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野草讀后感
魯迅的野草讀后感篇1
昨天,我們學習了《野草》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主要記述了“野草”是世界上力氣最大的植物,它可以完整地分開人的頭蓋骨,并能掀翻巨大的石塊,也只有它才有這種超凡脫俗的力量。
讀完這篇文章后,讓我不禁小小地驚嘆了一下,這嬌小嫩綠的野草有多大的力氣啊!雖然上面有萬般阻撓它的石塊,沒有大量的雨水供他們吸收,但是他們還是用堅強的毅力和頑強的生命力挺了出來。向著陽光、向著藍天、向著白云,用那一般人看不見的生命力,用那有彈性,能屈能伸,有韌性不達目的的不止的力,向全世界的人喝彩。
還記得去年夏天,奶奶家養的小貓“咪咪”因意外被壓死了。年小無知的妹妹在樓下草叢中綁了個袋子,在被袋子籠罩的里面有許多雜草,和妹妹放進去的白紙片,結果還壓翻了許多小草。我心想這可憐的小草,既沒有陽光的雨露,也沒有伸展的空間,一定非常苦惱吧!想必不久就會枯黃了吧!幾個星期后,物業找到了我們,責怪我們這樣做沒有保護環境,后來妹妹哭著,哽咽著把袋子拿了下來。我驚呆了,那幾棵小草不但沒有枯萎,反而越長越茂盛,只是被壓彎了腰身,看著小草的這種精神,我不禁感動了起來。
還記得很小,有次考試,我沒有考好,本來以為這是偶然,但是幾次后,成績很是一樣,我失望極了,以為自己就是比別人笨,考不好。現在我和小草比起來,我真是太渺小了。現在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什么都應該勇往直前,堅持不懈!
這篇文章帶給了人們很大的啟示,我想每個人心中應該有株野草,讓它向著陽光,完成它的生之意志。
魯迅的野草讀后感篇2
世界上什么東西力氣最大?是植物的種子,魯迅先生的《野草》讀后感。這星期,我學習了夏衍一篇很著名的散文--《野草》。作者通過對種子、野草和生命力的歌頌和肯定,表達了他對黑暗現實重壓的蔑視,以及對民眾力量的信賴。學習完了課文,我感受到小草那種面對困難奮然向上的頑強精神。
當我讀到"這種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礫中、有生命力的種子決不會悲觀和嘆氣,因為有了阻力才有磨煉。生命開始的一瞬間就帶了斗爭的草,才是堅韌的草,也只有這種草,才可以傲然地對那些玻璃棚中養育著的盆花哄笑。"的時候,我體會到小草頑強的生命力,同時也感受到小草頑強的生命力啟迪人們:在困難面前不要悲觀嘆氣,要以頑強的意志克服一切阻力,奮然向上,讀后感《魯迅先生的《野草》讀后感》。這時,令我想起了暑假里的一件事…
暑假的時候,火辣的太陽在天空中照耀著大地,風兒也好像在跟我們玩捉迷藏似的,躲得無影無蹤。想學自行車的我馬上從家里推出自行車學起來。
我先用手把車頭抓得緊緊的,再用一只腳跨過車身,踏上踏板上,還未坐穩,忽然車身向左一晃,車子和我一起倒在了地上,同時我發現我的腿也很疼,把褲子卷起來一看,發現腿上長了一塊"大青苔"。我坐在旁邊的石階上想:人家騎自行車就可以像小鳥一樣自由自在,還能做急轉彎呢,我呢,連騎都不會,真丟臉!忽然,我的耳邊響起老師的話:面對困難不要悲傷,千萬不能半途而廢。我立刻走到車子旁邊,充滿信心地騎上了車,小心翼翼的踩了半個圈,我高興極了,誰知,車頭又開始左搖右擺了,不幸的事情總是發生在我的身上,我的腳卡在了自行車輪子上,幸好我眼疾手快,用雙手撐在地上。我還是不服氣,從地上爬起來,又繼續騎。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一下午,我終于學會了騎自行車,還學會了急轉彎呢!
