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苔的讀后感600字
古詩苔的讀后感600字篇1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反映了封建社會貧富不均的矛盾和制度的不合理。讀了這首詩,我眼前仿佛出現了在烈日暴曬下的農民們,不怕勞累、不怕炎熱,流著滿頭大汗辛勤鋤草、耕地,汗珠兒一串串滴進了禾下的泥土里的情景。有誰知道這盤中的每一粒米飯,都飽含著農民的勞苦,每一粒米都來之不易啊!我想,大家誦讀完這首詩,必定會對糧食的來之不易發出由衷的感慨。農民伯伯為了讓大家吃上香噴噴的白米飯,自己在烈日當空的正午下田給禾苗除草,這是多么感人的舉動啊!
現在,我們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們都忘記了節約是這個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他們不知道節約、不懂得節約。我想大聲呼吁:讓我們大家都來愛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費糧食,那可是農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換來的成果啊!
讓我們大家都行動起來,從節約一粒米開始,從自己的身邊小事做起,用實際行動來珍惜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
古詩苔600字讀后感三李白的詩,多是含有浪漫主義的詩風。可這篇行路難,卻是描寫了世路艱難,充滿著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這篇詩,乃是詩人在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共三首)中的第一首。詩的前四句寫出了朋友對李白的深厚友情,不惜花下重金,為李白餞行。而之后卻是寫人生路上的艱辛與無奈,整首詩形成了鮮明而又強烈的比對。 我覺得這首詩,不光是寫事,更是一種道理。或許“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就是這首詩的真實寫照吧!朋友是永遠的,他為了自己不會去吝惜那一點點的錢財,這樣的人才是好朋友吧! 當走出被友情,親情包圍的圓圈,迎來的只是凜冽的苦風而已,這些風風雨雨或許是道路上的磨礪,但也會是阻礙成長的困惑。當沒有了朋友的勸告,當只能用自己的感覺去做事的時候,這又是多么的無奈……
偉大的詩人李白,所描述的并不只是“行路”,那更是做人!在羽毛尚未豐滿的時候,脫離友愛,親情的懷抱,后面的日子是多么的艱苦啊! 也許,在那時,詩人所期望的不是榮華富貴,而只是一句關心的話語吧……當挫折和困難來襲,萬千寶物都不如一句問候,一雙拉起自己的雙手,因為那不光是“情”更是鼓勵和對激進啊! 其實,這也是要告訴人們,無論去做什么,都要做好一種準備,準備好去迎接千辛萬苦,與道路上的風風雨雨!離開了家,挫折與困難似乎變成了家常便飯!沒有家的溫暖,就要學會自己去面對,面對一切,學會收起自己的眼淚。笑一笑,沒什么大不了! 苦難磨礪人生,在困難面前,任何求助都是沒有作用的,只能靠自己,揚起風帆,與困難抗爭,認為這道關卡太難,那是因為自己還很弱。“困難像彈簧,你弱他就強!”不要畏懼,家人會給你力量;不要害怕,相信自己的努力!車到山前必有路!加油!離開了溫暖的懷抱,只有靠自己堅定不移的心來走過這條崎嶇的道路!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只要努力,沒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無論未來的路有多長,多崎嶇,只要揚起自己的帆,船總會憑自己的努力沖破波濤,駛向彼岸!
古詩苔的讀后感600字篇2
在《經典詠流傳》這個欄目里,一位支教老師梁俊與大山里的學生們,用唱歌的形式演唱了《苔》。老師鼓勵孩子們像牡丹一樣快樂而富有光彩地綻放,活出自己的精彩。孩子們用純潔的嗓音,感動了在場的觀眾,迎來了經久不息的掌聲,這也歸功于他們的老師。
梁俊,一位山區支教老師,用把詩改成歌的形式,給許多孩子的內心種下了一顆美好的種子,鼓勵大家像花一般綻放,雖然在山里長大,但是依然能夠與花一樣美麗。就像苔一樣,雖然長在陰暗潮濕的環境,沒有陽光的擁抱,親吻,但仔細看,苔也能憑著自身的力量像花一般開花結果。所以,無論身在何處,每個生命都有他自己的價值。
這讓我聯想到自己現在幸福的生活。我們城里人有先進的學習設備,而山區里的孩子們,在簡陋的、破舊不堪的屋子里如饑似渴地學習,像青苔那樣雖然生在山區,但依舊能夠走出大山,迎接美好的生活,燦爛地開放。所以,我們從城里人更應該努力、用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去迎接精彩的.生活。
一顆微不足道的種子,可能會帶來一種四季的芬芳;一只丑陋的蟲子,可能會成為一只五彩斑瀾的蝴蝶。任何一個生命都有它的意義,“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就是這首詩歌的意義。
古詩苔的讀后感600字篇3
