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的讀書心得
《子夜》是茅盾的長篇小說之一。文章通過對主人公吳蓀甫的事業興衰與性格變化、周邊人物的交錯事件的敘述,還原了中國30年代上海的大致原貌。
文章的一開頭,寫的是主人公吳蓀甫的父親吳老爺子因為在家鄉的農村革命運動躲到上海,卻被上海都市與鄉村生活截然不同的繁華和光怪陸離所嚇壞猝死。
這里就交代了文章的背景——中國的30年代,一個繁華至極又黑暗不安動蕩的時代。而吳老爺子這個"封建主義的僵尸"的死,眾人對吳老爺子的死不以為然,正是象征著封建地主階級被擠出歷史舞臺,以及資產階級的興起。
吳蓀甫是一位民族企業家,經營著一家絲廠。因為當時正值經濟危機,所以吳蓀甫和一干人建立了益中信托公司便于資金運轉。但不久吳蓀甫的家鄉雙橋鎮發生變故,引起了大量農民罷工反抗。于是吳蓀甫雇傭了屠維岳,指使他通過蒙騙分裂工人平息工潮。
在這里,工人罷工反抗資本家的殘酷剝削,最終卻被欺騙并毫無改變的結束了工潮的事件,表現了吳蓀甫唯利是圖的階級本性和工人階級的生活悲慘和被動地位,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不安和資本階級對工農民的壓迫。
之后吳蓀甫因為企圖擴大民族企業,與依仗外國的金融資本的趙伯韜產生了矛盾,而且競爭愈演愈烈形成對立局面。趙伯韜野心極大,企圖吞并吳蓀甫的益中信托公司。幾次較量下來,益中信托公司量虧損,吳蓀甫變賣資產希望力挽狂瀾改變局面,但在趙伯韜操縱局勢刻意的為難和同伙的叛變下,最終吳蓀甫徹底破產。
吳蓀甫代表著中國的民族企業,在當時世界經濟危機、軍閥混戰、農村經濟嚴重破壞的背景下崛起,又在帝國主義的侵略下動蕩、企圖改變現狀。雖然最終覆滅,但表現了吳蓀甫敢于反抗帝國勢力控制的一面,也就預示著中國在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派支持下的資本主義只會導致國家更加殖民化。
《子夜》的語言簡潔細膩,文中運用大量的細節描寫。如在吳老爺子進城時的所見是"汽車發瘋似的向前飛跑。""幾百個亮著燈光的窗洞像幾百只怪眼睛。"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吳老爺子這個封建主義看見資本主義的取代時的驚訝和惶恐。
《子夜》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揭露了階級之間的斗爭,社會的黑暗殘酷,和人們心中的不安苦悶抑郁。它是我國無產階級文學運動中出現的第一部成功的&39;長篇小說,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是記載了一個時代悲劇的過程。
子夜的讀書心得篇2
與《子夜》的第一次接觸是在母親的書架上,對名著并無多大興趣的我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了。
它以1930年的上海為背景,生動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各種尖銳復雜的社會矛盾。經過民族資本家吳蓀莆的遭遇,展現了那個時代“更加殖民化”的特征和急速變動的社會現實,使我們每個人都燃起強烈的愛國心,感受如此脆弱的祖國,作為學生的我們更應當“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當時民生凋敝戰亂不止,但在都市化的大上海卻另有一番景象。那里有著紙醉金迷的的生活,有著明爭暗斗的算計,有著趨炎附勢的各色人物。
它是一部描述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資本的社會命運的杯具。其中包括民族資產階級與工人之間的矛盾斗爭;民族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勢力及其走狗買辦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以及農村經濟破產是怎樣危及民族工業的,這些矛盾使我們得以全貌地了解當時的社會現實,強烈地喚醒了我們的報國熱情。
