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帝國1基地讀后感600字
銀河帝國1基地讀后感600字(精選篇1)
阿西莫夫的作品無比宏大,令我嘆為觀止,但我認為他最杰出的作品,還屬《銀河帝國》系列小說。
這是《銀河帝國》系列的第一本書,開頭便描述了神一樣的哈利.謝頓博士正在同一位數學家探討以川坨為首都,涵蓋了整個銀河系的龐大帝國——銀河帝國的未來發展趨勢。通過謝頓博士自創的一門可以用數學工具計算未來的“心理史學”式,那位數學家驚奇地發現:整個帝國居然會在第三個世紀后全面瓦解!
當今,川坨上的高級人員早已知曉這個預言,于是自作聰明地把謝頓流放到了博士早就預料到的地點:端點星。在那兒,人們將進行一項為復興帝國而編寫的《銀河百科全書》的計劃:謝頓計劃。然而,這一切都只是假象。
這本書由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所著,他的文筆十分簡練,卻又處處埋著伏筆,使后文更加精彩、逼真。他以“謝頓計劃”中的謝頓危機為線索,將讀者拉入這美妙的意境之中。而且自己發現書中看似無懈可擊的破綻,用巧妙的筆法勾出幾位“智者”,由他們帶你解釋真正的答案。作者構思新穎,想象力超群,給讀者徐徐展開銀河帝國的畫卷。
我不禁想,如此強大的銀河帝國存活了幾萬年之久,卻由于人們的忘我娛樂與君王的腐敗而土崩瓦解,那么我們的當今社會則絕對是無比幸福啊。在龐雜繁復的政治中心里,沒有明顯的腐化不是非常難得嗎?我們要好好珍惜這美好的“黃金歲月”啊。同時,我們不能像“基地”開始建設的五十年里一樣無比封建、專注于過去,而要向發動革命的賽佛.哈定市長學習,學習他與時俱進的超前思維。
微風鉆進臥室,悄悄地平復我好動的心靈。“武力是弱者的最后手段。”我一遍遍地想著哈定市長的名言,默默地告誡自己、警示自己。
銀河帝國1基地讀后感600字(精選篇2)
整個故事以銀河為背景,人類的科技已經發展到了整個銀河,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銀河帝國。為了減短這段戰亂,哈里?謝頓建立了兩個基地,預言千年之后后,這兩個基地會建立一個更好的第二帝國。首先讓我們從科學入手,銀河帝國里面提出了一個很有啟發性的說法,關于科技的倒退。《基地》也是這樣,根據《基地》的設定,銀河帝國間各星球間的聯系還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星球間的聯系就非常依賴一個統一的政權來維持。
最近讀完了銀河帝國-基地篇。這本書雖然以科幻小說出名,但是你真正讀完,你會發現這其實是一本在人文方面思考極深的一本書。由于書真的很長,這里先簡單的來描述一下整個故事,然后再聊下里面的一些很有意思的東西。
整個故事以銀河為背景,人類的科技已經發展到了整個銀河,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銀河帝國。然后帝國盛極一時之后,開始衰落。一小群有前瞻的人看到了這個趨勢,其中最為出名的是一位數學家,哈里?謝頓,他開創了一門新的科學,名為“心理史學”,這門學科能用數學公式準確推演全人類的未來——“預言”從此成為一門可以信任的科學,人類由此可以看見未來。
謝頓的第一個預言是:雖然毫無征兆,但已存在一萬兩千年之久的銀河帝國即將滅亡。帝國滅亡之后會帶來一段無止盡的戰亂,一直到新的帝國建立。為了減短這段戰亂,哈里?謝頓建立了兩個基地,預言千年之后后,這兩個基地會建立一個更好的第二帝國。
從許多方面來看,“基地系列”在科幻小說中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小說的焦點在于討論文明力量的興衰起落,引為借鏡。雖然不少科幻小說都有相似的意圖,像《一九八四》或《華氏451度》,都很典型的講述流行趨勢如何在社會上結實累果,再把自己打扮成摩登世界的道德寓言。
