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夜夜操_麻豆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_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_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在线观看_日本vs黑人hd

我愛古詩詞 > 名家名篇 > 赤壁賦 >

后赤壁賦教案

時間: 淑賢2 赤壁賦

  《后赤壁賦》和《前赤壁賦》雖被譽為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但《后赤壁賦》較前赤壁賦寫得是更是朦朧虛幻。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后赤壁賦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后赤壁賦教案一:《后赤壁賦》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及特殊用法

  2、了解前后《赤壁賦》的異同和聯系

  3、體會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內道”的思想

  教學重點:

  1、了解作者內心世界的強烈矛盾和被貶之后在苦悶中尋求精神解脫的心情

  2、兩篇《赤壁賦》的比較閱讀

  教學難點:

  1、鑒賞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義特色

  2、道士化鶴的寓意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初讀課文,要求消除語言障礙,了解文章大意;賞析第一段

  教學過程:

  一、布置預習,要求:(課前完成)

  1、熟讀全文,注意“棲鶻”“馮夷”“蒙茸”“悄然”“戛然”“翩躚”等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以及“巉”的書寫

  2、借助注釋和詞典,初步理解文意;查閱成語詞典,積累成語“不時之需”“水落石出”“風起云涌”

  3、復習蘇軾的《赤壁賦》(必修一P96)

  4、不懂的地方或吃不準的地方做上記號,準備提問或討論

  5、思考課文后面的“閱讀與探討”1、2題,爭取自己能獨立解決一個問題

  二、導入:

  蘇軾《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余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這是詩人去世前兩個月所寫,就其政治事業而言,這話當然是自嘲但對文學家的蘇軾來說,他的蓋世功業確實是在屢遭貶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蘇軾平生受到兩次嚴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歲那年因“烏臺詩案”而被貶至黃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歲時被貶往惠州,62歲時貶至儋州,到65歲才遇赦北歸,前后在貶所六年雖說蘇軾早就名震文壇,貶至黃州后且因畏禍而不敢多寫詩文,但黃州時期仍是他創作中的一個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賦》,詩如《寒食雨二首》,詞如《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篇都創作于此時

  貶謫生涯使蘇軾更深刻地理解了社會和人生,也使他的創作更深刻地表現出內心的情感波瀾蘇軾對苦難并非麻木不仁,對加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以一種全新的人生態度來對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境的超越態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做到了蔑視丑惡,消解痛苦這種執著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蘊含著堅定、沉著、樂觀、曠達的精神,因而蘇軾在逆境中照樣能保持濃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創作活力

  前后《赤壁賦》都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一個寫于元豐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個寫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僅相隔三個月,這兩篇同名賦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聯系呢?現在,就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學習第十四課《后赤壁賦》

  三、誦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

  1、正音、釋義,疏通文意(同學質疑,提出不會解釋、翻譯的詞句,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㈠、點名誦讀(最好是自告奮勇)至“復游于赤壁之下”,正音、釋義

  皋gāo 坂bǎn 行xíng 鱸lú

  從:使跟從,譯為“帶領”

  坂:山坡,斜坡

  樂:以之為樂

  行:走

  已而:不久,一會兒

  何:怎么辦

  薄:迫近

  舉:撒

  顧:可是

  謀:商量

  諸:兼詞,相當于“之于”

  須:通“需”

  (二)讀第二段(同上),正音、釋義

  巉chán 棲qī 鶻hú 馮píng 劃huà 悄qiǎo 凜lǐn

  斷:阻隔

  曾:才,剛剛

  攝:提

  上:方位名詞作動詞,向上

  履:踐踏,踩

  巉巖:險峻的高山,此處指赤壁

  披:撥開

  蒙茸:茂盛的草叢

  踞:蹲坐

  危:高

  焉:相當于“之”,譯為“我”

  悄:憂愁樣子

  肅:恐懼的樣子

  凜:恐懼的樣子

  (三)齊讀第三段(同上),正音、釋義

  裳cháng 縞gǎo 戛jiá 翩piān 躚xiān 揖yī 俛fǔ

  東:名詞作狀語,向東

  裳:古人穿的下衣

  縞:原指白絹,此指白色

  西:向西飛,方位名詞作動詞

  羽衣:名詞用作動詞,穿著羽毛做的衣服

  翩躚:形容輕快地跳舞

  俛:同“俯”,向下,低頭,和“仰”相對

  疇昔:過去,以前

  寤:睡醒,與“寐”相對

  戶:泛指門

  2、通過誦讀來體會作者蘊涵在景物描繪中的情感:

  我們先來看一張表,同樣是黃州赤壁,所游的時間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發生了變化作者在《前赤壁賦》中的情感變化是樂——悲——樂,那么在《后赤壁賦》中作者的情感脈絡是怎樣的?請同學們將自己對作者情感的理解讀出來

  前赤壁賦 后赤壁賦

  時間 七月既望,初秋 十月之望,初冬

  地點 黃州赤壁 黃州赤壁

  景色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東山 霜露既降,木葉盡脫,月白風清,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 樂—悲—樂 樂—悲—惆悵迷茫

  分組討論作者的情感變化再推薦代表誦讀全文并簡述節奏及重、弱讀處理的理由

  (事先予以必要指導:敘述的句子要讀得平緩,描寫的句子要注意語境,議論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觀感情色彩,以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語調讀出作者的情感)

  游前(1節):樂(優游自在)——語調舒緩輕快

  游中(2節)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陰森險峻讓人悲恐壓抑)——語調由感嘆漸入悲傷沉重

  游后(3節)惆悵(失意苦悶,茫然無緒)——語調深長緩慢

  四、賞析課文——第一段:

  1、在復游赤壁之前,詩人寫了“夜游黃泥坂”這樣一個輕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這件事寫得頗有波瀾請找出文中能顯示情節變化波瀾的動詞

