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十年讀后感600字
其實最開始這不是我想找的書,可是偶然之間看見了它,由于我一向想去旅行,所以就買下了它。還有一點吸引我的就是那句人應當趁著年輕去流浪,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一個人真的背起行囊行走天下其實是很需要勇氣的。踏上了這條路,就會明白意外隨時都會發生。
融入當地才是真正的旅行。我對這句話深有感觸,那年我去北京的時候就感受到了這一點,我剛到北京這個城市的時候覺得我與周圍的一切都格格不入,我就像是一個闖入這個地方的入侵者,北京這個大城市讓我感到陌生和害怕,看著周圍高大的建筑物,一切都是那么陌生。之后在北京呆了幾天我深刻的體會到,如果你想了解一個城市,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留在那里,融入它。旅行,也是如此。如果你有這充足的時間,不妨在當地找一份工作,用兩三個月的時間去好好感受它。
還有一句話讓我記憶很深,雙腳放在地獄,眼睛擱在天堂。即使你身處地獄,你的夢想也要留在天堂。地獄的歷練會讓你離天堂更進一步。在地獄和天堂之間,其實距離很短,可是也很長。
我很羨慕作者,他能背起背包一路就這么走,感受各地的文化,生活,欣賞著各地的美景。其實,我又何嘗不想。我期望,有一天,我也能背起行囊,就這樣一路走下去。不為別的,只為了尋找自我生命中的色彩。
背包十年讀后感600字(篇2)
看著《背包十年》書名就有一種莫明的敬佩,也許這才是真正的本性,自由的天性。可是現實中有太多的本性和天性被壓抑,或許不夠勇敢,或許不夠堅定,或許...實在是太多太多的牽絆,在這樣一個膨脹物欲橫流的社會,有太少人能想做放下沉重的包袱,背起行囊,用足跡丈量生命的好處,讓精神在路上探索、洗禮,這些都我們向往而不敢前往的方向。
忽然想起了一個寓言關于窮和尚和富和尚的故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貧者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能做到窮和尚,如此灑脫,堅韌,聰銳有幾個就如當今像小鵬一樣背包客又能有幾。
他見過手持蓮花的女孩,邂逅過在鐵軌邊玩足球的少年,觀察過愛思考的撒哈拉男人、專注的愛爾蘭女孩,去過愛麗絲夢游的仙境,造訪過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有過無數完美的瞬間,但也品嘗過酸甜苦辣。露宿街頭、遭遇小偷、在海關被扒光衣服、做義工……十年來,他打過不一樣的工,睡過不一樣的床,遇見不一樣的人,開心、孤獨、驕傲、沮喪交織在一齊。
他不經意地說著它們,仿佛與自我無關,也許這就是背包客灑脫的的心態吧,漫漫旅程一切事物都那么完美,一切困難都是那么稀疏平常,聽起來好像很簡單,可是給我們帶來了太多驚奇。
他從他崇拜的三毛、格瓦拉、堂·吉訶德身上汲取著力量,一向“在路上”,真正把自我融入旅程,把心放飛在永遠陽光明媚的天空,無論走到哪里,都會充滿能量,不斷驅動他不知疲倦的歡樂并充實的前行。
看完這本書,的確有背包旅行的沖動,可是想到像小鵬這樣灑脫,放下白領的工作,放下父母的牽掛、去實現自我的夢想。才發現自我真的做不到,也許背包客不知是自我真正的夢想,僅僅是自我渴望自由的天性而已。
回歸生活,回歸自我現實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就把背包客的的沖動放到心底珍藏,抽時間體驗旅行的樂趣,也許有一天,放飛的心不愿回來,就成為了真正的背包行者。
背包十年讀后感600字(篇3)
很想去旅行,很想去世界各地旅行,所以很羨慕那些能夠到處飛的人們。上次去同事家玩,從那一摞書中看到這個書名《背包十年》,就明白肯定是跟旅行有關的,就借過來看完了。
作者是叫小鵬,因為熱愛旅游而變成了一個職業旅行家,把自我的夢想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生活。經過他的眼,自我也像是走在亞非歐美的土地上一樣,幻想著如果是我又會發生怎樣精彩的故事。
想去阿姆斯特丹,看看梵高先生為什么用剃須刀割下一只耳朵送給一個妓女。雖然梵高先生畫里面的藝術品味至今就沒懂。
安徒生的故鄉奧登賽,就因為那個賣火柴的小女孩還有就是丑小鴨。
青藏高原一向就是夢想,只可是很擔心高原反應。
因為三毛,對撒哈拉沙漠有了一種浪漫的情愫。
鳳凰古城很出名,居然是沈從文先?的故鄉,這個我還真是第一次明白,《邊城》《湘行散記》就列入下一批的書單中。
