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讀后感
“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態;青春不是粉面、紅唇、柔膝,而是堅強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炙熱的戀情;青春是生命深泉的自在涌流……”寂靜的夜,我坐在書桌旁,一杯清茶,臺燈燈光柔和地照在泛黃的書頁上,這篇名為《青春》的小文讓我的思緒如潮水般洶涌,激蕩……
是啊!青春,多么美好的字眼!讓我瞬間回想起高考前的發奮苦讀,初入大學時的意氣風發,踏上工作崗位時的忐忑不安,以及和愛人的花前月下。回憶一幕幕,有汗水也有淚水,因為“青春是一陣路過的風,當風吹過誰不曾淚朦朧”;有收獲的喜悅也有難咽的苦澀,畢竟“便是青春少年,少年時也愁難過”,支撐我一路堅持下來的,唯有一顆希望通過努力改變現狀的心。如今呢,穩定安逸的生活,讓我感覺似乎曾經的夢想都已實現。然而在這個夜晚,這篇塞繆爾.厄爾曼的《青春》小文,卻讓我驟然驚醒, “年歲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丟棄,方墮暮年。”
是啊,原來我的心在生活的瑣碎中已經老了,不再有青春的激情和進取的勇氣。 “歲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膚;熱忱拋卻,頹廢必致靈魂。憂煩、惶恐、喪失自信,定使靈魂扭曲,意氣如灰。”每天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麻木,定了學習目標卻總是給自己找理由不堅持執行,工作忙,帶小孩太累,年初買的學習資料在書桌上早已蒙上了灰塵,我卻埋首在手機上無法自拔。讀了這篇文章,我捫心自問,我已經到了安享生活的年紀了嗎?最重要的是,我達到了我最初努力的夢想了嗎?我體會到了追逐的快樂嗎?
是啊,這些問題都讓我無言以對。我還未到三十而立的年紀,卻滿足現狀失去了追逐夢想的勇氣,沉淪在安逸的生活環境中卻沒看到潛伏的危機,總覺得目標太高太遠,過程太辛苦,不值得付出,卻忘了哪怕沒有結果也能在過程中體會青春的熱情,奮斗的快樂。韓寒說,不覺得年輕人需要什么救贖,什么方向,什么理想,什么希望,都不需要。可是如果這些都沒有,那我們還剩下些什么呢?那就只是生存而不是生活了。
是啊,空談理想,青春,奮斗總是容易,實踐之路卻是寸步難行。想起《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開頭第一句話就是:人生苦難重重。人生苦難重重,意思是只有我們在正視人生不只是享樂的前提下,勇于承擔責任,敢于面對困難,以堅毅、果敢的態度,才能從學習和成長中獲得益處。
我想,是時候了,是時候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奮斗了!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逃避不能解決問題,唯有以青春的名義,督促自己不斷前進!
最后,跟大家分享汪國真的一首小詩:我們可以欺騙別人/卻無法欺騙自己/當我們走向枝繁葉茂的五月/青春就不再是一個謎/向上的路/總是坎坷又崎嶇 /要永遠保持最初的浪漫/真是不容易 /有人悲哀/有人欣喜/當我們跨越了一座高山/也就跨越了一個真實的自己
《青春》讀后感(篇2)
昨天終于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第二遍看完了,不知道為什么,說不出的感覺,還有點淡淡的惆悵,總覺得自己該為它寫點什么。事實上能讓我一次看兩遍的書還是很少的,因為我不喜歡那種一而再再而三的嚼同一種東西的感覺,有點“臭”的感覺。可是這本書卻讓我打破了規則,因為在看它的時候我總是會想到自己,以前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還有未來的自己。每想一次,都會有不同的感覺在心間跳躍。可我的“親親”卻說這樣的書是不現實的。也許他忘了,我們和那書中的主人公一樣,都曾從那青澀的年齡走過,這之間我們也和他們一樣,愛過、哭過、快樂過,同樣也失戀過,可最后我們還是磨滅了身上的菱角,和書里的主人公們一樣,變得圓滑、事故和矛盾。
《青春》讀后感(篇3)
沒有《你的孤獨,雖敗猶榮》那么流暢,卻依然是劉同的氣勢。看他的書,聽他喜歡的歌,找他曾經做制片人的電影。喜歡一個人也就是這種感覺吧。讀劉同的書,很踏實。可以找到同感,你不怕,不怕自己是個怪物。不會再問為什么只我一個人有這種心態。他給了我太多勇氣,開始學著他的模樣,去做個勇敢的人。