  顧→樂→嘆→謀→游

  (初到黃州,蘇軾寓居城東定惠院,不久他的家眷也來到了黃州,便遷居到城南江邊的臨皋亭由于家里人多口闊,僅靠他微薄的薪奉,生活很感困難后蒙老友馬正卿為他請得城東荒地數十畝,讓其開墾耕種糧食,才基本解決了生活問題他還在這里修房子,因是在大雪中修的,四壁繪有雪圖,故取名為雪堂堂前屋后廣種果木佳蔬,可供生活不時之需,并將雪堂自比為陶淵明的斜川因此地位于黃州的東坡,遂自此取號為東坡居士)

  2、究竟是什么樣的美景令詩人“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

  ①、教師直譯這四句寫景的句子

  ②、讓學生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下這四句所寫之景點一到兩位學生朗讀所寫語段

  “直譯”到“描述”,對作品的鑒賞層面從意讀上升到了美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飛躍只有對作品的語言進行想象、還原,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內涵,這其實就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這也是很多學生缺乏也未能給予重視的一種審美能力

  白描式的寫景語言,質樸清新,語淡而意豐寥寥十六字,盡顯初冬景物之神韻:清靜、明潔、空靈逼真地寫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環境之清空,靜謐寧馨的氣氛,烘托出主客濃厚的游興,并為下文寫登山和見鶴作了很好的鋪墊

  (廣東的學生對霜沒有生活的認識,有必要說明一下)

  “大火流兮草蟲鳴,繁霜降兮草木零”我國東漢著名科學家張衡的詩描述了火星西移的深秋時節,秋蟲鳴叫,繁霜出現,草木凋零的景象“嚴霜殺物”令“百工休”霜并非是露結成,而是二物同一氣,都是水氣凝成,凝成物若暖則是露;若寒甚,水汽直接凝華為冰晶則是霜“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唐劉禹錫的詩說霜使秋色更美南宋詩人楊萬里也在詩中也贊美霜后色愈濃“荒荒瘦日作秋暉,稍稍微喧破曉霏,只有江楓偏得意,夜搖霜水染紅衣”可見霜的出現可帶來美景和好的旅游季節)

  3、主、客、婦三方的對話

  要特別提一下“以備子不時之須”與友人一起飲酒賞月,進而詩歌相和,本來就是文人雅事、快事,更何況此酒乃賢妻所備?在患難之中,能有這樣一位懂得體貼自己的妻子,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在生活中的蘇軾是位什么樣的人呢?蘇堤和東坡肉在普通百姓中早已聞名遐邇,而蘇軾的家庭生活呢?在他的小品文中我們可以一窺一二這些類似便條、日記的小文,記錄了他作為普通人日常的喜怒哀樂而最令人動容的,當屬《二紅飯》:

  “今年東坡收大麥二十余石,賣之價甚賤,而粳米適盡,故日夜課奴婢舂以為飯嚼之嘖嘖有聲.小兒女相調,云是嚼虱子然日中腹饑,用漿水淘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氣味今日復令庖人雜以小豆做飯,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樣二紅飯也”

  這篇小品文寫于被貶黃州時,當時蘇軾由于政治上堅持己見遭貶斥,連累了妻兒甚至連工資也沒有,他把所有的錢都吊在屋頂以防浪費,每天只用一吊生活異常艱苦,有時甚至要采杞食菊充饑蘇軾也親自耕種大麥,和著粳米做飯,當然很難下咽小兒女為此調笑說像嚼虱子于是他設法改進工藝,加入了小豆妻子就美名其曰為二紅飯在艱苦的環境下,一家人沒有怨言沒有責難,有的只是其樂融融的支持和理解

  文中的老妻即是王閏之,一位能夠懂得、體貼詩人的女性她是王弗的堂妹,因排行的兄弟姐妹很多,稱“二十七娘”她是蘇軾的知已不僅能夠詩情畫意地生活,在患難中也能相伴共苦

  在“烏臺詩案”中,王閏之“幾怖死”,哭得死去活來,蘇東坡也萬箭鉆心,卻“無一語之”,只回頭“顧老妻曰:‘子獨不能如楊處士妻,作一詩送我乎?’”王閏之聽后“不覺失笑”看到妻子笑了,于是東坡便分手而去由此可看出,東坡與王閏之的感情極為篤厚,當此生離死別之時,尚能以曠達態度處之,說明他們間的理解是極深的

  黃州的日子令蘇軾成熟起來,也讓他有了充分的時間思考自省,從而找到真正的自己余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中寫到:“他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其實,他并不是一個人醫治詩人傷痛最好的心靈補劑,恰恰是來自他的家庭,良好的家庭生活提供了一個細細體味生命的平臺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賞析課文第二段、第三段,從中了解作者內心世界的強烈矛盾和被貶之后在苦悶中尋求精神解脫的心情;比較閱讀兩篇《赤壁賦》;擴展閱讀蘇軾《定風波》

  教學過程:

  一、賞析課文

  第二段:

  良宵、貴賓、佳肴、美酒,四美已具,重游赤壁,乘興而為

  時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是怎樣一番妙境呢?

  1、來到赤壁首先進入詩人一行視線的是怎樣的景色?這四句寫景句子,你最喜歡哪句,為什么?(先教師直譯這四句寫景的句子,而后學生分析其意境,最后教師小結)

  《前赤壁賦》:“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1)“斷岸千尺”,夸張手法,明寫岸之高,暗寫 (水之淺)

  (2)為什么會有“山高月小”的感覺?(農歷十月,已是初冬,天氣清朗,作為參照物的山,就顯得格外高峻;相比之下,月亮就顯得小了)

  小結:全用白描,狀景寫情,字字如畫景色清冷峭拔,不同于前賦的清幽它不僅展現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遺世獨立的美態,而且充溢著濃濃的憑吊江山之幽情,造物者的天工和歷史情緒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2、由此詩人發出了怎樣的感慨?為什么會有如此感慨?