“基地系列”則擴大觀察范圍,不再把重點放在社會變成什么樣子,更關心的是社會怎么改變,要如何適應。此外“心理史學”賦予劇情一個合理化的宿命觀,用以道德教化,在劇情里的突發事件皆避無可避,是建構堂皇大道的必然要素,而非失誤偏差。比方說,在“騾”現身前的基地已經緩緩步入寡頭政治與獨裁統治的境地,但是小說把這些都當作“謝頓計劃”必不可缺的一環,沒有在對錯之間大作文章。小說也斟酌討論到個人主義,“謝頓計劃”代表的是一股無可憾動的社會作用,由遍布銀河的人類,數以兆億的心智所帶動,任何力量都莫與之爭,然而計劃本身卻仰賴深謀遠慮的個體(像是塞佛·哈定和侯伯·馬洛)因時制宜,領導大局。“騾”也是單一個體,具有超凡能力,預料之外的顛覆了基地,差點毀了“謝頓計劃”,第二基地設局布陣,彌補“騾亂”,倚靠的還是個體。哈里·謝頓希望自己的計劃能“將三萬年的黑暗洪荒時期,縮短為一千年”,奠基于群體趨勢的心理史學,無法準確預測個體的影響力,所以第二基地的真正作用其實是修補這道瑕疵。
整個銀河帝國,從我自己看來,在很多方面其實非常有啟發作用,從關于科技發展的探討,到人文社會的思想,再到宗教于貿易,國家統治,每個方面都有很多有具有啟發性的想法。
首先讓我們從科學入手,銀河帝國里面提出了一個很有啟發性的說法,關于科技的倒退。科技發展到了一個極點,所有東西都開始自動化,龐大的科技系統,造成了人們只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首先縱觀整套書籍,我嘗試的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所謂這個科技倒退的出發點。首先從科技發展的本身。我們都知道任何科技的出發點,都是基礎科學。物理,化學,數學,等等。然后任何一個我們現在看到的高科技,都是從最開始的理論發展而來的,但是到了今天,這些基礎的知識,其實都很難在我們平常生活中看到。幾代人不停的開發,不斷的改進,所有的新時代事物,都是從最初最簡單的基礎技術一步步的累積而來的。
看看大家手上的手機,每個人都會用,會打電話,會用程序。厲害一點的,會自己寫手機程序,會修理手機。但是真正知道電話是如何互相溝通的,無線電是如何交流的缺寥寥無幾了。修理手機,也變成了如何更換其中的零件。突然有一天,你可能會發現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動化運行了,真正明白為什么要這么做,懂得怎么設計這些自動化生產線的人越來越少了。東西壞了,大家只是換一個零件,至于為什么換,再也沒有人明白了。接著,可能突然有一天,人們發現某個零件停產了,再沒有人生產了,接著從最基本的零件,到整個產業線,你突然發現某個產品就再也生產不了了。
雖然這個聽起來很夸張,但是這些事情,其實真的是在發生的。從小的方面說,很多銀行的系統現今基本都還在用幾十年前的IBM系統,核心系統基本沒有更新。很多問題就在于,幾乎所有的現在的程序都是在最初的基礎上建立的,基本沒有人能夠在從新從底層再設計一套系統。然后這套幾十年的系統,也沒有會非常大的更新和更替。因為新的技術已經取代舊的技術。然而可以說,等時間越來越舊之后,你可能就會發現,已經沒有人理解和明白底層系統的設計,雖然底層才是所有上層系統的根本。
銀河帝國1基地讀后感600字(精選篇3)
我很愛看書,暑假里的一大樂事,就是可以隨心所欲地沉浸于書海中。媽媽說要給我買套書當做我的生日禮物,讓我在品味書香的必讀書目中挑選。在眾多的書目中,我一眼就相中了《銀河帝國》。銀河帝國?難道是銀河里的帝國?我迫不及待地想看這本書。
