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讀后感
《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早期代表作。小說的情節很簡單,在一段寂寞的旅途中發生了一場美麗的邂逅,就如同秋風輕輕吹起了一片樹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出的伊豆的舞女讀后感,希望能幫到大家。歡迎大家參考學習!
伊豆的舞女讀后感【篇1】
縱觀整篇小說,不難發現,這部小說一如川端康成其它作品,具有憂郁和哀怨的情緒,但在這其中卻又浮現出一股暖人心扉的溫馨。這份暖意不因身份的懸殊而淡漠,正是這種身份上的差距讓彼此的相伴和信任顯得彌足珍貴。旅途雖短暫但卻足以讓“我”銘記,溫暖了“我”今后的人生之路。小說的動人之處還在于對“我”和年少舞女之間微妙的情感波瀾的細膩刻畫,舞女的清純與天真如一股清泉凈化了“我”抑郁陰沉的心靈,讓這場原本孤寂的伊豆之旅充滿了青春的悸動和初戀的浪漫。本文通過文本細讀的研究方法,旨在闡明籠罩《伊豆的舞女》的憂郁氣氛突顯的是這段與巡回演出藝人的旅程給具有“孤兒根性”的“我”所帶來的溫馨與浪漫。
一系列的細節描寫都暗示了兩位主人公之間的不平等。也為兩人沒有結果的愛情故事埋下了伏筆。作為社會精英的“我”不顧等級差別,與身為江湖藝人的舞女互相愛慕,當甜蜜的愛情一步步發展到頂端時,卻不得不分開。“我”同情這些處于社會底層的受人歧視的藝人,包括窮困潦倒的“榮吉”,因流浪奔波而孩子早產夭折在路途中的“千代子”,為生計所迫做舞女的“薰子”。這也是小說在另一方面上所能反映的。
伊豆的舞女讀后感【篇2】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先生的著作之一,以前是知道有這本書的,只是未曾拜讀。近日忽聽得山口百惠所唱的電影主題曲才曉電影早已有存,歌中典雅古樸的韻味,懷舊的叁弦琴,讓我對電影有著莫名的期待。
小說是我在電影后讀的,也許是自己不善于形象思維吧,覺得電影是要比塬著好多了,并進這也是川端康成先生早期的作品,電影的拍攝他也參與了其中,多年的積累和歷練,自然會多出一份歲月的厚重與成熟。
“誰知道那些賣藝的會在哪里歇腳呢,哪有客人就會到哪兒去,在那兒歇腳。誰叫她們是賣藝的呢,只有四海為家。”
舞女們是一群走江湖賣藝的女人,在伊豆的相遇只是應為川島——一個高等學校的學生,離開孤獨的生活一次獨自旅行。小舞女該有十七八歲吧,這樣一個猜想卻是川島學生式懵懂愛戀的開始。小舞女呢?“我眺望著她雪白的身子,它象一棵小桐樹似的,伸長了雙腿,我感到有一股清泉洗凈了身心,深深地嘆了一口氣,嗤嗤笑出聲來。她還是個孩子呢。”只是身份的差異,舞女像候鳥一樣四處瓢潑,川島卻鐘要回東京的。
我是不懂日文的,在讀小說時才明白為什麼榮吉要饒了而行,也只是身份的差異:
“乞丐、巡回表演的藝人禁止入村!”
身份的差異讓我懷疑,這是怎樣的戀情呢?
川島因薰子的緣故與藝人們相識相知相交,可處處都存在著歧視,她們向路人彎腰致歉,只能住在擁擠的小酒店,每當川島請她們去自己所在的旅館玩時,榮吉的岳母總會一打擾川島學習為由,而其他人也只有默默地離開。唯有的一次卻也要付出不小代價。看著薰子玩的如此的開心,也只有純真的幼稚才會那樣的無憂無慮。當川島讀書給薰子聽時,卻又是該走的時刻了。
薰子還是個孩子,可她卻注定是個舞女,就像她撿起給川島的手杖一般脆弱,在榮吉的孩子九九之日時川島選擇了離開,塬本是要和薰子出去玩的,但仍發生了變故,這是無法改變的,因為她們是四處賣藝的女人。那一晚十四歲的薰子看到自己與川島間不知從何而來深淵般的距離,哭泣的淚水也無法洗凈的黑暗。當駛往東京的號角響起時,那揮動的白色手帕再也聽不到學生帽的唿喊。
可愛的小舞女手提大鼓,還會走在雨過天晴的旅途上嗎?
