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寒假讀后感600字
然而敗了就是敗了,項羽如果在天有靈,望著滿大殿繚繞香煙,一地善男信女,一定咬牙切齒:哪怕當一年皇上,也比當這神仙滋潤許多不是?
您看到這兒心里八成幸災樂禍--活該,誰讓您老鴻門宴上心慈手軟放跑了劉邦?上天給你一次機會你不抓住,能當神仙就算運氣不錯,認命吧您!
其實項羽真的好冤,因為鴻門宴上那一出,他實在沒做錯,半點都沒錯。
故事大家都清楚了:公元前206年劉邦先入關中滅秦,項羽帶了40萬大軍入關問罪,跟劉邦的10萬人馬對峙,劉邦帶了個慰問團跑到項羽大營開"心連心"晚會,在經過項伯、項莊半真半假的真人PK,和張良、樊噲的一系列行為藝術之后,劉邦借口上廁所溜之大吉,而項羽始終對參謀長范增的種種暗示裝聾作啞,最終放跑了劉邦。
許多人看到這兒,一定跟范增一樣捶胸頓足,罵一聲"豎子不足與謀":您把劉邦砍了,不就啥事沒有?活該!
可項羽并不是白癡,至少這次不白癡。您甭看項羽帶了40萬大軍浩浩蕩蕩,這些人馬中真正屬于自個兒的嫡系,只怕連1/4都不到,其他都是各路軍閥的盟軍,有些還是掛名頂頭上司楚懷王的部隊,"先入關為王"的約定可是人人都聽見的,天下這么大,真正牢牢掌握項羽手里的根據地,又有幾個郡?這會兒冒著鼠肚雞腸、背信棄義的名頭宰了劉邦,盟軍的人心一散,前面是被他屠殺了幾十萬父兄子弟、仇深似海的關中秦地,后面是亂作一團,都想自個兒稱王稱霸的六國故土,他那日子難道就好過得了?
反過來看,不殺劉邦又如何?論兵力,劉邦只是項羽的1/4;論名望聲勢,被天下人當作中了頭彩才僥幸先到關中的劉邦,如何比得硬碰硬殲滅秦軍主力的項羽?更何況楚懷王還在老項家手里攥著呢。他讓劉邦來慰問,劉邦不就老老實實來了?后來他攆劉邦去四川開荒,劉邦不也乖乖地去了?實力對比在那兒擱著,劉邦住在鴻門項羽大營也好,住在咸陽城里也罷,那腦袋還不就在他項羽刀口前擱著么?不殺劉邦,劉邦還是攥在手心,不但可以收買、安撫盟軍人心,名正言順地建立絕對領導權,還可以趁機鞏固內部秩序,為自個兒搞一塊實實在在的大基業。
可見,項羽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并沒有錯,甚至可以說是他一生中少有的精彩手筆,比起范增,高明了不止一個檔次。
既然不殺沒錯,那么為何劉邦做了皇帝,可以隆重追悼掉了腦袋的項羽,甚至大方地讓項家后人改姓他的劉,而項羽卻只能凄凄慘慘地去做神仙?
這打江山坐江山,好比是參加一次考試,要做的是一整套考題,政治的軍事的經濟的社會的,不能說每道題都不能錯,但全套做下來,怎么也得拿個85分以上,才算有點把握。
項羽在鴻門宴這道大題上答得固然精彩,可整套考卷里他拿零分甚至負分的題目實在太多:沒把關東諸侯搞定就匆匆殺進關中啦,愣頭愣腦殺了幾十萬投降的秦兵啦,鴻門宴后把劉邦放到天高皇帝遠、自己鞭長莫及的漢中啦,楚懷王還有價值啦,扔下關中、洛陽,莫名其妙跑到徐州建都啦等,前面說了,他的政治頭腦其實比范增強得多,因為他犯這些錯的時候,沒聽見范增提一句不同意見,可在鴻門宴上范增提的意見,卻還沒他本人的意見高明--只可惜,跟他爭江山的不是裝深沉的范增,而是偷狗肉的劉邦。
鴻門宴寒假讀后感600字(篇2)
劉邦在項羽面前肯忍一時之氣,才得以逃脫,他要是和項羽一般驕橫氣盛,恐怕早就死在鴻門了。
縱橫古今,凡事忍字當頭才能成大事,否則空有一勇字在身。成功不可能沒有委屈和挫折。忍眼前之氣,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韓信肯忍胯下之辱,藺相如肯忍廉頗的狂言。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如果一味沖動,心里忍受不了一點怨氣,眼里容不了半粒沙子,又怎么能辦大事、成大謀呢?
