不堪的社會風貌展現得淋漓盡致。因此,這是一篇值得熟讀深思而又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你可曾記得那位赤貧如洗的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便是孔乙己最完美的寫照。那時,有多少像孔乙己一樣攻苦食淡的讀書人呢?群眾對孔乙己的冷嘲熱諷,使我感受到當時社會決疣潰癰的現象,而魯迅先生用筆底煙花的筆墨堅定自己愛國如家的信仰。
江南有一水鄉名喚魯鎮,迅哥兒從小生活的地方便在這里。少年們夏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等輕松的畫面,如魯迅童年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水鄉生活的射影一般,魯鎮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而又迷信落后的思想使我惘然若失,不由嘆息當時社會的灰暗。
《吶喊》圍繞著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信念,在《藥》中頌揚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明天》別具一格的描繪主人公想要逃脫現實的無奈;《一件小事》通過平常的小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蟻羶鼠腐;社會中生存競爭,弱肉強食的現象在《鴨的喜劇》中濃墨重彩;《故鄉》是魯迅離鄉別土后第一次到家鄉感慨萬千而情不自禁寫下悲涼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真實情感……
魯迅留給后人的,是他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滿腔熱忱,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魯迅的筆下,孔乙己雖衣衫襤褸,但也是一位愚不可及的讀書人,孔乙己百懶千慵且又表里不一的本性,本身自欺欺人、自視清高的內心,使他最終愁云慘霧,慘淡而終。中國人杰地靈,自古就不缺學富五車的文人異士。我們不能苛求孔乙己向杜甫一樣悲天憫人、感懷天下,像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一樣。但最基本的自尊自愛、努力拼搏的精神在他的身上也找不到。魯迅先生想告訴我們青年人“青年要注重‘行’而不是空‘言’”的道理。
我們可以從小事做起,做一個遵守校紀校規的合格的中學生,努力學習,勤奮鍛煉,尊師重道。從明天起,關心國家大事和天下大事,懷揣著一顆愛國的心。從明天起,關心每一位親人,告訴他們,我的赤子之心。那國家給予我的關懷,我將告訴每一個人。給每一棵樹,每一朵花,取一個溫馨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祝福你,希望你能有一個似錦前程。中國,我更祝你繁榮昌盛,愿你在世界上聲名遠播,我只愿默默守護你,奉獻你,我的國家,我的祖國。
風“呼啦呼啦”地吹著,楓葉仍在“唰唰”地飄落,我抬頭仰望天空,藍天依舊,只有幾朵零星的烏云不時飄來,遮蔽了燦爛的太陽,就如一層霧靄遮蔽了騰飛的龍,使龍迷失了方向……
楓葉落在了寬闊的大地,太陽已經出來了,陽光普照大地之上,是魯迅先生的一片赤誠之心與愛國情懷!
