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歸的讀后感
南渡北歸的讀后感(篇1)
今年暑假跟隨敘事者共讀了南岳老師寫的《南渡北歸》三部曲,它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起筆,止筆于大陸革命后。近四十年光景,中國烽火連天,風雨飄搖。最后一批大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胡適、傅斯年以及卷滾在大潮里的眾生學者,從歷史的蒼茫中走來,又消失在那幽暗盡頭。這樣情形下,一大批知識分子、學界精英奔波向祖國西南,從長沙到昆明,從昆明到蒙自、李莊,在幾近食不果腹時,仍專心學術,不忘民族復興,用知識去觸摸那“為萬世開太平”的理想。
一個月的時間,僅僅看完了第二部,感慨頗多,我感受最深的還是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的愛國主義精神。從知識分子身上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許多富有才華的知識分子,他們在國外取得學位后,大多選擇回國,即使當時的中國非常落后,生活條件比現在差很多,但這些優秀的知識分子義無反顧地選擇回國,為國家服務,他們認為這樣做是理所當然的。從民國知識分子那一代身上我看到中國傳統知識分子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這正是我們當前最缺乏的,當前社會,拜金主義盛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國的留學生大部分選擇在國外,中國是世界上人才流失最嚴重的國家。
大師們求學所為中華民族之崛起,故而不計個人得失而從容投身祖國懷抱,且在條件非常艱苦前提下,做出偉大功績和壯舉,將以八股論優劣的時代,翻開中華民族的新篇章。他們從海外歸來,譜寫歷史,創造輝煌,這二三十年代產生我國至今都是最好的大學,甚至在抗戰的艱苦時期,由清華、北大、南開組建的西南聯大仍是中國大學史上的光輝。
“大師遠去,再無大師”,赫然印在封面最顯眼處的幾個大字,貌似決絕地滲出那時代下的萬般無奈與凄涼。曾離我們很近的大師們,當時光逝去,他們生命是遠去了,但其卓絕的貢獻和高貴的靈魂卻卻與年輪共生,“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讀罷《南渡北歸》,掩卷而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大師們令人仰止的高大身影,光輝深邃的文化造詣,起伏多舛的命運轉折,無不讓人在深深的感慨之后又久久難以釋懷!
南渡北歸的讀后感(篇2)
《南渡北歸》共有三部,但由于時間問題,我才看完第一部《南渡》。《南渡》講述的是抗戰爆發前后,中國知識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從敵占區流亡西南的故事。說實話,以往我是不愿看描述抗戰時期的書籍,因為不愿去揭開那段歷史。
但如今,合上這本書,我只覺神清氣爽,一位又一位大師的經歷在我腦海中回蕩,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不同的抗戰歲月。