劉邦在這方面勝過項羽,也就注定了結局。鴻門宴上,試想劉邦項羽要是對換一下,那項羽是必死無疑了。狂妄自大的他的字典里不可能有低頭道歉,俯首稱臣,做事果斷的劉邦的字典里也不可能有婦人之仁。果然,項羽最后無法忍受戰敗之氣,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悲壯自刎。劉邦呢?幾乎可以說打了一輩子敗仗,但是他照活不誤。劉邦輸的就是小仗,忍得就是小氣,自然贏得就是大氣,成的就是大事。
毛澤東一代偉人,他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原則不也是“忍小成大”嗎?敵強我退,敵退我進。敵人強大時,就像劉邦面對項羽四十萬大軍時,忍一下,退一步,不會損失什么,然后在適當的時機予以反擊。但對于項羽,死打硬拼,決不讓步。可結局呢?項羽自刎,劉邦勝了楚漢戰爭,毛澤東成立了新中國。
小不忍則亂大謀,古人總結多少用血留下的滄桑經驗,是多么富有哲理。
鴻門宴寒假讀后感600字(篇3)
今人讀《鴻門宴》,往往抑項揚劉,說項羽有勇無謀,女人心腸,不該放走劉邦,以致后來敗走垓下,皇帝沒做上,連命也丟了,真是大傻一個!其鄙夷不屑之情,溢于言表。而對劉邦則贊美有加,說他有頭腦,會辦事,能屈能伸,皇帝本該他做。 英雄被視為傻瓜,小人倒成了崇拜的對象,美丑錯位,善惡顛倒,實令人匪夷所思,不勝感慨。
項羽本是一個英雄,這是古之定論。但項羽又不是一般的英雄。 且不說巨鹿之戰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圍以一當百的豪氣,自刎烏江笑迎死神的從容,單說他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就令人心曳神搖,感佩萬分。 項羽聞聽劉邦欲王關中,勃然大怒,著即發兵擊之,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雖有懷王之約,但劉邦僥幸入關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稱王,毫無愧疚之心,實非正人君子所為。 劉邦前來道歉,項羽不僅予以原諒,而且當即說出了告密者,這是他的磊落而非鹵莽。過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計較之?只有以誠相見,才能盡棄前嫌,和好如初。大敵當前,豈容內訌? 樊噲私闖軍帳,惡言相向,項羽不僅不計較,反而酒肉款待,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鈍。樊噲為救其主,敢做敢當,可見其忠;生吃彘肩,可見其勇。忠勇皆備,堪稱好漢。項羽壯之,可謂好漢惜好漢。 劉邦不辭而別,實屬無禮,項羽不僅不在意,還網開一面,助其逃脫,這是他的仁義而非不智。劉邦畢竟是義軍主將,勞苦而功高,如若殺之,實屬不仁不義,與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兩樣?勇敢,豪放,從容,率直,磊落,大度,仁義,這就是歷史上項羽,一個集世間偉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這些偉大人格如日月經天,光華四射,令人眩目,使人心儀。這是他為人的大人格,作為一個英雄的大人格。
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一個出類拔萃的英雄,一個具有帝王氣質、君子風范的英雄。
項羽的人性美還在于它的本真和純樸。 項羽是一個大人格的英雄,但仍然是一凡夫俗子,具有人之常情。 兵敗垓下,退守烏江,走投無路之際,一句“無顏見江東父老”,讓我們窺見了他心底最真實的一面,這里有他的自責,有他的反省,更有他對江東父老的深深歉疚。他寧死不肯回江東,源于他的自尊,也是他心地善良的詮釋。他愛江山更愛美人,而且愛的轟轟烈烈,蕩氣回腸。他是一個硬漢子,但也有軟弱無助孤寂難奈的時候,也需要女人纖纖細手的撫慰,也需要愛情的滋潤。一幕“霸王別姬”,把一個男人愛的情懷愛的無奈展露無遺,讓人心碎。 他一把火燒了阿房宮,大火三月而不滅,雖然有些過分,但我們可以理解。秦的暴政,已經天怒人怨,徹底埋葬這個罪惡的政權,是人心所向。熊熊燃燒的大火,無寧是他心中的怒火,他在宣泄對暴秦的憤怒。 分封諸侯,他不做王侯,不做皇帝,做了個徒有虛名的“西楚霸王”。別人都忙著搶地盤,而他卻衣錦還鄉,陶醉在鄉親們贊美的旋渦里。他在乎的不是實惠,而是名聲,如同小孩做游戲,要的就是名分。 他敢愛敢恨,心地透亮,活的本真而灑脫。 這是項羽的小人格,一個平凡人所具有的善良純樸的本性。 項羽,一個洋溢著人性美的英雄形象!
