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初一讀后感600字
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遷至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它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這本書的作者是蔣廷黼。他是個很厲害的人物,為什么呢?他出生于1895年,也就是說,他寫的都是他身邊發生的事情。這就厲害了,他領悟了許多我們過了這么久可能還沒有領悟到的道理,那他真是太偉大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生生的被他變成了“當局者清,旁觀者迷”。所以這是我非常敬佩他的其中一點。
他寫的書非常有邏輯,而且感覺思維既貼近當時那個時代,又超出了那個時代。我跟我父母討論了一下這本書,雖然我讀的時候并沒有什么很深刻的體會,但是我父母卻說這本書寫的很好。我詢問了他們原因,他們以前受過的教育都是:從一個角度評判整個歷史,相對來說,角度比較單一。這里面并沒有否認他們是英雄,而是客觀的給予他們一個正確的評價。就比如林則徐:老式教育是,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這本書里寫的是,苛刻的,不考會慮大局的。不過他自己意識到了,但是人民卻陷下去了。
那為什么我的父母覺得這本書很好,但是我的感覺卻不深呢?這是因為“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正是因為此書寫的與他們學的不同,他們才有深刻的體會。但是我們從小就受到這種良好的教育,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此書出版與中國華僑出版社,利用政治學和歷史學結合所寫,新華書店經銷,字數188千字,特點是精煉油和經典,19年5月第13次印刷。這本書受人追捧,也值得讀好多遍!
中國近代史初一讀后感600字(篇2)
懷著崇敬的心態拜讀了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一書。讀完之后頗有所得。
這部書把“中國近代史”界定為“中國近代化的歷史”,中國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為本書論述的主線。
近代化對于當時的中國是一個非常迫切的課題,它在中國近代歷史的進程中卻又是一個緩慢和曲折的歷程。蔣廷黻不可能找出為何如此緩慢和曲折的社會根源,但他卻看到了我們民族的惰性。他說:“鴉片戰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以后還不明了失敗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這個話頗有分量。為什么中國人不能在鴉片戰爭震撼的當初迅速走上維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書以恭親王奕訢及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領導的自強運動即洋務運動為第一個近代化方案,以康有為等人領導的變法運動即百日維新為第二個近代方案,以義和團運動或曰“拳匪運動”為第三個公式化方案……然而這些方案最后都挫敗了。于是本書提出自己的觀點:“近代化國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經濟,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國民,半新半舊是不中用的。換句話說,我國到了近代要圖生存,非全盤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全盤西化”口號為胡適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對西方文化都不預設任何的人為限制。或許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個年代我們確實應為他們的勇氣所折服!
此外:本書所開創的學術傳統,曾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瀾、胡繩等人的近代史研究開展之后,這個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識形態要求必定中國近代史的所謂“新的學術傳統”所取代。這本書不僅奠定了蔣氏在近代史研究領域的學術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沖擊的學人對中國文化以及中國之前途命運的獨特理解。
大師之作,言簡意賅,薄薄的小冊子將中國近代史講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時所受到的中國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傾向,所以看到蔣先生的大作,真的是從眼睛到心靈都清澈無比。他不僅是從客觀的角度的講歷史,更重要的是從尊重的角度講歷史。對歷史的尊重,就是對人民的尊重。
我認為這本書不僅僅可以作為高中生、大學生的教材,而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讀。作為教材似的史書,它將這段歷史的前因后果很輕松地進行了梳理,這樣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這個那個條約,賠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么回事了。作為每一個中國人,更應該了解這段真實原歷史,太平天國的真相、為什么開放通商口岸、北洋海軍的失敗等等,近代化過程中這些恥辱是怎么產生的?實際上,很多傷痛或許都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帶給自己的。
歷史值得我們深思!不知過去,無以圖將來。
中國近代史初一讀后感600字(篇3)