  ——“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既有對人生短促、年華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對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驚嘆

  詩人由此生發了下小舟、登高山,與大自然和而為一的沖動

  因為上次游赤壁時所見之景是怎樣的——“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那是何等邈遠遼闊!現在反差如此之大,作者就不能不生感慨了

  3、學生翻譯“予乃攝衣而上……俯馮夷之幽宮”

  目的在于訓練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體會該語段句式參差所造成的特殊表達效果

  該語段使用了一系列動詞:“攝”、“履”、“披”、“踞”、“登”、“攀”、“俯”,寫登山以六字句開頭,間以三字句,后以六字句收尾,節奏呈“緩→急→緩”的變化節奏由急而緩,暗示著登頂行為已結束,也預示著詩人情感的進一步變化

  4、詩人為何會“劃然長嘯”?

  融入自然后情緒轉為激昂(平靜的樂→激昂的樂),以嘯聲抒發內心感慨

  5、詩人又為何會“悄然而悲”,“凜乎”不可久留呢?

  登山所見景物“巉巖”、“蒙茸”、“虎豹”、“虬龍”、“危巢”、“幽宮”,色彩是陰暗的,“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云涌”營造的是陰森恐怖的氛圍與自然和而為一后,詩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偉力,而深感個體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賦》所寫:“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高昂的情緒陡然低落,轉為高處不勝寒的憂懼、傷感

  另,作者被貶黃州,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在黃州,仍是待罪之身,起居行動還受到監視、管制,心中恐懼的陰影實在是揮之不去,沉痛、悲涼時不時地向作者襲來,所以這正是他艱難的政治處境和驚恐的心理狀態的反映

  6、長嘯之后的寂靜悲傷,使蘇軾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葉扁舟從流飄蕩,表現出詩人什么樣情感變化?

  隨遇而安的態度,感情又轉為平靜

  這表現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實的途徑

  7、小結:詩人在夜游赤壁的過程中,情感經歷的變化:

  江山不可復識→劃然長嘯→凜乎不可久留→聽其所止而休

  情感的變化:平靜的樂→激昂的樂→悲→平靜

  第三段:

  1、該段共三層:

  ①、江中見鶴

  ②、夢中道士化鶴

  ③、不見其處

  2、如何理解道士化鶴這一情節所傳達的詩人的情感?

  這一段是本文的重點也是理解上的難點,正如金圣嘆所說:“前賦特地發明胸前一段真實了悟,后賦是承上文從現身現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實了悟”“若無后賦,前賦不明;若無前賦,后賦無謂”要讀懂此段,應引導學生對前后二賦進行一個比較,深入地把握蘇軾“外儒內道”的思想世界

  《清夜錄》云:蘇軾有詞曰:“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赤壁之游,樂則樂矣,轉眼之間,其樂安在?以是觀之,我與二客,鶴與道士,皆一夢也”那夜半飛鳴而過的孤鶴,那夢中神情翩然的道士,一為方外之禽,一為方外之人,孰真孰幻?鶴化道士抑或鶴本道士所化?如莊周夢蝶,一片迷離恍惚見鶴本為生活真實,在《為楊道士書帖》中,蘇軾曾追憶此事:“十月十五日與楊道士泛舟赤壁,飲醉夜半,有一鶴自西南來,掠余舟而西,不知其為何祥也?”而見道士則在夢幻之中,未必是真,亦未必非真,由實生虛,虛虛實實,營造出一種恍惚奇幻的氣氛,含蓄地傳達出他企望超脫塵世、逍遙物外的隱秘心態與前賦“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脈相承的

  (蘇東坡被貶謫黃州,某天與幾個朋友在江上飲酒說話,不覺已經入夜,看江天一色,風露浩然,他有所觸動,填了一首《臨江仙·夜歸臨皋》詞,下闋云:“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上闋為: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寫完之后,與客人們高聲唱了幾遍,這才各自散去第二天不知道怎么一傳,很多人就嚷嚷:蘇東坡已經把冠服掛在江邊,坐一條小舟長嘯而去,不知逃到哪里隱居去啦!郡守徐君猷聽了是又驚又怕,擔心真的走失了這個罪人,急急忙忙趕到蘇宅察看,卻見大蘇先生還酣睡未醒呢,“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只是一時興起說說罷了然而這事傳得非常邪乎,連遠在東京汴梁的宋神宗都聽說了,也將信將疑的)

  鶴的象征義:形貌出眾,有高貴幽雅、超凡脫俗、仙風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隱士之風,被視作仙禽和長壽之物傳說中鶴能翩翩于仙凡之間,不受任何拘束傳說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為鶴所以鶴是超然物外,隨緣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作者寫了夢見所遇道士為鶴的化身這一情節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騰入自然,將自己升華而與大自然合為一體的曠達之思此時孤鶴、道士、作者已經三位一體這種想法與道家文化對蘇軾的影響密不可分(年少時蘇軾讀《莊子》曾言:“吾昔有見于心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可見莊子所講之理便是他一向心中所向往的且他在黃州期間結交的朋友不乏僧人道士,他也“間一、二日輒往安國寺”披覽佛經)

  盡管蘇軾一生崇尚儒學,講究務實,“奮厲有當世之志”、“致君堯舜”,但每當其政治上遭遇挫折失意,他便會從老莊思想尋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脫(曠達——不因外物的得失榮辱所累)

  小結:道士化鶴這一情節在思想內容方面,作者的處境窘困,心情苦悶,現實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夢鶴仙境”尋求解脫,就像李白想借助夢游天姥與神仙相聚一樣,也像李賀的《天上謠》,把天庭仙境描繪成令人向往的樂土一樣,而且與蘇軾《前赤壁賦》中作者想怎么樣一致的——“遺世獨立,羽化登仙”一致藝術手法方面,是大膽新穎的奇思遐想,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

  3、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夢鶴化為道士后又增添醒來尋找道士一筆?

