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傳讀后感600字
華羅庚傳讀后感600字(篇1)
在寒假里我讀了《華羅庚》這本名人傳記,它感人的真實故事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寫了華羅庚坎坷的少年時期,他出身貧寒,不討人喜歡,但他卻很頑皮,很有自己的想法。在18歲那年,華羅庚遇到了他的恩師王維克。王維克老師告訴他:“學習知識要認定目標,集中精力去鉆研才會有成就。”這番話對華羅庚啟發很大,他發奮圖強,刻苦研究他熱愛的數學。
華羅庚20歲時發表了一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的論文,引起了清華大學教授熊慶來的注意,從而讓他的命運有了轉折:他在熊慶來教授的舉薦下,擔任了清華大學的助理。他以極大的毅力克服困難,爭分奪秒地學習、鉆研數學,他的勤奮努力沒有白費,終于被清華大學破格提拔為教員。
華羅庚27歲開始,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歲月:日本開始侵華,華羅庚一家逃往昆明。1939年9月28日,日軍開始轟炸昆明,他幾次被轟炸的塵土埋在里頭,但他以堅強的意志活了下來。并且在這期間他仍舊堅持發表了20多篇精湛的論文。
1946年,華羅庚訪問了蘇聯、美國,進行學術交流。在美國全家人終于團聚了。戰爭結束后,美國政府強求華羅庚留在美國,但他毅然回到祖國,永遠做中國的兒子。1985年6月,華羅庚在日本大學講壇上突發心臟病去世,享年75歲。
書中讓我膽戰心驚的故事是:一次,日本轟炸了華羅庚的防空洞,把他埋了起來,但他堅強、勇敢地戰勝了死神,成功地獲得了親朋好友的救援。
讀了這本書,我從中了解了偉大的中國現代數學之父——華羅庚坎坷而又卓越的一生。他那堅強的意志,努力拼搏、積極進取的精神與品質深深地鼓舞了我,我們要向他的偉大精神學習,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華羅庚傳讀后感600字(篇2)
現在常有人說“從小教育,從根本抓起。”可是這種話可能在富貴的人家里體現。有多少人黑夜里自己摸索,自己發現,自學成才。但是在自學成才的人里又有幾個不是經受了難以接受的挫折與艱苦。他們并未放棄,其中令我最難忘的就是教學奇才華羅庚。
在1910年的冬天,他來到了這個世界。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說這并沒有什么,可是只要在其中你才會發現,他的到來光給他們整個家庭填了希望與美好的向往和無限的憧憬。是的,他是家里唯一的男丁,從小的淘氣是每個男孩必然攜帶的性格,也可以這么說,不淘氣就不是男孩子。
在現在大多數人都認為男孩子聰明,可是對于正上初中的華羅庚就不靈了,因為性格的孤僻,他不像別的孩子下課跑到老師身旁問東問西,也正是因為這樣老師對他并不是用正眼相看,反而增加了一些冷漠刻薄,而經常找他麻煩。這對一個孩子來說,不是一個小學生常打一百分的孩子來說簡直是一種侮辱,但是他從未放棄過。
就像韓愈的'馬說一樣:“先有伯樂,后有千里馬。”只有重視人才,才會成為一個人才。華羅庚的啟蒙老師王維克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老師,他看出了華羅庚的天分,并努力的培養。這樣的老師這樣的學生會碰出耀眼的“火花”而華羅庚也并非沒有努力。在他刻苦鉆研的時候,還曾被起名叫“羅呆子”,可是他從未介意過,反而專心致志的學習。他的思緒在數學的天堂里來回飄蕩,他的內心早已獻給數學。
對呀,一個愛學的人怎么會沒有成績呢。他也發表了自己的論點《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雖然他也曾被拒絕,但是他還是堅強的撐了下來,也努力的完成了。
這本書使我明白沒有笨的人,只有自己對自己怠慢,自己都不看好的人。所以我們要努力!天才在于積累,聰明在于勤奮。
最近,我翻開了《世界名人故事全知道》系列叢書,一看到其中的《華羅庚》,就迫不及待地讀下去,了解關于他的故事。
華羅庚傳讀后感600字(篇3)
今天,秋風輕輕地吹著,吹得樹葉沙沙地響,一個勁地往下掉。在這涼風習習的秋日,我們坐車來到影劇院,觀看話劇《少年華羅庚》。
華羅庚(1910-1985)中國現代數學家,是新中國數學研究事業的創始人,也是中國在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數學家之一。 《少年華羅庚》演的是華羅庚少年時期家境貧困,在失學的情況下,廢寢忘食,刻苦鉆研數學。
中學畢業后,華羅庚由于交不起學費而輟學在家。在失學的日子里,嗜書如命的華羅庚依舊捧著那本書,貪婪地、如饑似渴地讀著,遇到不懂的題目,他就冥思苦想,直到難題為止。
看到這兒,我想:學習機會對華羅庚來說是多么來之不易啊!可對我們呢?書對我們來說是微不足道的,可對華羅庚來說簡直是一個奢侈的夙愿。我們與華羅庚比起來,真是相差十萬八千里,可是,為什么他能人窮志不窮,我們卻人富志不富呢?我沉思了許久,終于得出了結論,我發自肺腑地想對廣大的同學說一聲:“學習是為自己學的,你們問心無愧嗎?”