當然,他的書不是雞湯,更不是裝著雞血的強心針。高中畢業劉同就確定自己要走文學這條路,大二確定做新聞。畢業5年失業已經風生水起。一天5000字的寫作。他確實是一條狗,賤賤地努力,賤賤地生存。他總是給人看來那么開心,有時吐個舌頭都是在對你笑。
誰的青春不迷茫。好好生活吧。
《青春》讀后感(篇4)
這是一個世上少有的凄美卻又讓人激奮的人生故事,但是,如何把這種凄美和激奮傳遞給全社會,進而感動中國呢?這就需要尋找一條最佳通途,那只有借助特殊的藝術魅力了。在創作過程中,作家一反過去善于工業題材創作的豪放派風格,調勸和運用了多元的藝術因子,在藝術表現的可能性上實現了一次大跨越。作家顯然深諳小說創作的要旨,在敘述方式上大膽和大量地借鑒了小說創作的手法,使整個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勝,讀來讓人潸然淚下。
在語言運用上,作家充分顯示了其散文作家本身特有的風格,文筆舒緩、曼妙、溫婉、一唱三嘆。在文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極其美妙而又充滿哲理的閃光的語言,使人如游覽美景,別有洞天,又似進入了一座瑰麗輝煌的珠寶商場,五彩斑斕,美輪美奐。為了最大限度地便于讀者閱讀,作家又化用了新聞寫作的形式,把一段段精彩的內容凝含成一節節精致的短篇,并用最精煉的語錄式的語言把本節的內容提煉出來,形成一個個思想精微、內容生動的警句格言般的小標題,經過這樣的處理之后,使得整本書由長篇變成了一個個糖葫蘆般的精美短篇,處處是吸引人眼球的閱讀點和興趣點,最大限度地消釋了讀者的閱讀點和興趣點,同時又最大限度地消釋了讀者的閱讀疲勞,讓人們能夠在愉悅和享受中一口氣讀完。
讀完這本書,在激昂、酣暢的同時又有一種格外的輕松和愉悅,如飲美酒,如啜香茗,也許這就是文學魅力的氤氳和洇潤。所以,這本書不僅是對廣大青少年兒童進行勵志教育的難得教材,而且也是一個欣賞文學、感悟文學的良好讀本,是滋潤少男少女心靈的一壺甘美的文學瓊漿。
《青春》讀后感(篇5)
如果說回憶是風干了的果實,那么青春就是當年歷經風雨后最燦爛的果實。
李大釗說:“一生最好是少年,一年最好是青春。”青春是什么呢?也許很多人聽完后會一愣,然后微笑著搖搖頭。對于我來說,青春就像生命中的一匹快馬,斗志昂揚,洶涌澎湃。
那樣的青春,不用耀眼,就像這本書里說的一樣。它記敘了幾個學生的大學生活,她們同樣的平凡,然而她們都有著自己小小的不平凡世界。在她們幾個人的情感故事里,我讀懂了青春。
那樣的青春,也許有些叛逆。也許我們在青春期都曾叛逆過,但它仍是最好的。我就做過一些幼稚的事情。有次爸爸腰痛,在家休息。我回來后,按了好幾次門鈴,叫了好幾次,都沒有回應,最后還是通過鄰居撥通了家里的電話才進的門。當時我就賭著氣,吃飯也不一個桌子,在沙發上呆呆地看著電視,卻不知道爸爸當時正忍受著難言的疼痛。青春時期做的事情是沖動可愛的,也許它曾經帶來一些不愉快,但正是這樣的青春教會了我們怎樣去生活,怎樣去愛。
那樣的青春,好比一把槍,如果把握好時機,就能讓敵人屈服于膝下;但如果在重要的時候失手,那最后就會狠狠地傷到自己。所以,我們都想獲得成功的喜悅感,那就得好好利用青春這把有沖擊力的槍,好好地搏一搏。我們還有幾年的青春呢?想想其實也很快,當時進校還是小個子的我們,轉眼間就初三了,時間流逝得這樣快,幾年里的單純青澀走到了沉穩大方,我們終將面臨青春對我們的考驗。
那樣的青春,是用來揮灑汗水的,不是用來偷偷哭泣的;是用來努力拼搏的,不是用來消遣蹉跎的;是用來體驗生活的,不是用來浪費時間的。讓我們乘風破浪,踏著涌動的波濤,揚起對青春理想的風帆,大膽駛向邊際。
那樣的青春,終歸有那么一個盡頭。它會帶來很多值得體會的回憶,它也會帶走一些無知的煩惱。這就是流逝的時間帶給我們的,這就是美好的青春。
《青春》讀后感(篇6)
不知為什么,每次讀劉同的文章,他的故事,他的思想,他的沖勁,都會讓我有不同的感悟,猶如感同身受,一樣有著跟他的想法,跟他的沖勁,卻沒有他的行動。而且每次閱讀的感悟都會不一樣。這本書拿到手后,我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就全部閱讀完畢,里面是由33種溫暖;33段成長;33次感懷的小篇章組成的,每一篇都是扣人心弦,感動至極。
相信跟我一樣看了這本書的人感觸也很多吧。如果,你和我一樣看了這本書還是會有很多思考,還是會回憶著自己曾經過往的成長與青春的話,那么恭喜你同時也謝謝自己,青春從現在開始起步并且我們都是最好的自己。我們每個人都無關完美,只是,我們現在能開始努力至極,將不完美變完美,化缺點為優點,總結出一個你認為最完美的自己,然后趁現在我們都還年輕再戰一回。