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說:“當過去不再昭示未來,心靈便在黑暗中行走。”本學期通過學習《中國近代史》,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無知和淺薄,才知道歷史的發展史多么的曲折和不易。
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多姿多才的絢爛文化,周邊國家的景仰朝拜,讓我們中國人在謙和的外表下有著一顆深深自傲的心。我們是多么的聰明和強大啊!從羊脂白的陶瓷到精致的唐三彩,從華美的絲綢到碧綠沁心的茶葉。中國的畫卷是那樣的多彩和絢爛,是那樣的華麗和閃耀,然而,從1840年開始,中國的畫卷開始變的灰白,伴隨著鴉片的縷縷白煙,變成了帶著沉重的灰暗,帶著傷痛的蒼白。
1840年,外國資本主義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一場場強加給中華民族的災難。近百年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對中國發動過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戰爭。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戰;有單獨入侵,更有合伙劫掠,強迫中國簽訂了數以千計的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資本主義列強扶植封建勢力作為統治中國的工具;蠶食和鯨吞中國領土;出兵控制,竊取中國軍事要地;劃分勢力范圍;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通過戰爭勒索巨額賠款;在中國進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推行的殖民主義,引起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巨烈動蕩,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人民為擺脫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進行了長時期的、不屈不撓的斗爭。
好在,灰暗沒有壓倒反抗,我總能在黑暗中尋找到希望的色彩和光明。太平天國將士的紅頭巾,抵御了多少多來的侵略者;愛國人士的公車上書,白紙黑字滿是愛國壯志;長征路上,雪山草地記住了紅軍軍裝的顏色。國人愛國的心讓黑暗中有前進的方向,戰士英勇的反抗讓黑暗中充滿光明。
經歷了屈辱,便知道了災難的沉重。現在,我們的祖國走出了陰霾,我們的人民,正在把傷口輕輕的掩埋;我們日益的強大,但絕不狹隘,我們盡力的丟掉過去,但絕不忘記歷史;我們的民族,有著很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但絕不去奴役;我們的人民,有著博大的胸懷,但也絕不會一味的容忍。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全黨同志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
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應該了解歷史,以歷史為鑒。但不能拘泥于歷史,要與時俱進,在科學發展觀的正確指引下,為祖國的繁榮發展做出貢獻。
中國近代史初一讀后感600字(篇4)
再看中國近代史這本書時,我突然覺得我們現在生活的是多么星優乃和幸福,清朝太過腐敗,二如今幸好有我們的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帶領我們開闊光明的道路。
祖國,五千年的蘊涵和積淀,闊步在新世紀的黎明!是啊,當祖國貧窮的時候,她的人民就挨餓受凍;當祖國弱小的時候,她的人民就備受凌辱;當祖國強大富裕的時候,她的人民就昂首挺胸!歷史早已證明了這一點。當侵略者的鐵蹄踐踏祖國身軀之時,上海公園的門口就豎起了“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招牌;當帝國主義的大炮轟開了祖國的大門,無數人民群眾就慘遭殺戮;當祖國女排登上世界冠軍寶座的時候,海外僑胞也就揚眉吐氣;而當新中國的旗幟高高升起的時候,中華兒女就站起來了!從古至今,中國出現了無數愛國者,他們把祖國、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個人命運與祖國的命運緊緊的聯系在一起。收復臺灣的鄭成功、品德楷模雷鋒、中國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無數仁人志士以鐵的事實敘述了一首又一首的愛國長歌,他們甚至用生命來呼吁人們心中的愛國精神。
記得吧,那在新中國的發展史上很不尋常。我國相繼發生雨雪冰凍災害、四川汶川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特別是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全國人民展開了氣壯山河、感天動地的斗爭,形成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這種精神彌足珍貴,激勵著災區人民堅定信心勇氣,重建美好家園;鼓舞著全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而努力奮斗。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將繼續高舉著光輝的旗幟,引領著中華民族去取得更加輝煌的勝利。中國正站在一個新的發展起點上。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接力棒要由我們傳接。
同學們,請珍惜我們花朵般的年齡,用實際行動做出響亮的回答。讓我們用知識加汗水,以滿腔熱情,擁抱新希望,迎接這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21世紀吧!