華羅庚得了一次病,留下了后遺癥,一只腳殘廢了,但他不自卑,自學成才。他深入研究,提出了蘇教授的代數五次方程解法是不能成立的,應而使他的老師生氣了,可他堅持正確的意見,最終被清華大學錄取了,成為了舉世聞名的數學家。
華羅庚從一個初中畢業生通過自學成為一個大數學家,并非偶然。他在初中念書時,其實已大顯“鋒芒”,他看出了胡適的邏輯錯誤。
初中二年級那年,他的一位國文老師,是胡適的崇拜者,一次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是讀胡適的作品,并寫讀后心得。老師分配給他讀的是胡適的《嘗試集》。
華羅庚只看了胡適在《嘗試集》前面的序詩,就不看了。那序詩有一句是:“嘗試成功自古無,放翁此言未必是,我今為之轉一語,自古成功在嘗試。”他的“讀后心得”說:這首詩中的兩個“嘗試”,概念是根本不同的,第一個“嘗試”是“只試一次”的“嘗試”,第二個“嘗試”則是“經過無數次”的“嘗試”了。胡適對“嘗試”的觀念尚且混淆,他的《嘗試集》還值得我們讀嗎?當時他只是一個13歲多一點的孩子!
演出結束了,我還是心潮起伏:正如華羅庚爺爺所說的:發奮早為好,茍晚休嫌遲。最忌不努力,一生都無知。我們要學習華爺爺那種孜孜不倦、刻苦勤奮的精神,同時還要珍惜時間,作一個21世紀的好少年,長大后把祖國建設的更美麗,更繁榮昌盛!華羅庚爺爺那種刻苦鉆研的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現在生活條件好,學習環境好,要從小立志,努力學習,為長大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打好基礎。華羅庚遇到難題卻認真思考,以后我也要像華羅庚那樣迎難而上。
華羅庚傳讀后感600字(篇4)
最近,我翻開了《世界名人故事全知道》系列叢書,一看到其中的《華羅庚》,就迫不及待地讀下去,了解關于他的故事。
華羅庚是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蘇金壇縣一個小商人的家庭。他天資聰慧,自幼酷愛數字。19歲那年,他憑著自學的數學功底,指出一位大學教授的論文有錯,并寫出了《蘇家鴝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后來他長大后去了美國。月薪達0美元,有小汽車和洋樓。但他常說:“梁國雖好,非久居之鄉!”后來他回到回到祖國,于1958年去世,享年75歲。
讀完他的故事后,我被他的故事給吸引住了。他小小年紀,就能指出一位大學教授論文中的錯誤,說明他的數學基礎很扎實,,才會指出錯誤,否則一定會弄得啼笑皆非。而他的愛國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雖然他在美國,薪水很高,但他沒有忘記祖國母親的恩惠,一定要回到祖國發揮他的數學特長,為祖國爭光,他這種數學造詣和愛國精神真值得我們學習啊!
在我小學的五年生活中,我一直以華羅庚為目標,每天我都做上十幾道奧數題,以此增長我的題量。因此我的數學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這是因為奧數開拓了我的思維,也是因為我的勤奮。這都是我按照華羅庚寫在書上教給我的人生道理。
是呀,“聰明在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聰明是在于平時的勤奮練習,成為天才是在于平時的積累,我們按照華羅庚的講述,好好學習,最終走上成功之路!
華羅庚傳讀后感600字(篇5)
前幾天,學校組織我們看了一場十分有意義的舞臺劇——《少年華羅庚》。它讓我學到了很多,對于華羅庚勤奮刻苦的學習精神我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華羅庚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他克服了種種困難,最后終于成為了中國乃至世界的一顆耀眼的數學明珠。我看了華羅庚,再看看自己,覺得和他實在差了很多:華羅庚沒錢買書時,就到老師家里去借。書一拿到手就如饑似渴地閱讀。我也買過許多書,但絕大部分都被我扔到書櫥里,動也不動了;華羅庚家里買不起紙,他就拿他們家小店的包裝紙來演算題目。我家里的紙堆比小山還高,但我不是拿它折紙飛機,就是在上面亂涂亂畫;華羅庚在看書的時候像個“聾子”,別人叫他,他就像沒聽見一樣繼續看書。人家買東西,讓他找錢,他就“噢”了聲,一手拿書,一手胡亂拿了些錢給人家。結果他不是給多了就是少給了。我看書的時候老是一心兩用,給眼睛耳朵分工,眼睛看書,耳朵還要聽電視,腦子也常常開小差。我很佩服華羅庚,他那種肯吃苦,不偷懶的精神烙在了我的腦海里,我要以他為榜樣,改掉自己的缺點。
華羅庚后來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了蘇家駒教授的關于“五次代數方程的解”的論文,他認為這個理論是錯誤的。于是立刻發表了反對蘇教授的理論的一片論文,引起了國內外數學界的巨大轟動,華羅庚因此成為了著名數學家。他那種不迷信權威,對真理的堅持的精神值得我學習,我也要成為一名“真理衛士”。
有人說:“成功是一分天才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華羅庚就是靠勤奮好學,與書為友的精神,才成為數學界的一朵奇葩。這部《少年華羅庚》給了我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在我以后的人生路上時時刻刻提醒著我,激勵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