  夢是一種追求,但是現實是所追求的未必能獲得“不知其處”表明作者內心面對前途、理想、抱負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無跡可求,以此結尾意味深長蘇軾常常在儒家的積極入世和道家的消極避世之間徘徊困惑,這種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復雜感情的真實體現

  二、總結前后赤壁賦的不同與聯系(先學生說,教師小結)

  1、景物不同:一寫初秋之物,側重寫江與月;一寫孟冬之景,側重寫江月木石

  2、游蹤不同:前賦側重“泛舟”, 人不離舟;后賦寫了舟游、山游、舟游側重“登壁”但相同的是都善于根據不同時節、不同地點,抓住景物特征來描寫

  3、表達方式不同:前賦通過主客問答,議論風生,后賦以記游為主,重在敘事;同:都采用主客對話的形式,都寓情于物,寓情于景,都寄寓著作者的生活態度

  4、所抒情感不同:表達的情趣和胸襟也有不同,前賦表現作者胸襟曠達,不以得失為懷;后賦卻借助幽深寂寥的境界,主要表達想“出世”的思想,有虛無色彩;但相同的是均為被貶之后所作精神苦悶,想尋求解脫

  三、全文小結:

  后赤壁賦,全篇著重蘇軾自身情感的轉換,由景而樂,樂而歌,得魚酒更樂,樂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壯之氣,而有豪壯之行,又因景物而生憂,憂而長嘯,長嘯后的寂靜孤寂,放任漂流的平靜心情,夢境的空靈等,鮮明地表現出視覺、聽覺、動態及心中的感受,尤其情感隨景物的轉換更是巧妙,全篇描述了這么多的情感與景物,卻完全融合為一體,若不是心中真實感觸,必然無法達到這樣的境地而將難以言喻之情,以精簡的文字呈現,可見蘇軾文學修養的不凡

  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四、擴展閱讀:《定風波&8226;莫聽穿林打葉聲》:

  定風波

  蘇 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1)小序中說道中遇雨,因拿雨具的仆人先行離開,所以“同行皆狼狽”這里的“狼狽”,并非我們今天常用的意思,它和李密《陳情表》中“臣之進退,實為狼狽”的“狼狽”相同,請解釋之

  (2)詩評家贊譽上闕的結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不同凡響的驚人之筆請談談你的理解

  (3)又有詩評家說全詞以“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作結,實在太好了你同意嗎?為什么?

  參考答案:(1)進退兩難 (2)確是驚人妙筆,因為此句語含雙關,既寫眼前的自然界之風雨,又暗指政治上的風雨,巧妙地寄寓著自己的遭遇;而自己滿不在乎地對待眼前之煙雨的超然態度,正是淡薄對待政治風雨打擊之心態的生動寫照;“誰怕”二字,更顯示了他超然的氣度、闊大的胸襟(3)此句字面義是回去吧,對我來說,晴天也好,雨天也好,都無所謂,而內涵恰與上闕的“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遙相呼應,進一步強調了自己的心胸、志向和人生態度,顯得非常大氣,確是妙筆

  請比較:

  (1)賦中“予乃攝衣而上,……風起云涌”與《定風波》詞小序中那句話基本對應,基本一致?(明確:“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

  (2)它又與《定風波》詞正文的那些句子基本對應、一致?(明確:“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和“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小結:賦和詞的內容相互印證,表明蘇軾在《后赤壁賦》中所流露、所抒發的思想感情,不能說純粹是消極低沉的,他主要還是想從被貶謫的苦悶中尋求精神解脫

  五、布置作業:解決課后練習題

  參考譯文:

  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從雪堂步行出發,準備回到臨皋去有兩位客人跟著我一道去,走過黃泥坂這時,霜露已經降下,樹葉完全脫落了,看見人影映在地上,抬頭一望,看到皎潔的月亮,我們互相望望,很歡喜這景色,便一邊走一邊唱,互相應和接著,我不禁嘆口氣,說:“有客沒有酒,有酒沒有菜,月這么亮,風這么清,怎樣度過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說:“剛才黃昏時,我撒網捉到了一條魚,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魚鱗,樣子好象松江的鱸魚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和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一斗好酒,保存了好久了,拿它來準備你臨時的需要”

  于是帶了酒和魚,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長江的水流得嘩嘩響,陡峭的江岸有百丈高;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來在水里的石頭也露出來了才過了多久呀,以前風景竟再也認不出來了我就提起衣襟走上岸去,踩著險峻的山巖,撥開雜亂的野草,坐在象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一會兒,再爬上枝條彎曲形似虬龍的樹木,最高處我攀到睡著鶻鳥的高巢,最低處我低頭看到水神馮夷的深宮那兩位客人竟不能跟上來,我嘬口發出長長嘯聲,草木似乎都被這種尖銳的聲音震動了,山也發出共鳴,谷也響起回聲,風也起來,江水也洶涌了在這種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悲愁,感到緊張,簡直有些恐懼,覺得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回到江邊上了船,把船撐到江心,聽憑它漂到哪兒就在哪兒休息

  這時快到半夜了,向周圍望去,冷冷清清恰巧有一只白鶴,橫穿大江上空從東飛來兩只翅膀象兩個車輪,黑色褲子,白色上衣,發出長長的尖利叫聲,擦過我的小船向西飛去一會兒,我和客人離船上岸以后,回到家里,客人走了,我,也睡了夢見一個道士,穿著羽毛做的衣服輕快地走著,走到臨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禮,說:“赤壁這次旅游很痛快吧?’我問他的姓名,他低著頭不回答“唉呀!我知道了昨天晚上,一邊叫一邊飛過我船上的,不是你嗎?”道士回頭對我笑了,我也驚醒了打開房門一看,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后赤壁賦教案二:《后赤壁賦》教案

  知識目標: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及特殊用法。

  2、了解前后《赤壁賦》的異同和聯系。

  能力目標:1、體會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2、培養鑒賞古代散文的能力。

  情感目標: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內道”的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1、本文寫景語句的鑒賞

  2、詩人情感的變化軌跡

  3、道士化鶴的寓意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準備:1、布置學生復習《前赤壁賦》

  2、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蘇軾《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余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這是詩人去世前兩個月所寫,就其政治事業而言,這話當然是自嘲。但對文學家的蘇軾來說,他的蓋世功業確實是在屢遭貶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蘇軾平生受到兩次嚴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歲那年因“烏臺詩案”而被貶至黃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歲時被貶往惠州,62歲時貶至儋州,到65歲才遇赦北歸,前后在貶所六年。雖說蘇軾早就名震文壇,貶至黃州后且因畏禍而不敢多寫詩文,但黃州時期仍是他創作中的一個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賦》,詩如《寒食雨二首》,詞如《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篇都創作于此時。)