中國近代史初一讀后感600字(篇5)
對于蔣廷黻這個名字,我是非常陌生的。直到拿到他所寫的這本近代史,看到有關于他的介紹,我才知道在中國歷史上也有過這樣一位人物。他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無論在學術界還是在政界,他都是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所寫的這本書是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在他的筆下娓娓道來,通俗易懂。
這本僅有五萬余字的小冊子,并不是像一般史書那樣單純地按照時間為順序去敘述,而是在歷史變遷內在聯系上先后承繼、轉合變幻。他是在以史為鑒、以史經世的思想支配下,全書四章分別為外患、內憂、自強運動、瓜分和民族復興。
外患主要是簡述清政府遭到西方列強的侵略,慘敗后簽訂不平等的條約,并沒有進行徹底的維新改革。朝中官員分為剿夷和撫夷,主剿者自大狂傲,主撫者一昧妥協。兩者都沒能正確認識中國當時的情形,從而進行積極的改革,統治者更是毫無遠見,使中國更加落后于西方國家。
內憂是指清政府遭到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的沖擊。洪秀全領導的運動,那是不可能復興民族,興旺國家的。他只對宗教革命及種族革命十分積極,而對于社會革命是消極的,“他的真實心志不在建設新國家或新社會,而在建設新朝代”。曾國藩帶領湘軍最終戰勝洪秀全。
自強運動也就是洋務運動。恭親王及文祥從英法聯軍的經驗中吸取教訓,決定師夷長技以制夷。在京外的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等人也開始學習西方的機械。然而,甲午中日戰爭宣告了這次運動的失敗。原因何在?這些人雖然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但是這遠遠不夠的。近代化的國防不但需要近代、教育、經濟,而且必須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國民。政治制度不進行徹底的改革,那就沒法真正走向近代化,沒法救國救民族。
甲午中日戰爭之后,列強紛紛瓜分中國。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大大地刺激國人,康有為提倡進行變法運動。然而新政卻又失敗了,西太后及頑固派又一次破壞了改革政治制度的機會。民間的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口號,卻后來還是給袁世凱當做亂民,派兵圍剿。義和團的后果是《辛丑條約》。作者認為只有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能救國救民,是民族“唯一的復興的路徑”。
這本書是作者在國家、民族處于抗日戰爭危急關頭所寫,整理了近百年的史事,具有重要的意義。今天,我們通過這本書可以了解到這一段歷史,了解當時的社會現狀,了解到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經過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努力才換來的。歷史用鮮血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的,今天我們理應奮發圖強,復興民族。正確對待歷史,以史為鑒,有助于我們自強自立。
對于蔣廷黻這個名字,我是非常陌生的。直到拿到他所寫的這本近代史,看到有關于他的介紹,我才知道在中國歷史上也有過這樣一位人物。他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無論在學術界還是在政界,他都是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所寫的這本書是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在他的筆下娓娓道來,通俗易懂。
這本僅有五萬余字的小冊子,并不是像一般史書那樣單純地按照時間為順序去敘述,而是在歷史變遷內在聯系上先后承繼、轉合變幻。他是在以史為鑒、以史經世的思想支配下,全書四章分別為外患、內憂、自強運動、瓜分和民族復興。
外患主要是簡述清政府遭到西方列強的侵略,慘敗后簽訂不平等的條約,并沒有進行徹底的維新改革。朝中官員分為剿夷和撫夷,主剿者自大狂傲,主撫者一昧妥協。兩者都沒能正確認識中國當時的情形,從而進行積極的改革,統治者更是毫無遠見,使中國更加落后于西方國家。
內憂是指清政府遭到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的沖擊。洪秀全領導的運動,那是不可能復興民族,興旺國家的。他只對宗教革命及種族革命十分積極,而對于社會革命是消極的,“他的真實心志不在建設新國家或新社會,而在建設新朝代”。曾國藩帶領湘軍最終戰勝洪秀全。
自強運動也就是洋務運動。恭親王及文祥從英法聯軍的經驗中吸取教訓,決定師夷長技以制夷。在京外的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等人也開始學習西方的機械。然而,甲午中日戰爭宣告了這次運動的失敗。原因何在?這些人雖然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但是這遠遠不夠的。近代化的國防不但需要近代、教育、經濟,而且必須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國民。政治制度不進行徹底的改革,那就沒法真正走向近代化,沒法救國救民族。
甲午中日戰爭之后,列強紛紛瓜分中國。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大大地刺激國人,康有為提倡進行變法運動。然而新政卻又失敗了,西太后及頑固派又一次破壞了改革政治制度的機會。民間的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口號,卻后來還是給袁世凱當做亂民,派兵圍剿。義和團的后果是《辛丑條約》。作者認為只有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能救國救民,是民族“唯一的復興的路徑”。
這本書是作者在國家、民族處于抗日戰爭危急關頭所寫,整理了近百年的史事,具有重要的意義。今天,我們通過這本書可以了解到這一段歷史,了解當時的社會現狀,了解到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經過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努力才換來的。歷史用鮮血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的,今天我們理應奮發圖強,復興民族。正確對待歷史,以史為鑒,有助于我們自強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