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高中讀后感600字
戲劇是人生的放大,人生就如一場戲。無論你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當你經歷了一段豐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重新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自我,你總是能在《哈姆雷特》里找到一些你會覺得那似乎應該是屬于永恒與不朽的東西。
因為它談到了人生的抉擇,談到了選擇的人生之路——面對正義、愛情、責任,一顆矛盾而又決絕的心,在那樣一個混沌的世界里毅然背叛了命運,堅守住了他的正義。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經驗也代表了我們自己的經驗,他所面對的命運在我們人生的某個階段里也是我們所要面對的。
哈姆雷特是不完美的,有時他的抉擇是非理性的,熱血中正義的沸騰讓他失去理智,比如當他在激怒之下一劍刺死他誤以為是國王的波洛涅斯時。然而或許正是他這種不理智的抉擇,這種人性的弱點,讓我們從心底里接受和認同他的藝術形象,因為我們常常可以在自己身上看見他的影子……
哈姆雷特高中讀后感600字(精選篇2)
以前,常聽人說《哈姆雷特》是一部優秀的作品。我沒有親見,自然也無從說起。如今,我讀了一遍,心中頗有一番感慨。伴隨著淡淡的悲傷,哈姆雷特本性之善、意志之堅、復仇的愿望之切等特點,無不在我的腦海中浮現。我覺得,哈姆雷特是一個真正的英雄,他的靈魂也因他的英雄舉動走得遠于他人。
最初,哈姆雷特是天真的、單純的,也是幸福的,他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希望。后來,父親的暴死、母親的改嫁,讓他覺得一切都天翻地覆了,于是,他失望、孤寂,又開始憂郁了,他無目的地活著。
恰在此時,鬼魂告訴了他真相,于是,哈姆雷特憤怒了,他也開始覺悟了,他要報仇。
哈姆雷特憑著自己的智慧,驗證了事情的真實性之后,他開始平靜下來,他沉思著,自己是否應該擔起重任。那時,他的靈魂卻沒有停下來等待,仍在前進。最終,哈姆雷特做出了決斷,他放棄了安逸的生活,放棄了自己的愛情,放棄了……只是他卻沒有料到克勞狄斯的陰謀,不過,他畢竟在臨死前也給了敵人致命的一擊。他雖然沒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他卻為實現自己的理想鋪平了道路。此時,哈姆雷特的靈魂走得更遠了,直到消失在那條通往天堂的大道上,好一個走遠的靈魂!
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情愛。正因為如此,他能對母親發出心底的憤怒,面對奧菲利婭的死,他悲痛欲絕,而當他面對自己的仇人、國家的仇人時,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猶豫不決、遲遲不愿行動。如今讀來,我仍能感受到他當時內心的矛盾和痛苦的掙扎。什么才是英雄?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英雄。
莎翁的過人之處,在于他擺脫了古人將英雄神化的寫法,他寫活了哈姆雷特。這個人物感動了,讓人覺得,仿佛真有這樣的一個人站在我們的面前。讀罷此劇,我的心里再也不能平靜了,胸中掀起的激情使我發出了來自內心的感嘆:哈姆雷特,我為你喝彩。
哈姆雷特高中讀后感600字(精選篇3)
《哈姆雷特》,作為莎翁“四大悲劇”之一,講述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替父報仇并為此送命的悲劇故事。高中語文課本節選過《哈姆雷特》的結尾部分,當時由于我還沒搞懂人物關系和故事背景,對高潮部分理解并不深,現在讀完了《哈姆雷特》,對其中的情感似乎有了更深的了解。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不知道哈姆雷特最終的選擇是代表了生存,還是預示著毀滅。雷歐提斯臨死之前,將國王克勞狄斯的陰謀揭發,哈姆雷特身受一劍,看著早已飲下鴆酒身亡的母后,將毒劍刺向了國王克勞狄斯。如此混亂的局面,正如唯一的目擊者和幸存者霍拉旭對后來到場的福丁布拉斯講述的那樣:“你們可以聽到奸淫殘殺,反常悖理的行為,冥冥中的判決,意外的屠戮,借手殺人的狡計,以及陷入自害的結局:這一切我都可以確確實實地告訴你們。”這是對整個故事最好的總結。一切罪惡的源頭來源于弒兄的國王克勞狄斯,而優柔寡斷的哈姆雷特,未守貞潔的王后,單純天真的奧菲利婭,沖動武斷的雷歐提斯……則是這場悲劇的目擊者,促進者,遭受者。
哈姆雷特,作為本劇的男主角,可能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英雄。他猶豫過,彷徨過,因為得知叔父所犯下的丑惡罪行,性格變得更加復雜和多疑。當一個人被仇恨蒙蔽了雙眼,是很難保持理智和清醒的。但是面對叔父的試探與謀害,哈姆雷特冷靜面對,輕松化解,卻在最終與雷歐提斯的對決中丟了性命。他本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完美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因為父親的離世、母親的過早改嫁和叔父的陰謀看到了現實的黑暗。他變得過激,他開始懷疑,懷疑親情,懷疑愛情,懷疑周遭的一切。遭受了重大的打擊,支撐他的或許只有那顆強烈的復仇之心了吧!這種復仇的念頭,從另一方面讓他變得更加堅定,更加果敢。復仇磨煉了他自己,可惜哈姆雷特最后還是死在了叔父的陰謀里,我們失去了一位充滿正義的英雄!