  貶謫生涯使蘇軾更深刻地理解了社會和人生,也使他的創作更深刻地表現出內心的情感波瀾。蘇軾對苦難并非麻木不仁,對加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以一種全新的人生態度來對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境的超越態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做到了蔑視丑惡,消解痛苦。這種執著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蘊含著堅定、沉著、樂觀、曠達的精神,因而蘇軾在逆境中照樣能保持濃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創作活力。

  前后《赤壁賦》都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一個寫于元豐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個寫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僅相隔三個月,這兩篇同名賦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聯系呢?現在,就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學習第十四課《后赤壁賦》。

  二、賞析課文

  ㈠、齊讀至“復游于赤壁之下”,正音、釋義。

  皋gāo 坂bǎn 行xíng 鱸lú

  從:使跟從,譯為“帶領”

  坂:山坡,斜坡

  樂:以之為樂

  行:走

  已而:不久,一會兒

  何:怎么辦

  薄:迫近

  舉:撒

  顧:可是

  謀:商量

  諸:兼詞,相當于“之于”

  須:通“需“

  1、在復游赤壁之前,詩人寫了“夜游黃泥坂”這樣一個輕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這件事寫得頗有波瀾。請找出文中能顯示情節變化波瀾的動詞。

  顧→樂→嘆→謀→游

  (初到黃州,蘇軾寓居城東定惠院,不久他的家眷也來到了黃州,便遷居到城南江邊的臨皋亭。由于家里人多口闊,僅靠他微薄的薪奉,生活很感困難。后蒙老友馬正卿為他請得城東荒地數十畝,讓其開墾耕種糧食,才基本解決了生活問題。他還在這里修房子,因是在大雪中修的,四壁繪有雪圖,故取名為雪堂。堂前屋后廣種果木佳蔬,可供生活不時之需,并將雪堂自比為陶淵明的斜川。因此地位于黃州的東坡,遂自此取號為東坡居士。)

  2、究竟是什么樣的美景令詩人“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

  ①、教師直譯這四句寫景的句子。

  ②、讓學生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下這四句所寫之景。點一到兩位學生朗讀所寫語段。

  “直譯”到“描述”,對作品的鑒賞層面從意讀上升到了美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飛躍。只有對作品的語言進行想象、還原,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內涵,這其實就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這也是很多學生缺乏也未能給予重視的一種審美能力。

  白描式的寫景語言,質樸清新,語淡而意豐。寥寥十六字,便逼真地寫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環境之清空,靜謐寧馨的氣氛,烘托出主客濃厚的游興,并為下文寫登山和見鶴作了很好的鋪墊。

  (廣東的學生對霜沒有生活的認識,有必要說明一下。

  “大火流兮草蟲鳴,繁霜降兮草木零。”我國東漢著名科學家張衡的詩描述了火星西移的深秋時節,秋蟲鳴叫,繁霜出現,草木凋零的景象。“嚴霜殺物”令“百工休”。霜并非是露結成,而是二物同一氣,都是水氣凝成,凝成物若暖則是露;若寒甚,水汽直接凝華為冰晶則是霜。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唐劉禹錫的詩說霜使秋色更美。南宋詩人楊萬里也在詩中也贊美霜后色愈濃“荒荒瘦日作秋暉,稍稍微喧破曉霏,只有江楓偏得意,夜搖霜水染紅衣”。可見霜的出現可帶來美景和好的旅游季節。)

  3、主、客、婦三方的對話

  要特別提一下“以備子不時之須”。與友人一起飲酒賞月,進而詩歌相和,本來就是文人雅事、快事,更何況此酒乃賢妻所備?在患難之中,能有這樣一位懂得體貼自己的妻子,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在生活中的蘇軾是位什么樣的人呢?蘇堤和東坡肉在普通百姓中早已聞名遐邇,而蘇軾的家庭生活呢?在他的小品文中我們可以一窺一二。這些類似便條、日記的小文,記錄了他作為普通人日常的喜怒哀樂。而最令人動容的,當屬《二紅飯》:

  “今年東坡收大麥二十余石,賣之價甚賤,而粳米適盡,故日夜課奴婢舂以為飯。嚼之嘖嘖有聲.小兒女相調,云是嚼虱子。然日中腹饑,用漿水淘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氣味。今日復令庖人雜以小豆做飯,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樣二紅飯也。”

  這篇小品文寫于被貶黃州時,當時蘇軾由于政治上堅持己見遭貶斥,連累了妻兒。甚至連工資也沒有,他把所有的錢都吊在屋頂以防浪費,每天只用一吊。生活異常艱苦,有時甚至要采杞食菊充饑。蘇軾也親自耕種大麥,和著粳米做飯,當然很難下咽。小兒女為此調笑說像嚼虱子。于是他設法改進工藝,加入了小豆。妻子就美名其曰為二紅飯。在艱苦的環境下,一家人沒有怨言沒有責難,有的只是其樂融融的支持和理解。

  文中的老妻即是王閏之,一位能夠懂得,體貼詩人的女性。她是王弗的堂妹,因排行的兄弟姐妹很多,稱“二十七娘”。她是蘇軾的知已。不僅能夠詩情畫意的生活,在患難中也能相伴共苦。

  在“烏臺詩案”中,王閏之“幾怖死”,哭得死去活來,蘇東坡也萬箭鉆心、卻“無一語之”,只回頭“顧老妻曰:‘子獨不能如楊處士妻,作一詩送我乎?’”王閏之聽后“不覺失笑”。看到妻子笑了,于是東坡便分手而去。由此可看出,東坡與王閏之的感情極為篤厚,當此生離死別之時,尚能以曠達態度處之,說明他們間的理解是極深的。

  黃州的日子令蘇軾成熟起來,也讓他有了充分的時間思考自省,從而找到真正的自己。余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中寫到:“他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其實,他并不是一個人。醫治詩人傷痛最好的心靈補劑,恰恰是來自他的家庭,良好的家庭生活提供了一個細細體味生命的平臺。)

  4、學生甲朗讀第一段

  良宵、貴賓、佳肴、美酒,四美已具,重游赤壁,乘興而為。

  時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是怎樣一番妙境呢?