《南渡北歸》的作者名為岳南,《南渡》所述時間從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始,繼之平津淪陷,北大、清華、南開等大學南渡西遷,先長沙后昆明、蒙自辦學的歲月,同時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同濟大學、中國營造學社在抗戰烽火中艱難跋涉的歷程。突出地描寫了蔡元培、胡適、陳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濟、林徽因、金岳霖、梅貽琦、馮友蘭等大知識分子的生活、學術、精神與情操,搜羅宏富,規模宏大,意旨宏遠,堪稱中國知識分子抗戰時期的群雕。
盡管作者對大師們的敘述有時是批駁,但這反而展現出大師們別樣風采。正如王安石所說:“不以其善而非其善。”客觀而全面地評價他人是了解其為人的基礎。作者的客觀敘述更讓我對曾經知曉的大師們產生了別樣的感受,感受到大師們的人性光輝。作者參考浩繁的資料,引經據典,治學嚴謹,讓我充分的了解大師。
在那樣一個戰火連天的時代,大師們拖著沉重的書籍紛紛南渡。他們沒有為自己的安逸去接受敵人的糖衣炮彈,出賣祖國,而是奮力保護祖國文化,那是一個時代的幸事。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中華文化的血脈才被保存下來。
在這些大師的故事中,我最為印象深刻的便是“梁啟超和李濟的友誼”這一部分。梁啟超對李濟的推薦與鼓勵不僅是對人才的重視,更是對中華文化的保護。更有甚者,梁啟超為科學犧牲自己,更是讓人肅然起敬。
這本書的封面上寫著“大師遠去再無大師”,讀完這句,讓人不免扼腕嘆息。雖然那個時代的大師已經離去,但他們的精神和學術成果仍被有幸保留下來,供后人敬仰。而且我相信在這些精神的引領下一定會有新一代的大師出現來帶領下一代人。讀完這本書,我感嘆于大師們的堅守與執著,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所缺少的,這本書也許會在我的思想上產生一些觸動,讓我再次面對挫折時,有勇氣去戰勝它。
正如岳南在采訪中所說:“希望讀者看到人文的,追求自然的和自由的生活的那一種,是歷經苦難而不悔的那種,是生活的勇氣和精神得到了張顯的那種歷史溫情。”大師們所帶給我們的歷史溫情是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的。
大師已遠去,風范猶長存。
南渡北歸的讀后感(篇3)
讀別人的人生,寫自己的感悟。看到大部隊都讀完了《南渡北歸》,我很汗顏,并沒有讀完,才到第六章。
看來我暑假時間利用率有點低,不給自己找借口。雖然只是閱讀到第六章,感受還是深刻的。閱讀《南渡北歸》讓我對民國到新中國建立之前這段歷史有了更詳細的了解;也對那時候的偉人有了更仰慕的敬意;更對那時候的苦難有了更醍醐灌頂的痛和悟。擁有和平年代的我們,該何去何從,該為自己和社會做些什么。先輩們用血淚打造給我們的和平安穩社會,我們該怎么珍惜并也做出些什么。
常常為文學大師的思想震撼,到底是怎樣的情懷才可以不顧自己個人而為大家,為后代留下什么。
偉人和凡人的不同,因為他們的思想境界不同;而偉人又和凡人相同生活的愛恨情仇,又多了份真實感。他們也會因為意見不合而不合,也會因為性格不合而不來往。但他們最終的目標是為國家而奮斗!
文學大師諸如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傅斯年,胡適,蔡元培等。他們的思想真的是永垂不朽。梁啟超的育兒觀讓我記憶深刻。西南聯大遷移的難和保護文化遺產而犧牲的偉人都讓人敬佩不已。我已無話可說,文字言語都太無力,表達不出那時候的難。
覺得自己太渺小了,感受也很淺薄。我只能表達對那時候付出生命犧牲小家而成全國家的敬意,而讓自己對民族有更高的敬意,民族毅力永傳承,平時個人生活的挫折困難算得了什么,簡直渺小至極!