伊豆的舞女讀后感【篇3】
川端康成:“無論《伊豆的舞女》還是《雪國》,我都是懷著對愛情的感謝之情來寫的。”對我來說,無論《伊豆的舞女》還是《雪國》我都是懷對愛情的感謝之情來讀的。這句話貌似不適合我,是的,不適合我。
舞女名薰子,豆蔻年華。豆蔻年華的女子,最為可愛,美麗。對作者而言,她懷有對愛情的憧憬,而她,也讓人愛不釋手。就像作者見到舞女時的呆若木雞,而舞女的害羞與矜持也更讓作者傾心。
其實作者對舞女的喜愛從頭至尾從來斷過,一開始,他本是來旅行,但看到藝人中的舞女后就再無心思,開始一心跟著他們。其中有一個奇妙的心理:舞女走后,作者并未立刻跟上,而是算好了時間再去,對老太婆的交談可看出作者的心急,一心系著舞女;而追上舞女之后也并未立刻停下,而是走在了前頭。這與《湯姆索亞歷險記》中湯姆遇到漂亮女孩做了一套難度很大的體操一樣,雖然喜歡的方式不一,但性質一樣。
作者喜歡舞女的矜持:在下棋時,先是很有禮貌,保持著很大的距離,而后竟爬在了棋盤上。這樣的表現是大多女孩都有的。再比如說,舞女想讓作者朗誦,卻不直說,這種純粹誰不喜歡呢?作者喜歡舞女的天真爛漫:洗浴時一絲不掛地跑步外面,看到作者滿心喜悅。這樣表現,女孩極少有,當然了,舞女還是個孩子。作者還喜歡舞女的害羞:在談到有學生哥游泳時,想說不敢說的害羞讓作者怦然心動。作者更喜歡舞女喜歡自己而不語:離別之際,舞女蹲在岸邊卻一言不發,直到臨走時才揮手告別,讓人看了不禁憐憫起來。
伊豆的舞女讀后感【篇4】
看了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我深深的被作者與舞女之間淡淡的愛所打動了,讀罷全文,發現文中有很多細節進行著對比如世人對舞女的看法:那種人誰知道會住哪呢;乞丐,巡回演出藝人禁止進村……但這些世俗的語言并不影響舞女善良的本性,自尊自愛的靈魂:鳥商輕輕的拍了舞女的肩膀,阿媽板起可怕的面孔說:“喂,別碰這孩子,人家還是個姑娘呢”;急匆匆的跟上我,她走在我身后,保持不道兩米的距離她不想縮短距離也不愿意拉長距離我回頭與她攀談她吃驚似的嫣然一笑,停步回答我,我等她趕上來,她卻依然住步不前,非等我起步她才邁腳;以及后來阿媽不讓“我”和舞女一起去看電影等等,這些情節充分的表現了藝人高潔的品格與人性。
而作者與舞女之間深深的友誼與淡淡的情感,雖不加太多的心里描寫,但誰都能感覺到他們之間真摯的情感,如果說先前彼此在一起只是出于原因對對方的尊重,只是做為朋友彼此交流的前提,而之后動身回去,本認為昨晚睡的太遲,今早起不來,大家都不能來送行時……到了岸邊,舞女蹲在岸邊的靚影赫然映入我心中,此時雖不加任何心里描寫但卻能看得出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啊,彼此之間相互喜歡有不得在碼頭離別,舞女無精打彩的語氣表現了對作者離開的不舍,作者上船之后與少年之間交流:“我剛剛和她離別了”即使讓人瞧見我在哭泣我也毫不在乎了。這些也充分表現了作者對舞女深深的留戀,我佩服川端康成高超的敘事藝術同時也喜歡他與人相處彼此尊重的情感。
全文充滿了川端康成獨特的敘事氣息,這種敘事更讓人感到一個二十歲的學生單身來到伊豆旅行的這種氣氛。一個初生的少年對這個世界簡單的認識;還是個孩子的舞女對這個世界簡單的看法,正是由于這兩顆簡單的心,所以整篇文掌顯的更加純樸感人。
伊豆的舞女讀后感【篇5】