吶喊讀后感600字(篇2)
吶喊!吶喊!中國人民站起來啦!一本《吶喊》,曾經激勵了多少舊社會的年輕人。
出自魯迅之手的《吶喊》,是中國新文學的奠基作,是五四運動時期社會人民的真實寫照。“描寫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解除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并為新文化運動吶喊。”魯迅是這樣介紹這本書的。它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盡管,那個時代離我們很遙遠很遙遠,但看完這本書,我心情也不禁沉重下去。
書中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描寫了一個迫害狂癥患者的心理活動。這個可憐的人兒啊,深受封建禮教和制度的迫害,對社會甚至是自己身邊的人都有一種恐懼感。它總認為現實是個吃人的世界,認為封建社會是個吃人的社會。盡管,那個社會是不會真的吃人的,但那句“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也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這篇文章是作者對吃人社會發出的勇敢挑戰,是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槍。
而《孔乙己》則又是一篇抨擊封建禮教和制度的文章。孔乙己,是封建社會中的一個落魄的讀書人。在封建統治的毒害下,他只會滿口“之乎者也”,一無所能,不得不做了梁上君子,并在生活的折磨下慢慢的死去。可憐的他,因窮困成了人們的笑料,因偷竊被打斷了腿,盡管他心地善良,可又有誰會去同情他呢?在茫茫人海中,他就只能這么走下去。“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是啊,他的債誰幫他來還呢?封建社會欠下的債,又有誰幫它去還呢?辛酸的故事,鞭撻了封建教育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戕害,使人不禁心中一沉。
再說說《阿Q正傳》,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它是魯迅的代表作。它塑造了一個以“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的貧苦農民阿Q的典型形象。他同樣可憐,一無所有,受欺凌與剝削,只能用所謂的“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曾經的他,渾渾噩噩,茍且偷生,在聽到辛亥革命的消息后,他卻向往革命。可這一切的一切,都在他被槍斃時結束,他的死,又是一場悲劇。阿Q,這個看似不可理喻的人物,卻正是那個年代廣大農民的縮影。阿Q的命運揭示了農民在腐朽思想毒害下的人性扭曲,不得不引起人民的憤慨。
《吶喊》所包含的,還有很多很多諸如此類的小說,他們都引人深思。魯迅就是懷著“哀其不幸,怒氣不爭”的心情寫下了這些文章,描寫出一段段社會風貌,塑造出一個個人物,展現出一種性格。
吶喊讀后感600字(篇3)
《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集,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部經典,是幫助當時中國人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無知,麻木,愚昧的重要的精神良藥。
我第一次聽說《吶喊》這本書是在很小的時候,當時經常聽家人講孔乙己的故事,但是當時忠于看寓言之類的書籍,幾年后這本書就淡除了我的腦海......一直到初中學習了《故鄉》《社戲》才又一次回憶起了這本書,學了《吶喊》自序后決定認真讀一遍,可是直到現在才找到了機會,同學們好多都讀過不只一遍了。
集中有《狂人日記》,《藥》,《明天》,《阿Q正傳》等十四篇小說,給我感受最深的要數《孔乙己》與《藥》。
孔乙己,一個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的小人物,明明處在社會的最下層但是卻一心向往著貴族人的生活的專職騙子,被打斷了腿,最終離開了大家。作者借寫孔乙己這一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舉制度毒害所產生的頭腦僵化,迂腐不堪的習性的人物形象,對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作了揭露和批判。文章中描寫眾人嘲笑可憐的孔乙己的場面寫的也是有滋有味,用眾人的哄笑烘托和加強了小說的悲劇效果。文章不僅寫出了孔乙己一個人痛苦的生活經歷,也表現出了社會同仁的不同情,相反的卻是取笑,體現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無情。
《故鄉》中的人們麻木,迷信的形象更是在《藥》中被表現的完美無缺。《藥》,我認為是這本小說集中最能令讀者悲憤,同情的文章。什么“人血饅頭”......聽來就感到可笑,可是在今日看來可笑的事物在當時卻成了可以治不治之癥的良藥,華老栓他有醫不求信“饅頭”,千方百計去找人血,拼命積攢銅錢,只想著盡快把人血饅頭取到手,好醫治兒子的癆病,至于流血的是誰?為什么被殺?他不用也根本沒有想這些問題,什么“革命” “造反”就更沒有關心的必要了。革命者被殘害的時候,眾人看熱鬧......都是因為長期在封建重壓下生活的結果,他們一代人是這樣,但是受殘酷的封建制度的影響的國人可不只一代。
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后,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憤怒而又激勵著當時中國人,向被深深蒙在鼓里的國人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
而此時,中國擺脫了封建社會的影響,正在健康的,正確的朝者美好的未來奮力前進。我們要站起來,繼續努力,為我們的美好明天而奮斗!