項羽本來應該創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澤被后世,名垂青史。 但他生不逢時! 他的優秀品質,沒有幫助他成就大業,反而成了他的致命弱點,被他的對手利用,以致功敗垂成,遺恨千古。鴻門宴上,除掉劉邦還不容易?一個手勢,一個眼神而已,但項羽愣是沒這樣做,他相信了劉邦的花言巧語。 在卑鄙奸詐的小人面前,高尚者鮮有不失敗的。 這并不值得奇怪,因為這是一場不對稱的戰斗,如同一個職業拳擊手面對一個不守規則的市井無賴,二者的道德水準差距太大,根本無法對決。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歷代的皇帝老兒,無不心狠手辣,奸詐多端,劉邦原本不就是一個鄉里無賴么? 我們往往把項羽的悲劇看成其性格的悲劇,這是對英雄的蔑視和侮辱。項羽的失敗不是他個人的過錯,而是源于社會的黑暗無序、百姓的愚昧無知、道德的粗糙低劣。他的大人格過于美好了,以致不能被那個時代所接受。 他的誕生,實是時代的錯誤! 我們不能以成敗論英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是統治者的欺世盜名,是庸俗小人的勢利偏見。項羽雖然失敗了,但他仍然是一個英雄,一個光彩奪目的英雄。劉邦雖然勝利了,但他仍然是一個小人,一個十足的小人!
黃鐘被毀,瓦釜雷鳴。好人受欺,小人得志。這是人性的異化,審美的錯位。 今天,劉邦一類的奸詐虛偽之徒仍然大行其道,被頂禮膜拜,項羽這樣沒有城府心地善良的英雄,仍然被揶揄,被歧視。歷史的腳步已踏入了二十一世紀的門檻,但人類的思想還停留在公元前的蒙昧時期! 這無疑是社會的悲哀,這說明社會的無序,道德的低下,較兩千年前,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觀。 道德文明的重建,任重道遠!
鴻門宴寒假讀后感600字(篇4)
劉邦在項羽面前肯忍一時之氣,才得以逃脫,他要是和項羽一般驕橫氣盛,恐怕早就死在鴻門了。
縱橫古今,凡事忍字當頭才能成大事,否則空有一勇字在身。成功不可能沒有委屈和挫折。忍眼前之氣,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韓信肯忍胯下之辱,藺相如肯忍廉頗的狂言。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如果一味沖動,心里忍受不了一點怨氣,眼里容不了半粒沙子,又怎么能辦大事、成大謀呢?
劉邦在這方面勝過項羽,也就注定了結局。鴻門宴上,試想劉邦項羽要是對換一下,那項羽是必死無疑了。狂妄自大的他的字典里不可能有低頭道歉,俯首稱臣,做事果斷的劉邦的字典里也不可能有婦人之仁。果然,項羽最后無法忍受戰敗之氣,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悲壯自刎。劉邦呢?幾乎可以說打了一輩子敗仗,但是他照活不誤。劉邦輸的就是小仗,忍得就是小氣,自然贏得就是大氣,成的就是大事。
毛澤東一代偉人,他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原則不也是“忍小成大”嗎?敵強我退,敵退我進。敵人強大時,就像劉邦面對項羽四十萬大軍時,忍一下,退一步,不會損失什么,然后在適當的時機予以反擊。但對于項羽,死打硬拼,決不讓步。可結局呢?項羽自刎,劉邦勝了楚漢戰爭,毛澤東成立了新中國。
小不忍則亂大謀,古人總結多少用血留下的滄桑經驗,是多么富有哲理。
鴻門宴寒假讀后感600字(篇5)
今年初二,我和爸爸在電影院觀看了歷史大片——《鴻門宴》,通過這部電影,讓我真正對楚漢戰爭有了認識。
這部電影講述的這樣一個故事。秦末年,天下大亂。亂世里出現了劉邦和項羽兩位英雄豪杰。項羽自己為霸王,劉邦斬蛇起義。兩人結拜為兄弟,并約定 “先入咸陽,冊封秦王”,而霸王比劉邦慢了一步進入咸陽,自己還想作秦王。就在鴻門擺下宴席,請劉邦赴宴,志在殺死劉邦。而劉邦能屈能伸,巧妙應對,化險為夷,終于逃出了鴻門。為楚漢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基礎。
在電影院看完這部電影,我是一頭霧水。從頭打到尾,根本不知道講述的什么事情。甚至中間越看越搞不懂,都快要睡著了。回家后爸爸讓我查了查歷史書,按照歷史書上講述的故事,我和電影一對照,頓時茅塞頓開。原來歷史就這么簡單。下面就隨我的鏡頭來瞧瞧這段歷史吧!