小說驚心動魄地描述了一個剛強有為的民族剛也巨頭吳蓀莆,在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雙重壓迫下,在工農革命的夾擊中,一敗涂地的悲慘命運。
吳蓀莆的斗爭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他并非一個束手待斃的人。他憑著自我的財力,游歷過歐美的見識,以及在同行中過人的智謀和手段,既獲得同業的重視也頗自大自是,具有狂妄的野心。他向往的夢想境界是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戴上二十世紀中國“工業王子”的桂冠,他為了實現自我的夢想,猶如一只正要攝食的獅子。一心發展。
雖然片面地說是為了自我的夢想,但還是會為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我們也該像他一般為了自我的目標不懈奮斗,造福國家,造福人民。
不幸從農歷端午節后,省政府傳來了命令:為了支撐雙橋鎮市面,吳府在那里經營的工廠、商店不得關掉,抽回資金的計劃落空了,吳蓀莆勃然大怒。但轉念一想“益中”即將吞進七八個小廠,又不由的回嗔作喜,爽快地表示順從省政府的命令。可是,新的矛盾又使他陷入窘境;要擴充、整頓那些虧本的小廠,要資金;要搞公債投機,謀取暴利也要資金。吳蓀莆日益感到資金周轉不靈,在這種關鍵時刻,交易所的斗爭也日益激烈。趙伯韜盯上吳蓀莆這塊肥肉,想乘吳蓀莆資金短缺之時吞掉他的企業。隨后工廠舉行了罷工,市局發展對吳蓀莆十分不利。
吳蓀莆陷入內外交迫的困境。前程暗淡,事業的危機,咬嚙著吳蓀莆的心。為了排除心頭煩悶,他瘋狂地帶著情婦尋歡作樂求刺激。突然,不速之客趙伯韜來訪,他要用吳蓀莆吞并小廠的辦法來吞并“益中”公司了。趙伯韜向吳蓀莆的銀行投資投股。吳蓀莆當然不會善罷甘休,他決心拼一次,與趙伯韜作最終的決斗,然而內線和趙伯韜的情婦劉玉英竟是兩頭作內線;連忠于“友情”的韓孟翔也臨陣倒戈………益中公司全軍覆沒。吳蓀莆傾家蕩產,徹底失敗了。
雖然曾顯赫一時的工業巨頭成了喪家之犬,但從他失敗的經歷來看證明了一個不變的真理:強者生存.
中國的歷史是淹沒于屈辱與反抗中的。落后僅有被挨打。感悟那悲慘的一幕幕,愛國之情油然而生,不明白處在安樂生活中的我們有多少對祖國的愛呢?
在快速發展的時代中,熱愛祖國永遠是人類永恒的主題!
子夜的讀書心得篇3
《子夜》所概括的社會生活紛繁萬狀,事件如波,此起彼伏;場面如鏈,交叉出現;人物如星,忽閃忽逝,但整個人物事態的展開又條貫井然,紛而不亂。
《子夜》蛛網式的密集結構,表現社會變遷的復雜內容,這種龐大結構所展示的組織人物與事件的辦法之多,敘事角度的變化之繁,足以證明茅盾豐富的創作經驗與對素材的駕馭能力。《子夜》有五條重要線索貫穿始終;①以買辦資本家趙伯韜,金融資本家杜竹齋、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等人為代表的公債交易所中“多頭”和“空頭”的投機活動;②在世界經濟危機,帝國主義經濟侵略以軍閥混戰等影響下的民族工業的興辦,掙扎和最后的徹底破產;③工人階級的悲慘生活以及他們反抗資本家殘酷剝削的怠工,罷工斗爭;④如火如荼的農村革命運動,使吳老太爺倉皇出逃,曾滄海暴死街頭,吳蓀甫“雙橋王國”美夢徹底破滅;⑤依附于資產階級的“新儒林外史”人物的空虛庸俗的日常生活和尋求刺激的變態心理以及苦悶抑郁的精神狀態等。
通過這五條重要線索,《子夜》試圖概括中國30年代社會生活的完整面貌,即包活城鄉、工商、軍政、勞資、新儒林人物及大家庭主仆關系等各個社會層面的生活圖景。
《子夜》的情節結構,茅盾處理得相當成功的,各條線索齊頭并進,中心突出,既相對獨立,又縱橫交織,使生活內容和眾多的人物、事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藝術的整體,像一座縱橫交錯又渾然一體的建筑群。
