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讀后感600字
蛙讀后感600字【篇1】
《蛙》是一個底層計生干部的個人史,也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我國農村計生工作史。這段歷史中有榮辱,有辛酸,有執著,有無奈,有揭露,有褒貶,作家以敏銳的眼光,捕捉社會的風云變幻,娓娓道來,給人以振聾發聵般的心靈震撼。
《蛙》除卻情節的跌宕起伏,我還喜歡她的如下風姿:
語言詼諧。莫言的作品語言是很有風格的,流暢詼諧而且夸張,讓人忍俊不禁。比如寫王小倜飛行技術的高超,王駕機一個俯沖到西瓜地,探身摘下一個西瓜,一拉桿,殲擊機又呼嘯著沖向云霄,呵呵,這是多么夸張詼諧的文字!可以和青蓮居士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相媲美了。
節奏鮮明。小說從小伙伴們吃煤寫起,如潺潺小溪,清新爽人,接下來的王小倜叛逃、王膽順流逃跑河中分娩則是“大弦嘈嘈如急雨”的高潮,接下來美國愛嬰醫院的出現如河道陡然變寬,流水變緩,滿眼的粼粼微波,如此“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給人以跌宕起伏的藝術享受。
構思縝密。小說后半程寫王肝和秦河、郝大手默契配合,泥塑娃娃、推銷娃娃,王肝忽悠顧客時巧舌如簧就進入創作狀態,那創作狀態中的語言細膩而有哲理,縝密中充滿神秘,讓顧客心甘情愿地爭先恐后地買泥娃娃。
有人說《蛙》思想不夠積極,是在揭計生工作的家丑,從政治的角度看確實有這個嫌疑。但是《蛙》是文學作品,是小說,是小說就要反映現實,超越現實。
蛙讀后感600字【篇2】
作者通過對蛙的比喻,描寫了孕育生命的珍貴,及人心的自私,政治的丑惡呈現出來,讓人深省,通過對從事多年婦科醫生的姑姑一生的偉大革命事業的描寫,間接地表達了對舊時代的計劃生育時期,生命在不同形態的政治壓迫下遭受的各種荼毒與打壓下的無奈與憐憫。而姑姑在貫徹執行計劃生育時毫不留情,對超生者一個也不放過,上千條生命在其手中夭折,文章在最后一章有了戲劇性的轉折,即姑姑進入晚年后,像是良心發現,一直認為自己有罪,而且罪大惡極,不可饒恕,試圖通過捏泥娃娃來對那些夭折在自己手中的生命寄予哀思,對自己年輕時的所作所為懺悔。而主人公小跑年輕時,因為自己的軟弱,自己的前途,與姑姑同一條戰線,堅決將自己的第一任妻子王仁美推上引流的手術臺,王仁美慘死,自認為是罪魁禍首,一直有愧于心,試圖想通過寫信來救贖,但心中的罪惡感非但沒有減弱,反而變得更加沉重。
書中所說,被罪惡感糾纏的靈魂,是不是永遠也得不到解脫?
姑姑和蝌蚪,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為自己心靈上的罪惡救贖,而遺憾的是每個人都沒能獲得真正的救贖,體現在小跑老來得子,陳眉幫他代孕的兒子誕生,姑姑和蝌蚪都在自欺欺人地對代孕一事向世人瞞天過海,為了避免傷害,兩人都在用一種極端的方式逃避現實,就如清醒的人,不要輕易點破他的虛妄,給他一點希望一點光亮,使他不再夜夜噩夢纏身,能夠像個無罪的正常人一樣活下去,但他們沒有想到,對陳眉造成無法補償的傷害,則是另一種對生命的荼毒,犯罪式的!書中姑姑后來所說的一句話,“我總覺得,你們—當然也少不了我,我們虧對了陳眉”;這句話就是在暗諷犯下的罪惡無論如何都無法洗清。
人性中不可克服的弱點及其帶來的悲劇,如同書中所說的,他人有罪,我亦有罪,我們都有罪!
