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讀后感600字
作者對近百年尖銳的復雜的階級斗爭史實完全不提,異常強調向西方學習,除了上述討論過的其所處的時代因素外,與其身份和經歷的關系也極其密切。必須承認,蔣廷黻骨子里就是一個學者。他十七歲負芨遠游,在美國修讀文學與哲學,后回國任教。
是“生長于三湘,學成于西方;既受到過陶謝、魏源、曾國藩、譚嗣同等同鄉前賢‘經世致用’思想的熏陶,也理解了西方人文科學觀點的影響”的文化人。但除此之外,他中年時又以書生從政,任民國政府高級外交官,且還政后依然從事學術的研究。
這樣一段特殊時期的政治生涯,使他的歷史著作既“高屋建瓴,目光四射,縱橫剖析一切人和事的是非功罪”,又不可避免地被蒙上一層意識形態的陰影。
但這本書在的論述切入點也頗值得我們借鑒。本書以比較開篇,而后抽絲剝繭,對主要事件逐個剖析。這一幕幕的歷史事件,不僅僅是單獨成像的畫面剪輯,在其背后,還有一張宏大變換的幕布做背景。而這張幕布,無疑是蔣廷黻在外交上的長袖善舞潑灑繪制而成的。同時,書中沒有引用太多的史料和掌故,而是以平易近人的語言文字,給人以形象感。
民國遺風拓印其上,如行云流水,收放自若。且對于蔣廷黻而言,無論是作為一名學者,國民黨官員,甚或只是一個中國人,都有這樣一種職責和義務,即經過回溯與反思,借鑒與參考,在得失取舍、興衰榮辱中尋求“鍛造”中國的良方,重塑一個國家的精神。就《中國近代史》這本書而言,在“不僅僅要回溯神州陸沉的痛苦歷程而已,更要揭示歷史的內在規律,使人們鑒古知今,認識前進的方向”這點上,毫無疑問,蔣廷黻做到了。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600字篇2
剛剛開始上《中國近現代史》課時,我心里充滿了疑惑:這段歷史我們初中學過兩遍,高中學過一遍,此刻來到了大學,怎樣還要學啊并且資料都是雷同的,都是從鴉片戰爭講到至今,沒什么翻新嘛!
雖然嘴上沒說,但心里卻覺得學校如此的安排純粹是剩余。教師好象看出了我們的心思,他說:“別看你們歷史學過好幾遍,但我此刻問你們幾個問題,你們當中不必須有人能回答得上來。鴉片戰爭是哪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發的這些問題算是簡單的吧。誰能告訴我”不出所料,聽到這個問題后,全班同學都做低頭苦思冥想狀,半天都給不出回答。
教師的這個問題讓我意識到,雖然我們學的次數不少,但都沒怎樣用心。就算有些時候很用心,但等應付過考試后,就棄置不管了。此刻腦子里的歷史事件已所剩無幾,跟當初沒學過的一樣。這樣的學習是沒有效果的,也沒有好處。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學校安排我們再學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們記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們身上就是:不求上進就會被淘汰!
這次學習,我暗下決心,必須要好好學!多了解些中國近現代史,做個合格的炎黃子孫。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600字篇3
我實在沒有想到,蔣廷黻的這本《中國近代史》會這樣單薄,篇幅會這樣短小。我之所以產生這樣的驚異,是因為其書名與篇幅長短呈現出的奇異的負相關。中國近代史——這個范疇如此宏大又如此狹窄,它覆蓋著中國最屈辱和辛酸的百年記憶,盡管在中華五千年的浩蕩長河中,猶如浮光掠影。另一方面,但凡是一段歷史,且不說還是這樣一部正好卡著中國最黯淡無光時候的歷史書,怎樣會短呢?
可是蔣廷黻的這本《中國近代史》,確實僅有寥寥五萬字,但同時這也是洋洋灑灑的五萬字。照陳旭麓先生的話說,“這一本薄薄的才五萬余字的書,論述卻頗能融會貫通。作者以自我的認識,抓住重大事件和人物,以點帶線,寫了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前的歷史,為近代中國劃了個輪廓?!毙枰赋龅氖?,由蔣先生筆繪的這個近代中國的輪廓,大致圈著的年歲,與我們熟知的1840——1949年的劃分略有出入。
這是因為那時中國尚是一團混沌,1938年蔣先生正有幾月賦閑在家,于是忙不迭做了這么一件他一向想做的事情。誠如蔣先生所述,“我在清華教學的時侯,原想費十年功夫寫部近代史??箲鹨院?,這種計劃實現的可能似乎一天少一天。我在漢口的那幾個月,身邊圖書雖少,可是我想不如趁機把我對我國近代史的觀感作一個簡略的初步報告。這是這書的性質,望讀者只把它作個初步報告看待?!?/p>
而如此迫不及待地要做這個初步報告的動因,又是顯而易見的。1938年,“七七事變”后,狼煙已經燒在了中原大地上,淞滬戰役也即將打響。在這個重要的歷史節點上,作為國民黨高級官員的蔣廷黻,必然是懷抱著滿腔的憂思與愁慮的;也是在這個時刻,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的想弄清楚:何以到了十九世紀,我民族就遇著這空前的難關呢?