但是我對其中的部分情節還是存在著疑惑。波洛尼厄斯,雷歐提斯和奧菲利婭的父親,被哈姆雷特一劍刺死,他的離去顯得太過草率。如果當時藏在后面的不是波洛尼厄斯,而是克勞狄斯呢?哈姆雷特也會如此草率嗎?而正是這位大臣的離開,導致了哈姆雷特被遣往英國,奧菲利婭的發瘋墜河,雷歐提斯的造反,克勞狄斯的終極陰謀……或許,這就是命運的安排吧!
若說《哈姆雷特》的現實意義,拋去莎翁卓越的藝術處理技巧,我想就其內容淺談自己的認識。對哈姆雷特來說,命運是公平還是不公的?若說公平,為何要讓他遭受叔父的陰謀,同伴的背叛;若說不公,他何以復仇成功,不留遺憾地離開。命運,大多數時候是殘忍的,但我們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聲討這種殘忍,而是應該奮起抗爭,像哈姆雷特一樣,對這種殘忍說“不”,挑戰它!
在這個不平靜的雨夜里,我似乎又看到了老國王的冤魂游走在黑夜里。不知道這是不是他想看到的結局……
哈姆雷特高中讀后感600字(精選篇4)
魯迅先生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哈姆雷特》就是一幕極具震撼力的悲劇。哈姆雷特是勇敢的,也是不怕死的;但是,他由于敏感而猶豫不定,由于思索而拖延,精力全花費在做決定上,反而失卻了行動的力量。哈姆雷特理想崇高、思想深刻,他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于沉思、自責、自我懷疑上,加之憂郁與孤獨,他迷惘、矛盾又痛苦。于是一再拖延復仇計劃,導致了最后的結局。文中最令人同情的就是悲慘的配角奧菲利婭,她柔弱、沉靜、靦腆又天真無邪。可她那脆弱的身心被愛和恨一起擠壓著、煎熬著。她不幸、痛苦、無助,卻都逆來順受地忍受了它,最終還是迷失了自己,離開了自己。“生存還是毀滅?是默默忍受命運的暴虐,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無涯的苦難,通過斗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這峨我不知道,似乎也不是那么容易分得清的事情,只是哈姆雷特選擇了后者,承擔起了那項他承擔不起,幾乎連渺茫的希望都沒有、但又決不可推卸的復仇重任。如今的現實中,倘若我們遇到了困難,我們是去面對它,還是選擇逃避?我想應該是面對。無論是什么困難,沒有人解決不了的,除了死亡。可是就算在死亡面前,如果能勇敢的接受,那么也算的上高貴了。總而言之,不論在什么艱難險阻面前,我們都應該勇敢面對,接受挑戰。
《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義思想家的悲劇。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亞曾借人物之口表達自己的戲劇主張:"自有戲劇以來,它的目的始終是反映自然,顯示善惡的本來面目,給它的時代看一看演變發展的模型。"悲劇《哈姆雷特》正是劇作家這種現實主義戲劇觀的生動體現。
這個劇本的又一個一名叫做《王子復仇記》。實際上這個王子并沒有給老國王復仇,盡管他最后刺死了新國王,但這更大的意義上是為了行將死去的自己。他的復仇很失敗,因為他一直在彷徨,他憎恨這個世界,也憎恨自己。他對別人冷嘲熱諷,對自己則是不斷地責備。他嘗試著去做一些事情,但更多時候他一動不動。他的形象,和其他人的英雄般的魯莽相比,更像是一位痛苦的智者。他更多的進行精神上的抗爭。
哈姆雷特是悲劇的中心人物。他是一個典型的人文主義者。人文主義思想是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核心,它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的世界觀,是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教會進行斗爭的武器。人文主義著反對以神為中心的封建神學,宣傳人是宇宙的主宰,是萬物之本。哈姆雷特對世界和人類抱有巨大的熱情和美好的希望。他說:"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物品!