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名著及讀書心得
《格列佛游記》剛開始時他兒子湯姆發現了雷米爾魯·格列佛,也就是他的爸爸,當他的妻子瑪麗趕到馬棚時,格列佛也醒來的,當時在湯姆和瑪麗看來,格列佛看起來說的話和神志都不清楚,都說一些不切實際的,不現實的語言和故事。如小人國,大人國,和飛島等,在瑪麗和那已經占據他原來家庭的醫生約書亞看來,他已經有點精神病癥了。但自此至終,妻子瑪麗從沒放棄過他。但畢竟已經將近9年沒回家的格列佛,妻子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么?
《格列佛游記》是主要講述了主人公雷米爾魯·格列佛醫生到船上工作,出海冒險的趣事,共有四卷。分別詮釋了他在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慧骃國的奇遇有趣的故事。這部電影是以小說改編的,它不是單純的少兒讀物,而是飽寓諷刺和批判的文學杰作。作者喬納森·斯威夫特就是以這本書來運用諷刺影射的手法,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英國的社會矛盾,揭露了當時統治集團的腐敗和罪惡,并抨擊了侵略戰爭和殖民主義的危害。
閱讀的名著及讀書心得篇2
細膩的手筆,優美的感情,將一個個美麗動人的故事串連起來,這就是《小婦人》。
戀愛是有緣分,愛一本書也是這樣吧。當我在考試前緊張的情況下翻開這本書,頓時被親情與友情所包圍,仿佛脫離了現實世界。輕輕地咀嚼著愛這個字眼,它就象雪地里的火,溫暖著我的心。
我讀書時總是有些心緒不寧,每次看書總有一絲偷的感覺,而這本書卻讓我變得異常寧靜。我非常喜歡貝思,因為她寧靜的性格,因為她堅強的毅力,因為她的坦然。在書中的最后幾個小節,貝思因為患了猩紅熱而死了,我為她的死感到遺憾,感到悲傷。為什么老天爺讓一個靈巧的女孩死了,讓人們傷心欲絕呢?貝思是家中的天使,為什么偏偏讓她去寂寞的天堂生活呢?為什么一定要使原本幸福的家變得殘缺呢?
我也很喜歡二姐喬,她那富有活力的精神始終感染著我。一個活潑的女孩,剪著男孩的平頭,再加上不饒人的口舌,讓任何人都會眼睛一亮。她也十分喜歡寫作,寫出來的作品總是鮮亮生動又富有人情味,簡直棒極了。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她是一個最幸福的小婦人,盡管她的經歷比其他姐妹坎坷,所受到的打擊也比她們多。我就是喜歡喬那不服輸的性格。
四姐妹的不同待遇、不同性格,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活生生的素材。我愛她們,我永遠不會忘記她們。
閱讀的名著及讀書心得篇3
一部書在兩千五百年前編撰而成,現存二十篇,四百七十余章。它主要集中反映了某位圣賢的思想,成為了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對古代中國社會和現在中國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就是《論語》,這位圣賢就是孔子。
自古有言讀書要“知人論世”,現在讀《論語》就必須要了解孔圣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三歲喪父,家境貧寒,但“志于學”,好學上進,“三十而立”,創立了我國有史以來第一家私塾,收徒講學,傳經授藝。50歲左右事政,頗有政績,而后因不滿魯國國君的昏庸,帶領顏回等弟子周游列國,顛沛流離十四年并一路宣傳他的“仁禮”主張。之后回到魯國專心于教育工作,收授弟子3000人,其中賢者72人。孔子一生為政教學貢獻都很大,有人神化孔子,稱“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這句話雖不實且夸張,但也道出了孔子的思想和論著對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和歷史的影響。
