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后感和啟發650字初一學生
三國演義讀后感和啟發650字初一學生篇1
《三國演義》中群雄匯集,曹操、劉備、孫權、關羽、張飛……諸多英雄薈萃。他們都形象豐滿,有血有肉,是錚錚男兒。但給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奸詐的曹操。
曹操出身于一個官宦家庭,從小聰明伶俐。曾只身刺殺董卓,但失敗。當時我看到這一段時,覺得曹操是一個大英雄,敢刺殺當時只手遮天的董卓,為民除害。雖然失敗了,但他沉著冷靜,及時想辦法脫身。
后來,他與陳宮一起逃命,在呂伯奢家中借宿,可曹操疑心太重了,竟以為呂要殺他,結果殺光呂伯奢全家,還說出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樣的話,以至于陳宮認為他不是良人,分道揚鑣。
他和劉備青梅煮酒,曹操很霸氣地說:“天下英雄只你我二人。”劉備嚇得筷子都掉了,而曹操卻是笑,面色如常。試問天下有幾人能有曹操這樣的胸襟和氣魄呢。
在關羽執意要離開時,他并沒有追殺,而是放走了他;當袁紹認為獻帝是一個毫無價值的廢物時,曹操早就想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計策,成功拿下漢獻帝;他還割發代首嚴格遵守軍紀, 取信于軍 ;還有殺糧官、戰袁紹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南征北戰,最后統一了中國北方。
曹操因奸詐獲得一次次的勝利,也因狡詐遭到世人唾棄,為人不齒。但我認為,在那樣的亂世之中,有多少能干志士都死于非命,曹操用自己的人生態度和聰明才智,走出了不一樣的道路,并且一步步、一點點爬上高位。
他坦率,不比那些打著真人君子旗號卻野心勃勃的人;他狡詐,不比那些自已為聰明目中無人的人;他狠毒,不比那些暗地里暗算別人的人。
我欣賞曹操的性格,雖然猜忌奸詐,但他很聰明懂得審視時度、很直率不像劉備裝仁厚,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做作,這樣的他更顯真實。
曹操,是成功的政治家,是奸詐的梟雄。
三國演義讀后感和啟發650字初一學生篇2
早就慕名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這次,我想和大家一起煮酒論英雄。
三國時期,有魏蜀吳三分天下。其中也肯定有當世的真英雄。
就說說蜀國的漢昭烈帝劉備,他雙耳過肩,雙臂過膝,雖說樣貌平平,卻有著高尚的品德和義氣。就在劉備得知關羽被殘害時,他為失去了這個曾在桃源里結過兄弟而哭到在地,那一刻,他的面龐上在也看不見平日里嚴肅,正經的一面。取而代之的是兄弟手足之間的情誼。他的二弟關云長也非常重情誼,竟因曹操有恩在華容道放過他,要知道,他可是做了軍法保證的。
在我看來,這當之無愧的智多星就是諸葛亮。他為劉備做過的豐功偉績簡直數不勝數,這都是靠他的智慧來慢慢積累的。三國中的許多計謀也都是他去想出來的,如將計就計使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他的錦囊妙計也讓劉備在危急時刻得意脫救,他的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又是讓周瑜一敗涂地。由此可知,諸葛孔明可不是什么好惹的人。
再來說的就是眾人皆知的‘奸雄’——曹操。有的人認為他是一個完全奸詐的小人,但我并不這么認為。在我眼中,曹操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一生親自指揮戰場大大小小30多次,卻沒有幾次敗仗,可見他在軍事方面可謂是一個天才。最著名的赤壁之戰就是因為曹操的陸軍不習慣水戰,從而使用連環計,最終,被諸葛亮解開,從而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也從此成了諸葛孔明的一大成就。說他奸詐卑鄙也不恰當,因為他畢竟也有想過除暴安良啊。想當年曹操刺殺董卓的事不也被人們千古流傳嗎?那為什么現在人們就不能把他的奸詐當作是計謀呢?
三國中這么多英雄好漢,怎么能一聊而盡呢?我這笨筆也是寫不出來的,如果你們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看法,可以與我交流哦。
三國演義讀后感和啟發650字初一學生篇3
這個暑假,我讀了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國演義》,這部書的確是堪稱神來之作,不僅將歷史上的很多真實事件寫進了著作中,增強了真實感,而且同時有杜撰了很多有趣的歷史故事,讓著作讀起來更加有趣味。
如果說我對哪個人印象深刻,那么我最想寫的人物就是諸葛亮。諸葛亮,號臥龍,曾躬耕于南陽,也就是現在的湖北襄陽,滿腹詩書,書中說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但歷史上的諸葛亮真的是這樣的嗎?未必如此。
雖然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但根據一些史學家的研究,覺得《三國志》是比較尊重史實的著作,著作中介紹的諸葛亮是一個善于治國的人才,但其軍事才能并不是像三國演義中寫得那樣厲害!