那年,我的畢業旅行。還記得目的地是韓國,此行在韓國待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去過繼承者們拍攝地點的那間咖啡店,喝著咖啡,手里拿了筆和紙記錄著在韓國的一切,下午茶時光開啟,想著以后的生活,規劃著未來的職業生涯,幾時成家立業,如何用偉大的夢想致敬我們最好的青春。去過首爾塔,留下了犯二的足跡,那瞬間的時光被永遠定格在了照片里,充滿著微笑,洋溢著幸福,就像讀書時一樣,單純,簡單,卻陽光飛揚。去過南山塔的情侶鎖,途中看到很多的男女朋友來至各地手牽手并肩走在一起。
年輕人有夢想就要勇于去追求,不管走多遠都要記住不因生活的壓力,瑣事的煩雜而忘記了曾經答應多自己的事,想去的地方,努力了就沒有到不了的明天。正因如此這次的畢業旅行才選擇了更遠更廣且自己一個的地方。為的就是不想像劉同書上所講的一樣:“還沒年輕,就老了;還沒成功,就失敗了;還沒綻放;就凋謝了;還沒開始,就結束了。日子就在這一的嘆息中漸漸消磨殆盡。”
劉同有關于青春、夢想、感恩的了解與解釋是很透徹的。其實在我看來,青春就是努力,倔強,不服輸。現實總是很殘酷,但是希望在未來的日子,我們不為了生活而忘了夢想,不為了老練而丟棄了沖動,不為了成熟而失去格調。記住雖然我們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是可以改變人生的厚度。
有人是與我一樣讀了這本書的嗎?感悟又是怎樣的呢?有沒因此慢慢去改變自己,做以前只想而不行動的事呢?在無數的嘗試中成為最好的自己的?
《青春》讀后感(篇7)
可能結尾這一百多頁是在一種緊張的氛圍下呼嚕看完的,一開始時的感悟和所想一下子被我嚇沒了…… 可不緊張嘛!一邊聽歌一邊還得回朋友電話,看書都看的不專心。你的生活還是你的,不管我們產生多少共鳴,無論如何,我們的人生都不會交織在一起的。一這句話是我記下的唯一一句。
其實來看劉同這10年多半是帶著來看劉同是怎樣用這些年走向成功的吧。說他現在成功了,其實應該是因為他紅了,他的成功應該是早就成功了。世界上只有一個劉同,所以大家都來看他這十年間的絮絮叨叨。這是我看到的他的第一本書,相信以后還會看到他的很多本。初衷是希望能帶給我啟發和指點,看完卻覺得十年好快,不過這十多萬字。
《青春》讀后感(篇8)
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熾熱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青春氣貫長虹,勇銳蓋過怯弱,進取壓倒茍安。如此銳氣,二十后生有之,六旬男子則更多見。年歲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丟棄,方墮暮年。
歲月悠悠,哀微肌膚,熱忱拋棄,頹唐,必致靈魂憂煩,惶恐、喪失自信,定使心靈扭曲,意氣如灰。
無論年屆花甲,抑或二八芳齡,心中皆有生命之歡樂,奇跡之誘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
人人心中皆有一臺天線,只要你從天上接受美好、歡樂和力量的信號,你就青春永駐、風華常存。
一旦天線降下,銳氣便被冰雪覆蓋,玩世不恭、自暴自棄油然而生,即便年方二十,實以垂老矣;然則只要豎起天線,捕捉樂觀信號,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齡告別塵寰時仍覺年輕。
這是一篇語言十分優美的文章。文中多處運用對比的修辭手法,形象具體地向讀者闡述了青春的真實含義。為了實現對比這一效果,文中運用了多組反義詞,如:勇銳和怯弱,進取和茍安等。另外,本文的結構也安排得非常的巧妙,每一段的形式都非常的相似,有一種對稱美。例如:第一段兩句話都采用“不是……而是……”的結構,正因為如此,文章讀起來瑯瑯上口,非常地流暢。
何謂青春?文章已給讀者帶來了不少啟發:青春并不是以年歲的多少,面貌的好壞去衡量的,青春是一種心境,是一種品質,是深沉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熾熱的感情,自信的心境的結合體。青春就是生機和活力,青春就是信心和勇氣,青春就是前進的動力。人生貴在有希望,對于烈日下的農夫來說,豐收是他們無限的希望;對于莘莘學于來說,成績是他最美的希望;對于科學家來說,研究成果是其最大的希望。成事都是由一次次的失敗走向成功的希望,它不僅可以創造奇跡,還能美化人生。我們的青春就像樹林里的小鳥,樹林里因為有了小鳥才顯得生機盎然;我們的青春就像蓬勃生長年綠葉,紅花因為綠葉扶持,才顯得多彩而美麗。我們只有用青春播下希望,未來才能收獲累累碩果。
朋友,讓我們以深沉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熾熱的感情,自信的心境走進這個有歌、有笑、有淚如詩如畫的世界,去擁抱黎明,擁抱陽光,擁抱青春,擁抱希望,共同體驗這段美麗的人生歷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