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湘行散記有感600字
三月,斷斷續續的看完了老師推薦的沈從文先生的《湘行散記》。湘,湖南的簡稱,湘西,沈從文先生的家鄉。先生一直深深地眷戀著這片土地,他曾說,“我雖離開了那條河流,我所寫的故事,卻多數是水邊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滿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為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為我在水邊船上所見到的人物性格”。通過他的筆,我對那個水運發達,充滿了匪氣的,有著美麗的吊腳樓,飄蕩著櫓歌聲的地方充滿了向往。
1934年,因母親病危,沈從文先生匆匆趕回湘西。行前,他與夫人張兆和約定,每天給她寫一封信,報告沿途所見所聞。《湘行散記》便是根據這些書信積累的素材寫成的。這短短的廿天里,他坐在船頭,一邊欣賞沿岸的風光,一邊述說著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朋友們的故事。這本書寫了《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辰河小船上的水手》等十多篇散文,每一個故事都彌漫著歷史沉淀下的古樸氣息。
我喜歡沈從文先生樸實又優美的文字。書中一段“只聽到水面人語聲,以及櫓獎激水聲,與擼槳本身被扳動時咿咿啞啞聲……如同音樂中的笙管一樣,超越眾生,而上頜面雜聲的綜合交織了莊嚴與流動,一切真是一個圣境。”作者生動細膩的描寫呈現了一場視聽盛宴,令聽眾震撼不已;他的文字如林間小溪,滋潤著我們。我們在如詩如畫的湘西中穿梭,在一場場樂曲中,感受作者流露出的贊美之情。
十二篇故事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五個軍官與一個煤礦工人》的故事。主要講了一個礦工為尋其他出路,殺了哨兵,帶領窮人占領山城,以武力做抗爭,但是使得許多人無辜死亡。后來礦工被五個軍官抓住,趁軍官們不注意,投井自殺了。我認為,謀出路亦是人生的一個選擇,無錯。但是為自己的人生而搭入他人的人生,是自私也是有罪的。作者問那個軍官為何不拉住那個礦工時,軍官回答道,真拉住自己也會搭進去。這個對話讓我明白了一些道理:道德從沒有統一標準。救命固然重要,可是在自己沒有足夠的力量時,救人就變成了搭命。
湘西,一個充滿故事又美麗的地方,它的魅力令人心馳神往。美景如一道下酒菜,而故事是陳年的酒,令人感嘆:好不美味!
讀湘行散記有感600字(篇2)
飄渺的櫓歌聲中,揚起的是最真實而美麗的生命。
一方水土,一方生命,一方美麗的湘西。這便是沈從文的故鄉,這便是沈從文心中的美好,回不去的過往……
與其說這是一本回鄉散記,倒不如說這是沈從文先生對這方水土,對這方水土上的生命最真摯的愛,是對這社會底層人民最忠實的敘述。
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清澈見底的流水,唱出最真實生命的櫓歌,那仗義的水手,那可愛熱情但卻淪為妓女的婦人。這便是最寫實的生活,這便是沈從文人生中真真切切的縮影。沈從文憑著一顆誠心,一只筆,用最最干凈的文字,塑造了純美的湘西世界。
雖然是在充滿焦慮甚至苦難的現實中,沈從文先生筆下的世界,但卻給我們的心靈開辟了一方凈土。水手盡管拿著少得可憐的收入,卻干著辛勤又危險的工作。哪怕是冬日,哪怕是最寒冷的日子里,只要船只逼入急流亂石中,他們都會敏捷而勇敢地脫光衣褲,向急流中跳去,盡肩背之力也要使船只脫離險境。十年如一日,雖這樣干著,他們卻從不曾失去應有的一份勇敢和努力。被生活所迫的婦人,淪為了妓女,可她們仍就是那么質樸,那么可愛。盡管生活在底層社會,那份對生活的純真希望,還在她的心中。
沒有消沉灰暗的情緒,卻讓我感受到了那份不舍。過去的老朋友,過去的事,已經不在了,繁華已逝。那些水手,出去了,可能再也回不來了,可能明天就回來了,那些婦人心中重要的人,可能也再回不來了,也可能明天就回來。平靜的心,同湘西的水,默默地淌。
就算是生命無法把握的水手,也永遠勇敢有力。是淪落風塵的婦女,也永遠保留最純真的希望。這便是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
讀湘行散記有感600字(篇3)
合上書,閉上眼,眼前,虛幻的境地中,仿佛又出現了那一江清波蕩漾的浩浩江水,又出現了遠處那座座樹木叢生、青翠欲滴的山巒,純美風景里又是那一抹消不去的淡淡憂傷。
