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 登鸛雀樓 教案
《登鸛雀樓》反映了盛唐時期與時俱進的積極進取精神。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古詩 登鸛雀樓 教案,希望對你有用。
古詩 登鸛雀樓 教案一
教學背景
一年級學生剛接觸古詩,可以說是初入門徑。而古詩很講究意境及其韻味,老師如果在教學古詩時進行繁復冗長的講說,必將影響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在教學這首古詩時,把古詩教學著眼點放在創設情景上,從搜集的資料入手,通過多媒體展示,以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真切地去感受詩人的情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學習本課生字,初步理解字義和詩句。
能力目標
理解領悟詩意,學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情感目標
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
教學難點
體會最后兩行詩句所蘊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片段
教學《登鸛雀樓》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
師:老師知道小朋友喜歡畫畫,現在老師也來畫一幅畫。誰來說說我畫的是什么?
師:誰能根據這幅畫編一個故事或一段話?
生:一天傍晚,一位老爺爺來到黃河岸邊看風景。他看到黃河兩岸的花兒都開了,非常美麗。
師:你編得真好!像個小作家一樣!老師也想編一段,行嗎?
師:在我國唐朝,有一位大詩人,名叫王之渙。
師:課前老師讓你們搜集王之渙的詩歌,你們做到了嗎?(生匯報)師:一天傍晚,王之渙來到黃河岸邊,他看到夕陽挨著群山慢慢落下,滾滾的黃河水浩浩蕩蕩流向大海。詩人感到,這里的景色太美了!這時,詩人還想看更遠的景色,只可惜站在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個辦法讓詩人王之渙看到遠處的風景嗎?
生:可以用望遠鏡!
師:這是個好辦法,不過那時候還沒有發明望遠鏡呢!
生:可以登上旁邊那座樓!
師(把詩人畫到鸛雀樓頂層):我們來試試,哇!真的看到了!那誰知道為什么登上鸛雀樓就能看到遠處的風景呢?
生:因為站得高就看得遠。
師:你說得太好了!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后,他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于是就寫了一首詩,題目就叫:《登鸛雀樓》。這所詩寫了什么內容呢?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教師范讀)
理解詩中意境時我這樣安排教程:
師:老師開始朗讀了,請各位小評委注意聽!
生(鼓掌):給老師打一百分!
師:謝謝同學們!大家為什么給老師打滿分?
生:因為老師讀得很好!
師:好在哪兒?
生:老師的聲音很響亮。
生:老師有的地方讀得快,有的地方讀得慢,“白日”連起來,“依山盡”讀得很慢,“黃河”這兒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個字都讀得很重。“欲窮千里目”聲音最高,“更上一層樓”這一句讀得一個字比一個字高,就象在上樓梯一樣。
師:聽得多仔細!沒想到老師的秘密都讓你們發現了!
師:現在我們跟著詩人來看看“白日依山盡”是一番什么樣的景象。出示師收集的課件資料。
畫面一:多美的景象呀!你們知道這是什么時候的太陽嗎?課文中稱傍晚的太陽叫什么?那么這行詩句,該讀得快些還是讀得慢些?哪位小朋友愿意來試試?(個別讀,小組讀)
師:除了看到夕陽下山的美景,詩人還看到了什么景象?(黃河)
黃河水進入大海又是一番什么樣的景象呢?請看——
畫面二:(敘述:奔騰咆哮的黃河水、滾滾南來,一直匯入浩瀚無涯的大海。真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呀!)多么壯觀的場面!你們能用朗讀來表現黃河入海的雄渾的氣勢嗎?
師:這就是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所見到的景色。(板書:看)。美麗的夕陽,連綿起伏的群山,壯麗的黃河!讓我們把上下兩行詩句連起來好好地讀讀。(師生齊讀)
師:小朋友,詩人還想再看到遠一點的壯觀景色,他怎么做呢?對,上樓,想要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更上一層樓。那么書上哪幾行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呢?一起找出來。(齊讀三、四句)。
師:小朋友,這兩行詩句就是詩人在鸛雀樓上所想到的,(板書——想:)它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誰知道呢?(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板書:登高望遠)這是詩人寫下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這是一句催人上進的句子。那么該怎么讀才能讀出它的積極向上的精神來?(生讀,師評)
反思:在教學古詩《登鸛雀樓》一課時,我先指導學生觀察版畫,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讓學生形象地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來我借助課外資料的演示引導學生入情入境,使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媒體演示,讓學生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進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盡”。在教學 “黃河入海流”時,我讓學生通過媒體觀看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通過借助課外資料充實課內知識,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進而感受到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遠”這首古詩中要闡明的道理。
古詩 登鸛雀樓 教案二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學會生字,理解詞語。
3.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教學重點難點:
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教師簡介鸛雀樓: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的永濟縣。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鸛雀樓。樓一共三層,在樓上可以望見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蕩蕩的黃河,是當地的名勝。唐代有位著名的詩人叫做王之渙,他登上這座鸛雀樓后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篇--《登鸛雀樓》。鸛雀樓也因此而名揚四海。
師板書課題 (生用手書空跟著寫)
2.師簡介作者王之渙。
過渡:今天,我們就跟隨作者一起回到古代,站在鸛雀樓上看一看那滾滾流向大海的黃河。
二、看圖激趣 初讀古詩
1.師出示課文插圖。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同學們,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王之渙就來到這里,看到了這幅景色,寫下了這樣一首詩。借助文中的拼音讀一讀。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漸入詩境 理解古詩
1.自由讀古詩,讀后想想:
(1)詩人哪兩句是寫登上鸛雀樓看到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哪兩句是寫看到眼前的景象,詩人想到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小組討論、交流上述問題。
3.質疑、解疑,重點理解:
欲:想要。窮:盡。目:眼睛。“千里目”是夸張的說法,指看到更遠的地方。
4.說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什么道理。
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要奮發向上,不斷進取。
四、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聽教師范讀,體會詩的節奏和重音。
2.指名讀,集體評議。
3.同桌互背。
4.情境體驗:把自己裝扮成詩人,看圖吟誦古詩。
五、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點指導:
入:與“人”的區別。
窮:部首是“穴”(穴寶蓋)
3.指導學生在田字格里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