《銀河帝國》是一套系列書,分為基地七部曲、機器人五部曲及帝國三部曲。我剛看完基地第一本,其中跌宕起伏的情節和那些“英雄”人物的智慧、魄力都讓人回味無窮。
故事從蓋爾多尼克到川陀為著名的心理史學家哈里·謝頓工作開始。由于哈里·謝頓預言了銀河帝國將在三個世紀之后滅亡,他駭人聽聞的言論讓公共安全委員會的委員們忌憚。在審判及談判后,哈里·謝頓帶著他的手下到一顆銀河邊緣與世隔絕的小星球——端點星上去完成他拯救人類的計劃:編寫《銀河百科全書》。端點星就是基地。而基地與各星球間又發生著許多故事。
這本書中有許多人物令人欽佩。哈里·謝頓,這位數學家開創了“心理史學”,這門學科能用數學公式推演未來。他預測出銀河帝國將在三個世紀后完全滅亡,并招來三萬名科學家編寫百科全書,以端點星為基地,開始了拯救銀河帝國的實驗。候伯·馬洛是一位商業王侯,他曾經打敗了科瑞爾共和國,成為人民心中的第二英雄。他掌管著控制行商的權利,他幫助基地擴張,給予基地經濟資源。還有我最喜歡的塞佛·哈定,他機智又冷靜,打敗了安那克里昂的溫尼斯,統治著四王國,成為了人民心中的第一英雄。他們有擔當,敢于嘗試,在他們的努力下,銀河帝國有所好轉。
其實《銀河帝國》還是挺深奧的,我才拜讀完基地系列的第一冊,其中的奧妙需要我慢慢研讀。
銀河帝國1基地讀后感600字(精選篇4)
最初是受機核電臺“我們為什么深愛《無人深空》”這一集節目的影響決定開始看黃金時代三位大師之一、也是我早已如雷貫耳的科幻大師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系列。我對這一系列一直是大部頭、一整排書的印象,所以一直沒有信心去開始閱讀他。直到聽到機核的幾位在節目上以《無人深空》這部當時我也正在關注的游戲為引子,大篇幅的介紹了黃金時代以及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才激起了我在科幻這一領域打算從源頭一探究竟的興趣。具體的做法,就是我打算讀完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系列。
具體了解才知道,《銀河帝國》系列分為好幾個子系列,如《銀河帝國:基地》1-7,《銀河帝國:機器人》8-12,《銀河帝國三部曲》13-15。《基地》使我率先想讀的,一共有7部。1-3為基地三部曲,4-5為基地前傳,6-7為基地后傳。
閱讀動機介紹完了,下面講講開始使用kindle的由頭……
其實之前看東野圭吾的小說一直用著UC瀏覽器中的小說閱讀功能,因為發現確實挺好用。后來使用kindle手機版也不是因為UC不好用,而是在網上下載的銀河帝國txt版本排版實在太差,又因為打算過年時候就入手一部kindle,所以生出了“有沒有kindle手機版呢?”的想法,一搜索沒想到還真有。kindle手機版需要kindle賬戶,等入手了kindle真機,賬號中的書也會一同同步,所以開始直接使用kindle手機版閱讀。
在亞馬遜商城里買了《銀河帝國:基地》全系列7本書,所幸還不太貴,一共20RMB。排版確實讓那個人滿意,唯一不滿意的是不能上下劃屏翻頁。
啰嗦了這么多,下面開始講講自己的閱讀感受。
今天讀完了《基地》第二部,先說說總體的感受,《基地》系列讀起來很流暢,絲毫沒有受年代久遠以及外國作者語言描寫的影響。
小說構思宏大,從每個小節點敘事,構建起整個銀河帝國恢宏的故事。讀完了兩部,其中有些科幻觀念在今天看來,不免覺得有些普通,銀河艦隊,星際航行等等以及一些絢麗的特效在今天的影視劇中已經隨處可見,所以想象力方面帶給我的震撼并沒有讀大劉的作品給我的震撼大。
