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原文和背景故事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此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以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創造性地再現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萬里長江畫卷。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原文和背景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背景故事:
初唐詩人張若虛的名篇 《春江花月夜》,被前人譽為 “孤篇蓋全唐”之杰作。被聞一多先生贊為 “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張若虛是揚州人,無可爭議。然而,對《春江花月夜》詩的取景地點,卻有不同的說法。
至今有三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說法是曲江,一種說法是大橋,一種說法是瓜洲。
曲江說
在眾多對《春江花月夜》的介紹中,認為是寫揚州南郊曲江或更南揚子津一帶。揚州文化研究所所長韋明鏵說,“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寫的就是唐代曲江一帶的景色。
秦漢時期,長江上的廣陵潮便已是一大名勝奇觀,曲江的廣陵潮便已是一大奇觀,當年潮涌上溯至廣陵城南曲江江段時,因水道曲折,又受江心沙洲牽絆,形成怒濤奔涌之勢。其波瀾壯闊的宏偉景象使無數騷人墨客蕩氣回腸,也留下許多傳世的文字詩篇。如西漢大文學家枚乘的《七發》:“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遠方交游兄弟并往觀乎廣陵之曲江。”現今學者一般認為,廣陵潮完全消失在公元766到779年唐代大歷年間。
“張若虛生活的時代,廣陵潮還沒有完全消失,他依然能看到潮起潮涌的景象。”韋明鏵說,比他略小的詩人李白在《送當涂趙少府赴長蘆》詩里,曾留下了‘便睹廣陵潮’之句。另外一位唐代詩人李紳在《入揚州郭》序中也曾說到:“潮水舊通揚州郭內,大歷以后潮信不通。李欣詩‘鸕鶿山頭宿雨晴,揚州郭里見潮生’,此可以驗。”
“在月圓之夜,詩人站在曲江邊,賞月觀潮,有感而發,作了這首‘春江花月夜’。”韋明鏵說,全詩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刻畫一幅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爐,充滿幽美邈遠、惝恍迷離、五彩炫目、氣通蒼穹的夜景。
瓜洲說
“初唐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詩‘孤篇壓全唐’,千古傳誦,讓天下人皆知瓜洲。詩中借對春、江、花、月、夜的生動描述,贊詠了千年古鎮瓜洲江畔清幽如詩的意境之美和邈遠的人生感悟。”長期從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說,瓜洲自古素有“長江運河第一古鎮”的美譽,是中國唯一一座位于長江與運河交匯處的古鎮。歷史上的瓜洲,既是商旅要津,又是兵家要沖,還是人文要地。李白曾過瓜洲古渡,作《題瓜洲新河餞族叔舍人賁》。白居易詩《長相思》中有“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之句。
據了解,瓜洲正在打造“春江花月夜”景區,以揚州詩人張若虛“孤篇蓋全唐”的巔峰之作《春江花月夜》為主題,完美展示瓜洲的古鎮風貌和獨特風情。在體現“春”之韻、“江”之景、“花”之美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月”文化、發展“夜”經濟,扮靚古鎮的“詩情畫意、浪漫情懷”。
大橋說
“‘春、花、月、夜’四景隨處皆有,而‘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這一景象,就發生在大橋鎮的南部揚子江江畔。”長期從事大橋文史研究的學者顧仁認為,唐代揚州的海岸線在今泰州與江都接壤的中間部位,也就是今大橋鎮的東部邊緣。站在大橋鎮的南部揚子江江畔,既可看江,又可望海,加上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就能覓得“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詩句。其次,晚唐詩人羅隱在開元寺寫了《廣陵開元寺閣上作》一詩。他在詩中描寫所見景觀時有這樣兩句:“江蹙海門帆散去,地吞淮口樹相依。”羅隱與張若虛相距的年代只有百數十年,應該說張若虛所描寫的“江”、“海”地理位置變化不大,證明了大橋鎮一帶是當時的長江入海口,只有在大橋鎮的江畔才能取得描寫《春》詩里“江”和“海”的美景。
顧仁說,大橋鎮的古地名與詩中的詩句也完全吻合。古時大橋名白沙,詩人在詩句中寫道:“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就是說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水邊平地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了。這正是古鎮名稱和當時實景被詩人煉成了詩句,而詩人的詩句復又印證了古鎮名稱和江畔的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