  ㈡、齊讀第二段,正音、釋義

  巉chán棲qī鶻hú馮píng劃huà悄qiǎo凜lǐn

  斷:阻隔

  曾:才,剛剛

  攝:提

  上:方位名詞作動詞,向上

  履:踐踏,踩

  巉巖:險峻的高山,此處指赤壁

  披:撥開

  蒙茸:茂盛的草叢

  踞:蹲坐

  危:高

  焉:相當于“之”,譯為“我”

  悄:憂愁樣子

  肅:恐懼的樣子

  凜:恐懼的樣子

  1、來到赤壁首先進入詩人一行視線的是怎樣的景色?這四句寫景句子,你

  最喜歡哪句,為什么?(先教師直譯這四句寫景的句子,而后學生分析其意境,最后教師小結。)

  《前赤壁賦》:“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全用白描,狀景寫情,字字如畫。景色清冷峭拔,不同于前賦的清幽。它不僅展現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遺世獨立的美態,而且充溢著濃濃的憑吊江山之幽情,造物者的天工和歷史情緒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2、由此詩人發出了怎樣的感慨?

  既有對人生短促、年華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對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驚嘆。

  詩人由此生發了下小舟、登高山,與大自然和而為一的沖動。

  3、學生翻譯“予乃攝衣而上……俯馮夷之幽宮”

  目的在于訓練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體會該語段句式參差所造成的特殊表達效果。

  該語段使用了一系列動詞:“攝”、“履”、“披”、“踞”、“登”、“攀”、“俯”,寫登山以六字句開頭,間以三字句,后以六字句收尾,節奏呈“緩→急→緩”的變化。節奏由急而緩,暗示著登頂行為已結束,也預示著詩人情感的進一步變化。

  4、詩人為何會“劃然長嘯”?

  融入自然后情緒轉為激昂(平靜的樂→激昂的樂),以嘯聲抒發內心感慨。

  5、詩人又為何會“悄然而悲”,“凜乎”不可久留呢?

  登山所見景物“巉巖”、“蒙茸”、“虎豹”、“虬龍”、“危巢”、“幽宮”,色彩

  是陰暗的,“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云涌”營造的是陰森恐怖的氛圍。與自然和而為一后,詩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偉力,而深感個體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賦》所寫:“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高昂的情緒陡然低落,轉為高處不勝寒的憂懼、傷感。

  6、長嘯之后的寂靜悲傷,使蘇軾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葉扁舟

  從流飄蕩,表現出詩人什么樣情感變化?

  隨遇而安的態度,感情又轉為平靜。

  這表現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實的途徑。

  7、小結:

  詩人在夜游赤壁的過程中,情感經歷的變化:

  江山不可復識→劃然長嘯→凜乎不可久留→聽其所止而休

  情感的變化:平靜的樂→激昂的樂→悲→平靜

  第二課時

  三、齊讀第三段,正音、釋義

  裳cháng 縞gǎo 戛jiá 翩piān 躚xiān 揖yī 俛fǔ

  東:名詞作狀語,向東

  裳:古人穿的下衣

  縞:原指白絹,此指白色

  西:向西飛,方位名詞作動詞

  羽衣:名詞用作動詞,穿著羽毛做的衣服

  翩躚:形容輕快地跳舞

  俛:同“俯”,向下,低頭,和“仰”相對

  疇昔:過去,以前

  寤:睡醒,與“寐”相對

  戶:泛指門

  1、該段共三層:

  ①、江中見鶴

  ②、夢中道士化鶴

  ③、不見其處

  2、如何理解道士化鶴這一情節所傳達的詩人的情感?

  這一段是本文的重點也是理解上的難點,正如金圣嘆所說:“前賦特地發明胸前一段真實了悟,后賦是承上文從現身現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實了悟。”“若無后賦,前賦不明;若無前賦,后賦無謂”。要讀懂此段,應引導學生對前后二賦進行一個比較,深入地把握蘇軾“外儒內道”的思想世界。

  《清夜錄》云:蘇軾有詞曰:“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赤壁之游,樂則樂矣,轉眼之間,其樂安在?以是觀之,我與二客,鶴與道士,皆一夢也。”那夜半飛鳴而過的孤鶴,那夢中神情翩然的道士,一為方外之禽,一為方外之人,孰真孰幻?鶴化道士抑或鶴本道士所化?如莊周夢蝶,一片迷離恍惚。見鶴本為生活真實,在《為楊道士書帖》中,蘇軾曾追憶此事:“十月十五日與楊道士泛舟赤壁,飲醉。夜半,有一鶴自西南來,掠余舟而西,不知其為何祥也?”而見道士則在夢幻之中,未必是真,亦未必非真,由實生虛,虛虛實實,營造出一種恍惚奇幻的氣氛,含蓄地傳達出他企望超脫塵世、逍遙物外的隱秘心態。與前賦“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脈相承的。

  (蘇東坡被貶謫黃州,某天與幾個朋友在江上飲酒說話,不覺已經入夜,看江天一色,風露浩然,他有所觸動,填了一首《臨江仙·夜歸臨皋》詞,下闋云:“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上闋為: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寫完之后,與客人們高聲唱了幾遍,這才各自散去。第二天不知道怎么一傳,很多人就嚷嚷:蘇東坡已經把冠服掛在江邊,坐一條小舟長嘯而去,不知逃到哪里隱居去啦!郡守徐君猷聽了是又驚又怕,擔心真的走失了這個罪人,急急忙忙趕到蘇宅察看,卻見大蘇先生還酣睡未醒呢,“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只是一時興起說說罷了。然而這事傳得非常邪乎,連遠在東京汴梁的宋神宗都聽說了,也將信將疑的。)