正如野草一樣,以不畏艱險,無比堅韌的力和頑強不屈的精神就能克服重重困難,因為我明白了面對困難要有奮然向上的精神!
魯迅的野草讀后感篇3
《朝花夕拾·野草》這本書的作者是魯迅。魯迅,我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被譽為現代文學的一面旗幟。
魯迅原名是周樟壽,后改名為周樹人,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的貢獻。
這本書的內容簡介是:這本書收錄了魯迅先生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佳作,以及“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蕭紅所著的《回憶魯迅先生》。其中回憶散文詩集《朝花夕拾》記述了魯迅先生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時求學的歷程,中國現代文學史中頗具影響力的散文詩集《野草》,描述出作者在新文化統一戰線分化以后,在彷徨中探索前進的思想感情;《故事新編》是以遠古神話的歷史傳說為題材而寫就的短篇小說集;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則為讀者重現出了一個極具魅力文化的魯迅。
看完了這本書后,我覺得魯迅的文章里有“虛實結合”,“點面結合”等,的寫作方法,使我意猶未盡,這時候我才感受到魯迅的童年原來是那么美好,有那么多的新鮮事。
還有老舍對魯迅先生作品的評價:看看《魯迅全集》的目錄,大概就沒人敢說這不是個淵博的人,可是“淵博”二字還不是對魯迅先生的恰好贊同。對于這句話,我似懂非懂。我覺得這句話意思大概是這樣的:看過了“魯迅全集”的目錄,就沒有人敢說魯迅先生不是一個知識淵博的人,而“淵博”兩字不能夠表現出魯迅高超的文筆技術,只能是在夸獎魯迅的詞中算是滄海一粟的了。
葉圣陶也說過: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播撒到大眾的心里。
一代文豪回憶難以忘懷的年少往事的不朽名作,以濃郁的情感寫就了充滿深刻寓意的散文詩集,多角度的刻畫出了這偉大的文學家——魯迅。
魯迅的野草讀后感篇4
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我讀幾遍了,頭腦仍然一片空白。要是說非得找幾個詞來概括它給我的印象的話,那就是:曠野,荒原,燃燒。我甚至已經記不清楚《野草》里是否有這幾個詞,也不想翻書去求證。我想有時候讀書不求甚解也好,起碼留給自己一個想象的空間。所以我想極力避開人們對《野草》的解讀,雖然那會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并且會讓我了解到諸多關于革命、荒誕、存在、本體等等之類的偉大意義。我并非不承認或者不贊同人們的看法,只是這些東西看多了產生審美疲勞,甚至產生深惡痛絕之感。因為是讀后感,因此就減去了學術上的種種規范,說話可以相對放肆坦誠,所以下面我將張口胡言亂語了,請諸君做好心理準備。
人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總會產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從而做出一些不同尋常的舉動來,這樣事情就變得有趣了。我很喜歡《野草》,也很尊敬魯迅先生,他文中所顯示出來的荒原意識讓我的神經異常活躍和興奮,以至于在閱讀時我完全沉浸在里面的場景里了。不過這個場景僅僅是我自己想象的而已,并非是魯迅先生在寫作時頭腦所浮現的場景。但我覺得這并不妨礙我對它的理解,我總是相信有那么一個世界我們從未抵達。這個世界它不應該屬于任何一個時代,或者局限在任何一個意義,它因為具有無限的擴張力而無法用言語表達,只能感受。