其實這也不可避免,想想阿西莫夫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作家,那個時候計算機都沒有普及,卻能構思出現在讀起來也不乏味的科幻作品來,實在是了不起。可以預見到,阿西莫夫的作品,一定給當時的人們開了不小的腦洞,科幻的星際背景,加上跨越整個銀河,幾千年的鴻篇巨制,給當時的人們帶來的震撼,一定是十分巨大的,甚至給科技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都是有可能的。
下面具體說說這兩部帶給我的感受:
《銀河帝國:基地》,這是第一部, 是整個《銀河帝國》的開篇之作,交代了故事的整體背景,以及講述了基地是如何度過了幾次謝頓危機。感受上,其實沒什么特別大的感受,在度過幾次謝頓危機的時候,情節讀起來還是很舒爽的。感覺謝頓就像上帝之手,一切都在他的控制之下,所以第一部的謝頓危機比較穩定,每次度過之后,基地都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銀河帝國:基地與帝國》,這是第二部。這其實也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基地和帝國一位將軍的戰爭,但還是在謝頓的'預料之內,基地戰勝了帝國。但第二部分基地才迎來了真正的危機,這也是銀河帝國系列的第一個變奏,即突變種——“騾”的出現,由于騾是生物突變產生,又對整個大局有著十分強大的影響力,所以第二帝國的發展在騾出現的時候脫離了謝頓的預定軌跡。這是在我讀來,精神一陣的部分。基地的所有人失去了謝頓的保護,一直以來的信念崩塌了,人們看起來要真的靠自己,但是小說在最后,引出了一直藏匿不提的“第二基地”,預示第二基地可以擊敗騾,拯救整個銀河,而騾的陰謀,也在小說的最后在一對夫婦的手里化成了泡影……但是,一切還沒有結束。下一部,將是第二基地登上舞臺,糾正這一變奏。這一部,總體上讀起來比第一部有意思,但是前期還略顯枯燥,結局讀起來比較爽。讓人也有了想繼續讀第三部的沖動。
銀河帝國1基地讀后感600字(精選篇5)
終于在奔波中看完了這一系列的7本書,回味無窮。在看書的時候就在考慮怎么樣來書寫自己的感受,卻發現猶如陷入銀河的浩瀚中,四處都在閃亮,卻難以理出頭緒。今天回看了自己在看完《銀河帝國基地》時候的讀后感,重溫了初讀書時的感受,也解答了之前自己的一些困惑,不如就著上一篇提到的問題,一并談談自己的思考。
首先是哈里謝頓創立心理史學和建立基地的動機。這部分內容在第4、5部(即《基地前奏》《邁向基地》)中有詳細的過程,講述哈里謝頓是如何從一篇論文開始,一步步走向創立心理史學以及建立基的過程。據說這兩本書是阿西莫夫在生命中最后五年完成的,通過這兩本書為他最愛的主角哈里謝頓立傳。我在閱讀的時候,也采用了作者書寫的順序:1-2-3-6-7-4-5,最后閱讀的這兩本書,讓整個系列的情感得到了極大的升華。當你從端點星的第一次危機開始,在經歷了基地-騾-第二基地-蓋亞星系-回到地球的整個歷程之后,回看恍若神明般的哈里謝頓是如何創立出他那驚世駭俗的心理史學,頗有有一番滋味。不得不說,小說對人物的塑造太成功了,讀者不僅僅跟著人物經歷了歷險般的奇遇,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從32歲到82歲這期間人物的成長,相比之下《三體》中的人物經歷乏味的可憐。哈里謝頓在夫銘的期望下,在鐸絲的保護下不斷逃亡,不斷思考,終于找到了建立心理史學的可行方式,也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秘密,自稱是記者的夫銘,不僅僅是帝國的首相丹莫刺爾,而且是傳說中的機仆丹尼爾,而一直保護他的鐸絲竟然也是機器人。然而他已經深深的愛上了她,并愿意攜手相伴,即使她是個機器人,無法生育。為了保護謝頓,鐸絲遭人暗算而停擺,在臨終前,她對謝頓說:謝謝你,謝謝你對我的愛,讓我成為了真正的人類。鐸絲的離去成為了謝頓心中難以愈合的傷口,而對鐸絲的愛正是是他研究創立心理史學的動機之一。并不是為了拯救什么,得到什么,只是因為能夠和她在一起。
