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簡史讀后感600字
執著或許是獲得一種成功的必要條件,但有時,也未必會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如果方向錯了,就更悲劇了。在輔滿荊棘的科學史上,不乏這樣的悲劇:愛因斯坦被認為“浪費了他的后半生”;布格和孔達米納花了將近10年時間,得出了一個他們不希望得出的結果,而且發現這個結果還不是他們第一個得出的。他們艱辛的測量工作,只是證明了別人的觀點是正確的。不管怎樣,那時的科學家們大多是默默無聞的工作者。
文章接著漸漸引出了關于地球的歷史.跟著書中描述,可以想象各種地球生命滅絕的可能情境:或來自宇宙外的小行星,或來自地球內部的巖漿,各種可能...讓人不禁感到生命的脆弱無力。它用了幾十億年才進化到現在的高度,而滅絕卻只是一瞬間。星系也一樣:“一顆恒星可以燃燒幾十億年,而死亡卻是一下子的事。”中觀和宇觀的事物竟如此異曲同工。
雖然該書只是在很淺的層面對相關科研成果的做了通俗易懂的介紹,不涉及精深難懂的專業知識,但涵蓋面廣,全書看完,不禁有一種無知感——已知的越多,則未知更多。從微觀到中觀、到宏觀、再到宇觀,世界無窮無盡,它按照自己的運行規律,自顧自地存在著。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無窮無盡、無限未知的世界,但只能憑借著生命給予的、并不強大、甚至極其有限的感官和思維能力去感知和認識它,猶如叫夏蟲想象冬天,猶如讓三維世界的蜥蜴去理解無限維度的空間。書中一位學者也說:“物理學很可能沒有一種終極理論--每一種解釋都需要進一步的解釋,形成‘永無窮盡的一連串越來越基本的原理’。與之相對的可能性是,這種知識也許是我們完全無法理解的。”以思維之有涯追世界之無涯,困已~~。
萬物簡史讀后感600字精選篇2
這是一本介紹科學知識的書,書中對宇宙是如何誕生的?地球是如何形成的?生命是如何出現在地球上的?人類是如何一步一步成為地球的主宰的?等問題做了回答。我現在上二年級,有時候會問一些”奇怪“的問題。比方說:地球有多重啊?為什么我們養貓狗而不是貓狗養我們呢?
宇宙是什么樣子的?讀這本書后我就知道了,在”地球“這個主題中,我知道了可以用三角測量法來測量地球的大小,還知道了地球原來是中間鼓起來的, 這樣的發現源自于牛頓的《原理》中的一項發現——地球自轉產生的離心力會使兩級有點扁平,赤道有點鼓起,這樣,地球看上去更像個橢圓形的”橄欖球“,而不是我想象的圓圓的”足球“啦。
看,多么有趣的科學知識啊!你也來看看吧!
萬物簡史讀后感600字精選篇3
一本正經的說《萬物簡史》大大的拓展了我的視野,它引領我去探索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的產生,變化和發展的進程,它使我感受到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的種種偉大和神奇,它讓我對人類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充滿敬意。
《萬物簡史》喚起了我對生命的崇敬之情。生命在它長達四十多億年的時間里,雖然歷經無數艱難險阻和滅頂之災,但是卻能繁衍生息代代相傳,她的光輝史不得不使我從心底升起敬畏和崇敬之情。正如作者在本書的最后寫道:“如果說這本書有什么寓意的話,那就是我們來到地球上,實在是十分的幸運——這里的我們“我們”,我指的是所有的生物。在這個宇宙中,獲得任何一種生命都是一個奇跡。當然,作為人類,我們更是雙倍的運氣。我們不僅享有存在的恩典,而且還享有獨一無二的欣賞這個存在的能力,甚至還可以以多種多樣的方式使其更加美好。這樣一種技巧,我們才剛剛開始懂得。”
《萬物簡史》讓我重新認真的思索起“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的千古命題,我的回答是:“我”也是“我們”,“我們”是“生命”,生命之舟必將駛向光明美好的未來——回顧四十多億年的生命史,我有理由堅持這條信念。”
“一個星球,一次試驗”。我想對待對待生命的最好方式,一是珍惜她的美好,二是要為她創造更多的價值。我們——人類,應當自求多福,好自為之。
萬物簡史讀后感600字精選篇4
這個暑假,我讀了有關萬物發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影人入勝的書——《萬物簡史》
這本書講述了許多的事物,它的發展歷程。其中讓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神奇的原子”,院子非常非常小,它是沒有生命的。但是,他又能組成世間萬物(包括:人,動物,植物,石頭,土,化學元素··)原子是不會消失的,當人死了之后,人身上的原子會組成另外的事物。可能是一棵草,一塊石頭,一只貓,或者是另一個人身上的一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說,整個時空中,所有事物都是長久的,不是的,永恒的··
這本書還講述了科學家們的奇聞異事:達爾文為蚯蚓彈琴;牛頓將一根針的眼縫插X眼窩,為的只是看看會有什么事情發生;富蘭克林不顧生命危險再大雷雨天里放風箏;卡文迪許在自己身上做電擊實驗,
竟然到失去知覺的地步;卡爾·威爾海姆·舍勒習慣親自“品嘗”一下發現的化學元素,最后死于:汞中毒”;愛因斯坦在還是專利局三級審查員時,發表了幾篇足以改變歷史的論文,但卻沒有一位物理嘗家去重視他,原因是因為他們不重視專利局發表的東酉,于是,愛因斯坦就遭到后來在申請大學講師,中學教員的拒絕。
《萬物簡史》這本書深深的吸引著我。寥闊的空宇,新時代的黎朋,處境危險的行星,人類的進化史……這本書講述了許多我不知道卻十分有趣的逗物,我覺得這是一本十分有用,讓我們學習科學的好書,值得我們去讀。
萬物簡史讀后感600字精選篇5
今天有幸重新再回顧一下小學時看的一本著名科普著作——《萬物簡史》。他的作者比爾布萊森的幽默直白至今我還記憶猶新,“你不會和另一個世界的你握手,因為和反物質的你握手會發生湮滅,然后你們都會消失。”這樣的表述使我在小時候也能很好地理解物質和反物質作用之后的關系。說道宇宙的起源,術中這樣比喻“其實我們個體都是由電子組成的,如果把我們身上的電子一個一個夾出來就會變成一堆灰色的灰塵了”是多么的直白和簡潔。
作者用清晰明了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的筆法給我們展現了宇宙大爆炸到現代的各種妙趣橫生的故事。從小時候疑問地球模型是怎么可以切出四分之一看到地球的核心到人類對地球的環境污染;從動物進化的精彩到人類對動物的濫捕濫殺;從人類社會的茹毛飲血到現代戰爭的殘酷。《萬物簡史》讓我重新認真的思索起“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的千古命題,我的回答是:“我”也是“我們”,“我們”是“生命”,生命之舟必將駛向光明美好的未來——回顧四十多億年的生命史,我有理由堅持這條信念。“
”一個星球,一次試驗“。我想對待對待生命的最好方式,一是珍惜她的美好,二是要為她創造更多的價值。我們——人類,應當自求多福,好自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