我也相信《野草》除了具有它所該具有的時代和現實意義外,還有一個世界它從未展示,那就是荒原。雖然我們可以根據魯迅先生的文字進行荒原的場景想象,然而真正的荒原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我們所看到的荒原只是被魯迅先生物象化的荒原,每個人心中的荒原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我們沒必要極力去挖掘或者吹捧別人心中的荒原世界,我們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認識自己心中的荒原。在這里我并不是說人們對魯迅先生《野草》的挖掘是一種吹捧,我也相信人們對它的解讀在一定程度上與先生所想的是相符的。我只是想告訴自己,人們對《野草》的無限度挖掘只是《野草》荒原世界中一個小小的角落。問題在于,人們都想極力讓別人去認同自己所看到的角落。這種想法將歸結于嚴密邏輯的勝利呢,還是思維空間過于狹小的悲哀?也許根本就無法回答。
上面的說法或許過于武斷。人們會不禁要問:究竟什么是荒原?什么是曠野?這些詞從哪兒來?具有什么樣的實際意義?不得而知。太過于抽象了,我們壓根無法觸摸,又何來的理解?不具有實際意義的東西我們把它擺在那又有何用?如果大家非得這樣刨根問底,我就只好沉默了。不過我仍然在想,“燃燒的荒原”是否更具有震撼力和吸引力?且不管別人如何想,我先第一個贊同。確切來說這是一種夢境,或者說這種夢境與我心靈深處的夢境是相通的,所以我特別有感覺。覺得特別的興奮和有意義。說到這里連意義也是抽象的了。我無法解釋這種奇怪的念頭。這也許就是《野草》在我這里所產生價值,一個抽象的價值,一個拋開了時代和現實意義的價值。我相信這個世界允許這種價值的存在。
看到這里估計大家要么目瞪口呆,要么厭煩透頂了,但我還是要把話說完。《野草》留給我的印象只有三個詞:曠野,荒原,燃燒。這個印象不僅僅屬于我,它具有更加普遍的意義,它讓我相信——有一個世界我們從未抵達。
魯迅的野草讀后感篇5
魯迅先生投筆從戎,便是誓為貧苦百姓的保護者,甘做刀筆吏,他對敵的議論,總是鋒芒畢露,直入對手骨髓。
在《復仇》、《復仇(其二)》兩篇散文詩中,魯迅復仇的矛頭卻直指百姓——那些他一心想喚醒、想拯救的人。這是魯迅對愚昧百姓“怒其不爭”的體現,也是為了“引起療救的注意”。
魯迅在《野草》的序中說:“因為憎惡社會上旁觀者之多,作《復仇》。”所謂的“旁觀者”,即看客們,這類形象在魯迅的作品中屢有刻畫。但在《復仇》中,魯迅卻直接將矛盾集中于“當局者”:“他們倆裸著全身,捏著利刃,對立于廣漠的曠野之上。他們倆將要擁抱,將要殺戮...”。“裸著全身”,指的是全身心的依靠,是愛的表現;“捏著利刃”,卻是指向殺戮,是恨的體現。他們復仇的方式十分奇特。之后看客出現了,出現了這極致的大歡喜的觀看者,“拼命地伸長頸子,要鑒賞者擁抱或者殺戮”。但是這樣的擁抱或者殺戮遲遲不來,且“不見有擁抱或殺戮之意”。于是,路人們就覺得無聊,“覺得有無聊鉆進他們的毛孔,覺得有無聊從他們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鉆出,爬滿曠野,有鉆進別人的毛孔中”。想象中擁抱和殺戮的生命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并沒有到來,然而,“看”的對象卻已經發生反轉,由路人看殺戮者,變為殺戮者看路人:殺戮者“以死人似的眼光,賞鑒這路人們的干枯...”。
這樣的反轉構成了一重的復仇:不讓庸眾鑒賞,得以生命飛揚的大歡喜,卻偏給觀看他們的厭煩和無聊。此外,還有一重復仇,這是將讀者也算計在內的。將殺戮的快感直接導向將讀者,自然而然將讀者引誘到看客面。因而,如果被引誘至這種視角,則讀者也淪為作者所批判的“庸眾”。魯迅先生的矛頭這回指向批判者自身,這是間接的和深層次的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