完整概括中國現代革命史的宏偉構思,茅盾是寫歷史畫卷的大手筆,概括歷史完整畫卷的巨匠。他的創作是藝術化的歷史,歷史化的藝術。通觀茅盾的作品,我們可以窺見中國現代革命史的復雜斗爭,尋覓到各個階級,各個階層,各種傾向,各種代表心物的音容笑貌。
茅盾創作《子夜》時,明確地提出要“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要以農村與都市的對比反映中國革命的“整個面貌”。正是出于對社會面貌整體把握的需要,他把吳蓀甫設計成紗廠老板,因為這一角色便于“聯系農村與都市”。
《子夜》不僅顧及到社會空間上的全景展現,而且更注意社會結構的全景式表層模擬。他把每一個都作為他所屬的階級的“標本”來塑造。寫出他們所具有的社會角色特性。像吳蓀甫、趙伯韜、等不同類型的資本家,像吳老太爺、曾滄海、等不同特點的地主。像李玉亭、范博文、等不同模式的知識分子,既是“單個人”,又都是帶有特指意義的社會角色。他們個人的命運、事實上反映了某一社會群類的基本狀況。
在進行大規模的全景式描寫時,茅盾注意在具體的情節安排上虛實結合、遠近結合,因為這樣才能顯示出作品的色彩與波瀾,也才符合生活的實際。
他以城市為近景,以農村為遠景的布局,以光怪陸離的城市為主要的生活舞臺,通過作品中人物的談論或政治形勢的變化,起伏不斷地引出農村這一條線索。在圍繞吳蓀甫這個中心人物引出各種經濟斗爭和階級斗爭時,采用不同的方法安排線索,形成虛實結合,疏密相間的布局。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茅盾與那些提筆一瀉千里的作家有很大的不同。他這種闊大的構思,為我們貢獻出《子夜》這樣一部概括中國30年代社會生活的完整面貌的百科全書。
子夜的讀書心得篇4
子夜,原意是已到半夜,即將迎來黎明,暗指發生在黎明前最黑暗的就中國社會,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中國人民即將沖破黑暗,迎接黎明的堅定信念。而這本書就是講述在黑夜中的民族資本家吳蓀蒲與買辦資本家趙伯韜的較量和斗爭。而最后的勝利者是有美國資本勢力做后背的趙伯韜大獲全勝。
在帝國主義經濟侵略下,源源不斷地洋貨從海外運來,物美價廉的優勢使它們很快地占有了中國市場,又因為中國缺乏專業人才,在有雄厚實力的外國企業的壓迫下,被打得節節敗退。而吳蓀蒲的裕華絲廠也沒逃過這劫難——物價上漲、原料不足、存貨賣不出去……種.種的不利因素逼迫著他不得不削減工人們的工資來維持工廠那奄奄一息的生命,決心與外企干到底。可矛盾就在老板與工人之間展開——吳蓀蒲老板:我們的成本太重,就要破產了。減成本,就要減工錢,為了民族的利益,你們只好忍痛一時,少拿點兒工錢。工人們:物價上漲,本來就吃不飽,再減工資,那是要我們的命,你們有錢不愁溫飽,你們也要顧全民族的利益,忍痛一時,少賺一點。民族利益和階級利益碰撞在一起,復雜的階級矛盾就這樣在不斷地沖突、斗爭中升級,一切都顯得恐怖又紛雜,百姓整天都生活在恐慌、壓迫的環境中,與戰爭無異。那些有著民族正義感的資本家們在與外企的斗爭中也傷痕累累,波及到那些無辜可憐的工人們奮起反抗,惡性循環般持續到“子夜”。
隨著斗爭的持續,工人們終于爆發出積蓄已久的憤怒,紛紛用游行和沖廠來發泄內心抑制的憤懣,想干掉那些資本家,而資本家們也漸漸陷入了錢的泥潭,為了賺錢,他們不惜鎮壓、圍剿、槍擊這些被剝削、被欺壓、被踐踏的工人百姓,露出了資本家們剝削工人的獠牙,工人的反抗、資本家的鎮壓、外國的經濟封鎖……在這混沌的黑暗之中,工人們排山倒海的反抗,正是這沖出黑暗的一束希望之光,代價雖大,卻能迎來苦難后的溫暖燦爛的黎明。
后來以吳蓀蒲為首和孫吉人、王和甫聯合成立了一種信托公司想打造自己的民族工業,與外國資本的走狗趙伯韜大干一場,投身于公債之中,而狡猾奸詐又資本雄厚的趙伯韜暗中掌握著公債的走勢,后因杜竹齋的臨時叛變讓吳蓀蒲等人破產。書中展現了一位經驗豐富、果斷老練但對工人殘暴的資本家,通過不斷的努力和計謀去打造一個資產階級王國,可最后卻以失敗告終,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不可能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歷史法則。
