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讀物讀后感600字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這是毛主席的《七律·長征》中的兩句詩,每當我讀這首詩,心中總會涌起一股革命英雄主義的豪情和崇高感。這首詩是革命的壯麗史詩,也是詩歌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詩人以生花妙筆描繪了五幅精彩紛呈的圖畫:騰越五嶺圖、疾跨烏蒙山、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詩中記載著長征路上的艱難險阻,飽含著共產黨人的萬般豪情壯志。毛主席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統帥風度深深地感染了我,紅軍的樂觀主義精神鼓舞著我,激勵著我,也鞭策著我不斷地前進。
今天,我們仍然要學習紅軍的這種積極樂觀的精神,勇往直前,奮發向上。記得去年年底,我參加“時代之星”奧數競賽,考試那天,試卷發下來一看,哈,都是平時做過的題,心里一陣竊喜,筆走如飛,很快就做完了。做完后,草草地看了一遍卷子,就自信滿滿地提前交卷了。最后,發榜了,我名落孫山。一開始,媽媽告訴我這個消息,我根本不相信,懷疑是自己聽錯了。媽媽告訴我,千真萬確,我的眼淚頓時奪眶而出,心情一下子糟透了,非常傷心,很失望,甚至覺得沒有臉見人了
媽媽安慰我說:“沒關系,爭取下次考出好成績。”那天晚上,我反復品味著氣壯山河的《七律·長征》,不禁感慨萬千。紅軍在長征途中遇到過千難萬險,我遇到的這點挫折又算什么呢?那天,我睡得很香。
我們少先隊員是祖國的明天,是祖國的希望,讓我們發揚紅軍的樂觀向上的精神,永遠樂觀地面對未來,笑對人生吧!
紅色讀物讀后感600字篇2
讀了《七律·長征》這篇作文后,時我無比敬佩紅軍這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英雄氣概。
紅軍從1931年到1934年,在毛澤東的正確引導下,取得了四次勝利。以后,由于在王明路線的錯誤引導下,第五次"圍剿"以失敗告終。紅軍不得不退出中央蘇區根據地,開始進行長征。1935年1月,黨中央召開會議,重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王明路線的統治,從此,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從勝利走向勝利。
長征全程二萬五千里,這期間,紅軍翻越了連綿起伏的五嶺山、氣勢磅礴的烏蒙山、穿過荒無人煙的草地;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經過了11個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越了24條大河,最后,穿越了千里皚皚白雪的岷山后,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
在長征勝利結束以后,毛澤東同志以及其輕快的筆調寫下了這首滿懷豪情的《七律·長征》。這首是濃縮了長征途中的艱險、曲折和悲壯,震撼了我的心靈。
毛主席多次為紅軍的英勇而慨嘆,多次賦詩言聲。1935月10月,毛主席在全軍排以上干部大會上朗誦了這首詩。
《七律·長征》這首詩,是我領略了毛澤東作為一代偉人的博大胸懷和高昂的氣質,更讓我敬佩紅軍戰勝艱難險阻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英雄氣概。
紅色讀物讀后感600字篇3
敵人利用寬闊的湘江構成了第四道封鎖線,紅軍前有湘江攔阻,左有廣西軍,右有河南軍,后有中央軍和廣東軍閥窮追不舍,處境萬分險惡。25日,中央軍委發布搶渡湘江的作戰命令,令中央紅軍分四路縱隊,迅速搶渡湘江,通過敵第四道封鎖線。
26日,紅1、3軍團主力迅速前進,先頭部隊紅2、4師各一部于27日在廣西的興安、全州間搶渡湘江,至當日晚,紅軍已控制了界首至屏山渡之間60華里長的湘江兩岸。此時,軍委縱隊距最近的湘江渡河點只有80多公里,如果輕裝急行軍,一天即可趕到。可是,由于山路狹窄,加之后續部隊攜帶著從蘇區運出的大量物資,行動遲緩,每天只能走二三十公里,寶貴的機會白白地喪失了。11月29日,敵人向正在渡江的紅軍發起了進攻。兩岸的紅軍戰士,為掩護黨中央安全過江,與優勢的敵軍展開了殊死決戰。紅軍的阻擊陣地上,炮彈和重磅炸彈的爆炸聲不絕于耳,許多來不及構筑工事的戰士們被震昏了,耳鼻出血。裝備單一的紅軍要用血肉之軀抵擋敵人飛機和重炮的狂轟濫炸,戰斗的殘酷可想而知。但“保衛中央縱隊安全渡江”的口號仍響徹在陣地上空。12月1日,戰斗達到了白熱化程度,敵人對我發動了全線進攻,企圖奪回渡口,殲我于半渡中。這是生死存亡的一戰,是意志的較量。狹路相逢勇者勝。紅軍將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彈打垮了敵軍整連、整營的一次次進攻,湘江兩岸灑下了無數紅軍將士的鮮血,渡口始終牢牢地掌握在紅軍手中。
至當日17時,我中央機關和紅軍大部隊終于拼死渡過了湘江。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我軍與優勢之敵苦戰5晝夜,終于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4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于湘江以東的企圖。但紅軍也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渡過湘江后,中央紅軍和軍委兩縱隊,已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紅色讀物讀后感600字篇4