蛙讀后感600字【篇3】
看完了莫言的《蛙》,不愧是獲獎作品,寫的很好,對人物、事件的描述,生動、逼真,像是把現實的場景做了特寫放在了你的面前。這個作品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是中國計劃生育在群眾生活中、在歷史中做了真實的記錄。
因為我了解到一些計劃生育的實際情況,這部小說并沒有夸張,而現實情況其實更加夸張。對計劃生育這件事情,很難進行褒貶,對個人絕對是慘無人道,但是對國家看起來像是好的,事實上究竟是不是好的,歷史與未來也難以評判。但是中國人對生命的追求、對根的延續這種情節,又那么特殊,它并不是愚昧或者封建,而更像是一種本能的圖騰。通過計劃生育這個主線,又描述了人物心理,以及相關的社會變化。在平實的文字下,卻充滿了各種諷刺。
尤其是老同學見面的寒暄與對白,太常見了,平時里,人們真的就是這樣說話,但是在這本書里,看起來卻是那么諷刺,感覺人與人之間怎么就變成了這樣呢?后面的話劇,一幕一幕,顯得更加怪誕與意識流,也扣住了主題“蛙”,這個粘膩與怪誕東西,與計劃生育之間莫名其妙的關系,讓人感覺計劃生育像蛙一樣奇怪、粘膩、甚至惡心,可能這個是對計劃生育這件事情無法訴說的形容。
姑姑這個形象,是那個年代很多正面人物的理想代表,人們那時的理想就是要做一個她這樣的人,作品表達了不同歷史背景下,人物命運的變化。人的思想意識決定人的命運,人的思想意識又來自外界對她的灌輸?這個就是人物的悲劇人生。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人即便有一些獨立思考能力,這個能力也是微弱的,更加容易受到影響和左右。真是個奇怪的世界,時代與人物彼此構造對方,人物有時厭惡這個時代,想擺脫這個時代,又依賴這個時代,又構成了這個時代,最終實際上還是最喜歡自己的這個時代。
總之可以回味的地方很多,好的作品就是這樣,越想,就越覺得,好棒。
蛙讀后感600字【篇4】
《蛙》為中國當代作家莫言重要作品,出版于20年,《蛙》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講述了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也反映出中國計劃生育的艱難歷程。該書秉承了作者鄉土文學的一貫風格,以細膩的筆觸、樸實的文字落腳于中國社會的一隅。
《蛙》接近歷史現實的書寫,主要講述的是鄉村醫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親是八路軍的軍醫,在膠東一帶名氣很大。“姑姑”繼承衣缽,開始在鄉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們在婦女們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個又一個嬰兒。“姑姑”接生的嬰兒遍布高密東北鄉,可喪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嬰兒也遍布高密東北鄉。姑姑一面行醫,一面帶領著自己的徒弟們執行計劃生育政策。讓已經生育的男人結扎,讓已經生育的懷孕婦女流產,成了“姑姑”的兩件大事。《蛙》是一部寫實主義作品,它真實地反映了計劃生育國策當年在山東高密東北鄉的艱難推行過程。萬心矛盾地擁有著兩種身份:一種是鄉村醫生,一生接生嬰兒近萬名,人稱“送子娘娘”;另一種是堅決執行計劃生育國策的計生干部,人又稱之“殺人妖魔”。對于萬心來說,卻必須做到統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無法逃脫的極度矛盾和痛苦之中。讀《蛙》,讀者會時時感到殘酷:一是小說情節和人物命運的殘酷,另一是莫言客觀冷靜地書寫他人靈魂深處極致痛苦的殘酷。
《蛙》延續了莫言對小說結構、敘述語言、審美訴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詩般反映社會變遷等方面的執著探索,在整體上達到了極高藝術水準,也是近幾年中國原創長篇小說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
莫言的長篇小說《蛙》的中心詞是“計劃生育”,但這只是淺層表象,在這一中心詞背后,隱藏著的是莫言對生命(生殖、繁衍)的由衷敬畏和頂禮膜拜。
蛙讀后感600字【篇5】
花了兩天時間一口氣把《蛙》讀完,實在地覺得是部引人入勝的好作品。姑姑、蝌蚪、小獅子、王仁美等人形象躍然紙上,個個角色或濃妝或淡抹幾乎都詮釋地恰到好處。小說到最后,也諷刺地寫出了社會的畸形。在中國乃至放眼世界,生殖崇拜都是一脈相承的。計劃生育稍稍地阻撓了這一腳步,但是只要國家在進步,人民生活安居樂業,這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就源源不斷。
小說把鏡頭定格在了農村,更加突出了這一矛盾。通過蝌蚪與日本作家的來信來貫穿整個始終,雖然比較傳統,但也很好地引出了姑姑這條線。特別是姑姑在小說中多次不同場合不同語氣,每每搬出與日本人作斗爭的事情,讓人會心一笑,可愛與可悲。比照現實,周遭也存在很多這樣的人,一件事從小講到大,每次都能恰如其分的表達。而故事的開始就新穎逗趣地寫到“命名”。名字在每個娃娃身上,可真是人生的頭等大事。如此重要的事,在高密鄉這個地方,居然以如此普及如此詼諧的形勢存在,好像我們小時候隨口給別人起的外號。
故事從一開始的陰暗到后來的荒誕,只是從蝌蚪與小獅子的來回高密鄉就完成了,又通過堂吉訶德來串燒,雖然我覺得銜接有點困難,尤其是蝌蚪性格的變化讓人驚訝,作為一名軍人,怎么會被一小破孩追跑,而這人早前還能用軍人的身份勸架?總之,最后我覺得是愈往荒誕發展,可通讀下來,也能與現實接軌,不得不說現實與荒誕也許只隔一線。這讓我不禁想起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那部《百年孤獨》,通篇的荒誕奇幻,真真假假,演繹了觸目驚心的現實。
總之,這也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小說,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