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三十六計600字
最近,我喜歡上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做《三十六計》。這本書中不僅記載了計策,還有譯文、注釋、按語等。
這本書把三十六種計策分成了六套,每套有六計。依次可分為: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并戰計、敗戰記。兵家認為,前三套一般是在處于優勢的情況下用的,后三套是處于劣勢的情況下所用的計策。
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每套計策都很有用,我最喜歡看計策后面的按語,因為計策雖然有譯文,但是我還是看不懂,按語一般是講的古代的人們是怎么用的計策,我喜歡通過實例而明白計策的用處,我又看得懂,所以我才喜歡看按語。
這三十六種計策比較多,很難記下來,所以就有人把這三十六種計策寫成了一首詩,除了“檀公策”沒有什么意義,“伐虢”兩個字代表一計外,其他的一個字就代表一條計策。這首詩是這樣的寫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癡故,釜空苦遠客,屋梁有美尸,擊魏連伐虢。這樣從一百多個字到四十個字,這樣是不是好記多了呢?
我最喜歡的一計是以逸待勞,我認為大概意思就是在打仗的時候要提前進入戰場,可以休息一會。等待敵人到來的時候,他們就會比較累,實力也就相對的比較弱,這樣猛地進攻,就會使敵軍由強變弱、由盛轉衰,然后我軍就會取得成功。按語上指的是管仲、孫臏、李牧三人用以逸待勞的事例,最后全部取得成功。
《三十六計》這本書記載了很多計策,不知在戰場上可以用到,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可使用的,這本書看了后會使人終身受益。
讀后感三十六計600字(精選篇2)
很早就聽說“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這個俗語,長大以后漸漸的知道《三十六計》,是一本了不起的名著。《三十六計》是中國的十大名著之一,這本書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寒假,我購買了這套《三十六計》。這本書中所談到的每一計,都有軍事,商業,為人處世等各方面的事例,每一計,每個事例都是智慧的體現。在展現它博大精深的智慧的同時,也延伸其豐富的思想內涵。
在將這本書看完之后,我深深被里面的事例所折服。它讓我明白了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事情,哪怕是遇到麻煩,只要將事情巧妙的.做好,將麻煩巧妙的避開,這便是智慧的所在。
最初《三十六計》只用于軍事。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它早已超越了軍事著作的范疇,已經深入民間而與大眾生活緊密相連,每一計都成為一句瑯瑯上口的成語,上至朝堂,下至市井,廣為傳誦運用。軍事家以它運籌帷幄,政治家以它捭闔縱橫,商家以它爭贏取利,平凡人以它為人處世······各行各業的人,都可以有各自的讀法,并在其中汲取各自所需要的精華和養分,將它運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卓越軍事思想集大成之作,被譽為東方思想寶庫的“明珠”,與《孫子兵法》并稱為古代兵法雙絕。他們作為我們中國的象征,更應該值得我們去了解,明白。
讀后感三十六計600字(精選篇3)
《三十六計》中積累了豐富的政治、軍事斗爭經驗,使我明白了古代中國人民的聰明智慧。
首先,就給大家講講“暗度陳倉”吧,在秦朝末年,農民紛紛揭桿而起。在眾多的農民武裝隊伍中,劉邦、項羽逐漸成為兩支實力很強的隊伍。后來,項羽與大家約定,誰先打進咸陽誰就為王,結果劉邦先進了咸陽,但項羽卻用武力把劉邦趕走。最后劉邦巧用了“暗度陳倉”之計打敗了項羽。何為“暗度陳倉”呢?就是從表面上準備攻咸陽,實際上是攻的是陳倉。
通過讀了暗度陳倉的古代的故事,我知道,看事情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而要認真的辨別事物,看到事物背后實際的目的。