吶喊讀后感600字(篇4)
“我在青年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后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并不以為可惜。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憂,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完全忘卻,這不能完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
——《吶喊》
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心中無由的產生的一種陌生,那種陌生感是寒冷的。帶著這樣的感覺,我開啟了品讀《吶喊》的征程。
從《一件小事》、《狂人日記》、《故鄉》這些文章中,我感到了迷茫,我真正的不能理解,不能感受出文章中的韻味,相反我對要讀懂這本書的意念越發強。在《孔乙己》中,我看到了悲慘的人生,同時也看到了造成這悲慘人生背后那黑暗的社會,我開始慢慢懂得魯迅先生為什么要棄醫從文,能夠治好國民的皮肉之傷是完全不足夠的,只有填滿了那內心的空白,人們才會覺醒,才會懂得拿起武器反抗那扭曲的黑暗。
可以使人歡,可以使人憂,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
與家人團聚必然是歡,妻離子散可以使憂,但是我覺得用“苦”或者是“悲”字來形容就更加好了。當時的社會是黑暗的,造就了這樣凄涼的文章理所當然,祥林嫂的慘死街頭,孔乙己的悲慘,外加國民的愚昧無知,營造了這樣凄涼的氛圍,從而產生了《吶喊》。
有時,面對生活的不如意,我也想吶喊,將這種不滿發泄出來,寫到書本中,但是這畢竟只是內心的暗示。有人說,時間可以使人忘卻那內心的傷痛,開始的強烈感覺會隨著時間的遷移而變得淡了,最后淡的讓你已經忘卻了曾經有過這樣的傷痛。然而,我覺得其實并不是這樣的,這樣的感覺就如同魯迅先生書中說描述的那樣“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憂,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完全忘卻。”回憶就是這么強烈,因為內心深處的強烈呼喚,所以造就了今日的吶喊。
今日的吶喊與昨日的《吶喊》唯一的區別就是,面對的人,所處的社會,表露的情感的不同,而這些不同并不能阻隔兩者的聯系,這便讓我想到了一首詩《如果》,可是生命中并沒有如果,有的只有無盡的吶喊與彷徨。
吶喊讀后感600字(篇5)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后第二本超經典的小說集,它是本名著,是中國的,也是全世界的。
在《吶喊》中刻畫了一個個“從昏睡中步入死亡”的不幸者。魯迅先生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所以他以這些人為例子,寫成文章來警醒世人。不要讓他人也成為那種可憐又可悲的沉睡的人。
《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便是一個沉睡之人的例子。孔乙己他好吃懶做,整天無所事事。可他自身家境貧寒,科舉制也已廢除,他賴以生存的環境不存在了。為人抄書來賺錢,卻因為好吃懶做,“坐不了幾天,便連人和紙張筆硯,一齊失蹤”連請他抄書的人都沒有了。可就這樣,還經常來酒館喝酒,成為了“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且不拖欠酒錢“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對于一個不干活的人,這些錢從何而來?從文章子句中我們能發現,這些錢竟是偷來的!一個讀書人,為了仕途,為了未來的生活,讀了那么多書,學了那么多年,最后的結果竟是這個樣子!連做人最基本的道德也無了!真是不可謂不悲哀!我忽然間就有個一種魯迅先生在日本,看影片中一群中國人圍看擊斃中國人,還一臉麻木,甚至是喝醉酒般的喝彩!那是魯迅先生的那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心理了。
《吶喊》中的另一篇文《故鄉》也是初中時學過的課文。從小在一起玩耍的戴銀項圈的閏土長大了,再見到主人公時,已不復年少時的天真無邪。再見到“我”時的那歡喜又凄涼的神情,以及到后面的“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這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的情形。
《吶喊》不愧為歷史名作,是中國和世界的文化瑰寶!魯迅先生的文筆里帶著淡淡的幽默和諷刺意味,卻又帶著憤怒和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也鼓舞著現在的中國人。魯迅先生不是唯一一個醒悟和站起來的人。在他之前,更多的是在他之后,有越來越多的人醒了過來,站了起來!即使是死也不能改變他們改變中國的信念!正是他們的努力,成就了我們現在的名字—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