在本書中,作者大略地給出了他的回答。這本《中國近代史》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總論,第二部分則由“剿夷與撫夷”、“洪秀全與曾國藩”、“自強及其失敗”、“瓜分及民族之復興”四個章節組成。全書呈總分的論述模式,結構嚴密,層次清晰,與其短小的篇幅相協調。即使作為一部歷史書,它的魅力也絲毫不輸其他同類書籍。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600字篇4
一向以來,我都喜歡古代史。古代的中國格外輝煌,以王者自居。最不喜歡的是近代史,近代的中國不停地割地賠款,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
近代歷史給人一種感覺是近代的屈辱都是軟弱的皇帝和一幫妥協的大臣造就的。讀《中國近代史》后,我意識到也許我所學到的歷史并不全面?;诙嘀匾蛩乜剂浚瑲v史書的編者才編出來了這樣給人以指向的歷史。
作者蔣廷黻以超出個人的境界來再現當時歷史,分析出現那些局面的原因。重點從外交的方面入手。對李鴻章、琦善等當時主和的大臣深入剖析。在他筆下主和的大臣求和事出有因,他們超越了一般的民眾對事物的認識,綜合利弊得出最有利中國的結論就是求和。并非他們貪生怕死,投降。相反他們外交本事突出,才在當時能夠與外國擬定和簽訂條約。
我固有的認知此時好像所以變的更加客觀了一點。以后我也許會盡量避免帶有任何主觀偏向講解歷史事件。我要做的可能是找到盡可能多的史料,還原當時的歷史,是非功過,自有人內心評說。
書中還說到每當出現無法解決的事情,清政府總設法使他成為懸案。書中還詳細披露了東北出現爭議的根源和過程。這些都是我以前從沒有思考過的問題,而從這之后我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
這本書書名給人一種純理論知識的錯覺,其實資料卻十分具有可讀性,作者的個人見解無時無刻不顯現期間。確實是值得一讀的歷史書籍。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600字篇5
寒假里,我讀了《中國近代史》,作者是蔣廷黻,讀的比較吃力。主要講的是:在19世紀以前,中西沒有邦交,此中有兩個緣故。1。中西相隔很遠2。中國覺得外國人是蠻夷之邦。但外國人認為,中國是很好的國家,竭力與中國訂立邦交,可中國人仍覺得他們是應當向我們跪下的小人,英國人就這樣在一開始就和中國關系變差了。并且,當時在中國的外商發現鴉片是利潤較多的貨物,在中國銷售鴉片,但遭到許多中國人反對,更加惡化了中英關系,最終和英國打了起來,失敗后簽下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戰敗之后,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再輕視西方了。有些人要引進西方科學技術,一些人就批評說中國數千年的文化,不能夠輕而易舉的滅亡。洪秀全領導一些人組成的起義軍很快攻下了許多城市,可是到之后,起義軍變得驕傲自大,他們的領袖洪秀全天天打牌喝酒,最終失敗了。
可是好幾場對外戰斗的失敗,令更多的中國人明白中國科技水平早已十分落后,很多人向外國人購買先進的武器,學習科學技術,受到推薦的李鴻章提出了許多維新方案,他期望中國步步向前進,但他做的不徹底,許多人不聽他的話,很多建的廠都在和法國打仗時被毀了。
這時李鴻章覺得日本是中國的勁敵,有朝一日會攻打中國,于是在高麗進攻日本,但由于戰略錯誤,中國敗給了日本。和日本戰爭失敗以后,李鴻章用各種外交辦法想得到其他國家的援助,但都失敗了??墒嵌?,法,德三國卻在之后自愿援助我國,想從中獲取一些代價。俄國借給我們很多錢,聲稱要和中國為友,幫忙中國修鐵路,實際上要占領中國北方。最終,中國許多地方被瓜分了。孫中山這時在國內外來回奔波,提倡復興方案,最終推翻了滿清,當上了大總統,趕跑了不友好的外國人。
我讀了這本書之后覺得應當人人平等,就像生活中一樣,我們不能歧視有困難的那些人,并且做人要大氣,不能為一點點小事而鬧得越來越大,應當大事化小小事化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