個人認為:諸葛亮的才能主要表現在戰略規劃和治國方面,在軍事上并沒有特別大的建樹。有史實為證:諸葛亮在襄陽時,已經頗有名氣,因此劉備慕名而去,而知名的隆中對其實表現的是諸葛亮的戰略才能,他知道怎樣逐鹿中原,政治智慧和戰略才能卓著,但諸葛亮出山后,并非書中所講的直接指揮將士打仗,譬如知名的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等故事都屬于杜撰。再舉一例:例如劉備取得西川以后,最信任的人是法正,而不是諸葛亮,而法正正是與老將黃忠在定軍山戰役中大破曹操,斬殺魏國名將夏侯淵的軍事參謀。
再者,即便是夷陵之戰中,劉備親征,也沒有帶諸葛亮隨軍,如果諸葛亮的軍事草能真如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那般深不可測,劉備斷然是不會不委以重任的,畢竟正如孫子兵法所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以上就是我寫的關于三國演義的讀后感,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諸葛亮即便是天縱英才,也不能阻擋歷史的浪潮,一切自有天命!
三國演義讀后感和啟發650字初一學生篇4
看完《三國演義》,書中復雜的故事情節和性格鮮明的眾多英雄人物,我沒能記住多少,但對一個人物印象特別深刻,非常喜歡,那就是智慧的化身——諸葛亮。
諸葛亮是軍事天才,外交天才,謀略家。但在我看來他更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學家,氣象學家。他聚謀膽于一身,口能戰群孺,文能安邦,武能定國。憑三寸不爛之舌不戰而屈人之兵,運籌帷幄決勝于千里之外。大智大勇無人能及,絕對是舉世無雙足智多謀的蓋世英雄。他淡名利隱居茅廬,為人謙和,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其實,諸葛亮還是個心理學家。他用激將法讓張飛巧立奇功;借曹操詞賦激公瑾聯劉抗曹;罵死王朗等,都是他對張飛、周瑜和王朗等人心理的準確把握。身處危境時臨危不亂,沉著冷靜完美彈奏了一曲 “空城計”,雖說那是不得已而為之,之所以敢冒此險,是他掌握了司馬懿生性多疑、用兵謹慎的心理。戰爭其實就是交戰雙方主帥斗智斗勇。諸葛亮除了足智多謀,還有出乎司馬懿意料之外的膽識。足智多謀大智大勇的諸葛亮多次力挽狂瀾于危難之際。
草船借箭,借東風,并不是諸葛亮能掐會算,而是他對南方地理氣象的把握,熟知地理人文胸有成竹。他了解周瑜的心胸狹窄。所以周瑜知道真相后仰天長嘆道:“既生瑜何生亮!”承認諸葛亮棋高一著。如果諸葛亮沒有氣象知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就借不來十多萬支箭;“火燒赤壁”那時正值季節交替,諸葛亮就像天氣預報一樣算準了起東風的時間,使周瑜能把握機會火燒赤壁,促成了戰略戰爭的勝利,開創了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所以說,諸葛亮還是個天文氣象學家。
諸葛亮不僅生前神機妙算,料事如神,甚至于死后,還能以“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無不體現他心理學上的造詣,怪不得魯迅先生說狀諸葛多智而近妖呢。
三國演義讀后感和啟發650字初一學生篇5
《三國演義》這個名詞大家都熟悉吧,它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朝的羅貫中,書的大概內容是:東漢末年,漢靈帝劉協昏庸無能。后被董卓奪權,曹操等地方諸侯組成聯盟,立袁紹為盟主,征討董卓。董卓后被呂布謀反刺死。再經過一番群雄割據,劉備、孫權和曹操三國鼎立。劉備占益州(今四川),曹操占北方大部分地區,孫權占江南地區。就這樣,又經過了100多年,曹操手下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奪權。建立晉朝,統一天下。其中有三個經典的故事是諸葛亮的三把火,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每次針對的敵人都是曹操,雖然曹操擁有百萬雄師,但對于才華橫溢的諸葛亮來說,幾把火就可以將這些兵士燒的片甲不留。下面來走進這三把火了解了解它們吧!
第一把火。火燒博望坡三國前期,曹操為了統一全國,而攻打劉備,此時劉備投靠劉表,駐在新野。曹操派大將夏侯敦進攻新野。這時劉備已經請出了諸葛亮。諸葛亮在新野設下埋伏,令趙云去誘敵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敦一時輕敵,大敗而歸。
第二把火,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之后,曹操不甘心,卷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兩名大將率大軍進攻新野。諸葛亮覺得新野不能久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的東西。曹軍進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風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劉備軍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燒起來。曹兵逃奔出城,被劉備軍截殺,再次大敗而歸。
最后一把火,火燒赤壁,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此戰為日后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三國給了我許多啟發,也讓我開始對歷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人要足智多謀,不能野蠻行事,做事還要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