《論語》是孔子思想的主要載體,這本自古被譽為“四書”之一的經典,飽含了無數的道理。自古也有無數人不斷地閱讀和研究,但想要弄懂和看透它,絕非易事。今天,我只是在這里寫下我所想到的和得到的一些啟迪。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
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里,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集合了一位偉大的古代圣人的思想,實在是博大精深,每一次閱讀都會有不同的收獲的。
閱讀的名著及讀書心得篇4
在這個假期里,我讀過的一本高爾基的名著《童年》,使我更加感受到了父母對我的愛。
《童年》一著作主要是在講小主人公——阿廖沙在三歲至十一歲時一直在外祖父家中生活,那是一個瀕臨破產的小作坊,他的外祖父是個吝嗇,粗暴的人,經常毒打外祖母及孩子們,可憐的阿廖沙曾被他用柳條打得失去知覺,外祖母也曾被打得致使頭發上的發針深深扎入她的頭皮里。而阿廖沙的外祖母呢,則是一個勤勞,善良的女人,他的外祖母給予阿廖沙堅強活下來的力量,使阿廖沙感受到人間的溫暖,所以外祖母是他最主要的親人。
你看,阿廖沙的生活多么不幸啊!與他的冰冷世界相比,我們之間真是天壤之別啊!我們每天都在愛的田園下吸收營養,快樂地長大,他使我明白了自己現在的生活是無比美好的。我們要珍惜現在的一切,努力來回報自己的父母,社會…不然,你看,雖然阿廖沙在正是讀書的好時候,但他卻不敢說出自己求學的欲望。而我們,家庭都在細心地用愛澆灌著我們,我們一定要知道現在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呀!
讀了這本偉大著作后,使我明白了父母對我的愛,我了解到了我自己所在的家庭環境,原來,我的家到處都洋溢著家人給我的溫暖呀!想想我原來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成天抱怨爸爸媽媽不夠關心我,老是覺得他們做得不夠好,自己的生活沒有別人幸福,我的爸爸媽媽沒有別人的父母對孩子好。現在說起來,真有些羞愧啊!
現在我讀完了這本書,我明白了一些道理,就好像自己長大了許多,這本書真使我受益匪淺啊!
閱讀的名著及讀書心得篇5
《紅樓夢》實際上一部青春之歌。盡寫一群十多歲的孩子們打打鬧鬧,吃吃喝喝,飲酒作詩,吵吵架,使使小性子,很多人不喜歡就因為此,可它的精彩之處,也恰在于此,它非常逼真非常細致地描寫了當時的貴族生活。當曹雪芹晚年窮困潦倒之際,回想自己的一生,一事無成,而自己十四之前不曾珍惜的瑣瑣碎碎,到頭來,才發現,那才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與《紅樓夢》的兒女情長相比,《金瓶梅》更現實,它寫盡了世態炎涼,人性的貪婪無度盡顯于書中。
所以我讀《紅樓夢》,比較關注書中人物的年齡,雖然作者寫得較模糊,但還是有跡可循。林妹妹死時,也不過十五歲,所有故事中的人也不過這個年紀上下。
十三四歲的孩子有自己獨特的言語和行為,是很正常的。很少有書這樣寫青春。所謂,誰的青春不迷茫。賈寶玉喜歡吃胭脂,喜歡漂亮的男女朋友,不喜歡讀經濟仕途的書,對濃詞艷詩卻過目不忘,拒絕長大等等,都情有可原。這就是青春期。
林妹妹整日哭哭啼啼,愛使小性子,說話尖酸刻薄,這也是一個孤苦無依的小女孩常有的表現。她要的絕對與唯一,是多么難能可貴。
小小年紀的薛寶釵,能藏愚守拙,深藏不露,壓抑自己迎合別人,還真有些違背人的天性,青春過早地夭折了,可憐,直淪為封建社會的殉葬品。
我們所懷念的青春,正在于它的那份真,那份純,那份癡,那叢中深深淺淺的哀愁和憂傷,令我們一生都念念不忘,耿耿于懷,縱其所有去找尋,它早已消失在似水流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