合上這個小說的時候,才確定苔絲不是一個植物的名字。單看小說的名字,有的譯作苔絲,有的譯作德伯家的苔絲,一開始真以為是作者對某種植物進 行的描述,后來逐漸的了解到,這是一個受到凌辱的女子的名字,苔絲這詞語本身就給人一種弱勢的直覺,似乎受欺凌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然而在小說的最后,苔 絲卻把那個欺凌她的男人亞雷克給干掉了,毅然決然的回到她的愛人克萊爾的懷抱中,即使最后他們逃亡未遂,所感受到的幸福卻是前所未有的。苔絲最后被處以死 刑了,雖然作者在簡短的最后一章只是那么一提,我覺得還是太過殘忍,他本來在倒數第二章結束就好了,那時候,抓捕他們的人已經來了,而苔絲說,“我準備好 了,走吧。”她平靜的說道。
讀以前的小說,總是對人物們所受到的那種束縛感到費解,像紅字,那種束縛多半來自當時的宗教環境吧,不過現在想想,人們又何嘗自由多少呢,宗 教啊法律啊社會規范啊總是由不得人們在內心的指引下生活,命運則是同謀,扼殺人們幸福生活的同謀。命運饒有興致的對苔絲進行戲弄。她是活潑可愛的少女,一 下子成了未婚先孕的少婦,孩子生下來了,孩子又死了,她不得不獨自一個人為孩子做禱告,她去遠方打工,她有了新的愛情,往日的羞恥給她新的婚姻帶來不幸, 丈夫離她遠去,她不得不艱難困苦的度日,幸好,后來克萊爾回來了,思想上的這個彎為什么這么難轉過來呢,難道苔絲那持久的曠世的深厚的愛,也不能讓他產生 寬恕之心么,幸好他回來了,可是這個回歸,苔絲等的好苦啊。
可以說,這是詩化小說的代表。小說也是一個載體,有些東西不得不融入到小說中,才能真切的展現在人們的面前。昆德拉的小說,是為了在小說中說 明某個觀點;哈代的小說,則是為了在其中建立一個意象,最溫柔最觸動人心的意象;勞倫斯的小說,在試圖在其中描述某種情感,最細微最令人恍然的情感。哈代 是把苔絲當作一首詩來寫的,這從文中隨處可見的詩意描寫中可以印證。所有的景物都強烈的帶著人物的或者作者的情感,就是描寫一個豬圈吧,也不會讓人感到一 點不雅,這就是語言方面的能力了。這讓整個苔絲,或者說整個事件,都籠罩在某種詩意的氛圍中,因而令人難忘。或許哈代有在鄉間的寧靜的童年,所以才有那種 自然而然的筆觸,讀之,能讓人心靈平靜,那種超出讀書這種行為本身的平靜。
古詩苔的讀后感600字篇4
“竹竿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牙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時同學們又在背誦古詩文了。
每天下午課余時間,我們都陶醉于古詩文之中,大家被優美的語句、高雅的詩韻所吸引。我們每背一首古詩,老師不但引導我們讀出它的韻味,理解它的內涵,而且還要根據詩的意境繪畫出風格不同的圖畫:像《游子吟》中為兒子“挑燈補衣的依依慈母情”,《小兒垂釣》中的“蓬頭稚子學垂綸”,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風光,還有金戈鐵馬的塞北沙場都成了我們描繪的對象。通過誦讀,我們理
解了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深刻,蘇軾的豪放和李清照的婉約……在那一讀、一誦、一寫、一畫之間,我們領略到古典詩詞的永恒魅力。我們將詩的意境與自己的情懷融為一體。
通過誦讀,我們體會到,古詩文中風格不同的優秀篇章都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反映了作者深厚的精神面貌和豐富的思想火花。
葉圣陶爺爺說得好“中國的古典詩詞博大精深,有很多傳世佳作,它們內涵深刻,意境高遠,也包含很多哲理。學一點古典詩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
古詩苔的讀后感600字篇5
苔絲,一個純潔美麗的農家少女,因為家境貧窮而去投奔“假東家”亞雷克,不料后來卻被輕浮的亞雷克玷污。落寞的苔絲遇上了克萊爾,兩人相愛后,卻在新婚之夜因苔絲向克萊爾吐露了這件事情后慘遭克萊爾拋棄。心灰意冷的苔絲再次碰上了已經成為傳道士的亞雷克,最后只能屈身于他。沒想到克萊爾事后深悔前來尋找苔絲,為了愛情苔絲毅然殺死亞雷克與克萊爾一同逃離,到最終被捕后獲刑死去。
讀罷,不僅深深為苔絲嘆息。在那個所謂的“文明社會”中,善良的人慘遭傷害,而犯下惡行的人卻可以逍遙法外,最終結果是造就一個純潔無辜的社會的犧牲者。
這是否是那個時代的使然?可我同時也為苔絲的愛情感到不平,為克萊爾的懦弱和決絕深感痛棄!世俗的偏見至今也是存在的,可是如果苔絲能夠生活在如今的時代,那么她的遭遇會不會好一些?這個實在是未知。
哈代用詩一般的文筆描寫出了一個敢于大膽追求和爭取愛的權利的女性,在她身上閃爍著敢于沖破舊禮教的一切束縛的反抗精神。她堅忍的承受著生活對她的一連串沉重的打擊,在艱難困苦中從不祈求神靈,從不向邪惡勢力屈服。這是我佩服因苔絲的地方。
但是,她的反抗精神也是很不徹底的,也有順從命運安排的一面,有以自我犧牲為態度去接受一切的時候。因為把自己的希望和幸福全部維系在克萊爾的愛情上,所以導致了個人反抗的失敗和個人追求的破滅。
在這本書中,我還要贊嘆哈代,因為他不僅將苔絲這個人物最生動的體現了出來,在塑造其他人物時,像是描寫亞雷克成為傳教士后再次墜落的過程的這一諷刺,作為對立面來突出苔絲的純潔與善良;通過對克萊爾自私行為的講述,來反襯出苔絲對愛情的不顧一切,這種細膩的手法著實珍貴。
而在最后,鐘聲響起,當那面黑旗緩緩從桿子上升起時,我深深沉默了。那是苔絲的死刑,執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