民族資本家吳蓀蒲等人雖然竭盡全力發展和振興中國的民族工業,但是,他的“竭盡全力”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為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而奮斗。沒有了工人的支持,無論你多么足智多謀,就如同只有矛,沒有盾的戰士,無論攻擊力多么強大,終究會被敵人看出破綻,一擊致命。我覺得吳蓀蒲們只是靠壓榨和剝削工人來獲得更多的利益,那么無論在哪個國家,有怎樣的政府,沒有了工人們凝聚成的堅實保護盾,都無法建立起自己強大、穩固的資本王國。
《子夜》向我講述了在中國舊社會最黑暗的時候老百姓的生活和民族企業的掙扎,說明了舊中國不能走資本道路的歷史法則,只有通過工人們的覺醒、反抗、革命,才能帶來沖破這子夜黑暗的新生力量,吳蓀蒲們才能和人民一起建立真正強大的民族工業。
子夜的讀書心得篇5
《子夜》這部小說驚心動魄地描寫了一個剛強有為的民族剛也巨頭吳蓀莆,在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雙重壓迫下,在工農革命的夾擊中,一敗涂地的悲慘命運。
吳蓀莆的斗爭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他并非一個束手待斃的人。他憑著自己的財力,游歷過歐美的見識,以及在同行中過人的智謀和手段,既獲得同業的重視也頗自大自是,具有狂妄的野心。他向往的理想境界是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戴上二十世紀中國“工業王子”的桂冠,他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猶如一只正要攝食的獅子。一心發展。
不幸從農歷端午節后,省政府傳來了命令:為了支撐雙橋鎮市面,吳府在那里經營的工廠、商店不得關閉,抽回資金的計劃落空了,吳蓀莆勃然大怒。但轉念一想“益中”即將吞進七八個小廠,又不由的回嗔作喜,爽快地表示順從省政府的命令。可是,新的矛盾又使他陷入窘境;要擴充、整頓那些虧本的小廠,要資金;要搞公債投機,謀取暴利也要資金。吳蓀莆日益感到資金周轉不靈,在這種關鍵時刻,交易所的斗爭也日益激烈。趙伯韜盯上吳蓀莆這塊肥肉,想乘吳蓀莆資金短缺之時吞掉他的企業。隨后工廠舉行了罷工,市局發展對吳蓀莆十分不利。
子夜的讀書心得篇6
《子夜》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于1931一1932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原名《夕陽》是茅盾的長篇小說代表作。瞿秋白曾撰文評論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一九三三年在將來的文學史上,沒有疑問的要記錄《子夜》的出版。”《〈子夜〉和國貨年》歷史的發展證實了瞿秋白的預言。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日本著名文學研究家筱田一士在推薦十部二十世紀世界文學巨著時,便選擇了《子夜》,認為這是一部能夠與《追憶似水年華》普魯斯特、《百年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媲美的杰作。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盡管民生凋敝、戰亂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卻是另一番景象。那里,有紙醉金迷的生活,有明爭暗斗的算計,有趨炎附勢的各色人物。