感受也只能到這,我的閱讀分不及格!我沒有閱讀完暑期任務,后期時間利用率應該提高了。《南渡北歸》我連一半都沒讀完,要趕緊迎頭趕超了,否則新書又開始閱讀了。
加入組織閱讀還真是特好,沒完成也如學生般,羞愧不已,也會警醒自己,下次要加速了。拖延只會讓自己吃虧。九月份兩本書要一起開讀完成。
南渡北歸的讀后感(篇4)
但如今,突然面對著墳墓,我冷眼向過去稍稍回顧,只見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亙古的荒漠。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過完成了普通的生活。——穆旦《冥想》
《南渡北歸》講的是民國時期中國大師的群體命運變遷歷史。內容夾雜了各類官方文獻和野史趣聞,和作者愛憎的感情交織在一起,勾勒出悲愴又真性情的一個個人物。亂世成就英才,各種挑戰人性的底線的事情,讓人更加多思而復雜。苦難,是不幸,也是幸運。
選擇——從盧溝橋事件說起
故事:第一個故事是關于張自忠將軍,盧溝橋事件開啟了這段顛沛流離的歷史,當時北平守軍是宋哲元、張自忠。盧溝橋之前,張自忠認為可以和平解決與日本的沖突,撤防撤軍,私下簽訂《香月細目》。被社會視為“準漢奸”、“自以為忠”。
后參加多場對日戰爭,1940年,張自忠在對日的棗宜會站中全軍覆沒,戰死。
別人做的選擇,是基于他當時所獲得的信息而做的判斷。上帝視角來審判他人的選擇時,你在局內未必會做的更好。
傳聞——從一個風流韻事說起
故事:廣為流傳的版本中,林徽因將徐志摩失事飛機殘骸懸于臥室,彼時至今各類小文章據此有了各種猜測,演繹,腦補一系列的故事推測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不和睦,熬成一碗碗的雞湯。
在另外一個版本里,林徽因保留的飛機殘骸有兩片,另一片是其胞弟林恒對日空戰陣亡的飛機殘骸。
真相到底是什么樣子,感情這種事或者當事人也講不清楚。別人告訴你一些事情,是為了論證他的道理。你信不信他的論據,你的道理是什么?
資歷——陳寅格的那份學歷
故事:陳寅格太有才華,也許他的大腦就是一個超級電腦。閱歷豐富——多國游學;超強記憶——引文據典,涉獵廣泛;邏輯嚴謹——從《琵琶行》推斷歌女家鄉,所嫁人情況等;簡直是天生的學問家,被稱為“教授的教授”。
陳寅格游學多地,哈佛、柏林轉了一圈,卻沒有拿一份博士文憑回來,完全為求職而求職。也正是這一點,讓好友吳宓聘用他做教授時費勁力氣。
要么讓自己擁有陳寅格那份出色的才華,要么就腳踏實地一步步做事情。
南渡北歸的讀后感(篇5)
正如標題,南渡北歸這本書,因某些原因只是略讀,但依然有不少感觸。從此看出凡劉老推薦的無不是好書,奈何時間緊迫,無法細讀,只能日后慢慢品味。可能很多同學和我一樣,當我們第一次拿到這本書時,第一個感想便是這本書好難讀。許多關于大師的瑣事基本上都一一的展現在這本書上。讓人應接不暇,如此繁多的細節鋪天蓋地地捐過來,的確讓人喘不過氣。
但當我略讀完第一本后,又翻過來看到封面上的一行大字“大師遠去,再無大師。”一切卻又似乎明澈了起來。這是那個時代特有的東西,清華的四大導師,魯迅一派與胡適一派的紛爭,西南聯合大學的出現。無不是這個時代才會出現的事件。這本書總體的時間背景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文中講了許多在這個時期各個大師做的事情以及貢獻,但我發現當作者再講關于大師們的學位時卻鮮有人是真正的“海龜”,許多大師在出國留學時都沒有拿到學位,不是說大師們拿不到,而是大師們根本沒有時間或者那個心思。
很多大師出國留學只是為了知識,學到了知識便又去學其他的,所以很少有人拿得住學位,并不是說大師們半途而廢,只是因為他們想更早的回到祖國加以報效,所以花了更少的時間將國外的知識學到手,僅此而已。
大師遠去,再無大師。很多人也許不理解,不是還有句話嗎?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人比一代人強,怎么會沒有大師呢?其實這句話很容易理解,所謂”大師”是指這個時代特有的人物,他們是必須在這個時代的影響下才會出現的偉大人物,我們現在處于一個和平的時代我們也有我們這一代的大師,但是那些大師他們活在過去,給過去的人們乃至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影響,甚至連現在都有它們的影響。誰敢說自己的語文課本上沒有魯迅先生的足跡,誰敢說北大的校園沒有蔡元培老先生,依然會有現在的輝煌?都不可能,他們是那一個時代的大師,是存在于人們心里的大師,大師遠去,再無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