  3、學生乙朗讀第三段

  四、朗讀全文

  五、總結前后赤壁賦的不同與聯系。(先學生說,教師小結)

  1、景物不同:清幽的秋色,江與月;峭拔的冬景,江月木石

  2、起興不同:預先計劃;對美景陡起游興

  3、游蹤不同:人不離舟;舟游、山游、舟游

  4、抒情方式不同:主客問答,自發議論;記游后以道士化鶴結尾

  后賦用道士化鶴印證前賦,抒發超脫的情懷。

  六、小結

  后赤壁賦,全篇著重蘇軾自身情感的轉換,由景而樂,樂而歌,得魚酒更樂,樂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壯之氣,而有豪壯之行,又因景物而生憂,憂而長嘯,長嘯后的寂靜孤寂,放任漂流的平靜心情,夢境的空靈等,鮮明地表現出視覺、聽覺、動態及心中的感受,尤其情感隨景物的轉換更是巧妙,全篇描述了這么多的情感與景物,卻完全融合為一體,若不是心中真實感觸,必然無法達到這樣的境地。而將難以言喻之情,以精簡的文字呈現,可見蘇軾文學修養的不凡。

  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教師可有感情地朗誦蘇軾詞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以結束對本課的學習: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

  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五、解決課后練習第四題

  六、布置預習

  后赤壁賦教案三:《后赤壁賦》教案

  一導入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風月引發了宋代著名作家蘇軾“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極度自由之感。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作者時隔三月之后重游舊地寫下的另一篇美文——《后赤壁賦》。看一看,這一次作者又會有什么樣的感觸。

  二、文章串講

  文章不長,總共三個小節,首先請一位同學把課文讀一遍,其他同學認真聽,同時思考每一小節分別講了什么。(正音、評價)

  我們說過,古文的學習,首先應該理清文章的大意。請一位同學把第一小節串講一下。和我們平時的要求一樣,讀一句,譯一句。

  注意關鍵字:望(既望、晦、朔) 坂 薄 諸

  (“是歲——不時之須”)分析:對話的文字非常口語化,生活化,扣住題目來看,主要寫重游赤壁前的情況,是誰先主動提出——蘇軾(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而后呢?友人附興(舉網得魚),更有婦助雅興(以待不時之需)真是天時、地利、人和,于是蘇子和友人攜酒與魚欣然成行。(板書:起雅興而游 樂)

  讀這部分時我們的語調應該是歡快的。(齊讀這一部分)

  (“江流——不可復識”)分析:舊地重游,作者聽到長江的流水發出聲響,看到陡峭的江岸高峰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的小了。為何如此?水落石出。點明季節,冬天水位低了,礁石露了出來,因而山顯得更高了,月亮因為遠顯得小了。眼前景色似乎分外陌生,才相隔幾個月,江景山色已經再也認不出來!本是“山川相僚,郁乎蒼蒼“,為何時隔三月,作者眼前的景象有如此大的變化呢?一個是季節變化,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心理原因。在前賦中我們講過1080年(宋元豐三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時隔兩年作者寫下了這兩篇文章。黃州并不是世外桃園,蘇軾在這里過得并不舒心,轉眼又是一年,自己一天一天老了,北歸的希望一天比一天渺茫,和赤壁一樣,我也是塵滿面,鬢如霜,縱使相逢應不識了!

  想象一下,面對如此景色,他還會不會“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當然不會,那么他做了什么?我們一起看第二小節。(男生齊讀)

  分析:這一次作者不在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為了解憂,而是親自登上了赤壁,作者沒有李白“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的好運,只能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巖,撥開紛亂的野草;(披:分開。《項羽本紀》噲遂入,披帷西向立。)

  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虬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攝、履、披、踞、登、攀一系列反映此行的路程是十分兇險的,看到的景象是十分險峻,陰森的。這里的描寫和作者在《石鐘山記》的描寫有相似之處。我們看屏幕:

  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且笑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

  本來是不甘于江山不可復識而登山排解,卻是“舉杯消愁愁更愁”,可惜看到的景象卻更加讓人壓抑。聯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環境不也是正如冬夜里的赤壁—陰森、恐怖,看不到任何出路前途。更可悲的是這一次夜游,作者沒有了可以交流、交心的朋友,出游前湊趣的友人并沒有隨他一起上山,“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我們戲言“不怕無人喝彩,就怕無人應彩”。苦悶難奈的蘇子惟有縱情長嘯,可惜只有山谷回應他。此情此景,真令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了”!作者既悲且恐,游興全無,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同樣是任小舟自由漂流,卻和前文中“縱一葦之所如”形成鮮明對比。

  好,從爬山到回到舟中,這一小節寫了重游的經過(板書:歷幽景而恐),作者的感情也由樂轉悲(板書:悲)

  我們再把第二小節齊讀一下,感受作者心情的變化。

  本是乘興而來,理應興盡而返,如今卻是興味索然,難道真要“醉不成歡慘將別”嗎?一起看第三小節。(女生讀)

  好,文章開頭兩句,承接上文,有兩個字既概括了環境,又點明心理特征——寂寥!

  接著寫了幾件事?(討論 學生回答 )明確:1、夜逢孤鶴2、夢會道士

  概括的很好,在我國傳統意象里啊,鶴帶有高貴、幽雅,超凡脫俗,仙風道骨的特征, 為作者所偏愛,蘇子曾作《放鶴亭記》,以放鶴招鶴、與鶴相處來宣發內心棄世的幽情。作者是如何逢鶴的?忽然有一東來的孤鶴振翅橫江掠過小舟西去。身處如此險峻的赤壁,這只在暗夜獨飛孤鳴的鶴是孤獨的,棄世而自尊的,可以想見苦悶無人可訴的蘇子對于此時飛過的鶴是倍感親切的。在作者看來,鶴和我都不屬于這個地方啊!那么作者寫這些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一系列形象化的詞寫鶴正是為了下文寫夢做一個鋪墊

  之后作者寫了夢中會道士,作者詳盡的描寫了夢的場景,那么請問這和上文的寫鶴有什么內在關系呢?