理性是多么高貴!力量是多么無窮!行動多么像天使!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他肯定人的現實生活,渴望純潔的友情和真摯的愛情。他聰明熱情、敏感善思、能文能武。他的戀人峨菲利亞說:"啊,一顆多么高貴的心就是這樣隕落了!"這樣的王子自然得到民眾的擁護,連他的敵人克勞迪斯也承認:"他是為糊涂的群眾所喜愛的"。可是他一接觸社會的現實,他所崇拜的父王突然死去,而自己所愛的母親連為丈夫送葬的鞋子都沒有穿舊,就匆忙嫁給了從前受人恥笑的克勞迪斯。他感到憂郁:"人世間的一切在我看來是多么可厭、陳腐、乏味而無聊!"經過一番深沉的思考,把個人問題與整個社會聯系起來,發現"時代一切都脫節了","丹麥是一座監獄","我決心擔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這樣為父報仇實際上成了改造社會的一個具體行動。他有意安排了"戲中戲"以便進一步證實奸王的罪行。當罪行的真-相確證以后,便立即行動。但為了尋找正義的手段,他放棄了在奸王祈禱把他殺死的機會,接著又誤殺了波洛涅斯,這樣就招來被放逐的命令。最后,他雖然逃了回來,在決斗中殺死了奸王,自己也因中了毒劍而犧牲,"重整乾坤"的責任也落空了。
《哈姆雷特》在藝術上也能集中體現作者的創作特色。劇作的生活畫面廣闊,情節的展開生動、豐富。劇作所反映的生活畫面,從皇宮到家庭,從深閨到墓地,從軍士守衛到民眾造反,從劇場到比劍場,構成了劇中人物活動的廣闊的背景。莎士比亞非常注重情節的安排,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除復仇的情節之外,還配合諸如愛情、友情、親子關系等,對情節的發展起了推動的作用。與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相聯系,作者還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戲劇場面。如"戲中戲"演出的那一場,是一場重點戲,又是過渡戲,是哈姆雷特的思想和行動的轉折點。
莎士比亞是語言大師。他的戲劇語言豐富多彩,富有詩意。他的劇作主要是用自由的無韻詩體寫成,還有民間歌謠,其人物的語言也變化多端。
刻畫哈姆雷特時,多次運用獨白,詩體與散文交相使用,哲理與抒情相結合,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哈姆雷特》是一部巨作,它給我很多很多,值得一看!
哈姆雷特高中讀后感600字(精選篇5)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
《哈姆雷特》是由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的一部悲劇。它主要講述了哈姆雷特的叔叔克勞狄斯為了謀取權位殺害了哈姆雷特的父親,篡取了皇位,并娶了哈姆雷特的母親。當得知真相后,哈姆雷特復了仇,但自己也命喪黃泉。
這本書既充分反映了作者對當時英國顛倒混亂的時局不滿,揭露了英國封建貴族階級與普通百姓為了爭奪權力進行的殊死較量,批判了王權與封建邪惡勢力的罪惡行徑,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生存還是毀滅這一問題的觀點。
這的確是個引人深思的問題,在這個劇本中,哈姆雷特對命運的態度幾經變化,甚至看似前后矛盾。他起初以為,命運變化無常,既不揚善,也不懲惡,反給高貴的人帶來災禍。他在一次獨白中表示要挺身反抗“命運的暴虐”。但在經歷一次“突變”之后,哈姆雷特轉而完全信靠天意。通過展現哈姆雷特的兩種命運觀,莎士比亞不僅否定了對待命運兩種極端看法,而且顯示了正確對待命運的恰當態度:人的不幸,不是歸咎于任何外在的偶然性,而在于個人的天性和選擇。在劇中,哈姆雷特扮演著許多角色,他顯得同時是一名哲人,復仇者和戲劇家。然而,遭遇變故后的哈姆雷特先是沒能節制自己的悲憤,接著又一再抱怨命運不公。這對身為丹麥王子的他而言,無疑是個大問題。
哈姆雷特對命運的看法,暴露了他的缺陷,這,無疑是悲劇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