有種愛情注定不能在真實生活中被尋得,就像川端康成筆下的這個空靈、靜謐、卻又彌漫著淡淡哀傷的故事。在這段故事里,沒有轟轟烈烈的海誓山盟、沒有纏綿悱惻的長相廝守,甚至于沒有一點點的世俗脂粉。
故事的情節很簡單:在一個煙雨迷蒙的季節,一個就讀于大學預科的少年,在一次本該孤獨的旅行中邂逅了一位美麗的舞女。到這里,如果按照世俗人的想法,那么接下來便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但在這個故事里,少年與舞女卻僅僅只是通過幾眼凝眸、幾句片語來演繹這段青澀而又朦朧的戀情。不能怪他們年少無知,不能怪他們懵懂青澀,這樣的悲傷就像是那美麗的相遇,是注定好了的。一個是身世孤苦的少年,一個是輾轉漂泊的舞女,或許對他們而言,能夠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季節相遇便已是最大的緣分。當旅途結束時,來送他的舞女雖然心中有說不出的難受,但卻始終沉默。船開了,舞女的身姿漸漸遠去,消隱。少年沮喪地躺在床上,眼淚撲簌撲簌地往下淌。而那個關于冬天里的約定,我們無從知道是否能夠實現,或許也只有這樣一個無果的結局才能讓人感到雋永,才能讓人細細回味。
故事讀完,突然想起了一段對于伊豆的評價:伊豆不同于東京,東京的繁華它沒有;伊豆不同于奈良,奈良的睿智它沒有;伊豆更不同于京都,京都的古風古韻它也沒有。它所擁有的,只是那淡季的憂郁與純真的自然吧,而這份憂郁與自然又恰恰適合這朦朧的初戀,因此這段故事只有發生在伊豆這種地方才讓人覺得合情合理。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如同日本這般狹長而美麗:春有櫻花樹海;夏有野芳佳木;秋有楓葉素潭;冬有雪山溫泉。四時不同的美景幾乎都可以在這個小島國里尋得。然而,正是島國的特性又使得日本人骨子里透露著一絲淡淡的絕望:村上春樹如此,山島由紀夫如此,川端康成自然也不例外。他用濃郁的日本情調將這牽掛人心的初戀渲染得極具東方美感,那種日本人特有的哀愁、頹廢,也讓整篇文章充斥著說不出的情調,時而甜蜜,時而哀傷。
川端康成曾寫過:“‘平安朝’的物哀成為日本美學的源流”;“美與悲是相通的”。物哀,是日本的美學觀點,是日本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宇宙觀,其含義簡單說便是觸物傷懷,真性流露。大概正是源自于這種觀點,日本人遂養成了重生輕死、追求瞬間美的精神內涵。這種內涵其實不僅僅體現在文學方面,像東山魁夷的畫,日本民俗樂器中的尺八,以及多有重復疊唱的日本民謠,這些但凡帶有日本特色的東西都有著這種內涵,仿佛天生帶來一般。
其實從書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那種維特式的煩惱我們每個人也都經歷過。就設想故事是真實的,少年在和舞女分離后或許便會永不相見,更或許,有那么一天,舞女的聲音、笑容、甚至名字都會消失在少年的記憶中,但對少年來說,這段朦朧的初戀是絕不會忘記的。因而對于我們而言,如果遇到過,不管是人還是物,那么就別錯過,或許就因為那一瞬間的轉身便會留下一輩子的遺憾。
讀完這個故事,突然想起一句古語:“知君情深意也厚,憶人全在不言中。”或許這便是這個故事結局的最好詮釋,沒有結局的結局,一切盡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