我讀了三十六計以后,覺得中國人真是軍事天才,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空城計》。
三國時代的諸葛亮正在西涼城運糧草,當糧草運了一半時,司馬懿率領十五萬大軍攻打西涼。當時城內只剩下二、三百人,根本無法與魏軍對抗。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旗子都收起來,軍士各就各位,不得大聲說話,隨便出入,大開四門,每門留下二十人,灑掃街道。一切安排好后,諸葛亮來的城樓,扶起琴來。司馬懿頓起疑心,他想,諸葛亮一向做事謹慎,從不冒險,恐有埋伏。于是下令撤軍。
所謂的空城計,是指在我方無法與敵人抗衡的情況下,故意把空虛的樣子顯示在敵人面前,使敵人真假難辨,給對方錯覺,贏得機會與勝利。
讀后感三十六計600字(精選篇4)
暑假前媽媽給我買了一套《三十六計》,一共四冊。暑假期間,我利用每天完成作業后的時間從第一冊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三十六計》一聽書名就知道是三十六個計謀,這三十六個計謀又分為六套,分別是“勝戰”、“敵戰”、“攻戰”、“混戰”、“并戰”、“敗戰”。雖說《三十六計》的經典地位不如《孫子兵法》,但其知名度卻不遜色于《孫子兵法》,諸如“反間計”、“走為上策”等膾炙人口,婦孺皆知。《三十六計》里面也有許許多多的經典故事,比如“日軍瞞天過海偷襲珍珠港”、“宋太祖智殺敵臣滅南唐”等,而且還有原文注釋、按語注釋、傳世典故、用計錦囊、計謀典范的一些介紹,讓這些故事更加通俗易懂。
我最喜歡《三十六計》里的“諸葛亮巧退婚”,內容是:諸葛亮的嫂子想讓諸葛亮成親,但找了許多人家諸葛亮都不滿意,因為恩師黃承彥的女兒很有學問,他想娶他的女兒黃正英為妻,但嫂子不同意,說她太丑,最后諸葛亮寫了一封“退婚書”給黃家,這是一首藏尾詩,其實詩里真正表達的意思是“我志難移”,過了三天,黃正英便和諸葛亮成了親,嫂子這才恍惚大悟,原來諸葛亮是用了瞞天過海的計謀把黃正英娶到了家,嫂子終于被他倆的真情所感動,也同意了這門親事。讀完以后,我從心底不由地佩服諸葛亮真是足智多謀啊!
通過讀《三十六計》 里的小故事給我的啟發是: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如果遇到難題,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來做出不同的判斷,多思考,眼光放遠一些,不要鼠目寸光,只顧眼前。平時列好學習計劃,把學習當做一件艱巨的任務來攻克,多動腦筋 ,隨機應變,不能一成不變,死搬硬套,找到適合自已的好的學習方法,就能輕松的完成。
讀后感三十六計600字(精選篇5)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書叫【三十六計】,這本書的每一篇故事都有著不同的計謀和不同的智慧門,這本書在我的人生的路途上有了很大的影響。
我在《前言》中,看到了這樣一句話:“《三十六計》是一部堪稱”益智之薈萃、謀略之大成“的兵學奇書。”是啊,《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的兵家寶藏,它所蘊含的哲理對于今天的社會生活仍然具有較為普遍的指導和借鑒意義。《三十六計》繼承了前人兵法的優秀傳統,六套計策,可以通覽其要。不管處境順逆,都可以從中吸取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領略艱難成就的韜略智慧。
我的這本《三十六計》共分為六套計,分別為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并戰計和敗戰計,每套計還分為六個計,總共三十六計。這本書詳細說明了每種計的首次運用的戰例、原始文字的解語、用計的例說和按語的解釋。
我之所以喜歡讀這本書,是因為古代人用計取勝的故事引人入勝,讀來津津有味。這些計策運用都極其巧妙,可以讓我陶醉其中。我很欣賞古代軍事家,他們設計出如此足智多謀的計策,來與敵人周旋。
《三十六計》這本書實際上是關于思想方法的書,只要運用得當,各個領域都能夠借鑒。我讀完之后感覺學到許多,但還沒有真正理解其精髓。不過,有一個啟示給我深刻的印象:要解決問題,不能死板地只從一個方面想,要多角度全面地看待問題,并可以靈活地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