典故一:荊軻刺秦王
荊柯刺秦這個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荊柯帶著樊於期的頭顱和燕國地圖來到了大殿上。但秦王打開地圖,荊柯馬上拔出了地圖里藏著的快刀。秦王一時著急,竟然拔不出寶劍。只好繞著柱子亂轉圈。最后終于拔出了寶劍,一下刺到了荊柯的腿,荊柯倒地后被武士們亂扔分尸,荊柯就這么“為國捐軀”了。
典故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鴻門宴的代表肯定就是舞劍了,當時在鴻門宴上,項莊提出要舞劍助興,可寶劍招招式式直逼劉邦,幾次險些扎住劉邦。就在這時,項羽手下的奸臣項伯大喝一聲:“你一人舞劍有何意思,我來陪你舞!”說著就是死死的保護著劉邦,擋住項莊。把劉邦嚇的魂不附體,臉色蒼白。這句話中沛公指的就是劉邦了,因為劉邦當時實在沛縣做官,所以稱之為沛公。
典故三:韓信的故事
韓信可是名副其實的大將,可他的一生比較坎坷艱難,他出身于一個貧困家庭,他小時候不思進取,又一次他佩戴寶劍在街頭亂轉,碰著一個流氓。韓信不想在街頭動手,在眾目睽睽之下從那個流氓的胯下爬了過去。這就是歷史典故《胯下之辱》。
韓信走投無路,只好去釣魚為生。韓信在河邊曾碰到了一個老婆婆,老婆婆經常把自己的飯給韓信吃一半。韓信說自己以后必要報答,老婆婆卻甩下一句:“我給你飯只是看你可憐,不求你報答!”從此韓信暗中下功夫,努力學習,終于成了大將。他還找到了老婆婆,給了她一千兩的金子呢!這就是歷史故事《一飯千金》。
從此以后,韓信投靠了項羽,做了一個傳令官,沒有得到項羽的重視。他又投靠在劉邦的部下,但也得不到重用。韓信只好離去。劉邦手下謀士蕭何聽說韓信走了,連夜追趕,終于追上了韓信,請他投靠劉邦。在蕭何的再三推薦下,劉邦重用了韓信,封韓信為將軍。韓信開始輔佐劉邦,幫劉邦訓練軍隊,明修棧道,等待實際成熟后,暗度陳倉,順利拿下齊國。韓信勞苦功高,卻得不到劉邦的獎賞,想在開始造反。接過被蕭何騙到安樂宮,暗設埋伏,一舉把韓信刺死。這就是歷史故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典故四:霸王別姬
劉邦順利逃出了鴻門宴,勢力一天天的強大了起來。項羽是一介武夫,竟然趕走了他身邊的謀士范增。他的勢力一天天的弱小了,項羽部下的很多大將都投靠了劉邦。終于,項羽被劉邦的軍隊圍困在的烏江邊。一天項羽回到營帳里去見虞姬,對虞姬說:“劉邦的軍隊已經把我們包圍了,無法突圍了。你自己另選君主吧!”結果他的妻子虞姬聽完后橫劍自殺了,項羽悲憤萬分,埋葬了虞姬,發誓要血戰沙場。這就是有名的《霸王別姬》
典故五:四面楚歌
就在那天晚上,張良率領部隊在四面八方奏起了柔和的楚歌聲。不少士兵都想到了自己的家鄉,自己的家人,紛紛逃走。一夜之間,項羽的軍隊只剩下了800多人。來日一場大戰,項羽的軍隊只有24人了。項羽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敗落到這種地步,在烏江邊橫劍自殺。
一部《鴻門宴》電影,存在著這么歷史故事,也被我這么簡單的學懂了。歷史并不是很枯燥,中華5000年的悠久歷史,只要我們細心地學習,用心體會歷史,才能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