湘西的水,柔順、清澈,無半點污垢,如一幅淡雅的風景畫,照亮了一方人的心,養育了一方人最純潔、質樸的性。在那微波粼粼的綿綿江水中,我似乎看到了他們的影子——那些甚至連生命都被人覺得微不足道的水手、妓女們。
他們,流落在社會最底層,無人不知卻又無人愛理。死了,一把土,一塊木頭,簡單了事,可他們一進入作者那雙善于發現的雪亮雙眼,就變得有擔當、努力、極富純真的人性了。
水手,湘西水上,無處沒有他們健壯、與急流博擊的身影,無處不回蕩著他們粗野、有力的號子。他們為了掙點鈔票養家糊口,天天早出晚歸,甚至不惜冒著被水吞沒的危險跳下水推船,他們又是那么勇敢、仗義,面對大風大浪絲毫不懼,一旦遇見情合意同的人便視為好友,厚禮相贈。他們的心,是耿直的,沒有一絲投機取巧,是真正的人心!猶如那一江清波。
再說妓女,這個職業引來多少人輕視,甚至鄙夷,可她們一到沈先生筆下是那么努力工作,堅持崗位,不到最后一刻絕不停止。其實,她們也是迫不得已,用自己來撐起一個家。她們又是那么溫柔、多情。為一個心上人,天天守在窗口眺望。
這些看似底層的人,其實不底層,他們的心,是最純粹的,是如那湘西水一般無暇!只是命運不濟,才淪落到這等地步。
時代在不停變化,水手和妓女幾乎不復存在,可那一抹記憶,那一條江水,依然流著、流著……
讀湘行散記有感600字(篇4)
沉浸在如鏡般的湘江上,心中泛起點點漣漪……
只有以心讀過《湘行散記》,才能徹底走進作者的內心。作者沈從文原本是一位軍人,隨著軍隊輾轉各地后,嘗盡了人世間的苦,也閱盡了人世間的黑暗。在他心生厭惡后,便踏上了文學創作一途。
作者沈從文雖然后來幾乎都待在北京,但在他筆下最純美、澄明的,卻僅有自己的故鄉。或許,在他的記憶中,也只有自己的故鄉之地——湘西,是最美好的吧。也或許如其人所說:“當過兵的人,活著回來,就回到了故鄉。這也許也是當時人們的悲哀吧。
《湘行散記》這一本書,如一面明鏡,揭露了當時社會水手,妓女等底層人民的低賤,甚至連自己的性命也一文不值,這一切似乎都在訴說那些人的悲哀,但當你看到最后,你一定可以明白沈從文的——他是在贊揚這些人的美好品質。那些水手每天的工資僅有1毛5,在世人眼中他們或許是卑微的,低賤的,但通過《湘行散記》,我卻看到了他們的另一面。有些人,是重情重義的,例如水手牛保,他對著一個妓女,卻生出了真實的情感,甚至離別時,也是依依不舍。
而這些水手,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勇敢無畏。這些水手,雖然地位卑微,但他們卻作為水手的尊嚴看得比性命更為重要,就算是三九寒天,只要船卡住了,他們就會光膀子跳入河中拖船;就算是驚濤駭浪,只要船長一聲令下,他們也會二話不說跳入冷徹人心的江中。而這兒,可正不是一種崇高的大無畏的精神嗎?
再看看那些妓女們,在看《湘行散記》之前,我認為她們是不知羞恥,甚至認為她們的命是不值一提的,但現在,我的觀點不同了,因為在沈從文筆中,她們的生命是非常頑強的,你認為她是為了錢財嗎?不,并不是,她們是為了讓自己的親骨肉可以衣食無憂的長大,才會放棄她們寶貴的貞操的,因為,她們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啊!
《湘行散記》這一本書訴訟了人道的黑暗,卻也映射了人道的偉大與堅強,這是本可歌可訟的史詩!
讀湘行散記有感600字(篇5)
月光如水,照進了我的房屋,照在了桌上那本《湘行散記》上。
如果你細讀這本書。不難發現,書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在寫水手。書中精細的描寫,讓我重新穿越回了20世紀,目睹了水手的生活。
當時,當船向上游走時,必須有一位水手跳入河中,不管天有多冷,水有多急。稍有不慎,下場只有被大浪沖走,直接就殉職了。他們還只能拿到幾乎沒有的收入,能填飽肚子就已經不錯了!
不過,當時有人同情這些英勇犧牲的水手嗎?沒有,對于官紳富豪來說,他們只是被看做一粒塵埃,在這世上,可有,可無。他們哪里懂得勞動人民的艱苦?他們,只會享樂。而不是像勞動人民那樣,用雙手去創造快樂、幸福。
在元朝,這樣的現象也很嚴重:當時分為一、二、三、四等人。四等人殺了一等人,非償命不可,而一等人殺了四等人,只用付一頭毛驢的錢即可。好在,現在勞動人民的利益被徹徹底底的改善了。隨著科技的發展,水手們已不必下船冒著生命的危險拉船了。而且,勞動人民已經與其他人平等了,可以幸福地生活。死時,有一聲浩浩蕩蕩的隊伍來為他來送葬,勞動人民從一定的意義上講,終于獲得了在社會的生存權、平等權,面對這點,我非常高興,同時也非常欣慰。
希望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國家可以真正的做到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