在之前也是看過余教師寫的散文式的旅游筆記,余教師是學者,關注點可能更多的是過往輝煌的禮貌留在現代的痕跡。小鵬的呢就更生活,身邊的點點滴滴。
我們一生就僅有這么長,如果就只蜷縮在一個角落一輩子,那么意義何在呢。可能我們做不了什么大事,掀不起什么波浪,小如塵埃一般,沒關系,就算是塵埃,我也是一粒有見識的塵埃,閃耀著光輝的塵埃。
背包十年讀后感600字(篇4)
于我而言,走遍大江南北是我小時候的夢想,我喜歡南國盛夏的碧翠,也喜歡北方寒冬的雪白,可是在心底更喜歡的是那種行走在陌生土地上的無羈無絆的自由。看了《背包十年》后,突然有一種想要放縱自我去追逐兒時夢想的感覺,我明白當我長大之后,所有的絕對自由已經遠遠地離我而去了。
想想此刻的生活,由于長大所帶來的職責在讓我們的人生變得充實有價值時,也讓我們無法隨心所欲去做自我真正喜歡的事情,很多時候人在干著心不由己的事情,然而什么時候能夠真正地做一件自我想要的事情呢。
一個人的成長總是充滿著許多的夢想,然而堅持下來的人卻少之又少,于是就多了很多的遺憾和追憶。可是作者卻能夠至始至終地朝著同一個目標前進,剛開始時從有一份固定的職業變成一無所有的職業旅行者,這讓他承受了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可是即使有那么多的不理解,他依然堅持,最終最終有了別人的贊助,夢想的旅行最終成為了現實。成長與夢想,自由與堅持,無數的人在苦苦尋覓,殊不知,其實只要能夠總是做著自我想要做的事情就能找到。
我們總是抱怨生活沒有樂趣,人生讓我們失望,那是因為我們的夢想已經讓我們遺忘在久遠的回憶里。社會的群體性讓人無法能夠真正脫離人與人之間的約束而成為自由人,生活的負擔又總是讓人做起事來瞻前顧后,于是我們的最初追求就永遠的丟在記憶里了。可是也不用擔心,其實只要自我能夠勇敢地站起來,邁出追風少年的腳步,生活依然會那么燦爛,人生能夠還是那么精彩。
背包十年讀后感600字(篇5)
《背包十年》這本書,是我去年在宜昌機場候機時買的。此刻回想起來,似乎我的每一段旅行都要有一本書的陪伴,而旅游類書籍居多,其次是言情類書籍。我喜歡紙張拿在手里的厚重感,讀起來更踏實愉悅,我也喜歡將書中我喜歡的段句標記下來,便于回味重點,我還喜歡將我的書借給別人,讓閱讀的完美感覺傳遞下去。
這本書的作者,也就是主人公小鵬,20__年大學畢業后,毅然決然辭去固定工作,開始了一個人的背包旅行。四年間,他先后走過荷蘭、英國、法國等十八個國家和地區,然后寫了《我把歐洲塞進背包》這本書。當年造成轟動,可他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20__年,他再次上路繼續行走于世界各地,足跡踏遍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他行走中思考,在沒有前人經驗可借鑒的狀況下,摸索出一條職業旅行者的道路。20__年,寫了《背包十年》這本書。
到此刻我還能感受到當初看到這本書的觸動,背包,十年。這是我的夢,多少人的夢。
一位職業旅行者,聽起來,就那么完美!
再次打開這本書,找到之前標記的符號,回味當時的感覺。
標記一:我曾做過多份各種各樣的工作,原先我最喜歡最擅長的卻只有旅行,然后再把旅行記錄和朋友分享。如果旅行算是一份職業,我能做得比任何人都要敬業和出色。
標記二:對未知的好奇向來是每個旅行者的通病,非要看到十分規路線外的風景。但是奇跡與危險總是結伴而行,好在我們大多樂觀,愿意相信自己沒把手氣都還不錯。
標記三:彼此微笑著招呼,一杯咖啡,兩塊點心,幾句閑聊。生活好像但是如此,也好像就應如此。
標記四:如果是一個人旅行,當錯誤出現時,我想的是如何解決問題,甚至還會很興奮。可如果和同伴在一齊,我就會感到內疚,會盡可能事先想的周全一些,可這樣也會少了那種無知無畏的自由。
標記五:我喜歡和那些有天賦的人一齊旅行,那是在路途之外,另一種多姿多彩的世界。
標記六:如果你不想對一個城市失望,請必須要在夜色里抵達。
標記七:我很享受這種山窮水盡而后柳暗花明的感覺。
標記八:旅行旅行,風土人情。他們看到的只是停車起步間的美麗風土,卻無法體味與當地人真實接觸的粗鄙人清。不羨慕他們的旅行,是因為不愿意與旅行中的一半珍貴擦身而過。
標記九:相同的地方,相同的人,相同的事情,但是對不同的人施加的影響卻截然不同。這是別人的旅行無法復制的原因,也是旅行的魅力所在。
我不明白怎樣解釋我已將旅行融入我的血液,當做我的信仰這件事。
很多人問我為什么我拍攝的照片只有景色,沒有人物。因為我相信大自然的力量,我會很虔誠的拍下最真實的它,不修改;我會很用心的寫下旅行感想,不夸張;當日子久了,我再回頭看看時,以前的文字和照片散發出的感情,我還能夠接收到,積累至此變為了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