開絲廠的吳蓀甫帶鄉下的父親吳老太爺避戰亂來到上海,撲朔迷離的都市景觀使這個足不出戶的老朽——吳老太爺深受刺激而猝死。吳府辦喪事,上海灘有頭有臉的人都來吊唁。他們聚集在客廳,打聽戰況、談生意、搞社交。善于投機的買辦資本家趙伯韜找到吳蓀甫和他的姐夫杜竹齋,拉攏他們聯合資金結成公債大戶“多頭”,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賤買貴賣,從中牟取暴利。
杜竹齋心下猶疑,趙伯韜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錢操縱戰局的計劃。吳、杜決定跟著趙伯韜干一次。這次合作,小有波瀾而最終告捷。因為金融公債上混亂、投機的情形妨礙了工業的發展,實業界同人孫吉人、王和甫推舉吳蓀甫聯合各方面有實力的人,辦一個銀行,做自我的金融流通機關,并且期望將來能用大部分的資本來經營交通、礦山等幾項企業。這正合吳蓀甫的心意。他的野心很大,又富于冒險精神。他喜歡和同他一樣有遠見的人共事,而對那些半死不活的資本家卻毫無憐憫地施以手段。很快地,益中信托公司就成立起來了。
這時,吳蓀甫的家鄉雙橋鎮發生變故,農民起來反抗,使他在鄉下的一些產業蒙受損失。工廠里的工潮此起彼伏,也使他坐立不安。為對付工人罷工,吳蓀甫起用了一個有膽量、有心計的青年職員屠維岳。他先是暗中收買領頭的女工姚金鳳,瓦解了工潮的組織;當事發之后,姚金鳳被工人看作資本家的走狗,而工潮復起的時候,他使吳蓀甫假令開除姚而提升那個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這樣一來,姚的威信恢復,工人反而不肯理解對她的處置。之后,作為讓步,吳收回成命,不開除姚,并安撫女工給予放假一天。吳蓀甫依計而行,果然平息了罷工。
交易所的斗爭也日漸激烈。原先吳蓀甫與趙伯韜的聯合轉為對壘和廝拼的局面。益中信托公司,作為與趙相抗衡的力量,構成以趙伯韜為“多頭”和益中公司為“空頭”之間的角斗。趙伯韜盯上吳蓀甫這塊肥肉,想乘吳資金短缺之時吞掉他的產業。幾個回合較量下來,益中虧損八萬元栽了跟頭而停下來。此時吳蓀甫的資金日益吃緊,他開始盤剝工人的勞動和克扣工錢。新一輪的罷工到來,受到牽制的屠維岳分化瓦解工人組織的伎倆被識破,吳蓀甫陷入內外交迫的困境。
趙伯韜欲向吳蓀甫的銀行投資控股。吳決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我的絲廠和公館都抵押出去作公債,以背水一戰。他最終明白在中國發展民族工業是何等困難。個人利害的顧慮,使他身不由己地卷入到了買空賣空的投機市場來。
公債的情勢危急,趙伯韜操縱交易所的管理機構為難賣空方吳蓀甫。幾近絕望的吳蓀甫把僅存的期望放在杜竹齋身上。千鈞一發之際,杜倒戈轉向趙一邊。吳蓀甫徹底破產了。
在這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真人物”,極力突出當時的尖銳矛盾與種.種利益糾紛,詳實的情節描述無不時刻調動著讀者的心緒,這也體現了作者對社會的社科認識,僅有對社會有所觀察的人才能真正明白大眾的疾苦。在這一情節過程中,人物動作、神態、語言描述以及細節描述,給人以強烈真實的畫面感,各種矛盾幾乎破紙而出,足見作者描述手法的功底。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理解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后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
在敘事方面,茅盾追求宏大而嚴謹的布局,他在小說中喜歡采用能夠體現時代性的網狀型結構形式。如作品《子夜》茅盾根據主題的需要,根據中心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來安排各種人物事件,矛盾沖突和環境場面,作品一開始就在吳老太爺的吊唁儀式上將所有重要人物推上前臺,組成復雜的人物網絡,以及在設下情節因果關系的伏筆,從而經緯交匯地建成《子夜》式的也是茅盾式的龐大的“網狀結構”。與其他現實主義大師一樣,茅盾也是一個擅長于心理描述的語言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