1934年10月10日夜間,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悄然從瑞金出發,率領紅一、三、五、八、九軍團連同后方機關共8。6萬余人進行戰略轉移,向湘西進發,開始了悲壯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1934年至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以血肉之軀譜寫了人類歷無與倫比的英雄史詩:二萬五千里長征。它那傳奇式的犧牲和堅韌不拔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賴以成功的基礎,它激勵著一個有12億人口的中國朝著一個無人能夠預言的未來前進。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舉世無雙的壯舉,它像一條永遠銘刻在地球上的紅飄帶,成為人類堅定無畏的象征。
從1934年10月16日紅軍在江西渡過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中國工農紅軍從江西到陜北,歷時兩年整,行程上萬里,其間經過無數次激烈的戰斗。幾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戰,路上行軍一共368天,余下來的100天大多都在戰斗中渡過。據美國著名記者斯諾統計:紅軍一共爬過了18條山脈,其中5條終年冰雪覆蓋;渡過24條河流;經過12個省份;占領過62座城市;突破10個地方軍閥組織的包圍,此外還打敗或躲過追擊的中央軍。平均每天行軍71華里,一支大軍及它的輜重要在一個地球上最險峻的地帶保持這樣的平均速度,可說近乎奇跡。
長征一開始就遇到了最殘酷的一仗自1930年冬到1933年夏,蔣介石在江西連續發動四次對中央蘇區的“圍剿”,均告失敗。他接受了過去的教訓,改弦更張,放棄了長驅直入的作戰方式,調整部署,采取“穩扎狠打,步步為營,修碉筑路,逐步推進”的辦法,企圖構成包圍圈,斷絕蘇區物資來源,迫使紅軍進行陣地戰來比力量拼消耗。對紅軍來說,屢戰屢敗的蔣介石這點伎倆其實算不了什么。只可惜此時紅軍已失去了以毛澤東為首的正確領導,被王明等“左”傾機會主義者所把持,紅軍最終被逼上了遠征的道路。1933年9月下旬,蔣介石調集了100萬軍隊和200余架飛機,對紅軍各根據地發動了第五次“圍剿”。他任命顧祝同為北路軍總司令,以陳誠為北路軍前敵總指揮,率領第三、第六兩路軍由北向南進攻蘇區;同時以重金收買陳濟棠為南路軍總司令,出兵兩個軍封鎖江西、廣東邊境。以所謂政治圍攻、文化圍攻、經濟圍攻、交通圍攻,配合近百萬兵力的軍事圍攻。紅軍由于受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影響,放棄了最拿手的機動靈活的戰術,與敵人打陣地戰,只能局促回旋于堡壘之間,造成被動之勢。而國民黨軍隊依靠兵力優勢,五里一推,十里一進,給蘇區增加了不少的困難。陳誠、薛岳部逐漸占領了廣昌、興國等地,迫使紅軍退至白水、頭陂構筑工事。蔣介石看到紅軍采取打正規戰和他拼火力,越發起勁了。他又調來重炮兵到江西配合他的10個縱隊近30個師兵力加緊進攻,9月底,又攻占了寧都等地,紅軍遭受了重大損失。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紅軍主力第1、3、5、8、9軍團,連同后方機關共86000余人分別從福建長汀、寧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被迫開始突圍長征。其中1軍團19880人,3軍團17805人,5軍團12168人,8軍團10922人,9軍團11538人。此外,還有兩個獨立縱隊:軍委縱隊4695人,中央縱隊9853人。經過20多天的作戰,紅軍先后突破了敵人的三道封鎖線。這時蔣介石已判明紅軍西進的企圖,于11月20日任命湖南軍閥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指揮25個師的兵力,分五路追剿紅軍,同時令貴州“剿共”總指揮王家烈派出主力部隊到湘黔邊界堵截,企圖將紅軍“殲滅于湘江、漓水以東地區”,并手諭前線各部隊:“力求全殲,毋容匪寇再度生根”。紅軍長征一開始就遇到了長征中最殘酷的一仗:湘江戰役。
紅色讀物讀后感600字篇5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歷史上偉大的奇跡。我讀了這首詩,感觸至深。
紅軍戰士們在長征的行程途中,遇到了種種艱難困苦,歷經了常人難以忍受的折磨,踏遍了水流湍急的大渡河和金沙江,連綿起伏的山嶺;天寒地凍的雪山和茫茫無涯的草地等等各種天險的阻隔。但他們心中充滿奮斗的心情,滿腔的熱血,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英勇地與敵人作斗爭,他們還勤于思考,巧與敵人做周旋,最終取得長征的勝利。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遇到許多困難。有一次,我在放復讀機,不知怎么了,突然放不動了,原來帶子卡住了。我又急又氣,使勁拽。但轉念一想,這樣會把帶子拽斷。于是,我靜下心,慢慢的取,經過一番周折,我終于取出來了。我悟出一個道理:遇事不怕困難,要克服它才行。
我還從詩中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體會出紅軍戰士們有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他們不僅在戰場上無不流血犧牲,而且還要面臨環境的惡劣,糧食的不足,但是紅軍戰士卻依然開開心心地過著每一天,我非常敬佩他們。
現在,我們過著幸福的生活,但我們不能忘記過去的歷史,不能忘記勇敢的紅軍戰士,更不能忘記國家的新中國的創始人《七律·長征》讀后感500字作文《七律·長征》讀后感500字作文。如果沒有他們的指揮作戰,沒有他(春節見聞)們的辛勤工作,就不會有改革開放的一天。因此,我們要珍惜這得來不易的美好時光,好好學習,不能浪費光陰,虛度年華,用努力來迎接自己人生的“盡開顏”。
長征,譜寫了一首悲壯的交響曲和一曲悲壯的詩歌,描繪了一幅悲壯的畫,我要把長征銘記在心,把長征精神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