其次是關于女性角色偏少。讀到后來才發現,書中的女性角色是如此的出彩,各個都是拯救銀河系的好手。阻止了騾的貝妲、鬼靈精怪的艾嘉蒂婭、強權執政的布拉諾市長、全能少女寶綺絲、以及謝頓的愛人鐸絲等等。與《三體》中女性角色純為擺設截然不同,每一個女性角色不僅僅活(i1766.com)靈活現,而且都在關鍵時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作者對性別的差異以及各自的優劣勢都有著相當精妙的把握。在基地初期,開拓疆域是發展的首要任務,因此男性角色偏多,性格也都是英雄式的聰慧與勇敢。而隨著基地的發展,象征精神力量的第二基地的登場,女性的戲份越來越多,甚至最后的男主崔維茲的直覺式思考,都讓我覺得非常的女性化。而最終出現的雙性人,更讓我覺得作者的格局確實很大,不僅沒有歧視任何性別,甚至在思考超越性別的人類會如何發展。
最后想說說我的收獲。又要忍不住說,讀經典的好處就是每一次閱讀都能夠有所收獲。這一遍下來,最大的啟發是心靈控制,它拓寬了我的溝通思路。
首先是對超越語言溝通的極力贊同。在《安德的游戲》中蟲族就是用思維溝通的生物,包括植物形態的豬仔也是一樣,甚至三體人也是思維溝通。語言是思維的碎片,正是語言與思維之間的差異才導致了人類的分離與猜忌。日常中太多溝通都是通過語言、文字完成的,且不說故意和假裝這兩個極大的障礙,即使是想要好好說話,也會出于自身表達和理解的差異,造成溝通中的問題。家庭關系中糟糕的溝通莫不是如此,近年來各種提升家庭中溝通技巧的培訓比比皆是,間接說明了這個市場的巨大潛力。
其次是正確看待影響他人的利弊。因為有意識地影響一個人,最終導致了這個人的改變,在我看來是非常不正確的一件事,因為這妨礙了他人的自由選擇。所以一直以來,我都是極力避免對他人產生影響。然而閱讀這部為大的未來史,讓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了一件事,就是沒有人擁有絕對的自由,自我對他人的影響根本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大。過去自以為為他人自由著想的看法,更多的還是源于夸大了自我的重要性。
最后是擺脫對情感利用抵觸。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理性的思考于我而言成為了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感情的共鳴常常發生在閱讀或者觀影甚至聽歌的時候,在遇到事,遇到人的時候,尤其是分析問題的時候,常常會忽略掉情感的因素。這樣做當然是為了獲得更客觀的視角,實際上卻變得不那么客觀。人類和機器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是忠于自己情感的,為了忠誠、為了名譽、為了愛情、為了盡孝、為了很多虛無縹緲的感情,來調整目標,付諸行動。在很多影視劇中,都有壞人利用他人的情感牽絆而達到自己目的的情節,因此默默地認為這是一件壞人才做的事情。但這次對情感控制思路的打開發現,曾經看到的這只是情感利用的一種而已。我們都是凡人,無法“調整”別人的情感,然而如果可以將自己的目的在其他人情感上找到適合的實現途徑,也是一件一舉兩得的事情。我們都有為情感驅動而獲得的充盈幸福感,這從不因為同時做了其他事情而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