  師概括:我們說鶴和道士的形象是聯結的,正如莊周夢蝶,分清是莊周化為蝴蝶,還是蝴蝶化為莊周不重要,鶴化為道士還是道士化鶴也不重要, 關鍵是作者對鶴和道士的向往暗示作者在精神上已歸于高蹈于世外的道士隱者,自由羽化的仙界。

  無論對夢還是對鶴作者的描寫感覺都是很真實的。但結尾卻是“開戶視之,不見其處”,何也?

  我們知道蘇軾一生都是為官的,很顯然他是想有所作為的。他還有個號是什么?東坡居士!居士是在家信佛的人。就是在這里取的。而我們剛才講他對道家又有了迷戀。這看起來很矛盾,人是矛盾的統一體,其實這恰恰正是一個人思想的真實體現。自己夢醒后開窗尋找,夜色茫茫,不僅僅不見孤鶴和道士,連自己的前途、理想、追求和抱負也同樣不可求啊!作者以此結尾,真是一筆雙關,意味深長啊。不過相比而言,我更喜歡前賦中“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的自在和曠達!

  三、拓寬閱讀:

  文章這種借物抒懷的手法在蘇子另外一首詞中也有類似的運用。

  卜算子.空江孤鴻影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學生分析)

  總結分析:詞前的小序告訴我們這個作品也是寫于黃州,黃庭堅的《山谷題跋》說他“語意高妙,似非吃人間煙火語;”非胸中有數萬卷書,筆下無一點俗氣“則不能到。詞中有一個和孤鶴相同的形象“孤鴻”,鴻也是我國古代志向高潔,超脫塵世的象征,作者借物比興,人似飛鴻,飛鴻似人,自己和孤鴻一樣無處停留,不僅僅是寂寞沙洲冷,更重要的“有恨無人省”啊!

  四、賦文的發展

  由此可見,本文的抒情表意帶有強烈的自我色彩,蘇子一生得意時少,失意時多,這篇文章是作者坎坷遭遇及曠達性格的生動自白。

  文章講到這里,我們可以。發現這篇文章以記敘,描寫為主,寫奇景異夢來抒情,可以說更象一篇游記,但題目里有一個明顯表示文體特征的字——賦。學習《赤壁賦》時我們講過,賦起源于漢代大賦,蘇子的前賦就是以“主客問答,抑客揚主”的傳統藝術表現方式來寫的,到了后賦,雖然仍有主客相答的影子,但已經趨于淺表,沒有任何精神上的交流,而且語言更加散體化,這是蘇軾對賦從漢大賦到魏晉駢賦再到唐之律賦,轉而變成散文賦的一大貢獻。他的文賦既有散文的靈活自然,又有詩歌的情韻意境,登上散文詩的高峰.

  五前后賦的比較

  好,蘇子的前后《赤壁賦》我們都學過了,雖然地點相同,時間間隔也很短,但我們說兩篇之間還是有差異的,討論一下,概括出來。(提示:我們可以試著從寫景或是抒情等某一方面入手)

  前 后

  清幽,明亮的 水月禪境 秋景 冬景 山鶴幽情 陰森,險峻

  主客精神交流 日常生活淺表性

  地點江中游 山上游

  說理議論 敘事記游

  心情曠達物各有主,風月永寸,最后一覺天明,心曠神怡 道士化鶴,氣氛神秘,暴露作者消極矛盾的心情

  六,同學們說的很好,課后我們可以在周記中繼續交流。通過前后文的比較,我們對文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最后我們再把文章齊讀一遍,讀的時候注意文體特征以及作者感情的變化。預備——開始!

  下課!

  板書:起雅興而游 樂

  歷幽景而恐 悲

  逢孤鶴而夢

  悟

  夢道士而驚

  《后赤壁賦》譯文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選自《四部叢刊》本《經進東坡文集事略》

  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準備回臨皋亭。有兩位客人跟隨著我,一起走過黃泥坂。這時霜露已經降下,樹葉全都脫落。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樂;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詩,相互酬答。

  過了一會兒,我嘆惜地說:“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好的夜晚,我們怎么度過呢?”一位客人說:“今天傍晚,我撒網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象吳淞江的鱸魚。不過,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為了應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這樣,我們攜帶著酒和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覽。長江的流水發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不出來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巖,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虬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下望水神馮夷的深宮。兩位客人都不能跟著我到這個極高處。我劃地一聲長嘯,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共鳴,深谷響起了回聲,大風括起,波浪洶涌。我也不覺憂傷悲哀,感到恐懼,覺得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劃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這時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覺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象車輪一樣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長聲音叫著,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

  過了會兒,客人離開了,我也回家睡覺。夢見一位道士,穿著羽毛編織成的衣裳,輕快地走來,走過臨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說:“赤壁的游覽快樂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細了。昨天夜晚,邊飛邊叫經過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嗎?”道士回頭笑了起來,我也忽然驚醒。開門一看,卻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以上就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后赤壁賦教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看過“后赤壁賦教案”

2345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www | 亚州国产| 国产尤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91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 日韩看片 | 色女生影院 |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高清国产品国语在线观看 | 日本免费三级网站 | 亚洲天堂在线电影 | 性欧美18一19sex性高清播放 | 山岸逢花在线观看 | 日韩在线看片 | 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特级毛片s级全部免费 | 羞羞的小视频 | 日韩久久精品 | 九草视频在线 | 二级黄 | 日韩影院在线观看 | 久一在线视频 |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乱 | 亚洲一区二区三 | 色久在线 | 国产日本三级欧美三级妇三级四 |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 午夜婷婷网 | 性香港xxxxx免费视频播放 |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久久国产 |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视频 | 色综合天天射 | 欧美人与禽性xxxxx杂性 | 国产精品成熟老女人 | 一级色黄 | 操白浆|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 | 五月婷婷社区 |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网站 |